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述了大黄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对其药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黄;临床应用;药理分析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其味苦而微涩,气清香,具有祛痰、解毒、清湿热、攻积滞、泻火、凉血等功效。其在临床中应用相当广泛。本文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介绍如下。
1药理分析
1.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1.1泻下作用
通过对电生理证明,在整个结肠的电活动中,大黄均具有兴奋作用,能够明显增加峰电频率以及幅度,通过使肠肌兴奋从而使肠内水分吸收得到阻碍,由此使结肠内容物的排出加快,从而致泻下,其几乎不会对空肠造成影响。其泻下作用机理是口服大黄后,结合型蒽甙大部分没有通过小肠吸收而直接到达大肠,被肠道内的细菌B-葡萄糖甙酶水解、还原,而后裂解成大黄酸蒽酮,再进一步氧化成番泻甙元。大黄酸蒽酮所汉语的胆碱样作用能够使肠平滑肌上的M受体兴奋,由此增加肠蠕动;同时其能够对肠细胞膜上Na、K-ATP酶进行抑制,阻碍Na运转,由此增高肠内渗透压,使大量水分得到保留,使肠蠕动得到促进而排便。并且,部分蒽甙通过小肠吸收后,通过肝脏转化为甙元,再对喷神经丛刺激,由此使肠蠕动增加而致泻。虽然导致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游离的甙元,但是与蒽甙相结合的葡萄糖能够对甙元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由此,结合型蒽甙所具有的致泻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1.1.2利胆、保肝作用:大黄煎剂、醇提取物、大黄水均能够明显增多大鼠胆汁量,大黄素、大黄酸可以使胆红素及胆汁酸的分泌得到进一步促进,舒张奥狄氏括约肌炎,收缩胆囊,增加胆汁排出量。大黄重用能够对胆小管及微胆小管内胆汁的瘀积进行疏通,并且能够使胆管舒缩功能增加。现代研究大黄具有显著利胰效应,能够使胰液淀粉酶活性有效降低,并且在体外能对胆固醇起到溶解作用。
大黄能够明显保护实验性肝损伤,能够降低由于四氯化碳所造成的肝损伤大鼠ALT,由此使肝细胞变性与坏死得到减轻,使肝细胞内糖原含量显著上升,增加或回复争产RNA含量。体外实验证明,对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应用大黄煎剂能够起到明显抑制作用,体能能够激发机体产生干扰素,使抗病毒能力得到提高。此外,大黄还能够促进肝脏合成白蛋白和谷氨酰胺合成酶,使氨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由此而起到解毒作用。
1.2止血作用
大黄能够使毛细血管脆性得到改善,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使凝血时间得到缩短,大黄止血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没食子酸和a-儿茶素,止血机理:使血小板的粘附和聚积功能得到促进,由此对血栓的形成有利;增加血小板纤维蛋白的原含量,由此缩短凝血时间;使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降低,在已知的生理性抗凝物质中AT-Ⅲ是活性最强的吗,其活性降低,能够使血凝得到促进。另外,魔狮子算可以使a2-巨球蛋白(a2-MG)含量进一步增高,使纤溶酶活性降低,血凝速度加快;大黄还可以使损伤局部的血管得到进一步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缩短出血时间。同时大黄能够对细胞膜Na、K-ATP酶活性进行抑制,使血浆渗透压提高,将组织内水分转移至血管内,稀释血液,增加血容量,对于微循环障碍的解除十分有利。
1.3其他药理研究
大黄粗多糖能够使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和抗疲劳能力得到提高。对于内毒素诱生的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以及肿瘤坏死因子能够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由此使肝脏的损害得到减轻。大黄素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角朊细胞的体外增殖分化进行抑制。
2临床应用
2.1泻下作用
蒽醌苷是大黄致泻的主要成分,其中活性最强的是番泻苷A。大肠是大黄致泻作用的部位。大黄在临床中用于积滞泻痢,大便燥结,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一般番泻甙或大黄浸膏口服6~10h后则能够排泄稀便。
2.2利胆、保肝作用
中医利湿退黄的主要用药就包含大黄,其苦寒泄降,可以清泻湿热,《本草纲目》中基友对其的详细记载。临床大黄多与栀子、茵陈等进行配伍使用,常用于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肝硬化、急性肝炎、湿热黄疸。大黄所具有的利胆保肝、促进肝细胞修复、解毒以及促进肠道对毒物的排除等作用,为病毒性肝炎、胆道疾患等病症的治疗提供了药理学基础。
2.3止血作用
大黄苦寒沉降,在对血热妄行所导致的吐血、衄血進行治疗时采用,并大部分是做复方制剂使用。大黄对于血液流变性能够起到双向调节作用,能够使血浆渗透压提高,使细胞外液向血管内转移得到促进,产生与血液稀释疗法相似的止血作用,其不会影响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凝血因子以及超微结构,因此其具有活血、止血作用。
2.4抗感染
大黄在临床中常英语抗感染以及清泻肝火;最新的临床研究发现大黄能够对柯萨奇病毒和心肌炎病毒进行诱杀,同时其已经在新生儿、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的得到应用,取得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强.大黄药理与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2:2740-2741.
[2] 庄江能.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09(11) 5:931-932.
【关键词】大黄;临床应用;药理分析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其味苦而微涩,气清香,具有祛痰、解毒、清湿热、攻积滞、泻火、凉血等功效。其在临床中应用相当广泛。本文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介绍如下。
1药理分析
1.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1.1泻下作用
通过对电生理证明,在整个结肠的电活动中,大黄均具有兴奋作用,能够明显增加峰电频率以及幅度,通过使肠肌兴奋从而使肠内水分吸收得到阻碍,由此使结肠内容物的排出加快,从而致泻下,其几乎不会对空肠造成影响。其泻下作用机理是口服大黄后,结合型蒽甙大部分没有通过小肠吸收而直接到达大肠,被肠道内的细菌B-葡萄糖甙酶水解、还原,而后裂解成大黄酸蒽酮,再进一步氧化成番泻甙元。大黄酸蒽酮所汉语的胆碱样作用能够使肠平滑肌上的M受体兴奋,由此增加肠蠕动;同时其能够对肠细胞膜上Na、K-ATP酶进行抑制,阻碍Na运转,由此增高肠内渗透压,使大量水分得到保留,使肠蠕动得到促进而排便。并且,部分蒽甙通过小肠吸收后,通过肝脏转化为甙元,再对喷神经丛刺激,由此使肠蠕动增加而致泻。虽然导致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游离的甙元,但是与蒽甙相结合的葡萄糖能够对甙元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由此,结合型蒽甙所具有的致泻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1.1.2利胆、保肝作用:大黄煎剂、醇提取物、大黄水均能够明显增多大鼠胆汁量,大黄素、大黄酸可以使胆红素及胆汁酸的分泌得到进一步促进,舒张奥狄氏括约肌炎,收缩胆囊,增加胆汁排出量。大黄重用能够对胆小管及微胆小管内胆汁的瘀积进行疏通,并且能够使胆管舒缩功能增加。现代研究大黄具有显著利胰效应,能够使胰液淀粉酶活性有效降低,并且在体外能对胆固醇起到溶解作用。
大黄能够明显保护实验性肝损伤,能够降低由于四氯化碳所造成的肝损伤大鼠ALT,由此使肝细胞变性与坏死得到减轻,使肝细胞内糖原含量显著上升,增加或回复争产RNA含量。体外实验证明,对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应用大黄煎剂能够起到明显抑制作用,体能能够激发机体产生干扰素,使抗病毒能力得到提高。此外,大黄还能够促进肝脏合成白蛋白和谷氨酰胺合成酶,使氨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由此而起到解毒作用。
1.2止血作用
大黄能够使毛细血管脆性得到改善,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使凝血时间得到缩短,大黄止血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没食子酸和a-儿茶素,止血机理:使血小板的粘附和聚积功能得到促进,由此对血栓的形成有利;增加血小板纤维蛋白的原含量,由此缩短凝血时间;使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降低,在已知的生理性抗凝物质中AT-Ⅲ是活性最强的吗,其活性降低,能够使血凝得到促进。另外,魔狮子算可以使a2-巨球蛋白(a2-MG)含量进一步增高,使纤溶酶活性降低,血凝速度加快;大黄还可以使损伤局部的血管得到进一步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缩短出血时间。同时大黄能够对细胞膜Na、K-ATP酶活性进行抑制,使血浆渗透压提高,将组织内水分转移至血管内,稀释血液,增加血容量,对于微循环障碍的解除十分有利。
1.3其他药理研究
大黄粗多糖能够使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和抗疲劳能力得到提高。对于内毒素诱生的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以及肿瘤坏死因子能够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由此使肝脏的损害得到减轻。大黄素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角朊细胞的体外增殖分化进行抑制。
2临床应用
2.1泻下作用
蒽醌苷是大黄致泻的主要成分,其中活性最强的是番泻苷A。大肠是大黄致泻作用的部位。大黄在临床中用于积滞泻痢,大便燥结,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一般番泻甙或大黄浸膏口服6~10h后则能够排泄稀便。
2.2利胆、保肝作用
中医利湿退黄的主要用药就包含大黄,其苦寒泄降,可以清泻湿热,《本草纲目》中基友对其的详细记载。临床大黄多与栀子、茵陈等进行配伍使用,常用于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肝硬化、急性肝炎、湿热黄疸。大黄所具有的利胆保肝、促进肝细胞修复、解毒以及促进肠道对毒物的排除等作用,为病毒性肝炎、胆道疾患等病症的治疗提供了药理学基础。
2.3止血作用
大黄苦寒沉降,在对血热妄行所导致的吐血、衄血進行治疗时采用,并大部分是做复方制剂使用。大黄对于血液流变性能够起到双向调节作用,能够使血浆渗透压提高,使细胞外液向血管内转移得到促进,产生与血液稀释疗法相似的止血作用,其不会影响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凝血因子以及超微结构,因此其具有活血、止血作用。
2.4抗感染
大黄在临床中常英语抗感染以及清泻肝火;最新的临床研究发现大黄能够对柯萨奇病毒和心肌炎病毒进行诱杀,同时其已经在新生儿、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的得到应用,取得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强.大黄药理与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2:2740-2741.
[2] 庄江能.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09(11) 5:93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