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岭南学校女生禁赌请愿。1920年11月23日,广东拒赌会及学校各团体三万多人举行请愿禁赌大巡行。游行队伍从天字码头出发抵省长公署,向省长陈炯明呈递请愿书,陈炯明后来宣布12月1日起实行禁赌。资料图片
只要不借助政治力量定于一尊,历史的评价就会呈现多元的样态,所谓“有人向火,有人向灯”。而在真正享有言论自由的现代社会,是不会出现“不惧身后名”的强权人物的。
著名的民间学者王康于2008年4月3日撰《戊子清明祭文》,慷慨悲歌,浩气长流。开篇有谓“中华以人立国,以史垂法,以人生度量宇宙,以历史充实世界。无求基督教之天堂与永恒,不待佛教之涅盘与轮回,人生乃中华之宗教,历史即中华之上帝。故周庙序三代之盛,鲁殿列兴废之事,凌阁绘功业之状,史记载古今之变;故中国祭祀隆典,五千年不变,史乘彪炳,七大洲无双。”
“历史”被视为执最后审判权柄之“上帝”,它的确是炎黄子孙的宗教情怀替代品。不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壮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乎,不闻孔夫子修订《春秋》“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乎?然而,也有大不以为然者。王安石将正史斥为“断烂朝报”;鲁迅说官修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的家谱;孔门的弟子也对“成则为王败者寇”的历史褒贬早有非议,《论语》第十九记“子赣曰:‘纣之不善,不如是其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正史“不虚美,不隐恶”,那又怎么样呢?对于以“人生”(现世的生活)为“中华之宗教”的人来说,身后的“历史”褒贬也算不了什么。大“奸雄”桓温,早就说过只要得志,“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都无所谓;北宋权奸丁谓,必欲置政敌寇准和李迪于死地,“或语(丁)谓曰:‘(李)迪若贬死,公如士论何?’谓曰:‘异日诸生记事,不过曰‘天下惜之’而已!”“异日”的史书有什么可怕的?不减我今生的泼天权势,不碍我当下的快意恩仇就 OK!这也是央视前些年所播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主旋律:赞颂曹操、雍正皇帝等铁腕人物“何惧身后名”。
一上来就发了这么一大篇议论,既是这些想法久蓄于胸,也是有感于王康先生清明祭文中这段“旋起国民革命军,集结转徙,北伐东征,指天盟誓,不惮艰危,不避死生,志在铲军阀倒列强,护共和保民权,存亡绝续,惊天动地”,勾起了我心中对历史公道的质疑。
王康祭文中的“北伐东征”,“北伐”何所指不必费辞,“东征”说的当然也不是周公东征殷商遗族、元太祖东征日本岛,而是指孙中山、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1925年两次攻打地处粤东的陈炯明部队。长洲岛上黄埔军校遗址群“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纪念的就是这个“东征”。王康先生的说法是教科书上的正统文本,长期以来我也是这么接受的。早春三月,我与拙荆有潮汕之行,始知这段历史还有别一种纪录和解说。
陈炯明的本来面目
3月19日,我们从广州奔向“海(丰)陆丰”(今为20年前所建制的地级市汕尾的主体)。午后,看罢红海湾,东道主海魂先生带我们去瞻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中国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的革命遗迹“红宫红场”。这个遗址在海丰县城内。建筑物似学宫似孔庙,历史资料却说这里明代是“社仓”、清代时称“东仓”,清末荒废为草埔。“宫”也者,显然是当年苏维埃政府仿克里姆林宫而命名。“红场”为当年聚众的大会场,还有检阅的司令台,更是直接袭用了苏联的命名。“红宫红场”的建筑群修缮得美轮美奂,庭院里绿树红花绚丽多彩,不愧为“红色旅游景点”。这个当年的“东方小莫斯科”,墙上刷的“杀尽反动派”之类标语口号,血腥气越80余年而透壁,提醒我们“革命不能那样温良恭俭让”!
对彭湃的塑像行完注目礼,又凝视他在上海就义前写给周恩来等人的遗言稿本,我们到原来的城郊去参观彭湃故居。故居自然也是仿制品,一排两层洋房的气派则必是旧时风貌。其时向晚我们已不得门而入,但站在这栋白色建筑物之前举目四顾,前方是纪念广场,左边是公园和农会会员议事的雕塑群像,右边空旷无碍,整体感觉有一种王者气概。它使我想起武昌洪山公园里的施洋烈士(为“二·七”大罢工的铁路工人辩护而遭军阀吴佩孚杀害的大律师,也是出身富家、留学日本),乃至想起秦末以降诸多毁家园起义兵的英雄与豪强。在这两处参观,周恩来总理1950年代赠送给彭湃老母的一辆脚踏黄包车,最是留给我们温馨的感觉。这里面有照顾烈士母亲兼代故人行孝的情愫吧?可是,海魂先生告诉我们,“文革”中彭湃的老母被视为地主婆也挨斗了,国民党时代彭家被害死了六口,“文革”中彭家被害死了两人。
说了这么多彭湃,似乎他才是海丰的人望和骄傲。但当地的朋友却告诉我们,对海丰影响最大也最应该纪念的海丰名人是陈炯明,只是现在还不具备修复陈炯明故居和将军府的舆论环境。若说他早年信奉社会主义,亲近共产国际,晚年却持反共立场,这不是理由。因为这个转变轨迹与两蒋如出一辙,奉化蒋氏旧宅和祖宗墓庐都保护完好;阎锡山故居也是山西五台游途中的一景。
朋友告诉我,陈炯明对于家乡人来说,最值得纪念的,不是他作为粤军都督(总司令)的武功,也不是他作为广东省长的厉禁鸦片和赌博,而是他在促进教育发展培养人才方面的实践,目标远大,坚定不移。他在大潮汕地区(包括惠州、梅州、揭阳等地),在福建漳州,凡驻节之地,必鼓励民办教育,兴办免费的公立学校。有人甚至考证彭湃赴日留学也得到了他的支持;彭湃牺牲后,是他把彭湃的三个孩子送到了香港养育。朋友说,海丰为什么能出音乐家马思聪、民俗学研究大师钟敬文、报告文学第一人丘东平等英才?这与陈炯明的兴学大有关系。汕尾市一些离退休老干部组成一个海丰人文组,编纂了《陈炯明与粤军研究史料》,志在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晚上在海魂先生的书柜里,我发现了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段云章等人编辑的《陈炯明集》上下卷。翻到最后一页,但见陈的《临终遗言》(1933年9月21日):“余家事无可告者,惟中心遗憾,无时可已。[临终前对同人连呼:共和!共和!”(载同年同月23日香港《循环日报》及24日上海《申报》)——难怪广东学者叶曙明为陈炯明作传,要名之曰《共和将军》!
下笔写这篇文章之前,又看了相关资料,主要是康白石1978年著的《陈炯明传》,称陈炯明“是中国廿年代重要革命领袖之一”,以及段云章等编著的《历有争议的陈炯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立人认为,陈炯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者,他超过了许多被人称颂的历史人物。这个评价与国民党、蒋介石的“叛国贼”定型有天壤之别。说他的私德高尚这是没有疑问的。孙中山曾坦言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他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不同,孙要北伐,武力统一中国,陈要搞“联省自治”(民选议员和地方长官等),遵邹容《革命军》的遗志,“建立以美国为模范,加以适应中国传统和国情的修改”的美国式的民主联邦。谁是谁非,历史难以假设,但我辈只能承认成者为王败者寇吗?至于国民党讨伐不已的(1922年)“六·一六”兵变,炮轰“总统府”,事出有因,乃孙陈双方及各为其主的部属相激相迫的恶果。同情陈炯明的还有办《努力周刊》的胡适。
为陈炯明翻案为陈炯明鸣不平的大有人在,只是没有进入话语主流罢了。民国迄今对孙中山的个人崇拜历久不衰(最显著的标志当然是,不论走到哪座有点历史的城市,从北京到海口到汕头,都少不了“中山路”、“中山公园”),相比之下,陈炯明被丑角化,两人的封神封魔怎能教人不心生感慨?
历史评价应该多元
次日到汕头,汕大杨教授陪我们去参观澄海区塔山风景区这些年兴建的以铭记“文革”浩劫为主题的塔园景区。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告诉年轻人中华大地上确曾发生过这样一场空前惨烈的人间悲喜剧。我忘不了的是园区里刘少奇的塑像。比真人略大的玉色石雕挺立着,比僵卧开封凄苦无告而奄奄待毙的那个老年病囚,自是两样风采。据传,刘少奇说过“好在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之类的话。
有位武汉的老同事写过一篇游记,言及湖南宁乡县花明楼刘少奇故居与“红色三角”的另一只角湘潭县乌石村彭德怀故居。他们都在1959年前后回过故乡,刘少奇、彭德怀感受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给父老乡亲们带来的苦难,并为他们陈情吁救。“历史”记得他们各人的表现吗?
21日我们到潮州。自然要渡过韩江去拜谒韩山上的“韩文公祠”。潮州人视韩愈为“吾潮导师”。自从这位侍郎(副部长)因谏阻皇帝迎佛骨于京城,被贬为潮州剌史,在此地干了八个月,潮州的山便也姓了“韩”,水也姓了“韩”,真是名垂千古。可是这能说明什么呢?除了表明潮州古人早已怀慕中原文化,尊重文化人,热衷教育事业且感恩兴教者,并不能给韩愈增添多少光彩。历代有批评韩愈的驱噩文荒诞不经的;有批评他害怕埋骨“瘴江边”,上书获贬后哀哀戚戚,又写下臭名昭著的“天王圣明兮臣罪当诛”乞怜辞的;近人有启蒙思想者严复专作《辟韩》之文,驳斥其《原道》里关于“圣人”(君主)起源的观点,批判其关于“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上者也”的所谓“道”(政治伦理)……潮州人的敬韩与历代文化人的议韩两不相妨,各有其存在的道理。
那么,历史的公道何在?
回味上述的般般件件,可知历史的公道就于言论自由。只要不借助政治力量定于一尊,历史的评价就会呈现多元的样态,所谓“有人向火,有人向灯”。而在真正享有言论自由的现代社会,是不会出现“不惧身后名”的强权人物的,因为他们如果胆敢藐视舆论和民意,根本就混不下去。
只要不借助政治力量定于一尊,历史的评价就会呈现多元的样态,所谓“有人向火,有人向灯”。而在真正享有言论自由的现代社会,是不会出现“不惧身后名”的强权人物的。
著名的民间学者王康于2008年4月3日撰《戊子清明祭文》,慷慨悲歌,浩气长流。开篇有谓“中华以人立国,以史垂法,以人生度量宇宙,以历史充实世界。无求基督教之天堂与永恒,不待佛教之涅盘与轮回,人生乃中华之宗教,历史即中华之上帝。故周庙序三代之盛,鲁殿列兴废之事,凌阁绘功业之状,史记载古今之变;故中国祭祀隆典,五千年不变,史乘彪炳,七大洲无双。”
“历史”被视为执最后审判权柄之“上帝”,它的确是炎黄子孙的宗教情怀替代品。不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壮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乎,不闻孔夫子修订《春秋》“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乎?然而,也有大不以为然者。王安石将正史斥为“断烂朝报”;鲁迅说官修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的家谱;孔门的弟子也对“成则为王败者寇”的历史褒贬早有非议,《论语》第十九记“子赣曰:‘纣之不善,不如是其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正史“不虚美,不隐恶”,那又怎么样呢?对于以“人生”(现世的生活)为“中华之宗教”的人来说,身后的“历史”褒贬也算不了什么。大“奸雄”桓温,早就说过只要得志,“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都无所谓;北宋权奸丁谓,必欲置政敌寇准和李迪于死地,“或语(丁)谓曰:‘(李)迪若贬死,公如士论何?’谓曰:‘异日诸生记事,不过曰‘天下惜之’而已!”“异日”的史书有什么可怕的?不减我今生的泼天权势,不碍我当下的快意恩仇就 OK!这也是央视前些年所播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主旋律:赞颂曹操、雍正皇帝等铁腕人物“何惧身后名”。
一上来就发了这么一大篇议论,既是这些想法久蓄于胸,也是有感于王康先生清明祭文中这段“旋起国民革命军,集结转徙,北伐东征,指天盟誓,不惮艰危,不避死生,志在铲军阀倒列强,护共和保民权,存亡绝续,惊天动地”,勾起了我心中对历史公道的质疑。
王康祭文中的“北伐东征”,“北伐”何所指不必费辞,“东征”说的当然也不是周公东征殷商遗族、元太祖东征日本岛,而是指孙中山、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1925年两次攻打地处粤东的陈炯明部队。长洲岛上黄埔军校遗址群“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纪念的就是这个“东征”。王康先生的说法是教科书上的正统文本,长期以来我也是这么接受的。早春三月,我与拙荆有潮汕之行,始知这段历史还有别一种纪录和解说。
陈炯明的本来面目
3月19日,我们从广州奔向“海(丰)陆丰”(今为20年前所建制的地级市汕尾的主体)。午后,看罢红海湾,东道主海魂先生带我们去瞻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中国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的革命遗迹“红宫红场”。这个遗址在海丰县城内。建筑物似学宫似孔庙,历史资料却说这里明代是“社仓”、清代时称“东仓”,清末荒废为草埔。“宫”也者,显然是当年苏维埃政府仿克里姆林宫而命名。“红场”为当年聚众的大会场,还有检阅的司令台,更是直接袭用了苏联的命名。“红宫红场”的建筑群修缮得美轮美奂,庭院里绿树红花绚丽多彩,不愧为“红色旅游景点”。这个当年的“东方小莫斯科”,墙上刷的“杀尽反动派”之类标语口号,血腥气越80余年而透壁,提醒我们“革命不能那样温良恭俭让”!
对彭湃的塑像行完注目礼,又凝视他在上海就义前写给周恩来等人的遗言稿本,我们到原来的城郊去参观彭湃故居。故居自然也是仿制品,一排两层洋房的气派则必是旧时风貌。其时向晚我们已不得门而入,但站在这栋白色建筑物之前举目四顾,前方是纪念广场,左边是公园和农会会员议事的雕塑群像,右边空旷无碍,整体感觉有一种王者气概。它使我想起武昌洪山公园里的施洋烈士(为“二·七”大罢工的铁路工人辩护而遭军阀吴佩孚杀害的大律师,也是出身富家、留学日本),乃至想起秦末以降诸多毁家园起义兵的英雄与豪强。在这两处参观,周恩来总理1950年代赠送给彭湃老母的一辆脚踏黄包车,最是留给我们温馨的感觉。这里面有照顾烈士母亲兼代故人行孝的情愫吧?可是,海魂先生告诉我们,“文革”中彭湃的老母被视为地主婆也挨斗了,国民党时代彭家被害死了六口,“文革”中彭家被害死了两人。
说了这么多彭湃,似乎他才是海丰的人望和骄傲。但当地的朋友却告诉我们,对海丰影响最大也最应该纪念的海丰名人是陈炯明,只是现在还不具备修复陈炯明故居和将军府的舆论环境。若说他早年信奉社会主义,亲近共产国际,晚年却持反共立场,这不是理由。因为这个转变轨迹与两蒋如出一辙,奉化蒋氏旧宅和祖宗墓庐都保护完好;阎锡山故居也是山西五台游途中的一景。
朋友告诉我,陈炯明对于家乡人来说,最值得纪念的,不是他作为粤军都督(总司令)的武功,也不是他作为广东省长的厉禁鸦片和赌博,而是他在促进教育发展培养人才方面的实践,目标远大,坚定不移。他在大潮汕地区(包括惠州、梅州、揭阳等地),在福建漳州,凡驻节之地,必鼓励民办教育,兴办免费的公立学校。有人甚至考证彭湃赴日留学也得到了他的支持;彭湃牺牲后,是他把彭湃的三个孩子送到了香港养育。朋友说,海丰为什么能出音乐家马思聪、民俗学研究大师钟敬文、报告文学第一人丘东平等英才?这与陈炯明的兴学大有关系。汕尾市一些离退休老干部组成一个海丰人文组,编纂了《陈炯明与粤军研究史料》,志在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晚上在海魂先生的书柜里,我发现了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段云章等人编辑的《陈炯明集》上下卷。翻到最后一页,但见陈的《临终遗言》(1933年9月21日):“余家事无可告者,惟中心遗憾,无时可已。[临终前对同人连呼:共和!共和!”(载同年同月23日香港《循环日报》及24日上海《申报》)——难怪广东学者叶曙明为陈炯明作传,要名之曰《共和将军》!
下笔写这篇文章之前,又看了相关资料,主要是康白石1978年著的《陈炯明传》,称陈炯明“是中国廿年代重要革命领袖之一”,以及段云章等编著的《历有争议的陈炯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立人认为,陈炯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者,他超过了许多被人称颂的历史人物。这个评价与国民党、蒋介石的“叛国贼”定型有天壤之别。说他的私德高尚这是没有疑问的。孙中山曾坦言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他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不同,孙要北伐,武力统一中国,陈要搞“联省自治”(民选议员和地方长官等),遵邹容《革命军》的遗志,“建立以美国为模范,加以适应中国传统和国情的修改”的美国式的民主联邦。谁是谁非,历史难以假设,但我辈只能承认成者为王败者寇吗?至于国民党讨伐不已的(1922年)“六·一六”兵变,炮轰“总统府”,事出有因,乃孙陈双方及各为其主的部属相激相迫的恶果。同情陈炯明的还有办《努力周刊》的胡适。
为陈炯明翻案为陈炯明鸣不平的大有人在,只是没有进入话语主流罢了。民国迄今对孙中山的个人崇拜历久不衰(最显著的标志当然是,不论走到哪座有点历史的城市,从北京到海口到汕头,都少不了“中山路”、“中山公园”),相比之下,陈炯明被丑角化,两人的封神封魔怎能教人不心生感慨?
历史评价应该多元
次日到汕头,汕大杨教授陪我们去参观澄海区塔山风景区这些年兴建的以铭记“文革”浩劫为主题的塔园景区。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告诉年轻人中华大地上确曾发生过这样一场空前惨烈的人间悲喜剧。我忘不了的是园区里刘少奇的塑像。比真人略大的玉色石雕挺立着,比僵卧开封凄苦无告而奄奄待毙的那个老年病囚,自是两样风采。据传,刘少奇说过“好在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之类的话。
有位武汉的老同事写过一篇游记,言及湖南宁乡县花明楼刘少奇故居与“红色三角”的另一只角湘潭县乌石村彭德怀故居。他们都在1959年前后回过故乡,刘少奇、彭德怀感受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给父老乡亲们带来的苦难,并为他们陈情吁救。“历史”记得他们各人的表现吗?
21日我们到潮州。自然要渡过韩江去拜谒韩山上的“韩文公祠”。潮州人视韩愈为“吾潮导师”。自从这位侍郎(副部长)因谏阻皇帝迎佛骨于京城,被贬为潮州剌史,在此地干了八个月,潮州的山便也姓了“韩”,水也姓了“韩”,真是名垂千古。可是这能说明什么呢?除了表明潮州古人早已怀慕中原文化,尊重文化人,热衷教育事业且感恩兴教者,并不能给韩愈增添多少光彩。历代有批评韩愈的驱噩文荒诞不经的;有批评他害怕埋骨“瘴江边”,上书获贬后哀哀戚戚,又写下臭名昭著的“天王圣明兮臣罪当诛”乞怜辞的;近人有启蒙思想者严复专作《辟韩》之文,驳斥其《原道》里关于“圣人”(君主)起源的观点,批判其关于“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上者也”的所谓“道”(政治伦理)……潮州人的敬韩与历代文化人的议韩两不相妨,各有其存在的道理。
那么,历史的公道何在?
回味上述的般般件件,可知历史的公道就于言论自由。只要不借助政治力量定于一尊,历史的评价就会呈现多元的样态,所谓“有人向火,有人向灯”。而在真正享有言论自由的现代社会,是不会出现“不惧身后名”的强权人物的,因为他们如果胆敢藐视舆论和民意,根本就混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