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古为己——浅谈书法创作思维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car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是一种有意识的人类活动,有意识的活动都有着自身的目的.金农曰:“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张怀瓘《六体书论》云:“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皆欲骨内相称,神貌洽然”;欧阳修《学书自成家说》又云:“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这些都说明书法在成为“纯”艺术表现之前,必须通过学习(模仿)才能掌握其技法,待熟练之后才能以自我的审美来创作出新的艺术表现,我自身学书生涯的亲身实践与体会亦是如此.
其他文献
奥林匹克在中国的传播已有百年历史.作为一个现代性的外来概念,奥林匹克如何在中国被建构和认知?该文采用深度访谈法和扎根理论分析,发现中国大众的奥林匹克观念包含了稳定的简单观念和动态的复杂观念,其中简单观念是奥运会、中国体育大事件、精英体育;复杂观念是民族崛起、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文化.在不同的社会思潮下,国家制度、政策引导、媒体宣传、组织传播等国家权力支配下的行动与个体记忆、个人媒介选择、理性反思、人际传播、个人兴趣等个人因素互动,实现了观念强塑、观念弥漫、观念淡化三种观念建构模式.三种观念的建构模式因存
“串头本”为清宫内廷之物,主要记录了清宫戏曲的武打演出场面,民间未见记载.“串头本”原只是清宫内廷排演之提示,只须掌管排戏者看懂即可,以便于内廷武戏之排演,其中包括武打角色上下场、武打套路等排演记录,客观实际地反映出一二百年前清宫演剧的原始形态.作为百余年前的排戏记录,“串头本”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可为现代武戏编排提供依据,借此探索武戏艺术,对武戏艺术的发展不无裨益.
风景油画的叙事性是一个宏观的历史文化概念,不仅是艺术家对风景本身的艺术想象,更是其对当代社会生活中乡土记忆、地缘文化以及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多重视角.因此除了风景油画作为绘画所涉及的形式、色彩、材料、媒介等视觉要素外,其内容所涉及的关于自然、社会景观、文化观念等主题所反映的文化叙事性也体现了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诉求.而基于不同地域的自然和社会景观的创作也给风景油画创作注入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本文旨在探析陕西风景油画创作中的叙事性历史和特征以及我创作中对风景叙事的理解.
期刊
我一直认为,在画家和诗人的书房里,必须具备的少数中国典籍之一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因为,该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有关动植物的博物学著作,其中涉及的植物内容极为广泛,为画家和诗人提供了有关各种花木植物习性特征的宝贵资料.花草树木的形状、气味、名字都可以入诗入画,比如晋朝诗人陶潜的诗作《饮酒》中以“菊的淡然”特点入诗,写出了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不仅是花,也是一种草药.
期刊
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主题很多,其中精神性的探索一直是我关注的方向,尤其是超验状态下的艺术创作研究,或者说是在精神性超验状态下的当代艺术实践探索,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主题.所谓“超验”,是指思维或意识的一种活动性质,超验主义强调直觉的重要性,即超出经验世界的界限而进入超经验的领域.在康德的先验论体系中,超验就是超出体验之外的,是理性的辩证本性的表现.
期刊
我的“痕迹”主题创作延续了六年.痕迹产生于一切偶然,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在绘画创作时,在再现自然的过程中,这些偶然的、不可控的痕迹经由艺术家的设计就变成了可控的痕迹.然而,绘画过程中的种种偶然因素又在可控的痕迹中融入了不可控的因素.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就是我在绘画中思考的问题的核心.这是一个“可控”与“不可控”之间不断转换的造型实验.
期刊
绘画艺术给观者带来的并不一定仅仅是深刻的含义,它们独特的形式语言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常常让观者感到印象深刻.在观念艺术流行的今天,“演绎”艺术似乎更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旋律,在这个时候,静物绘画反而显得格外的单纯、真诚和淳朴.静物绘画承载对象的造型形态以及画家的个人情感和艺术观念,这使本无生命的静物有了“生命”与精神意义,同时也是画家本人的精神归宿.
期刊
陶瓷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客观性事物,而是在人类文明与智慧的观照之下,立足于水、土的交融与木、火的焙烧而幻化出的金石之质;而陶瓷艺术作品亦成为了以物质性的形骸表征传达人文意识思维与精神观念的媒体介质.因此,无论是作为人文意识形态反应的再造物——陶瓷,还是作为传达艺术创作主体心声的陶艺作品,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折射出偏离了既定的行为轨迹与程法规范的烙印.
期刊
中国现代陶艺已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本土陶艺自发性的探索实验角度来看,在观念与形式上的探索均已走出了早期的困境,现代陶艺创作已呈现出国际化与本土化、实验性与技术性、服务生活与自我表现的统一.现代陶艺作为一门以材料为媒材的艺术形式,相较于传统陶瓷艺术中的创作方法与视角,其倡扬个人化表达的观念无疑得到了陶瓷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肯定.
期刊
紫砂素有“南宜兴、北平定”之称,工艺精谨细腻的平定紫砂器,作为三晋大地上一张美学名片,承载着不同凡响的平定工艺记忆与百年文化底蕴.20世纪初,以江苏宜兴紫砂为师,平定工匠潜心学习与借鉴,成就出绚烂璀璨的紫砂器物,这个时期的平定紫砂足以与宜兴紫砂相媲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