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他山之石”以攻玉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zi229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职业教育难以跻身于我国教育战线的主流领域,只能在边缘无奈徘徊,同样,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倍感压力。而今,随着我国人才战略的确立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教育终于结束被忽视的尴尬境地,迎来云开见月之日,特别是近期《教育规划纲要》正式颁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了具体任务,让我们看到其光明的发展前景。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职业教育要想长期拥有话语权,必须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国外成功案例为借鉴,走上质量先行之路。
  
  历史处境:长期“失语”
  
  追溯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近代职业教育正式纳入学制系统是在20世纪初,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期间,职业教育这位“百岁老人”在教育战线众声喧哗的语境中默默走过了艰难的成长历程。
  一路走来,职业教育在办学力量、资金投入、教学实施、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都不够理想。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没有获得企业界的普遍认可,更无法得到其直接的经济投入,而学校对企业的需求又不够明确,所以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并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教学活动基本囿于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用性,这必然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薄弱,面对工作不能胜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企业难以信任职校生。长此以往,职业教育就习惯性地被视作普通教育的附属物。更可悲的是,教育行业内部对职业教育的不屑之态也非常严重。
  为了深刻认识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处境,以之为鉴,我们不妨走出国门看看职业教育在异域的地位。以德国为例,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且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均等,大批最优秀的学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成为高层次的技术工人。德国有着深厚的职业教育传统和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相比之下,我国在这些方面略显缺失。
  历史无从改变,但我们可以在目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从各个环节入手打造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只要质量有了保证,职业教育的地位就会迅速提升。
  
  现实选择:改革并借鉴
  
  如果说职业教育的历史地位让人扼腕叹息,那么近年来其现实处境的改观又让我们看到这种边缘教育形式的发展契机。可是,到底怎样为我国职业教育定位?其发展方向又在哪里?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离不开自身的改革,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低迷状态持续太久,问题繁多,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妨有针对性地借鉴“他山之石”。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在德国、英国、美国、瑞士等发达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办学特色,尤其是德国,在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方面,职业教育显出很强的优势。我们不妨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办学经验,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裨益。
  
  转变思想观念
  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想尽快步入改革轨道,必须首先解决这一问题,否则改革难以彻底,步伐也会减慢。欧洲的职业教育之所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很大程度上就是缘于正确的观念引导。早在1994年欧盟委员会就发表了《增长、竞争力和就业》的白皮书,强调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减少失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是很早就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个体成才、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正确观念的引导下,职业教育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形成完善、规范的内部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没有引起重视,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观念尚未改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独特作用,即使出台相关的改革措施,也由于思想的障碍而未能真正落到实处,这样一来,职业教育的改革永远难以真正启程。所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近日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详细制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任务和若干重要举措,我们要以此为指引,转变固有的传统观念。
  
  规范办学行为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长久不见起色,办学体制是障碍之一。《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化办学体制的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在这体制改革的大气候下,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步伐将迅速加快。
  那么国外在办学体制方面有哪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呢?德国的职业院校由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由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三方组织教学活动的实施;英国的职业教育院校也采取与企业联合的方式,学校必须为每位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同时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在职培训,这是一种双方共赢的合作方式;法国政府为了加大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力度,专门制定法律,规定企业每年必须有一笔培训费,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还可以少交税,以此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
  我国前几年已提出“校企合作”的方式,之后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又延伸出“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即打破门户界限,再跨出一大步,实现校校合作,组建由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新型办学共同体,即办学模式的“集团化”。这种办学模式必将为各行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新气象,例如,电力行业可以成立职教集团,由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电力行业管理部门指导,电力职业教育机构和电力企业共同实施教学实践,先以区域为单位试行,形成一个坚实的区域性的办学集团,之后再将跨区域化付诸实践。在这种新型开放的体制下培育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电力行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总之,职业教育要转变办学观念,改革办学模式,拓展办学空间,真正建立起以院校为主体、企业为依托的跨区域现代职教模式。
  
  变革教学模式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那么职业教育如何成功实施自己的人才工程呢?答案是,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提升教学质量必须仔细研究教学活动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并对之进行改进。在这些方面,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学经验,非常值得参考。
  首先,探讨师资队伍的构成,即“谁来教”的问题。在德国,学历和资历并重是成为职业院校教师的必备条件。职业学校的教师分为理论教师和技术教师,理论教师负责教授专业理论课,受聘条件是:高等教育毕业后,参加两年的生产一线工作实践,再加上一年的师资培训,最后经国家统一考试合格后,才有任职资格;技术教师负责专业技能培训和实验课,他们必须在专门的实习期考试合格之后,再到教师进修学院参加教学、法律等专修课考试合格后才有执教资格。值得庆幸的是,我国近期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到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毋庸置疑,在我国职教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只重学历忽视能力的传统招聘方法已显得过时,所以,改变招聘标准、尽快组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职教师资队伍已迫在眉睫。
  其次,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即“怎么教”的问题。诸多方法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主动质疑、提出问题的观念。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特别是文科的教学实践,授课过程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的思维惰性,问题意识也会被消磨殆尽。作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尤其要避免这种情况。那么,德国的职校教师又是如何组织教学过程的呢?他们的教学(尤其是专业课教学)大多选用一定的载体,或者说选定一个项目进行研讨,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某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这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挖掘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
  再次,开展教材的编写工作。德国职业院校的教材分为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两部分,实训教材一般由职教所或一些大企业自编;理论教材的内容也非常实用,注重吸收新标准、新规范,结构合理,按照教学目的说明、问题引入、内容陈述、总结概括、作业练习等顺序展开。学生则按照教学计划花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70%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目前,我国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形式基本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教材内容脱离实践,而且更新周期慢。毫无疑问,这两个问题都会极大地降低教学质量。所以,必须邀请包括企业骨干、技能鉴定人员在内的资深专家对本专业的教材进行重新编写并及时补充、修订。
  最后,探索有效的考核方式。德国职业教育的考试有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每次考试分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两个部分,整个结业考试要考三天,比如机械工技能考试,须在7小时内完成两个考试工件和两个工作实验,难度较大,而且考试与培训学校无关,由各类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和实施本行业职业培训的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在我国,注重书本知识、关心卷面成绩是长久以来考核方式的弊端,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这种方式更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我们不一定照搬德国职业学校不参与考试过程的模式,因为考试的执行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考试方法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体现出严格、科学的考核标准。
  
  增加资金投入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但深入调查后就会发现,资金问题依然亟待解决。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及其地方政府都对涉及支柱性产业的职业教育学院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英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很发达,而近10多年来,英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目标是缩小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差距;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85%来源于企业,15%由州政府列支,对学生免收一切学杂费;瑞士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我国新近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为了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要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这一政策体现了我国教育观念的人本特色,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解决了部分学生和家庭的燃眉之急。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这些并不是全部,而且许多经验还需要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逐一分析、筛选。借鉴不是照搬,而是在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引进一些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式方法,进而探索出一条与我国职业教育现实相符的顺畅之路。
  
  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职业教育对于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改革措施也逐步出台,但这只是职业教育漫长征途的一个开始,以体制改革的现状为例,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以政府开办的各种职业学校为主体,这类学校占85%,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所办的学校总数不到20%。这样,教育责任就完全交给职业学校来承担,而职业学校本身是教育单位,非用人单位,所以很难准确把握社会的技术需求与就业状况,这必然导致脱离办学市场,随之暴露出很多问题,诸如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同样,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方法也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的摸索。
  如何办好我国的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长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课题。改革也好,借鉴也罢,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接受检验、逐步完善,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虽然漫长,但有了正确的观念指引和高效的政策措施,我们必会看到光明在前方。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