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试妻(又称庄妻劈棺)的故事,讲的是庄子装死后,庄妻喜欢上了一位儒雅英俊的公子,可惜公子有头痛病,要人的脑髓才能医好。于是,庄妻决定让死鬼丈夫捐献一下器官。哪知庄子不愿被废物利用,诈尸吓人,其结果是庄妻“羞愧上吊”。
欧洲也有类似的故事,叫“艾费苏斯的寡妇”,说的是有个年轻的女人死了丈夫,日夜哀哭,惊动了附近一个看守尸体的士兵。士兵循声找来,见此情形,竭力安慰,两人竟互生爱慕。谁知,第二天,士兵发现看守的尸体被人偷走。那些死囚尸体是用来示众的,被偷可是死罪一条。年轻的寡妇左思右想,最后居然劈开了丈夫的棺材,把尸体挂在绞架上充数,救了情郎一命。
同是寡妇救情人,故事结局为何如此悬殊?
“庄妻劈棺”的故事出自宋元话本,时值理学昌盛,宋明理学凡事都讲个名节,动不动就是“人兽之辨”,比如朱熹就认为,寡妇应“生为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因而有这样的故事不足为奇。而西方对待寡妇如此宽容,恐怕真正的原因还是经济制度。
在中国,经济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所使用的劳动力主要包括已婚夫妇、其父母和子女。这样的经济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即便作为顶梁柱的丈夫去世,妻子还有父母、孩子以及族人的帮衬。
而在欧洲,少有中国这样亲族聚居,亲戚更是指望不上。孩子一旦长大,就会外出做学徒帮工,开始独立生活,且婚后也不和父母一起居住。另外,在中世纪和近代欧洲,农场的租佃期都很短,如果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寡妇,当租期届满后,续租遭到拒绝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失去丈夫,寡妇们将无法生存。
即使是城里的寡妇,日子也同样不好过,有行会控制着寡妇的生活,对寡妇的经营行为采取种种苛刻限制。比如,德国梅明根的行会就规定,寡妇不能既卖香肠又卖鲜肉,只能择其一。
如果某个师傅的遗孀和行会中的帮工结婚,结果就大不相同了,她的新丈夫会在行业中取得一席之地。有一个寡妇叫乔基姆·尼特琳,當她请求行会让其继续经营亡夫的作坊时,行会方面委婉地告诉她,她缺乏必要的技术,她的性别也不能管理好帮工,不过,她还年轻漂亮,而且也不穷,言下之意就是让她再找个好男人嫁了。在这种情况下,寡妇改嫁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欧洲的寡妇具有财产继承权,有钱的寡妇在婚姻市场上是抢手货。在伊丽莎白统治的晚期,有钱的老女人炙手可热,伦敦47%的商人寡妇,在六个月之内就可以改嫁成功。
在伊丽莎白时期的伦敦,有一位名叫弗朗西丝·梅德威尔的女子,29岁结婚。不料一个月后,丈夫就死了。18个月后,她重新嫁人。33岁时,她又一次成了寡妇。守寡后不到两年,她第三次结婚。到了1620年,弗朗西丝再一次光顾婚姻登记处,那一年她44岁。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寡妇就比较悲惨。《列女传》记叙了各种“贞烈”之事,比如一个林姓烈女在丈夫死后,饿了21天,以身相殉。庄子试妻的故事到了“五四”的时候,那些接受新思想的年轻人终于看不下去。他们老剧新编,有句台词专门讽刺庄子:“庄生空言齐物论,不责男人责女人。”
法国作家莫洛亚写过一个故事叫《时令鲜花》,讲的是一个中学教员和一个美貌少妇,各自失去所爱,不胜哀戚,不时去坟前供上一束鲜花以寄哀思。在墓地,两人认识并渐渐了解,各自供上的鲜花也从菊花变成了康乃馨、郁金香乃至玫瑰,色彩越来越鲜艳。最后,两人一起开始新的生活。
所以说,能让生者幸福生活,才是对死者的最好安慰,这也是最好的经济制度。
(摘自《北京青年报》)
欧洲也有类似的故事,叫“艾费苏斯的寡妇”,说的是有个年轻的女人死了丈夫,日夜哀哭,惊动了附近一个看守尸体的士兵。士兵循声找来,见此情形,竭力安慰,两人竟互生爱慕。谁知,第二天,士兵发现看守的尸体被人偷走。那些死囚尸体是用来示众的,被偷可是死罪一条。年轻的寡妇左思右想,最后居然劈开了丈夫的棺材,把尸体挂在绞架上充数,救了情郎一命。
同是寡妇救情人,故事结局为何如此悬殊?
“庄妻劈棺”的故事出自宋元话本,时值理学昌盛,宋明理学凡事都讲个名节,动不动就是“人兽之辨”,比如朱熹就认为,寡妇应“生为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因而有这样的故事不足为奇。而西方对待寡妇如此宽容,恐怕真正的原因还是经济制度。
在中国,经济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所使用的劳动力主要包括已婚夫妇、其父母和子女。这样的经济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即便作为顶梁柱的丈夫去世,妻子还有父母、孩子以及族人的帮衬。
而在欧洲,少有中国这样亲族聚居,亲戚更是指望不上。孩子一旦长大,就会外出做学徒帮工,开始独立生活,且婚后也不和父母一起居住。另外,在中世纪和近代欧洲,农场的租佃期都很短,如果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寡妇,当租期届满后,续租遭到拒绝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失去丈夫,寡妇们将无法生存。
即使是城里的寡妇,日子也同样不好过,有行会控制着寡妇的生活,对寡妇的经营行为采取种种苛刻限制。比如,德国梅明根的行会就规定,寡妇不能既卖香肠又卖鲜肉,只能择其一。
如果某个师傅的遗孀和行会中的帮工结婚,结果就大不相同了,她的新丈夫会在行业中取得一席之地。有一个寡妇叫乔基姆·尼特琳,當她请求行会让其继续经营亡夫的作坊时,行会方面委婉地告诉她,她缺乏必要的技术,她的性别也不能管理好帮工,不过,她还年轻漂亮,而且也不穷,言下之意就是让她再找个好男人嫁了。在这种情况下,寡妇改嫁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欧洲的寡妇具有财产继承权,有钱的寡妇在婚姻市场上是抢手货。在伊丽莎白统治的晚期,有钱的老女人炙手可热,伦敦47%的商人寡妇,在六个月之内就可以改嫁成功。
在伊丽莎白时期的伦敦,有一位名叫弗朗西丝·梅德威尔的女子,29岁结婚。不料一个月后,丈夫就死了。18个月后,她重新嫁人。33岁时,她又一次成了寡妇。守寡后不到两年,她第三次结婚。到了1620年,弗朗西丝再一次光顾婚姻登记处,那一年她44岁。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寡妇就比较悲惨。《列女传》记叙了各种“贞烈”之事,比如一个林姓烈女在丈夫死后,饿了21天,以身相殉。庄子试妻的故事到了“五四”的时候,那些接受新思想的年轻人终于看不下去。他们老剧新编,有句台词专门讽刺庄子:“庄生空言齐物论,不责男人责女人。”
法国作家莫洛亚写过一个故事叫《时令鲜花》,讲的是一个中学教员和一个美貌少妇,各自失去所爱,不胜哀戚,不时去坟前供上一束鲜花以寄哀思。在墓地,两人认识并渐渐了解,各自供上的鲜花也从菊花变成了康乃馨、郁金香乃至玫瑰,色彩越来越鲜艳。最后,两人一起开始新的生活。
所以说,能让生者幸福生活,才是对死者的最好安慰,这也是最好的经济制度。
(摘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