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阐述森林可持续经营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可持续经营目的及内涵,对天然林、人工林培育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森林 可持续经营 策略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9-181-01
1 实施可持续经营紧迫性和必要性
自20世纪90年代,对所有森林实施可持续经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森林经营工作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认识上来看,逐步意识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意味着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活力、生产力、多样性的前提下,结合人类的需要和环境价值,必须通过生态途径达到科学经营森林的目的。提出评判是否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应从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综合衡量,即同时满足生态上合理(环境上健康的)、经济上可行(可负担得起的)及社会上符合需求(政治上可接受的)的发展模式。为此,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先后制定出用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2002年《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已经正式颁布。然而,实践中以木材生产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技术标准和经营理念,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已经成为制约森林可持续经营活动的障碍。为此,实现可持续经营十分重要。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的唯一途径;二是林业发展战略转移的具体体现;三是确保六大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四是顺应国际林业发展趋势、履行国际义务的必然选择;五是公众环境意识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2 天然林培育策略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不仅生产大部分林、副产品,而且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提供许多其他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效益。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天然林资源,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物质保障。针对现有的天然林开展合理的森林经营活动,可以维持、恢复和扩大天然林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增强生态和环境服务功能,从根本上遏止生态和环境恶化,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1天然林更新
应充分利用天然林自然演替和更新能力,以天然更新為主,人工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辅。对具备乔木或灌木更新潜力的森林进行封育,禁止或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依靠强大的自然繁殖或自然更新能力恢复森林;对缺乏母树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的地段,实施人工补植;对有充足种源,因植被覆盖度较大而影响更新的地段,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2.2栽针保阔
栽植以红松为主的针叶树,保留天然更新的阔叶树,尤其是珍贵阔叶树。随着次生林发展的进程和林况不同,保阔包含三层含义:留阔、引阔、选阔。三者贯穿于恢复森林的全过程。栽针是缩短森林自然(演替)恢复过程的重要手段,保阔是迅速形成(或恢复)地带性顶级植被的可靠保证。栽针保阔把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密切地结合起来,以符合地带性顶级植被类型——阔叶红松林的发生、发展规律,是使天然林趋于稳定并提高林分质量和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2.3用材林建设
选择的树种既要符合经营目标,又要实现高产、高效和优质。选用生长快、材质好、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引进的优良树种须经试验成功后,方可大面积推广。根据立地条件、树种特性和实践经验,确定混交树种和混交规格,充分利用天然幼苗、幼树,培育成针阔混交林或复层异龄林。
2.4天然林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留母树、关键物种和林下植被,保持生物多样性。避免用人工林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替代原始天然林和生长良好的天然次生林。天然林中栽植的树木不得替代自然生态系统或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重大变化。
2.5天然林经营
加强天然次生林幼、中龄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逐步调整用材林的树种结构和林分结构,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林分质量,缩短森林培育周期。低效林改造时,保留生长健壮的中、小径林木,利用乡土针叶树种在林冠下或林窗、林中空地上进行大苗造林,诱导形成针阔混交林。对岩石裸露、土壤贫瘠的陡坡、山脊和石塘等伐后不易更新、容易引起严重沙化、风蚀的地块,不准进行低效林改造。同时,采用合理的采伐、更新方式和封山育林措施,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质量,提高林分生长量。通过森林抚育和低强度择伐等经营措施,调整和优化林分树种结构、龄组结构、径级结构和密度结构,逐步诱导天然次生林结构,以形成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加稳定。
2.6天然林利用
采用对环境影响小的森林采伐作业方式,尽量减少对森林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包括林下植被(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幼树等)、动物栖息地、水资源、森林腐殖质层等,减轻土壤压实和水土流失,减轻保留木的损伤。伐区采伐剩余物清理应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地力的维持,注意保留藤条灌木资源。同时,在采伐作业前,要对保留的母树和关键物种作出标记出来并加以保护。择伐时每公顷应保留一定数量的母树和大径级老龄林木,并考虑老龄木的树种搭配,使其成为天然更新的种源,也可以为一些野生动物和微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境。采伐时还要注意保留一定数量的具有袋腐、树洞或巨大树枝的活立木;腐烂程度不同的枯立木和倒木;动植物生存所依赖的关键物种,尽可能保留珍稀、珍贵树种资源。
3 人工林培育策略
大力发展人工林是世界各国面对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日益减少所采取的共同的、长期的林业发展战略,因此人工林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工林所选择的造林树种速生丰产,且经营强度高,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高,人工林虽然面积不大,但在木材总产量中占据较高的比重,因此把大力发展人工林作为解决21世纪木材需求的根本措施。
3.1人工林规划
考虑到造林对当地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造林应避免大面积的人工纯林,需要考虑将不同林种、森林类型、林龄、人工林与天然林相结合,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在经营作业区内使树种的组成、面积配置和分布多样化;合理组成林分结构,如天然林和人工林结合,不同林龄结合,不同树种结合,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结合,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结合等。
3.2树种选择
正确的立地分类是关键,根据经营目标和立地分类信息,选择适宜的树种、种源和基因类型,其目的是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3优质壮苗
重视传统育苗技术,包括裸根苗培育技术、容器苗培育技术、无性繁殖技术等,发展和研究生物制剂和稀土、菌根在育苗技术上的应用,培育优良的苗木,提高苗木质量极其抗病虫害能力。
3.4人工林经营管理
在造林地上保存非林木作物植被,改善生态稳定性、保持地表覆盖和土壤肥力,尽可能采用人工除草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化学除草剂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树种、种源和基因类型必须适合立地条件和经营实践,建立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化学物质对森林的影响,有效推广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加强森林的科学管理。
3.5人工林利用
控制采伐的强度和采伐方式,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以维持和长期发挥森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功能。同时注意采伐利用过程中对环境和土壤的影响,不断调整经营措施和经营策略,实现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和环境效益。
作者简介:范忠泉(1972-),男,汉族,大学,工程师,现从事造林绿化工作。
关键词:森林 可持续经营 策略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9-181-01
1 实施可持续经营紧迫性和必要性
自20世纪90年代,对所有森林实施可持续经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森林经营工作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认识上来看,逐步意识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意味着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活力、生产力、多样性的前提下,结合人类的需要和环境价值,必须通过生态途径达到科学经营森林的目的。提出评判是否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应从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综合衡量,即同时满足生态上合理(环境上健康的)、经济上可行(可负担得起的)及社会上符合需求(政治上可接受的)的发展模式。为此,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先后制定出用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2002年《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已经正式颁布。然而,实践中以木材生产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技术标准和经营理念,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已经成为制约森林可持续经营活动的障碍。为此,实现可持续经营十分重要。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的唯一途径;二是林业发展战略转移的具体体现;三是确保六大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四是顺应国际林业发展趋势、履行国际义务的必然选择;五是公众环境意识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2 天然林培育策略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不仅生产大部分林、副产品,而且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提供许多其他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效益。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天然林资源,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物质保障。针对现有的天然林开展合理的森林经营活动,可以维持、恢复和扩大天然林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增强生态和环境服务功能,从根本上遏止生态和环境恶化,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1天然林更新
应充分利用天然林自然演替和更新能力,以天然更新為主,人工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辅。对具备乔木或灌木更新潜力的森林进行封育,禁止或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依靠强大的自然繁殖或自然更新能力恢复森林;对缺乏母树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的地段,实施人工补植;对有充足种源,因植被覆盖度较大而影响更新的地段,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2.2栽针保阔
栽植以红松为主的针叶树,保留天然更新的阔叶树,尤其是珍贵阔叶树。随着次生林发展的进程和林况不同,保阔包含三层含义:留阔、引阔、选阔。三者贯穿于恢复森林的全过程。栽针是缩短森林自然(演替)恢复过程的重要手段,保阔是迅速形成(或恢复)地带性顶级植被的可靠保证。栽针保阔把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密切地结合起来,以符合地带性顶级植被类型——阔叶红松林的发生、发展规律,是使天然林趋于稳定并提高林分质量和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2.3用材林建设
选择的树种既要符合经营目标,又要实现高产、高效和优质。选用生长快、材质好、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引进的优良树种须经试验成功后,方可大面积推广。根据立地条件、树种特性和实践经验,确定混交树种和混交规格,充分利用天然幼苗、幼树,培育成针阔混交林或复层异龄林。
2.4天然林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留母树、关键物种和林下植被,保持生物多样性。避免用人工林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替代原始天然林和生长良好的天然次生林。天然林中栽植的树木不得替代自然生态系统或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重大变化。
2.5天然林经营
加强天然次生林幼、中龄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逐步调整用材林的树种结构和林分结构,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林分质量,缩短森林培育周期。低效林改造时,保留生长健壮的中、小径林木,利用乡土针叶树种在林冠下或林窗、林中空地上进行大苗造林,诱导形成针阔混交林。对岩石裸露、土壤贫瘠的陡坡、山脊和石塘等伐后不易更新、容易引起严重沙化、风蚀的地块,不准进行低效林改造。同时,采用合理的采伐、更新方式和封山育林措施,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质量,提高林分生长量。通过森林抚育和低强度择伐等经营措施,调整和优化林分树种结构、龄组结构、径级结构和密度结构,逐步诱导天然次生林结构,以形成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加稳定。
2.6天然林利用
采用对环境影响小的森林采伐作业方式,尽量减少对森林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包括林下植被(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幼树等)、动物栖息地、水资源、森林腐殖质层等,减轻土壤压实和水土流失,减轻保留木的损伤。伐区采伐剩余物清理应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地力的维持,注意保留藤条灌木资源。同时,在采伐作业前,要对保留的母树和关键物种作出标记出来并加以保护。择伐时每公顷应保留一定数量的母树和大径级老龄林木,并考虑老龄木的树种搭配,使其成为天然更新的种源,也可以为一些野生动物和微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境。采伐时还要注意保留一定数量的具有袋腐、树洞或巨大树枝的活立木;腐烂程度不同的枯立木和倒木;动植物生存所依赖的关键物种,尽可能保留珍稀、珍贵树种资源。
3 人工林培育策略
大力发展人工林是世界各国面对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日益减少所采取的共同的、长期的林业发展战略,因此人工林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工林所选择的造林树种速生丰产,且经营强度高,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高,人工林虽然面积不大,但在木材总产量中占据较高的比重,因此把大力发展人工林作为解决21世纪木材需求的根本措施。
3.1人工林规划
考虑到造林对当地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造林应避免大面积的人工纯林,需要考虑将不同林种、森林类型、林龄、人工林与天然林相结合,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在经营作业区内使树种的组成、面积配置和分布多样化;合理组成林分结构,如天然林和人工林结合,不同林龄结合,不同树种结合,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结合,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结合等。
3.2树种选择
正确的立地分类是关键,根据经营目标和立地分类信息,选择适宜的树种、种源和基因类型,其目的是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3优质壮苗
重视传统育苗技术,包括裸根苗培育技术、容器苗培育技术、无性繁殖技术等,发展和研究生物制剂和稀土、菌根在育苗技术上的应用,培育优良的苗木,提高苗木质量极其抗病虫害能力。
3.4人工林经营管理
在造林地上保存非林木作物植被,改善生态稳定性、保持地表覆盖和土壤肥力,尽可能采用人工除草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化学除草剂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树种、种源和基因类型必须适合立地条件和经营实践,建立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化学物质对森林的影响,有效推广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加强森林的科学管理。
3.5人工林利用
控制采伐的强度和采伐方式,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以维持和长期发挥森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功能。同时注意采伐利用过程中对环境和土壤的影响,不断调整经营措施和经营策略,实现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和环境效益。
作者简介:范忠泉(1972-),男,汉族,大学,工程师,现从事造林绿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