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交融,许多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流失或失传。彝民族是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转房是彝民族诸多文化之一,本文从转房现状、过去转房与现在转房的对比、转房中女子的遭遇、转房的落后性与危害性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深入的了解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转房习俗,避免盲目的推崇和发扬。
关键词:转房;家支;寡妇;婚姻
中图分类号:TU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53-01
四川凉山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这里的彝族婚姻习俗仍然保留着独特民风民俗。凉山大部分地方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彝族传统习俗,比如,彝族的转房习俗。落后的转房习俗禁锢着凉山彝族的文化发展,延续着过去的落后男尊女卑观念,严重侵害了彝族妇女的利益,忽视了人人平等的原则。本文从转房的简单概述、对转房现状的表述、转房过程中彝族女子的遭遇等方面进行描写,在于表达彝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化这固然重要,但应该以先进的、科学的态度去重视它,而不是让它肆意流传与民间。
一、转房的简单概述
转房的概述。转房是指夫死后寡妇须转嫁给夫家其他男子。先转同胞兄弟,如没有同胞兄弟,按血统近远顺推。若实在没有适当人选,侄媳可以转嫁给叔父,后母可以转嫁给前妻儿子,儿媳可以转嫁给公公。转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家支财产外流。转房被视为是家庭和家支内部的事,一般由亡者父兄等会同家支头人商议决定。一方面,妻子是他们由聘礼娶回的,可以说是一笔“财产”,家支有权利让其转房;另一方面,娶回妻子后,妻子就是他们家族的成员,死者虽亡但家支未亡,家支有义务照顾孤儿寡妇。女方也将转房视为理所当然,如果不给转房,认为是一种耻辱,甚至会引起冤家械斗。如果女方不同意转房,或者不想嫁给夫家的人,除征得夫家同意外,还须由娶她的人偿还原夫家的任何财产。转房所构成的家庭是“入赘”,即让丈夫走入“未亡人”家里就自然构成家庭。转房时要宴请女方娘家人员,也适当给些礼金。
二、巴姑乡转房现状
虽然汉文化强烈的冲击着少数民族的文化,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影响及流传于今天,如雷波县巴姑乡就保留着这种传统的转房习俗。一般情况下,如果寡妇的前夫是病死的,则夫家认为他是被祖先带走的,是正常的死亡。双方都会赞成转房,觉得孤儿寡母很可怜,愿意帮忙照顾孤儿寡母;但如果妇女的前夫是凶死(意外、自杀、被杀)的,认为这样的死亡很不吉利,对家族不利,他们会把责任推到妇女身上,这种情况双方都会闹得很厉害,都不赞成转房。据调查,雷波县巴姑乡目前有55户转房家庭,其中哥嫂转给弟弟的有42对,儿媳转给公公和后母转给前妻之子的共10对,侄孙媳转给叔祖的有3对,这样转来转去的,简直乱套了伦理关系,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表现。
巴姑乡转房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个女子支撑起了一家三个弟兄家的香火。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嫁进了有三弟兄家庭的老二,在孩子刚满两岁时,老二不幸病逝了,经过商量后,老二那刚满两岁的儿子过继给已婚未子的老大家,而女子就转给年小未婚的小叔子。这一家人现今过得和和美美的,过继的儿子长大了,他不知道自己叫喊着爸爸妈妈的并不是他亲身父母;而女子和本来的小叔子一家也拥有了自己的一儿一女。就这样,“一个女子支撑了三个弟兄的香火”被传开了,村里的人们都觉得这个女子很厉害。
三、彝族转房习俗中女子的遭遇
彝族女子一直被划为是没有意义的那类,彝族人认为男人是做大事的,而女子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没有多大的作用,因此女子们从小就没有受教育权,也没有言论自由权。彝族的封建制度就这样气压着彝族女子的生活,千百年来,女子们的思想就这样被束缚着、麻痹着。
(一)妇女认知方面。传统的彝族女子观念中没有喜欢不喜欢的念头,只有能不能过日子的说法,她们认为丈夫死后转房是一种义务,她们不仅没有反抗的意识,更没有反抗的权利,还认为男方不按规矩转房是女方的一种耻辱,从思想上就禁锢了她们的权利,都是因为没有受教育所赐。
(二)地位方面。在顶替和转房中夫家人意识上总认为“媳妇是用钱买来的”。只能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和整理家务的“保姆”,她们被剥夺了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权利,她们的劳动变成为单纯的家务劳动,根本没有社会意义,被视为丈夫的“附属品”,毫无自由和尊严可言。
对于彝族女子的遭遇我深表同情,同时也为此感到非常气愤。同情的是封建的彝族人们不看好彝族女子,她们处于被歧视、被忽视的地位,她们有想法不能说,有思想不能释放。气愤的是她们的懦弱,不敢反抗于肆意强加在她们身上的不公平,面对她们不想做的事或不愿意做的事,她们总是委屈的点头,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也不敢说出想法,怕被否定、被批评。
四、结束语
转房习俗是彝民族的民间文化之一,不管是多么悠久的文化,首先都要考虑它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任何的存在价值且还会起反作用的文化就应该立刻停止它的存在,转房是落后的习俗,了解、认识它当然可以,但应该以正确的目光、科学的态度、进步的眼光来看待它,不能提倡或推崇其在民间肆意流传,文明人要文明对待事物,可以不扼杀,但绝不能提倡,就让它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消失。
参考文献:
[1]罗自强主编,凉山彝族文史资料专辑[G].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2]徐铭,凉山彝族传统社会中社会结构的变迁[J].凉山民族研究.1993:27
[3]四川省编辑组,四川省凉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综合报告)[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22-23.
作者简介:热夫木切,四川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文学。
关键词:转房;家支;寡妇;婚姻
中图分类号:TU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53-01
四川凉山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这里的彝族婚姻习俗仍然保留着独特民风民俗。凉山大部分地方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彝族传统习俗,比如,彝族的转房习俗。落后的转房习俗禁锢着凉山彝族的文化发展,延续着过去的落后男尊女卑观念,严重侵害了彝族妇女的利益,忽视了人人平等的原则。本文从转房的简单概述、对转房现状的表述、转房过程中彝族女子的遭遇等方面进行描写,在于表达彝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化这固然重要,但应该以先进的、科学的态度去重视它,而不是让它肆意流传与民间。
一、转房的简单概述
转房的概述。转房是指夫死后寡妇须转嫁给夫家其他男子。先转同胞兄弟,如没有同胞兄弟,按血统近远顺推。若实在没有适当人选,侄媳可以转嫁给叔父,后母可以转嫁给前妻儿子,儿媳可以转嫁给公公。转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家支财产外流。转房被视为是家庭和家支内部的事,一般由亡者父兄等会同家支头人商议决定。一方面,妻子是他们由聘礼娶回的,可以说是一笔“财产”,家支有权利让其转房;另一方面,娶回妻子后,妻子就是他们家族的成员,死者虽亡但家支未亡,家支有义务照顾孤儿寡妇。女方也将转房视为理所当然,如果不给转房,认为是一种耻辱,甚至会引起冤家械斗。如果女方不同意转房,或者不想嫁给夫家的人,除征得夫家同意外,还须由娶她的人偿还原夫家的任何财产。转房所构成的家庭是“入赘”,即让丈夫走入“未亡人”家里就自然构成家庭。转房时要宴请女方娘家人员,也适当给些礼金。
二、巴姑乡转房现状
虽然汉文化强烈的冲击着少数民族的文化,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影响及流传于今天,如雷波县巴姑乡就保留着这种传统的转房习俗。一般情况下,如果寡妇的前夫是病死的,则夫家认为他是被祖先带走的,是正常的死亡。双方都会赞成转房,觉得孤儿寡母很可怜,愿意帮忙照顾孤儿寡母;但如果妇女的前夫是凶死(意外、自杀、被杀)的,认为这样的死亡很不吉利,对家族不利,他们会把责任推到妇女身上,这种情况双方都会闹得很厉害,都不赞成转房。据调查,雷波县巴姑乡目前有55户转房家庭,其中哥嫂转给弟弟的有42对,儿媳转给公公和后母转给前妻之子的共10对,侄孙媳转给叔祖的有3对,这样转来转去的,简直乱套了伦理关系,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表现。
巴姑乡转房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个女子支撑起了一家三个弟兄家的香火。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嫁进了有三弟兄家庭的老二,在孩子刚满两岁时,老二不幸病逝了,经过商量后,老二那刚满两岁的儿子过继给已婚未子的老大家,而女子就转给年小未婚的小叔子。这一家人现今过得和和美美的,过继的儿子长大了,他不知道自己叫喊着爸爸妈妈的并不是他亲身父母;而女子和本来的小叔子一家也拥有了自己的一儿一女。就这样,“一个女子支撑了三个弟兄的香火”被传开了,村里的人们都觉得这个女子很厉害。
三、彝族转房习俗中女子的遭遇
彝族女子一直被划为是没有意义的那类,彝族人认为男人是做大事的,而女子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没有多大的作用,因此女子们从小就没有受教育权,也没有言论自由权。彝族的封建制度就这样气压着彝族女子的生活,千百年来,女子们的思想就这样被束缚着、麻痹着。
(一)妇女认知方面。传统的彝族女子观念中没有喜欢不喜欢的念头,只有能不能过日子的说法,她们认为丈夫死后转房是一种义务,她们不仅没有反抗的意识,更没有反抗的权利,还认为男方不按规矩转房是女方的一种耻辱,从思想上就禁锢了她们的权利,都是因为没有受教育所赐。
(二)地位方面。在顶替和转房中夫家人意识上总认为“媳妇是用钱买来的”。只能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和整理家务的“保姆”,她们被剥夺了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权利,她们的劳动变成为单纯的家务劳动,根本没有社会意义,被视为丈夫的“附属品”,毫无自由和尊严可言。
对于彝族女子的遭遇我深表同情,同时也为此感到非常气愤。同情的是封建的彝族人们不看好彝族女子,她们处于被歧视、被忽视的地位,她们有想法不能说,有思想不能释放。气愤的是她们的懦弱,不敢反抗于肆意强加在她们身上的不公平,面对她们不想做的事或不愿意做的事,她们总是委屈的点头,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也不敢说出想法,怕被否定、被批评。
四、结束语
转房习俗是彝民族的民间文化之一,不管是多么悠久的文化,首先都要考虑它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任何的存在价值且还会起反作用的文化就应该立刻停止它的存在,转房是落后的习俗,了解、认识它当然可以,但应该以正确的目光、科学的态度、进步的眼光来看待它,不能提倡或推崇其在民间肆意流传,文明人要文明对待事物,可以不扼杀,但绝不能提倡,就让它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消失。
参考文献:
[1]罗自强主编,凉山彝族文史资料专辑[G].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2]徐铭,凉山彝族传统社会中社会结构的变迁[J].凉山民族研究.1993:27
[3]四川省编辑组,四川省凉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综合报告)[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22-23.
作者简介:热夫木切,四川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