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同课异构”教研模式,能够引发广大教师的智慧碰撞,他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打破了教学设计“千人一面”的现象。这就需要授课者根据相同的教材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依靠自己的理解,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教学所采用的方法、教学的程序和环节可能不同,授课班级各异,但最终要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达到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效果。聆听者既能感悟“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深刻内涵,又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博采众长,为己所用。
关键词:《安塞腰鼓》;案例对照;传统
开学初,学校借助于“同课异构”的教学形式,在语文教研组进行了《安塞腰鼓》“同课异构”的研修探索。
《安塞腰鼓》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极具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又一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借此展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基于这个特点,在研修过程中,语文教研组邀请三位富有激情的青年教师执教本篇课文。
课前他们对“同课异构”已经达成共识。
开始上课了。
第一位执教女教师确定了教学主要内容为通过品读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从中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体验和感悟,由此引发对人生的感悟和认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诗意美。教学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执教者从读到品,从品到联想,从联想到引申,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意境,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并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突出了本课从“搏击”到“人”到“生命力”的深刻感悟。中间插入了一段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的视频,表演场面使气氛变得热烈,也反映了学生活泼开朗的一面。整个教学风格重情、传统、细腻。
第二位执教女教师确定的教学主要内容是通过品味铿锵的语言,感悟生命力与激情,通过课堂小练习理解并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习理解、应用反复修辞手法,复习排比、比喻修辞手法。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仿写练习,加深学生对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学会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介绍安塞腰鼓的由来及作者,然后引入一段视频:电视散文朗读《安塞腰鼓》,要求学生仔细听,跟着读,品味感受文章的激情与气势,分析出短句的修辞手法,进而仿写,加深理解,以便学生今后在写作能力上有一个很好的提升。她以PPT课件为引导,将教学设计贯彻始终。教学风格稳重、含蓄、认真。
第三位执教男教师确定的教学主要内容是通过以听录音、读课文、看视频等多媒体,直观感受安塞腰鼓的宏大场面和磅礴气势。教学重点是通过品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语言美、情感美,初步感知生命的力量。教学过程从初读课文开始,让学生自我评价效果,引入视频示范读课文,体会品味,进而给学生提出朗读要求:发音正确,语句流畅、声音洪亮;姿态大方、感情充沛;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指出学生单独朗读时出错的地方。再小组读、全班分角色读。让学生体味出安塞腰鼓表演前的状态:安静中积蓄力量的特点,朗读时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体会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激昂的,朗读时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要表现腰鼓表演时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体会表演结束后的安塞腰鼓场面是寂静的,语速较舒缓,语调轻柔。经过几次训练,师生仿佛身临其境,十分忘我。教师教学风格热情、开放,完全符合年轻人富有激情的特点。
教学反思阶段,三位青年教师非常谦虚,第一位执教者认为自己的不足之处是课文背后的东西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学生感悟不够,气氛不够热烈。第二位执教者提出在进行修辞手法训练时,学生提出的个别句子属于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还存在含糊不清的现象,下来希望与同仁交流切磋。第三位执教者提出在授课时略有口头禅。
在评课环节中,评课老师们言辞中肯。首先,他们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的亮点:一是教师授课形式多样,显现教师教学各异风采。二是教学设计具有层次性,教学环节完整,课堂驾驭能力较强。三是多媒体设备应用比较全面。四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已经普遍适应。同时提出了本次活動的不足:一是对学生的评价显得单一。二是语言不够流利,可以再精炼一些。三是课文背后的东西还可以再挖掘,感悟可以更深更透一些。四是一体机的使用可以再合理一些。
我对《安塞腰鼓》“同课异构”研修的反思
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传统教学设计过于强调预设性的现象,更加追求课堂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这就要求从学科知识的教学转换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从机械地教转换到对教材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和资源开发;从死板的硬性设计转换到灵活的弹性设计;从教师单向的“动”转换到师生双向互动生成等。因此,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也由形式上的模仿发展到了本质上的创新。
鉴于“同课异构”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形式、新思路、新视角、新内涵”。对执教者而言,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对学习目标反复考虑,重点放在如何精准达到教学目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既要源于教材,又要创造性地设计或引用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高于教材的知识,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充分彰显执教者各自的教学风采,也能避免知识的过度开发,以免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最终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对于聆听者而言,既可以开阔教学思路,也可以获得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在课后交流、反思、评课阶段,无疑是反思学习目标是否合理、正确,设定的任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评价是否到位。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聆听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认真地探讨如何更合理地使用有效教学资源,设计更适合的教学环节,最终达到构建有效课堂之目的。
作者简介:
王瑞华,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市实验中学。
关键词:《安塞腰鼓》;案例对照;传统
开学初,学校借助于“同课异构”的教学形式,在语文教研组进行了《安塞腰鼓》“同课异构”的研修探索。
《安塞腰鼓》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极具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又一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借此展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基于这个特点,在研修过程中,语文教研组邀请三位富有激情的青年教师执教本篇课文。
课前他们对“同课异构”已经达成共识。
开始上课了。
第一位执教女教师确定了教学主要内容为通过品读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从中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体验和感悟,由此引发对人生的感悟和认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诗意美。教学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执教者从读到品,从品到联想,从联想到引申,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意境,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并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突出了本课从“搏击”到“人”到“生命力”的深刻感悟。中间插入了一段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的视频,表演场面使气氛变得热烈,也反映了学生活泼开朗的一面。整个教学风格重情、传统、细腻。
第二位执教女教师确定的教学主要内容是通过品味铿锵的语言,感悟生命力与激情,通过课堂小练习理解并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习理解、应用反复修辞手法,复习排比、比喻修辞手法。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仿写练习,加深学生对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学会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介绍安塞腰鼓的由来及作者,然后引入一段视频:电视散文朗读《安塞腰鼓》,要求学生仔细听,跟着读,品味感受文章的激情与气势,分析出短句的修辞手法,进而仿写,加深理解,以便学生今后在写作能力上有一个很好的提升。她以PPT课件为引导,将教学设计贯彻始终。教学风格稳重、含蓄、认真。
第三位执教男教师确定的教学主要内容是通过以听录音、读课文、看视频等多媒体,直观感受安塞腰鼓的宏大场面和磅礴气势。教学重点是通过品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语言美、情感美,初步感知生命的力量。教学过程从初读课文开始,让学生自我评价效果,引入视频示范读课文,体会品味,进而给学生提出朗读要求:发音正确,语句流畅、声音洪亮;姿态大方、感情充沛;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指出学生单独朗读时出错的地方。再小组读、全班分角色读。让学生体味出安塞腰鼓表演前的状态:安静中积蓄力量的特点,朗读时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体会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激昂的,朗读时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要表现腰鼓表演时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体会表演结束后的安塞腰鼓场面是寂静的,语速较舒缓,语调轻柔。经过几次训练,师生仿佛身临其境,十分忘我。教师教学风格热情、开放,完全符合年轻人富有激情的特点。
教学反思阶段,三位青年教师非常谦虚,第一位执教者认为自己的不足之处是课文背后的东西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学生感悟不够,气氛不够热烈。第二位执教者提出在进行修辞手法训练时,学生提出的个别句子属于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还存在含糊不清的现象,下来希望与同仁交流切磋。第三位执教者提出在授课时略有口头禅。
在评课环节中,评课老师们言辞中肯。首先,他们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的亮点:一是教师授课形式多样,显现教师教学各异风采。二是教学设计具有层次性,教学环节完整,课堂驾驭能力较强。三是多媒体设备应用比较全面。四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已经普遍适应。同时提出了本次活動的不足:一是对学生的评价显得单一。二是语言不够流利,可以再精炼一些。三是课文背后的东西还可以再挖掘,感悟可以更深更透一些。四是一体机的使用可以再合理一些。
我对《安塞腰鼓》“同课异构”研修的反思
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传统教学设计过于强调预设性的现象,更加追求课堂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这就要求从学科知识的教学转换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从机械地教转换到对教材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和资源开发;从死板的硬性设计转换到灵活的弹性设计;从教师单向的“动”转换到师生双向互动生成等。因此,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也由形式上的模仿发展到了本质上的创新。
鉴于“同课异构”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形式、新思路、新视角、新内涵”。对执教者而言,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对学习目标反复考虑,重点放在如何精准达到教学目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既要源于教材,又要创造性地设计或引用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高于教材的知识,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充分彰显执教者各自的教学风采,也能避免知识的过度开发,以免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最终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对于聆听者而言,既可以开阔教学思路,也可以获得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在课后交流、反思、评课阶段,无疑是反思学习目标是否合理、正确,设定的任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评价是否到位。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聆听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认真地探讨如何更合理地使用有效教学资源,设计更适合的教学环节,最终达到构建有效课堂之目的。
作者简介:
王瑞华,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