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成国先生是一名平凡中蕴育感动,朴实中折射伟大之人。他並非社会名流,卻在香港侨界当中颇有名气;他並非传道解惑之人,卻在集美中学里德高望重;他並非家财万贯,卻无私捐出数百万元教育基金;他並非高大魁梧,卻在人们心中有着巍然挺拔的身影。为何人们发自内心地尊敬他?源自於他一生克俭克勤的无私奉献!源自於他对“陈嘉庚精神”的传递与弘扬!源自他个人的高尚人格及追求!
【杜成国先生,印尼华侨,五十年代回国,就读於集美中学,後成为中新社的专业新闻摄影记者,於九十年代赴港生活,现担任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会董、香港集美校友会副会长、香港中国高校联第一/二/三届理事、集美中学香港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集美侨校香港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是集美学校北京校友会创办人之一。】
生活拮据,卻捐出数百万元巨款
当感动在人们心中汇聚成河,当血汗挥洒在教育的沃土上,当如雷般的掌声穿越人头攒动的人海,到达杜成国先生的耳边,这时他激动地举起双手,与母校集美中学的师生校友共同庆祝,庆祝集美中学93年周年校庆……这虽然已是时隔一年多的场景了,但在每一名参与者的心中,仍旧是那麽难以忘怀,那麽激动人心!
2011年10月15日,集美中学迎来了第93周年校庆,在这一天,集美中学的老校友——杜成国先生拿出积蓄,捐款338万元,支持母校新校区建设所需,其後,他又拿出80万元,在集美校友总会设立“杜成国教育助学基金”,另为集美校友总会会馆捐款20万元,还为集美医院捐赠一辆商务车,捐赠总额达到458万元。
面对如此慷慨大方的杜成国先生,有人可能会猜测:杜成国先生是一方富豪,家财万贯?答案是否定的。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印尼华侨,在公园中摆地摊,专以靠帮印尼佣人拍照谋生,吃着简单的盒饭,每天与太太的花费不超过一百元。如此微薄的收入,何以支持他能大数额的捐款呢?原来他的身後还有着更多令人敬然生畏的故事:
杜成国先生,印尼华侨,五十年代带着建国的热情返回祖国,於集美中学就读,後经过勤奋自学,成为了中新社的一名专业摄影记者,九十年代退休後赴港,为谋生做过许多工种,最後以摄影为生。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杜成国先生2003年卻在自己的遗嘱里写下,“我有今天的一切与集美中学的栽培分不开,为纪念我的父母,为感谢集美中学母校的教育,为发扬陈嘉庚精神,我决定将北京的房产捐予集美学校,以作为父亲——杜丕林的教育扶贫基金会所需资金或财产。”之後,在得知母校集美中学需建新校区之际,他立即将这处位於北京二环内、佔地三百平米的房产卖之。
取得的收入,还未在自己口袋里捂热,便转手捐献给了母校。而他的这一举动,只是他多年来为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据集美中学的工作人员回忆,在2000年以後的《集美中学报》上的捐赠名录里,“杜成国”的名字是一个常客,他所捐赠的款项不一定是最多的,但是出现的频率卻是最多的一名。由此,《集美校友》杂誌主编陈经华老师评价他,“杜成国就是这样,拼命捐钱,总找机会以各种方式表达他那份难以割捨的集美情结。”
目前,杜成国先生在集美中学捐资建造了三座大厦,分别命名为“杜成国楼”、“杜丕林楼”和“叶振汉楼”。这背後也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杜丕林楼是为纪念我的父亲,他十三岁离开祖国,一辈子在外漂泊,念故土而不得归。为了报答他的养育之恩,除了集美建设了‘杜丕林楼’之外,我还在福建老家以他的名义设立了‘杜丕林教育扶贫基金’,希望以此来尽自己的一片孝心。”对於现在集美中学的学生们来说,叶振汉先生可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杜成国先生继而娓娓道来,“叶振汉先生,是我就读集美中学时的校长,他是一名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越南华侨,视学生为己出,专门为刚回国的华侨子弟成立侨生辅导师组,关心我们的学习以及生活起居,特别是还救济我们的生活。为此,我对他倍怀感激。”为更好地纪念,杜成国先生还在集美中学的校园内塑了一尊叶振汉先生半身铜像。
“人啊,做一件事最主要做事要坚持、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偶然所为、投机取巧。”多年来,杜成国先生对教育事业及其它方面的捐款,亦没有具体的统计,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款项是他一辈子的大部分积蓄。或许,相比一些超级富豪,捐献几百万元並非难事,而对於一名只有数百万积蓄而捐献出大部分的人来说,意义大得多!
对摄影的热爱与痴迷,执守一生
今日,七十多岁的杜成国先生仍旧时常端着手中的相机,以摄影谋生,而对摄影的热爱,卻是他数十年的痴迷所在。
在就读集美中学之时,自带相机的杜成国先生,便成为了当时摄影兴趣组成员,在课餘时分,他常常端着相机为同学们留下珍贵的求学情景。15岁的时候,杜成国先生在校园里遇到了正前来视察的陈嘉庚校主,並十分有幸与之合影。当时,一个机会悄悄地向他走来。“那时的集美没有记者驻站,因此有时陈嘉庚会见客人的时候,就会叫我前去拍照,由此我常常旷课。不过现在回忆起来,那是一段很珍贵的记忆。”带着对摄影的热爱,杜成国先生的摄影技术日渐精进,在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之下,他已拍得一组精美的好照片。
随後,杜成国先生被众家媒体所赏识,被聘任为《厦门日报》、《鹭风报》、《福建侨乡报》的通讯员。毕业之後,为他积累了大量的摄影经验,顺利地进入中国新闻社,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摄影记者,並且在随後的三十年内,坚持一名摄影记者的职业操守,负责为万里等领导人拍照,在中国历史发展记录下大量极为宝贵的照片资料。
退休之後,杜成国先生带着三个孩子赴港生活。为了求得一日三餐,他尝试了多种工作,不论是基层的停车场管理员,还是卖保险、做销售等等。然而这一切並非他所喜爱的,直到他又一次重新端起了心爱的相机,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内帮遊客拍照。从此,又一次与摄影为伍,走向了他所向往的光线与图片相织的生活。
直到现在,每当有摄影爱好者向杜成国先生讨教时,他都会热心地给予建议,有时还会耐心地向初学者讲究,一张好相片的构图、光线、準确的拿相机姿势,以及在活动现场时应掌握的拍摄位置等等。 与阿娜的爱情故事,质朴而美丽
摄影事业伴随着杜成国先生在香港的生活,亦让他结识了一位贤惠能幹的妻子——尤丽阿娜。当提及往事,他总带有感恩的心情,感谢摄影事业所带来的改变,以及对现时生活的满足。
十多年前,杜成国先生时常在维多利亚公园拍照,这里每到周日,便聚集起了大批来此休息的印尼女佣,她们都希望能拍一些照片或寄回家人,或製作挂历或写真,在这一段时间里,一位活泼热心的、名叫阿娜的印尼籍女佣与他熟络,並常常主动帮他的忙,使他深受感动。之後他们日久生情,共结连理。
“爱吾专一,锺吾所爱。滥用其情,必为情害。”结婚以来,他们相互扶持,风雨无阻,一心经营好位於维多利亚的摄影小摊位。因为杜成国伉俪都能说得一口流利的印尼语,而且收费低廉、服务好,受到了前来休息的印尼女工的帮衬。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常要将照片送往深圳洗印、加工,因而频繁地往返於深港两地,有时返到家中已是深夜十二点,做完分装整理之後就已到凌晨两点。即便如此辛苦,阿娜亦从不抱怨什麽,一心一意与丈夫奋斗,而她的感人事蹟亦被印尼媒体报道,为当地人们所熟知。“在这期间,阿娜也十分好学,现在都已学会了人像摄影。”说起阿娜,杜成国先生一脸的温情,不用说便能从他的表情中感受得到。
每当出席各社团活动之时,杜成国先生都带着爱妻前往,为活动提供义务摄影,活动结束後,他们将冲洗好的活动照片,免费发放到参会人员的手中,使得众人倍觉温暖。而杜成国伉俪双双为侨界作贡献的辛勤,也被大家记在了脑海里。有时,活动结束之後,杜成国先生与妻子将餐桌上剩餘的饭菜打包回家,用作第二日的早餐。
如此节省,是他们的一贯作风。每日,他们吃着简单的早餐,咖啡加麵包,中午常在两点鐘之後,去吃便宜但又能吃饱的下午茶,晚上则在快餐店里买一份晚餐分着吃。“该花的钱要花得漂亮,该省的钱要省得愉快。”十多年後的今天,他们的相濡以沫,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忆及过往,虽不是山珍海味,逍遥度日,但对於他们来说,只要身体健康,节俭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有时,为了节省前往母校的费用,杜成国先生携妻子参加香港赴厦门的旅遊团前往,因而无法方便地与众校友相聚,甚至无法準时出席各种活动,但他並不觉得那些仪式有多重要,相反,最为重要的是自己那份真正对母亲的奉献之情……
诸如此类,发生在杜成国先生身上那些克已奉公的行为,点点滴滴,在他的身边引起了一股奉献的热潮,也感动着许多人。有人说,“杜成国先生是陈嘉庚光辉精神的折光”,有人说,“杜成国先生是我崇拜的兄长,他的为人、奉献、勤俭,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没有想到,在烈日暴雨中,他将自己每天的辛苦所得,无私地捐助给教育事业!他是一位平凡的劳动者,但也是一位伟大的奉献者!”
面对一切的嘉奖,杜成国先生十分坦然,“我们是处於生活水平之下的人,是最弱势的社会群体,但在活着的时候,辛苦一点、少吃一点、少睡一点、累一点、瘦一点,都不能算什麽,只要能夠多做一点善事,我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子女,中间对得起良心,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好一句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好一位心怀集美之情的铮铮汉子!好一位真实而又伟大的平凡之人!
【杜成国先生,印尼华侨,五十年代回国,就读於集美中学,後成为中新社的专业新闻摄影记者,於九十年代赴港生活,现担任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会董、香港集美校友会副会长、香港中国高校联第一/二/三届理事、集美中学香港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集美侨校香港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是集美学校北京校友会创办人之一。】
生活拮据,卻捐出数百万元巨款
当感动在人们心中汇聚成河,当血汗挥洒在教育的沃土上,当如雷般的掌声穿越人头攒动的人海,到达杜成国先生的耳边,这时他激动地举起双手,与母校集美中学的师生校友共同庆祝,庆祝集美中学93年周年校庆……这虽然已是时隔一年多的场景了,但在每一名参与者的心中,仍旧是那麽难以忘怀,那麽激动人心!
2011年10月15日,集美中学迎来了第93周年校庆,在这一天,集美中学的老校友——杜成国先生拿出积蓄,捐款338万元,支持母校新校区建设所需,其後,他又拿出80万元,在集美校友总会设立“杜成国教育助学基金”,另为集美校友总会会馆捐款20万元,还为集美医院捐赠一辆商务车,捐赠总额达到458万元。
面对如此慷慨大方的杜成国先生,有人可能会猜测:杜成国先生是一方富豪,家财万贯?答案是否定的。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印尼华侨,在公园中摆地摊,专以靠帮印尼佣人拍照谋生,吃着简单的盒饭,每天与太太的花费不超过一百元。如此微薄的收入,何以支持他能大数额的捐款呢?原来他的身後还有着更多令人敬然生畏的故事:
杜成国先生,印尼华侨,五十年代带着建国的热情返回祖国,於集美中学就读,後经过勤奋自学,成为了中新社的一名专业摄影记者,九十年代退休後赴港,为谋生做过许多工种,最後以摄影为生。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杜成国先生2003年卻在自己的遗嘱里写下,“我有今天的一切与集美中学的栽培分不开,为纪念我的父母,为感谢集美中学母校的教育,为发扬陈嘉庚精神,我决定将北京的房产捐予集美学校,以作为父亲——杜丕林的教育扶贫基金会所需资金或财产。”之後,在得知母校集美中学需建新校区之际,他立即将这处位於北京二环内、佔地三百平米的房产卖之。
取得的收入,还未在自己口袋里捂热,便转手捐献给了母校。而他的这一举动,只是他多年来为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据集美中学的工作人员回忆,在2000年以後的《集美中学报》上的捐赠名录里,“杜成国”的名字是一个常客,他所捐赠的款项不一定是最多的,但是出现的频率卻是最多的一名。由此,《集美校友》杂誌主编陈经华老师评价他,“杜成国就是这样,拼命捐钱,总找机会以各种方式表达他那份难以割捨的集美情结。”
目前,杜成国先生在集美中学捐资建造了三座大厦,分别命名为“杜成国楼”、“杜丕林楼”和“叶振汉楼”。这背後也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杜丕林楼是为纪念我的父亲,他十三岁离开祖国,一辈子在外漂泊,念故土而不得归。为了报答他的养育之恩,除了集美建设了‘杜丕林楼’之外,我还在福建老家以他的名义设立了‘杜丕林教育扶贫基金’,希望以此来尽自己的一片孝心。”对於现在集美中学的学生们来说,叶振汉先生可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杜成国先生继而娓娓道来,“叶振汉先生,是我就读集美中学时的校长,他是一名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越南华侨,视学生为己出,专门为刚回国的华侨子弟成立侨生辅导师组,关心我们的学习以及生活起居,特别是还救济我们的生活。为此,我对他倍怀感激。”为更好地纪念,杜成国先生还在集美中学的校园内塑了一尊叶振汉先生半身铜像。
“人啊,做一件事最主要做事要坚持、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偶然所为、投机取巧。”多年来,杜成国先生对教育事业及其它方面的捐款,亦没有具体的统计,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款项是他一辈子的大部分积蓄。或许,相比一些超级富豪,捐献几百万元並非难事,而对於一名只有数百万积蓄而捐献出大部分的人来说,意义大得多!
对摄影的热爱与痴迷,执守一生
今日,七十多岁的杜成国先生仍旧时常端着手中的相机,以摄影谋生,而对摄影的热爱,卻是他数十年的痴迷所在。
在就读集美中学之时,自带相机的杜成国先生,便成为了当时摄影兴趣组成员,在课餘时分,他常常端着相机为同学们留下珍贵的求学情景。15岁的时候,杜成国先生在校园里遇到了正前来视察的陈嘉庚校主,並十分有幸与之合影。当时,一个机会悄悄地向他走来。“那时的集美没有记者驻站,因此有时陈嘉庚会见客人的时候,就会叫我前去拍照,由此我常常旷课。不过现在回忆起来,那是一段很珍贵的记忆。”带着对摄影的热爱,杜成国先生的摄影技术日渐精进,在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之下,他已拍得一组精美的好照片。
随後,杜成国先生被众家媒体所赏识,被聘任为《厦门日报》、《鹭风报》、《福建侨乡报》的通讯员。毕业之後,为他积累了大量的摄影经验,顺利地进入中国新闻社,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摄影记者,並且在随後的三十年内,坚持一名摄影记者的职业操守,负责为万里等领导人拍照,在中国历史发展记录下大量极为宝贵的照片资料。
退休之後,杜成国先生带着三个孩子赴港生活。为了求得一日三餐,他尝试了多种工作,不论是基层的停车场管理员,还是卖保险、做销售等等。然而这一切並非他所喜爱的,直到他又一次重新端起了心爱的相机,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内帮遊客拍照。从此,又一次与摄影为伍,走向了他所向往的光线与图片相织的生活。
直到现在,每当有摄影爱好者向杜成国先生讨教时,他都会热心地给予建议,有时还会耐心地向初学者讲究,一张好相片的构图、光线、準确的拿相机姿势,以及在活动现场时应掌握的拍摄位置等等。 与阿娜的爱情故事,质朴而美丽
摄影事业伴随着杜成国先生在香港的生活,亦让他结识了一位贤惠能幹的妻子——尤丽阿娜。当提及往事,他总带有感恩的心情,感谢摄影事业所带来的改变,以及对现时生活的满足。
十多年前,杜成国先生时常在维多利亚公园拍照,这里每到周日,便聚集起了大批来此休息的印尼女佣,她们都希望能拍一些照片或寄回家人,或製作挂历或写真,在这一段时间里,一位活泼热心的、名叫阿娜的印尼籍女佣与他熟络,並常常主动帮他的忙,使他深受感动。之後他们日久生情,共结连理。
“爱吾专一,锺吾所爱。滥用其情,必为情害。”结婚以来,他们相互扶持,风雨无阻,一心经营好位於维多利亚的摄影小摊位。因为杜成国伉俪都能说得一口流利的印尼语,而且收费低廉、服务好,受到了前来休息的印尼女工的帮衬。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常要将照片送往深圳洗印、加工,因而频繁地往返於深港两地,有时返到家中已是深夜十二点,做完分装整理之後就已到凌晨两点。即便如此辛苦,阿娜亦从不抱怨什麽,一心一意与丈夫奋斗,而她的感人事蹟亦被印尼媒体报道,为当地人们所熟知。“在这期间,阿娜也十分好学,现在都已学会了人像摄影。”说起阿娜,杜成国先生一脸的温情,不用说便能从他的表情中感受得到。
每当出席各社团活动之时,杜成国先生都带着爱妻前往,为活动提供义务摄影,活动结束後,他们将冲洗好的活动照片,免费发放到参会人员的手中,使得众人倍觉温暖。而杜成国伉俪双双为侨界作贡献的辛勤,也被大家记在了脑海里。有时,活动结束之後,杜成国先生与妻子将餐桌上剩餘的饭菜打包回家,用作第二日的早餐。
如此节省,是他们的一贯作风。每日,他们吃着简单的早餐,咖啡加麵包,中午常在两点鐘之後,去吃便宜但又能吃饱的下午茶,晚上则在快餐店里买一份晚餐分着吃。“该花的钱要花得漂亮,该省的钱要省得愉快。”十多年後的今天,他们的相濡以沫,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忆及过往,虽不是山珍海味,逍遥度日,但对於他们来说,只要身体健康,节俭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有时,为了节省前往母校的费用,杜成国先生携妻子参加香港赴厦门的旅遊团前往,因而无法方便地与众校友相聚,甚至无法準时出席各种活动,但他並不觉得那些仪式有多重要,相反,最为重要的是自己那份真正对母亲的奉献之情……
诸如此类,发生在杜成国先生身上那些克已奉公的行为,点点滴滴,在他的身边引起了一股奉献的热潮,也感动着许多人。有人说,“杜成国先生是陈嘉庚光辉精神的折光”,有人说,“杜成国先生是我崇拜的兄长,他的为人、奉献、勤俭,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没有想到,在烈日暴雨中,他将自己每天的辛苦所得,无私地捐助给教育事业!他是一位平凡的劳动者,但也是一位伟大的奉献者!”
面对一切的嘉奖,杜成国先生十分坦然,“我们是处於生活水平之下的人,是最弱势的社会群体,但在活着的时候,辛苦一点、少吃一点、少睡一点、累一点、瘦一点,都不能算什麽,只要能夠多做一点善事,我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子女,中间对得起良心,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好一句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好一位心怀集美之情的铮铮汉子!好一位真实而又伟大的平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