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字媒介语境的延伸直接影响到出版产业的选题策划、生产运营和传播效能,这就需要适应新的历史需求,积极建构更为精品化的产业发展模型,从而全面提升出版文化的产业升级。这种建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出版环境的精品化、出版文化内涵的精品化以及出版运营模式的精品化。
【关键词】数字媒介 出版文化 精品意识
图书出版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面临着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的重要契机。同时全球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普及已催生传统出版业向新的出版方式转型,数字出版物突破性的媒介特征也显露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产业经济前景,被国内外多家新闻出版社和传媒集团所关注,并有望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都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关于电子媒介时代出版文化的发展问题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的媒介传播形态对于出版生产技术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对于电子媒介所带来的出版文化的具象性转型的研究还很薄弱,缺少真正触碰到电子媒介语境下出版物生成的内质性因素。这缘于在对电子媒介产生之初的影响力考察中,研究者更多地关注新兴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特别是纸媒“消亡论”将二者置于对立的位置上。随着电子媒体对出版生产过程日益广泛的参与,研讨的核心问题也转向如何利用电子媒介所引领的新型出版技术和操作规范来补充传统纸媒的技术短板。这种研究思路虽然肯定了电子媒介技术对文化生产力所产生的推动价值,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停滞于技术过渡的层面,依然将电子媒介置于文化内容的外围载体范畴,未能真正将其作为文化生产力,重观现代电子媒介为整个传播产业重新塑造的文化生态和文化秩序,积极建构新的历史语境下出版文化的精品意识。
对于电子媒介语境下出版产业精品意识的建构应着重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立足于对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坚守,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极倡导。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
一、出版文化环境的精品化
随着电子媒介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日益加深、对文化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广泛而深入的参与,其对新世纪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的历史性转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对当下全球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播媒介作为文化生存、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之一, 不仅作为一支重要的外部力量影响和干预文化作品的创作、传播与接受, 还极大限度地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过程之中。通过对我国电子媒介环境下出版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规模的分析,刻画出我国近年来图书、报刊出版业数字化发展模式的流线轨迹,可以考察出出版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目前所处的阶段。新技术给出版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出版产业的文化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与强大动力。衍生于新兴数字技术的研发手段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纸质媒体给予人们的阅读体验,电子媒介已经成为文化思考的重要内容。采用媒介环境分析模式和传播产业分析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字出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构建,对我国出版文化的精品化发展可以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数据和发展策略。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进入加速期。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报告,我国出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科技应用水平在不断提高,产品形态不断创新,产业融合在不断深化,数字出版、印刷、发行等新形态也将进一步加快发展,这些都必将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及技术升级的进一步加快。“十二五”时期,中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使文化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新闻出版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电子出版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不断升级、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格局的日渐明晰、文化业态的逐渐成熟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媒时空,转变传播形态是出版业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是传统出版业面对信息技术进步和传播载体变革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传媒产业发展,尤其是当下的电子出版产业发展应当以积极的文化姿态来研讨和尝试,积极面对传播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顺应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传播技术影响下的内容产业发展趋势,拓展出版业的行业内涵和外延,建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朝着建设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传媒经济前进,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而奋进。
二、出版文化内涵的精品化
坚持强调电子媒介时代出版产业的精品意识,立足于对当代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和价值底蕴的坚守,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极倡导的价值诉求,积极关注出版文化的品牌意识和文化特色,特别是重视文艺创作与出版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性都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力提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艺创作领域的繁荣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如文艺创作偏重于娱乐化、功利化;文艺创作心态浮躁,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理想精神匮乏,缺乏人文内涵;缺少真正触及心灵的优秀作品等。这些现象近年来也引起了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就曾以“救救文艺”为题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开展文艺创作的讨论。那么如何在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文化语境下,积极加快文艺创作的步伐,使二者能够在新的机遇面前共同前行、彼此促进,积极建构合理的互融共建体论体系呢。首先,需强调文艺创作与出版文化在发展目标上的一致性。我国的文艺创作和出版产业发展都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文艺实践中去,引导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
其次,积极唱响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是迫切而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文艺创作和出版生产是文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均有责任承担反映时代最强音的历史重任,同时也要共同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感染力的文化精品,为实现民族文化的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再次,充分发挥地域性文化特色。文化是展现民族精神的旗帜,凝聚民族力量的强大动力。文化深深融于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之中,是一个民族的信仰、灵魂与向心力所在。而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必将体现这一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欣赏趋向和民风民俗,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下积极推进我国文化产品的地域性特色,进而增强出版文化的精品性、影响力和辐射力。 最后,积极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文学创作、曲艺表演等多方面均保存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料。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和艺术感染力,应当在文化创新的思路下开发已有资源的新风貌和新价值,无论是新形势下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还是文艺创作,都应当对传统的民间艺术宝藏给予高度的关注。
三、出版产业运营模式的精品化
面对全球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正积极拓展新兴媒体的延伸空间,数字报业计划、出版业电子化等课题在整个出版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发热潮。在未来的五年,我国还将继续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的革新、传播手段的创新、新兴业态的发展和传统出版业的现代化转型。
需要整个出版产业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电子出版物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推进编辑科技创新、产业模式更新,进而实现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跨越。增强我国电子出版产业竞争实力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需要积极利用传统媒体积淀的丰富资源,调动电子出版物多媒体分享的双向沟通特性,在确保高质量出版内容的同时,延续稳定、多层次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实施跨媒体战略,通过与知名传媒品牌、传播平台的合作,在出版技术和营销服务等方面以树立品牌为目标,以探索多种盈利模式为追求,积极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促进我国现代出版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电子媒介时代出版物创作与作品出版之间的互融性特征为创作出版方式提供了全新的体验,但过于快捷的传播方式也给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危机。批评机制的缺席、理论建构的不完善、考察对象的变动性发展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等,都易导致出版文化发展在汹涌的时代浪潮中迷失方向。对于电子媒介时代建构出版文化精品意识的倡导,有助于建构新型媒介环境下作家、出版业、技术平台乃至广大受众的健康价值取向,从而在根本上推进我国出版文化体系的成熟。我国新时期的出版产业应当在积极开发数字技术的同时保持文化特色,特别是诸多参与数字出版计划的传媒集团,既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把握文化信息前沿,对社会的整体文化风气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又要深入挖掘自身的地域性文化特质和民俗风貌,使得民族文化在新的媒介语境下重新得以发扬和传播。
文化研究应当坚持秉承人文性的精神原点。我们应当牢牢把握住机遇,积极探索先进技术,不断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创新主营业务架构,不断推动出版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型;积极完善文化传播的法律权益,不断探寻构建我国电子媒介语境下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在全新的传媒视境中打造体现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品出版文化。
【本论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度项目(L11BZW007)、辽宁大学人文社科类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1LDQN31)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①尼葛洛庞帝:《网络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②马大康,《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J].《文艺争鸣》,2007(7)
③欧阳友权,《数字媒介文学转型及其学术理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④师曾志:《网络电子期刊质量控制研究》,书目文献出版社,2007
⑤李光宇,《双力齐发,共促数字出版发展——浅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环境》,《出版参考》,2010-10
(作者: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档案编辑出版系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紫薇
【关键词】数字媒介 出版文化 精品意识
图书出版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面临着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的重要契机。同时全球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普及已催生传统出版业向新的出版方式转型,数字出版物突破性的媒介特征也显露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产业经济前景,被国内外多家新闻出版社和传媒集团所关注,并有望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都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关于电子媒介时代出版文化的发展问题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的媒介传播形态对于出版生产技术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对于电子媒介所带来的出版文化的具象性转型的研究还很薄弱,缺少真正触碰到电子媒介语境下出版物生成的内质性因素。这缘于在对电子媒介产生之初的影响力考察中,研究者更多地关注新兴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特别是纸媒“消亡论”将二者置于对立的位置上。随着电子媒体对出版生产过程日益广泛的参与,研讨的核心问题也转向如何利用电子媒介所引领的新型出版技术和操作规范来补充传统纸媒的技术短板。这种研究思路虽然肯定了电子媒介技术对文化生产力所产生的推动价值,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停滞于技术过渡的层面,依然将电子媒介置于文化内容的外围载体范畴,未能真正将其作为文化生产力,重观现代电子媒介为整个传播产业重新塑造的文化生态和文化秩序,积极建构新的历史语境下出版文化的精品意识。
对于电子媒介语境下出版产业精品意识的建构应着重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立足于对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坚守,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极倡导。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
一、出版文化环境的精品化
随着电子媒介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日益加深、对文化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广泛而深入的参与,其对新世纪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的历史性转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对当下全球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播媒介作为文化生存、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之一, 不仅作为一支重要的外部力量影响和干预文化作品的创作、传播与接受, 还极大限度地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过程之中。通过对我国电子媒介环境下出版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规模的分析,刻画出我国近年来图书、报刊出版业数字化发展模式的流线轨迹,可以考察出出版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目前所处的阶段。新技术给出版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出版产业的文化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与强大动力。衍生于新兴数字技术的研发手段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纸质媒体给予人们的阅读体验,电子媒介已经成为文化思考的重要内容。采用媒介环境分析模式和传播产业分析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字出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构建,对我国出版文化的精品化发展可以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数据和发展策略。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进入加速期。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报告,我国出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科技应用水平在不断提高,产品形态不断创新,产业融合在不断深化,数字出版、印刷、发行等新形态也将进一步加快发展,这些都必将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及技术升级的进一步加快。“十二五”时期,中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使文化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新闻出版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电子出版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不断升级、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格局的日渐明晰、文化业态的逐渐成熟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媒时空,转变传播形态是出版业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是传统出版业面对信息技术进步和传播载体变革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传媒产业发展,尤其是当下的电子出版产业发展应当以积极的文化姿态来研讨和尝试,积极面对传播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顺应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传播技术影响下的内容产业发展趋势,拓展出版业的行业内涵和外延,建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朝着建设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传媒经济前进,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而奋进。
二、出版文化内涵的精品化
坚持强调电子媒介时代出版产业的精品意识,立足于对当代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和价值底蕴的坚守,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极倡导的价值诉求,积极关注出版文化的品牌意识和文化特色,特别是重视文艺创作与出版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性都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力提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艺创作领域的繁荣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如文艺创作偏重于娱乐化、功利化;文艺创作心态浮躁,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理想精神匮乏,缺乏人文内涵;缺少真正触及心灵的优秀作品等。这些现象近年来也引起了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就曾以“救救文艺”为题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开展文艺创作的讨论。那么如何在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文化语境下,积极加快文艺创作的步伐,使二者能够在新的机遇面前共同前行、彼此促进,积极建构合理的互融共建体论体系呢。首先,需强调文艺创作与出版文化在发展目标上的一致性。我国的文艺创作和出版产业发展都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文艺实践中去,引导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
其次,积极唱响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是迫切而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文艺创作和出版生产是文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均有责任承担反映时代最强音的历史重任,同时也要共同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感染力的文化精品,为实现民族文化的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再次,充分发挥地域性文化特色。文化是展现民族精神的旗帜,凝聚民族力量的强大动力。文化深深融于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之中,是一个民族的信仰、灵魂与向心力所在。而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必将体现这一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欣赏趋向和民风民俗,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下积极推进我国文化产品的地域性特色,进而增强出版文化的精品性、影响力和辐射力。 最后,积极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文学创作、曲艺表演等多方面均保存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料。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和艺术感染力,应当在文化创新的思路下开发已有资源的新风貌和新价值,无论是新形势下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还是文艺创作,都应当对传统的民间艺术宝藏给予高度的关注。
三、出版产业运营模式的精品化
面对全球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正积极拓展新兴媒体的延伸空间,数字报业计划、出版业电子化等课题在整个出版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发热潮。在未来的五年,我国还将继续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的革新、传播手段的创新、新兴业态的发展和传统出版业的现代化转型。
需要整个出版产业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电子出版物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推进编辑科技创新、产业模式更新,进而实现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跨越。增强我国电子出版产业竞争实力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需要积极利用传统媒体积淀的丰富资源,调动电子出版物多媒体分享的双向沟通特性,在确保高质量出版内容的同时,延续稳定、多层次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实施跨媒体战略,通过与知名传媒品牌、传播平台的合作,在出版技术和营销服务等方面以树立品牌为目标,以探索多种盈利模式为追求,积极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促进我国现代出版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电子媒介时代出版物创作与作品出版之间的互融性特征为创作出版方式提供了全新的体验,但过于快捷的传播方式也给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危机。批评机制的缺席、理论建构的不完善、考察对象的变动性发展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等,都易导致出版文化发展在汹涌的时代浪潮中迷失方向。对于电子媒介时代建构出版文化精品意识的倡导,有助于建构新型媒介环境下作家、出版业、技术平台乃至广大受众的健康价值取向,从而在根本上推进我国出版文化体系的成熟。我国新时期的出版产业应当在积极开发数字技术的同时保持文化特色,特别是诸多参与数字出版计划的传媒集团,既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把握文化信息前沿,对社会的整体文化风气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又要深入挖掘自身的地域性文化特质和民俗风貌,使得民族文化在新的媒介语境下重新得以发扬和传播。
文化研究应当坚持秉承人文性的精神原点。我们应当牢牢把握住机遇,积极探索先进技术,不断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创新主营业务架构,不断推动出版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型;积极完善文化传播的法律权益,不断探寻构建我国电子媒介语境下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在全新的传媒视境中打造体现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品出版文化。
【本论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度项目(L11BZW007)、辽宁大学人文社科类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1LDQN31)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①尼葛洛庞帝:《网络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②马大康,《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J].《文艺争鸣》,2007(7)
③欧阳友权,《数字媒介文学转型及其学术理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④师曾志:《网络电子期刊质量控制研究》,书目文献出版社,2007
⑤李光宇,《双力齐发,共促数字出版发展——浅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环境》,《出版参考》,2010-10
(作者: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档案编辑出版系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