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恰特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西方十大情爱经典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内涵丰富,既表达了对工业文明摧残人性的批判,也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劳伦斯的爱情观和世界观。本文从和谐的缺失——康妮、和谐的失衡——克里夫·恰特莱、由《恰特莱夫人的情人》解读劳伦斯的和谐人生观等方面,对这部经典小说及作者劳伦斯的和谐人生观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恰特莱夫人的情人》 和谐人生观 D·H·劳伦斯
《恰特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 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劳伦斯通过对梅勒斯和康妮和谐性爱的描绘和表现,表达了自己对和谐世界的向往。劳伦斯十分崇尚直觉与“热血”,他认为男女关系的失衡是人类必须重视的社会危机。因此,在《恰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通过描述梅勒斯和康妮痛苦的分离、绝望的交融、狂欢的结合、灵与肉的碰撞,展现了他们的质疑、省悟、狂喜和迷茫,反映了劳伦斯对生命本源的依恋,及对人性足迹的探索。这部小说的封面是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这是劳伦斯亲自设计的,它象征着作品及作者在烈火中重生的信念。即使在当今社会,这部小说的内涵及和谐人生观依然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 和谐的缺失——康妮
康妮无疑是《恰特莱夫人的情人》一书的中心,她的母亲富有教养,并曾加入费边社,父亲则是皇家院士,与贵族家庭的恰特莱在婚姻关系上可谓门当户对。在结婚之前,她到柏林、海牙了解政治,并在佛罗伦萨、巴黎和罗马深受艺术熏陶。小说中说她,“有一头迷人的棕色秀发,声音温柔动听,行动从容稳定,并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这段描述揭示了康妮的本性——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当丈夫回到家乡且半身瘫痪时,康妮没有一丝犹豫地就主动承担起妻子的责任,此时她并未意识到他们会因缺失和谐而产生许多矛盾和痛苦。她悉心的照顾丈夫,尽力遵守社会规范,并努力做一位称职的妻子,时常邀请朋友来家里聚会,并用轮椅推着丈夫出去散步。康妮为了维持家庭的稳定,牺牲了自身所需的和谐美好,希望以此避免与社会主流和传统惯例的抗衡。在认识梅勒斯之前,康妮曾和一名爱尔兰剧作家发生了关系,但当时二人并未在肉体和心灵上达到和谐,因此,康妮并没有意识到性爱可以带给自己幸福。这使康妮感到生命在逐渐流失,她变得抑郁不安,甚至连外貌都“和以前判若两人”。她认为自己生病了,因此到伦敦就医,但医生却告诉她:“你的器官没有任何毛病,你必须开心起来,你这样不行!你太缺乏活力了,绝对不能再这样!”她听从医生的建议,到海外旅游,但当她游遍了巴黎、威尼斯等地之后,依然无法振作。她感到无比空虚,并逐渐发觉自己想逃避的并不仅仅是“家”,而是整个虚无的世界,灵与肉的冲突让她陷入无穷的痛苦之中。她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依据并不是与克里夫之间的精神关系,也不是与剧作家短暂的情欲关系,而是应当寻求灵与肉的和谐。
“康妮逐渐总结出了人类心灵的伟大之处:如果心灵受到创伤,肉体并不会消失,而当肉体慢慢康复时,心灵在表面上也会逐渐痊愈。但这只是一种假象,心灵的伤疤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显现并不断加深,直到让疼痛占据整个心灵。”
其实,康妮意识到的这种心灵疼痛正是源于人性的缺失,这种缺失使生命的意义逐渐消失。那么,究竟如何拯救康妮的生命呢?劳伦斯认为应使人性回归自然,要追求男女之间的性关系和谐,以及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是因为人性的发展离不开精神与肉体的和谐共存,人的精神必须以肉体为载体。而性则源于人体本能,具有一定的永恒性,但性绝不是简单的性欲,而是一种能够复苏生命与人性的互补。因此,康妮受压抑的人性和缺失的和谐在遇到梅勒斯之后都逐渐苏醒了,这种复苏绝不仅仅是性爱,而是灵与肉的和谐,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作者劳伦斯的和谐人生观。
二 和谐的失衡——克里夫·恰特莱
《恰特莱夫人的情人》表面看来描述了一起常见的三角恋关系:贵族身世的克里夫·恰特莱先生在战争中身负重伤半身瘫痪,并失去了生育能力,他将自己所有的兴趣与热情都投入到矿山的经营和管理中,而他的妻子康妮则在单调枯燥的日子中备受煎熬。之后,康妮与看林人梅勒斯相爱,这段矛盾的三角关系展示了三人灵与肉的冲突,反衬出作者劳伦斯对和谐人生的向往。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人们带来了丰盛的物质财富,许多人为此欣喜和欢呼,然而劳伦斯却意识到这场工业革命对自然及人性的影响和破坏,并最终破坏人性的和谐。劳伦斯生长于英格兰中部地区,这里是拜伦的故乡,曾经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色。但工业革命的到来使这个小镇逐渐沦落为肮脏的矿区,“所有的房屋都是黑黢黢的,甚至连屋顶的边缘都黑的发亮,混着黑煤的烂泥将人行道弄得黑黢黢的,忧郁与阴暗渗透到人们生活得各个角落,愉快的生活逐渐消失,甚至连人类的本能都完全消逝了。”恶化的不仅是生态环境,还有失衡的男女关系与人性。主人公克里夫·恰特莱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和谐失衡的扭曲人物。
克里夫虽然半身瘫痪,但却有很大野心,他希望在家乡将自己继承的爵位和财产永远地保留下去,“一个人可以或许能够反对习俗,但绝对不可以反对传统。”他采取一切手段延续这种传统,甚至大度的表示:“每个人都是链条中的一环,如果你和别的男人生了孩子,那也是好事,假如我们将它养育长大,这个孩子就是属于我们的,属于这块土地的。那么传统就可以延续下去了。” 克里夫用“它”来表述孩子,可见他已经将孩子物质化,认为孩子的功能仅仅在于延续传统,并没有鲜活的人性。半身瘫痪的恰特莱先生为了延续这种资本主义传统,最初通过小说传播自己的观点,“他开始热衷于博取名声,还有金钱。”随后,他又将所有的经历都投放到煤矿经营中,“克里夫不断激励自己来到煤矿,并来到工作面,在这里他逐渐回忆起了在战前所学到的一切。”为了顺利管理煤矿,他甚至开始阅读煤矿专业的书籍,并不断研究政府的报告。“他认为这些实用的工业技术比那些傻乎乎的情感文学和艺术更加有趣。”此外,他逐渐体会到权力的乐趣,“他每天都准时到煤矿,并不断研究矿井,这使井下经理、总经理、工程师、部门经理的日子异常难熬。但他却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感:主宰数以千计矿工的感觉,主宰所有人的感觉。他感到矿山已经赋予了他新的生命,让他获得了重生。他甚至觉得煤矿里陈腐的空气比氧气都更好。”煤矿逐渐成了克里夫维持生命的事业,但这种事业的成功是以牺牲人性换取的,其实是他失衡人性的寄托。高速发展的工业化社会,使自然和谐逐渐被功利淹没,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催生了无数的“工业家”,这些“工业家”不仅在生态上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还在心理及精神上破坏了人们的心灵平衡。克里夫在身体与精神上都与大自然格格不入,他瘫痪的身体反映了作者劳伦斯对肉体的藐视,他失去和谐的人性引导他逐渐沦为写作和矿山的奴隶,他的金钱、盛名、社会地位和荣誉,都赤裸裸地反衬出他在肉体和精神上的缺失,他缺失人性和温情,心态的精明近乎病态。他从身体到人性都体现出和谐的失衡。他瘫痪的下半身不仅预示着生育能力的丧失,更象征了生命的失落。他强壮的上半身,以及强烈的权力欲望都是生命的异化。克里夫在精神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畸形产物,其精神和肉体的失衡,逐渐侵蚀了他原本和谐的人性与心灵,并不断破坏他周围的生态环境,他的夫人康妮就深受其害。 三 由《恰特莱夫人的情人》解读劳伦斯的和谐人生观
梅勒斯身上承载了作者劳伦斯对和谐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他具备劳伦斯憧憬的一切品质。梅勒斯崇尚个性自由和解放,拥有极强的独立性,并推崇生命的本能,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人”,全面研究劳伦斯的作品可以发现,它们的共性都是批判社会中的“非自然性”,倡导个性自由和解放,劳伦斯将性爱看作个性独立的重要表征,这体现在他的多部作品中。看林人梅勒斯生活在树林中,这里远离现代文明,适合人性的自然发展,逃脱了现代文明的桎梏。劳伦斯运用独具特色的象征手法描绘了梅勒斯那虚幻又简朴的林中小屋,以及周围生机勃勃的小松树,阳光照耀下发出金色光芒的水仙花,默默伫立的老树,自由飞翔的小鸟,正是这未被“文明”污染的大自然,赋予了生命力量,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在结识梅勒斯之前,康妮就喜欢上这种宁静自然的氛围,但她还不清楚该怎样从中汲取能量,所以她一直在等待。显然,这里的“树林”其实是一种空间比喻,象征着一种精神状态,是和谐之爱的生存领域。这种自然地灵性与力量映射在看林人梅勒斯身上,又通过他传递给康妮,帮康妮挣脱现代文明的禁锢。因此,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康尼终于见到树林中迸发出的新生命,她涌动的身体体液象征着她的重生,在与梅勒斯的性爱中开启了她新的生命历程。劳伦斯对两性关系的和谐做了深入思考,他在《性不是罪恶》中曾深情地咏唱道:“性不是罪恶,更不是肮脏,直到肮脏的大脑介入。”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性爱的肯定。劳伦斯认为只有人类的直觉才是值得尊重的,那些卫道士大脑的判断则是肮脏的。他希望通过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的和谐来医治社会的创伤,因此,他在《恰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充分肯定了梅勒斯与康妮的性爱,并将之视为完美人性的表现。劳伦斯认为和谐才是完美两性关系的基础,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同时,他还认为现代文明会对性爱和人性带来无尽的摧残,破坏生命的和谐。例如有的人自己精神有问题,但却试图控制他人。还有的人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淫秽肮脏。因此,劳伦斯希望通过和谐的性爱关系来实现人类最终的统一。深入解读《恰特莱夫人的情人》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劳伦斯认为真正的爱情绝不是屈服或顺从,而应当是在理想的爱情中保留个体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是互补而非冲突的,且在新的结合中不断进行新的超越,最终达到灵与肉的和谐统一。梅勒斯与康妮的性爱发展历程正是这种超越的表征,是一个艰难融合与再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程细权、王向阳:《劳伦斯小说的矿冶书写: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例》,《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2] 蒲云:《劳伦斯笔下流变的原始主义倾向:通过对比劳伦斯不同时期的作品看其中原始主义倾向的流变》,《雪莲》,2015年第9期。
[3] 陈思、宁梅:《从诗歌〈灵船〉看劳伦斯晚期生态思想的转变》,《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4] 林玉蓉:《简述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身份与身体的关系构建》,《科学咨询》,2014年。
[5] 宋扬:《劳伦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新女性主义观解读》,《成功》,2013年第7期。
[6] 钟利平:《人性的批判:从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到莫言的〈蛙〉》,《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7] 汪志勤:《人内心深处之原始之地:人性中怪异又黑暗之角落:劳伦斯〈菊花的幽香〉的象征和自然主义手法新析》,《世界文学新论》,2013年第1期。
[8] 赵倾国、肖剑:《一池水的命运随想:从〈马贩子的女儿〉看劳伦斯的女性意识》,《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9] 兑艳霞:《劳伦斯反异化的探索:以〈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为例》,《芒种》,2012年第8期。
(李海刚,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
关键词:《恰特莱夫人的情人》 和谐人生观 D·H·劳伦斯
《恰特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 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劳伦斯通过对梅勒斯和康妮和谐性爱的描绘和表现,表达了自己对和谐世界的向往。劳伦斯十分崇尚直觉与“热血”,他认为男女关系的失衡是人类必须重视的社会危机。因此,在《恰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通过描述梅勒斯和康妮痛苦的分离、绝望的交融、狂欢的结合、灵与肉的碰撞,展现了他们的质疑、省悟、狂喜和迷茫,反映了劳伦斯对生命本源的依恋,及对人性足迹的探索。这部小说的封面是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这是劳伦斯亲自设计的,它象征着作品及作者在烈火中重生的信念。即使在当今社会,这部小说的内涵及和谐人生观依然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 和谐的缺失——康妮
康妮无疑是《恰特莱夫人的情人》一书的中心,她的母亲富有教养,并曾加入费边社,父亲则是皇家院士,与贵族家庭的恰特莱在婚姻关系上可谓门当户对。在结婚之前,她到柏林、海牙了解政治,并在佛罗伦萨、巴黎和罗马深受艺术熏陶。小说中说她,“有一头迷人的棕色秀发,声音温柔动听,行动从容稳定,并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这段描述揭示了康妮的本性——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当丈夫回到家乡且半身瘫痪时,康妮没有一丝犹豫地就主动承担起妻子的责任,此时她并未意识到他们会因缺失和谐而产生许多矛盾和痛苦。她悉心的照顾丈夫,尽力遵守社会规范,并努力做一位称职的妻子,时常邀请朋友来家里聚会,并用轮椅推着丈夫出去散步。康妮为了维持家庭的稳定,牺牲了自身所需的和谐美好,希望以此避免与社会主流和传统惯例的抗衡。在认识梅勒斯之前,康妮曾和一名爱尔兰剧作家发生了关系,但当时二人并未在肉体和心灵上达到和谐,因此,康妮并没有意识到性爱可以带给自己幸福。这使康妮感到生命在逐渐流失,她变得抑郁不安,甚至连外貌都“和以前判若两人”。她认为自己生病了,因此到伦敦就医,但医生却告诉她:“你的器官没有任何毛病,你必须开心起来,你这样不行!你太缺乏活力了,绝对不能再这样!”她听从医生的建议,到海外旅游,但当她游遍了巴黎、威尼斯等地之后,依然无法振作。她感到无比空虚,并逐渐发觉自己想逃避的并不仅仅是“家”,而是整个虚无的世界,灵与肉的冲突让她陷入无穷的痛苦之中。她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依据并不是与克里夫之间的精神关系,也不是与剧作家短暂的情欲关系,而是应当寻求灵与肉的和谐。
“康妮逐渐总结出了人类心灵的伟大之处:如果心灵受到创伤,肉体并不会消失,而当肉体慢慢康复时,心灵在表面上也会逐渐痊愈。但这只是一种假象,心灵的伤疤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显现并不断加深,直到让疼痛占据整个心灵。”
其实,康妮意识到的这种心灵疼痛正是源于人性的缺失,这种缺失使生命的意义逐渐消失。那么,究竟如何拯救康妮的生命呢?劳伦斯认为应使人性回归自然,要追求男女之间的性关系和谐,以及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是因为人性的发展离不开精神与肉体的和谐共存,人的精神必须以肉体为载体。而性则源于人体本能,具有一定的永恒性,但性绝不是简单的性欲,而是一种能够复苏生命与人性的互补。因此,康妮受压抑的人性和缺失的和谐在遇到梅勒斯之后都逐渐苏醒了,这种复苏绝不仅仅是性爱,而是灵与肉的和谐,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作者劳伦斯的和谐人生观。
二 和谐的失衡——克里夫·恰特莱
《恰特莱夫人的情人》表面看来描述了一起常见的三角恋关系:贵族身世的克里夫·恰特莱先生在战争中身负重伤半身瘫痪,并失去了生育能力,他将自己所有的兴趣与热情都投入到矿山的经营和管理中,而他的妻子康妮则在单调枯燥的日子中备受煎熬。之后,康妮与看林人梅勒斯相爱,这段矛盾的三角关系展示了三人灵与肉的冲突,反衬出作者劳伦斯对和谐人生的向往。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人们带来了丰盛的物质财富,许多人为此欣喜和欢呼,然而劳伦斯却意识到这场工业革命对自然及人性的影响和破坏,并最终破坏人性的和谐。劳伦斯生长于英格兰中部地区,这里是拜伦的故乡,曾经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色。但工业革命的到来使这个小镇逐渐沦落为肮脏的矿区,“所有的房屋都是黑黢黢的,甚至连屋顶的边缘都黑的发亮,混着黑煤的烂泥将人行道弄得黑黢黢的,忧郁与阴暗渗透到人们生活得各个角落,愉快的生活逐渐消失,甚至连人类的本能都完全消逝了。”恶化的不仅是生态环境,还有失衡的男女关系与人性。主人公克里夫·恰特莱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和谐失衡的扭曲人物。
克里夫虽然半身瘫痪,但却有很大野心,他希望在家乡将自己继承的爵位和财产永远地保留下去,“一个人可以或许能够反对习俗,但绝对不可以反对传统。”他采取一切手段延续这种传统,甚至大度的表示:“每个人都是链条中的一环,如果你和别的男人生了孩子,那也是好事,假如我们将它养育长大,这个孩子就是属于我们的,属于这块土地的。那么传统就可以延续下去了。” 克里夫用“它”来表述孩子,可见他已经将孩子物质化,认为孩子的功能仅仅在于延续传统,并没有鲜活的人性。半身瘫痪的恰特莱先生为了延续这种资本主义传统,最初通过小说传播自己的观点,“他开始热衷于博取名声,还有金钱。”随后,他又将所有的经历都投放到煤矿经营中,“克里夫不断激励自己来到煤矿,并来到工作面,在这里他逐渐回忆起了在战前所学到的一切。”为了顺利管理煤矿,他甚至开始阅读煤矿专业的书籍,并不断研究政府的报告。“他认为这些实用的工业技术比那些傻乎乎的情感文学和艺术更加有趣。”此外,他逐渐体会到权力的乐趣,“他每天都准时到煤矿,并不断研究矿井,这使井下经理、总经理、工程师、部门经理的日子异常难熬。但他却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感:主宰数以千计矿工的感觉,主宰所有人的感觉。他感到矿山已经赋予了他新的生命,让他获得了重生。他甚至觉得煤矿里陈腐的空气比氧气都更好。”煤矿逐渐成了克里夫维持生命的事业,但这种事业的成功是以牺牲人性换取的,其实是他失衡人性的寄托。高速发展的工业化社会,使自然和谐逐渐被功利淹没,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催生了无数的“工业家”,这些“工业家”不仅在生态上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还在心理及精神上破坏了人们的心灵平衡。克里夫在身体与精神上都与大自然格格不入,他瘫痪的身体反映了作者劳伦斯对肉体的藐视,他失去和谐的人性引导他逐渐沦为写作和矿山的奴隶,他的金钱、盛名、社会地位和荣誉,都赤裸裸地反衬出他在肉体和精神上的缺失,他缺失人性和温情,心态的精明近乎病态。他从身体到人性都体现出和谐的失衡。他瘫痪的下半身不仅预示着生育能力的丧失,更象征了生命的失落。他强壮的上半身,以及强烈的权力欲望都是生命的异化。克里夫在精神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畸形产物,其精神和肉体的失衡,逐渐侵蚀了他原本和谐的人性与心灵,并不断破坏他周围的生态环境,他的夫人康妮就深受其害。 三 由《恰特莱夫人的情人》解读劳伦斯的和谐人生观
梅勒斯身上承载了作者劳伦斯对和谐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他具备劳伦斯憧憬的一切品质。梅勒斯崇尚个性自由和解放,拥有极强的独立性,并推崇生命的本能,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人”,全面研究劳伦斯的作品可以发现,它们的共性都是批判社会中的“非自然性”,倡导个性自由和解放,劳伦斯将性爱看作个性独立的重要表征,这体现在他的多部作品中。看林人梅勒斯生活在树林中,这里远离现代文明,适合人性的自然发展,逃脱了现代文明的桎梏。劳伦斯运用独具特色的象征手法描绘了梅勒斯那虚幻又简朴的林中小屋,以及周围生机勃勃的小松树,阳光照耀下发出金色光芒的水仙花,默默伫立的老树,自由飞翔的小鸟,正是这未被“文明”污染的大自然,赋予了生命力量,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在结识梅勒斯之前,康妮就喜欢上这种宁静自然的氛围,但她还不清楚该怎样从中汲取能量,所以她一直在等待。显然,这里的“树林”其实是一种空间比喻,象征着一种精神状态,是和谐之爱的生存领域。这种自然地灵性与力量映射在看林人梅勒斯身上,又通过他传递给康妮,帮康妮挣脱现代文明的禁锢。因此,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康尼终于见到树林中迸发出的新生命,她涌动的身体体液象征着她的重生,在与梅勒斯的性爱中开启了她新的生命历程。劳伦斯对两性关系的和谐做了深入思考,他在《性不是罪恶》中曾深情地咏唱道:“性不是罪恶,更不是肮脏,直到肮脏的大脑介入。”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性爱的肯定。劳伦斯认为只有人类的直觉才是值得尊重的,那些卫道士大脑的判断则是肮脏的。他希望通过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的和谐来医治社会的创伤,因此,他在《恰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充分肯定了梅勒斯与康妮的性爱,并将之视为完美人性的表现。劳伦斯认为和谐才是完美两性关系的基础,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同时,他还认为现代文明会对性爱和人性带来无尽的摧残,破坏生命的和谐。例如有的人自己精神有问题,但却试图控制他人。还有的人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淫秽肮脏。因此,劳伦斯希望通过和谐的性爱关系来实现人类最终的统一。深入解读《恰特莱夫人的情人》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劳伦斯认为真正的爱情绝不是屈服或顺从,而应当是在理想的爱情中保留个体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是互补而非冲突的,且在新的结合中不断进行新的超越,最终达到灵与肉的和谐统一。梅勒斯与康妮的性爱发展历程正是这种超越的表征,是一个艰难融合与再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程细权、王向阳:《劳伦斯小说的矿冶书写: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例》,《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2] 蒲云:《劳伦斯笔下流变的原始主义倾向:通过对比劳伦斯不同时期的作品看其中原始主义倾向的流变》,《雪莲》,2015年第9期。
[3] 陈思、宁梅:《从诗歌〈灵船〉看劳伦斯晚期生态思想的转变》,《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4] 林玉蓉:《简述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身份与身体的关系构建》,《科学咨询》,2014年。
[5] 宋扬:《劳伦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新女性主义观解读》,《成功》,2013年第7期。
[6] 钟利平:《人性的批判:从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到莫言的〈蛙〉》,《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7] 汪志勤:《人内心深处之原始之地:人性中怪异又黑暗之角落:劳伦斯〈菊花的幽香〉的象征和自然主义手法新析》,《世界文学新论》,2013年第1期。
[8] 赵倾国、肖剑:《一池水的命运随想:从〈马贩子的女儿〉看劳伦斯的女性意识》,《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9] 兑艳霞:《劳伦斯反异化的探索:以〈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为例》,《芒种》,2012年第8期。
(李海刚,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