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经典隐喻,水舟话语通常出现在臣子或知识分子对统治者的劝谏情境中.水舟论以民心传播为底层逻辑,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代表论述,其本质是基于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政府统治与社会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共同认知,而形成的对民心观念及民意争夺传播机制的高度概括.水与舟的关系,透露着民本思想和王权主义的不解渊源,体现在国家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各方借用民意而展开的权力博弈,表征为圣贤治世的政治想象和天道民心的政治叙事框架.水舟论所彰显的政治传播逻辑增强了华夏文明的韧性,但同时也使中国社会不免坠
【机 构】
:
厦门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出 处】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经典隐喻,水舟话语通常出现在臣子或知识分子对统治者的劝谏情境中.水舟论以民心传播为底层逻辑,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代表论述,其本质是基于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政府统治与社会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共同认知,而形成的对民心观念及民意争夺传播机制的高度概括.水与舟的关系,透露着民本思想和王权主义的不解渊源,体现在国家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各方借用民意而展开的权力博弈,表征为圣贤治世的政治想象和天道民心的政治叙事框架.水舟论所彰显的政治传播逻辑增强了华夏文明的韧性,但同时也使中国社会不免坠入王朝更迭、文明止步的陷阱.一定程度上,水舟论可被视为中国政治传播的根隐喻.
其他文献
朱迪斯·巴特勒是深受法国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女性主义哲学家.“规范”这一概念是巴特勒与法国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接合点.乔治·康吉莱姆与米歇尔·福柯对“规范”的解读回应了结构主义的理论危机,突出了规范的生产性和越界性,为巴特勒奠定了思想基础.巴特勒以“性别操演”为切入点展开了对“规范”的全新解读,“操演”就是性别规范的自我征引、自我重复,这使得性别身份具有永恒流动性.巴特勒以“身体的物质化”为核心对“规范”展开了进一步探讨,“物质化”就是规范对身体的重复性建构.“规范”是内在于身体的,它在不断颠覆自身的过程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当前网络评价逐渐呈现景观化的趋势,以图片、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好评数量增多,评价内容的真实性降低.通过消费数字化、时空流动化和生活影像化,网络平台促进了对网络评价的景观制造.评价者在营造公共兴趣社区的同时也进行着自身的形象建构.评价者在网络评价平台上进行时间消费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平台和商家的闲暇支配.在不断自我书写的过程中,评价者追寻景观也成为景观,参与了制造景观的实践.监管部门与网络平台应实现协同治理,规范评价维度、运营规则和推荐算法,提升网络评价的真实性.
2008年金融危机加剧了美国的相对衰落,并导致了右翼民粹主义的崛起.在此背景下,长期坚持自由贸易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和意识形态在美国急剧转向了以贸易保护和本国利益至上为主要特点的保守新自由主义.保守新自由主义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新自由主义的延续和调整,是美国金融资本向国内普通民众和国际社会转嫁危机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新自由主义形式.在它的主导下,美国的气候政策的实用主义和经济主导的趋向得到进一步强化,主要体现在:市场主导,反对气候监管;环境种族主义和环境中产化;政治极化和气候政策分歧加剧;气候政策更加倒退.长期来
当前大多学术研究着重聚焦于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背景因素或自变量,探讨其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而对两者关系的“反向”研究,即全球气候治理如何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却鲜有涉及.鉴于全球气候治理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规塑和约束,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背景与基础、价值共识以及方向与路径无疑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加剧使得世界各国客观上共同命运情势更加强烈,全球气候治理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与背景,不仅巩固和增强了人类社会共同命运的价值共识,而且从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和生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虚拟社区中以“种草带货”为导向的品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新图景.借助符号互动论的分析框架,对一个品牌特卖微商群的文化实践展开的网络民族志考察,揭示了虚拟社区以“种草带货”为导向的品牌消费的社会文化意义.在流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在线消费社区满足了个体对共同体的需求和想象.在资本和技术的合谋下,“信任”“情感”和“荣誉感”成为可被操纵和利用的营销手段.个体、不同阶层群体和不同性别群体为了缓解身份焦虑,试图通过品牌消费来建构身份,却不可避免地陷入消费符号秩序所营造的幸福幻象之中.
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伴随着数字经济与产业的动态演化,产业链数字化发展呈现出三种模式:数据集成导向模式、知识集成导向模式和智能集成导向模式,三种模式分别针对不同特征的产业链,其数字化内涵也各有侧重.推进产业链数字化治理相应具体举措有:通过产业链图谱建设理顺产业链条区域分布;通过数字化能力协同评估促进产业链数字化同步;通过建设协同创新环境,激励产业链相关企业在创新转型中加速采纳数字技术.
电子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不过,对于游戏共玩如何增加社会资本的研究以量化方法为主,且往往难以跳出游戏本身的边界.通过对17位《王者荣耀》游戏玩家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游戏世界的确可以通过视觉化身和听觉亲密增加人际交流、促进彼此了解.游戏共玩对于桥接型社会资本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关系破冰,对于结合型社会资本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为远距离亲密关系创建情感仪式.换言之,游戏在游戏社交和整个社交网络之中皆不必然处于核心地位,其价值的最终实现往往仍需辅之以“媒介转移”,这一发现补充了既往量化研究的
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沉浸式网络时代可被认为是数字经济从“空间内的生产”转换为“空间的生产”的体现.元宇宙的空间性不仅仅是网络物质性的隐喻和想象,还为用户的虚拟化身提供了能动性的实践可能.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获得社会临场感,对虚拟空间的数字可供性进行主观诠释,从而完成对元宇宙从数字“空间”到数字“地域”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去身体化”的身体在元宇宙空间中获得了全新的自我诠释机会和组织方式,进行着身份认同的创造与维系的数字实践.
雷蒙德·威廉斯的感觉结构是其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中最具原创性的概念,他把握了文化实践中结构和行动、社会与个体、经济与文化的张力,从而与其传播观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威廉斯的唯物主义传播观在强调人类传播实践的物质性的同时,也凸显出传播在形成新的感觉结构以及勾连个人与社会从而形成有机共同体文化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对传播研究而言,要真正把握特定文化实践的感觉结构,必须打破文本主导的和实践主导的两种方法范式的分离状态,把结构分析和主观体验分析结合起来,从而走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的传播研究范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带有特定地域惯习的文化印记.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有不同的地域所属、民族所依,但作为各地区民族精神特质与心理结构的承载体,它们都兼具特定地域的民俗性、民间审美的艺术性与道德信仰的规约性.民俗性指向非遗的特定地域归属,艺术性规定了非遗的外现表达形式与特定地域的民族审美,规约性折射出特定地域民族浓郁的乡土文明.站在“文化复兴铸魂民族复兴”的历史高点,应推进各地“文化记忆”整理及数字化工程,强化地域民俗挖掘与保护;建构“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机制与非遗再生机制,推动非遗“文化力”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