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小说中的风俗描写及人文意蕴的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e880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明清小说中,关于风俗人情的描写如天上繁星般摇曳多姿,读后令人难以忘记。我国历朝历代的风俗习惯,均以巧妙的姿态尽现于明清小说中。许多作品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俗价值,称之为中华风俗史也不为过,更为后人研究我国社会的风俗习惯提供了珍贵的启示。许多作品流传至今,已经成为我国民俗学者研究彼时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的重要史料。
  一、饮食风俗折射民族特色
  饮食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饮食风俗的特殊性,它建构并传承了文化结构中的文化特质,它具有鲜活的民族性,也是时代性的另一种完美诠释。我们在本段文字中简单探析一下衣食住行风俗中的“食”:我们都知道,《随园食单》是清代作家袁枚花费数十年时间撰写的珍贵作品,它不仅写出了古代文人精致高洁的品格,还在简单的日常饭菜中体现纯洁、高尚的人生目标。我们的祖先将人文意蕴等思想与饮食相结合。今天细品此书,不仅能够看出古人吃相风雅,而且对饮食文化中的细致研究也令我們自愧弗如。古人的饭菜虽然简单,但是从最初准备食材到开始烹饪,直到色香味俱全的菜品一气呵成,皆有严格的标准,均细致入微、丝毫不差,令今天的我们由衷感慨饮食中的玄妙。同时,那沁人心脾的待客之道令人如沐春风,从觥筹交错中细细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随园食单》独具品格,流淌着文人志士的风雅情趣,将百年饮食文化如一泓清冽泉水,由人文风韵缓缓注入世俗之中。
  说到吃,“宴请”也是饮食文化中很有特色的话题。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彼此互相“宴请”,这已经成为一种即使没有特定目标也可以随性完成的简单仪式。反观古人则大不同,明清小说中所描述的宴请大多关系到风俗,且每次宴请目的都十分明确。例如,《儒林外史》写道“赵氏摆宴请严贡生吃饭,并将自己的两位哥哥一起请来。赵氏的两位哥哥都有过微薄的功名,曾在某一方面支持过赵氏”。因此,不难看出,赵氏宴请的目的十分明确,从设宴款待,到请人一起入席,都是有明确意图的,也就是希望这几位能够表态支持他们孤苦母子。
  此外,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也多次写到“吃”,可见古人的兴致不尽相同。有一章节《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描写大观园的贵族子弟聚在一起吃鹿肉的美好生活。文中的各种细致描写难道只是为了突出贵族的饮食文化吗?我们从清朝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清朝的几位皇帝都非常喜欢吃肉。在清朝正式入关之前,他们的贵族也是过着半耕半农的日子,入关之后总思念故乡,鹿肉属于满族家乡风味,清朝统治者也非常喜欢食用鹿肉等野味,于是经常让人从家乡捎来鹿肉,满足王宫子弟的口腹之欲。我们从《红楼梦》中可以看出,食用鹿肉在当时也是一种权贵的象征,能食用鹿肉者大都非富即贵,很多都是皇亲国戚,这种饮食文化有意识地将贵族与平民区别开来,这就是风俗习惯中的人文意蕴。我们可以设想:曹雪芹的祖先与皇室往来频繁,也属于贵族,应该有很多机会食用鹿肉。也就是说,小说中的情景重现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从许多细枝末节中来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再现真实的人文环境
  说到风俗,四大名著里描述得非常多,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中也挥洒很多笔墨来描写“清明节”的种种风俗。我们来看一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八十回《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中叙述道“时遇清明,邀请诸亲及本家老小拜扫先茔”。虽说只是一部小说,看似无稽可考,但却能反映出小说中关于清明节的风俗习惯—祭扫。
  由此我们大约可以引出小说中记载的古时关于清明的一些风俗习惯:大体来说,就是寒食节当天给已故的亲人上坟且一定要食凉寒之物。清明节,则是踏青和游玩的日子。这个节日从古代一直沿袭到今天,清明的风俗也逐渐被后人所传承。我国著名作家常建华老师在其著作中曾引用“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可见古人也非常重视清明节及风俗习惯。寒食节的“寒食”就是食用冷食,这天的风俗习惯是禁止生火,不吃加热的食物,活动有蹴鞠、踏青等。但渐渐地,这个风俗在元朝和明朝消失殆尽,“明代虽存寒食之语,禁火习俗几乎绝迹”。到了清朝,一开始清明节也不被重视,满族人只称这天为“墓祭”,随着最高统治者对清明节的逐渐重视,满族人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度过清明节。
  从《西游记》中来看,清朝开始重视清明节,随后寒食节慢慢消失,逐渐一同并入清明节,二节不分伯仲。由此可见,至明末清初,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并,寒食节的上坟祭扫变成了清明节的风俗,甚至延续至今。
  三、表现浓厚的地域色彩
  除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风俗”在地缘文化中也有独特的展现,并由此体现出特有的人文意蕴。古文集《刘子》中对“风”“俗”二字均有注释:“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风”是指人的性格特征也会受其所生活地区的风气影响,而“俗”则是某地的社会习惯在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中的体现。
  明清两代政治清明,商品经济一度十分繁荣,文化领域也受其影响,在相对自由的社会氛围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经济的繁荣对于社会风气、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以及女性的地位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农业的发展繁荣昌盛,与商品经济的兴起遥相辉映,为江南水乡的人文荟萃提供了经济基础与物质保障。
  《李渔全集》中对于浙江的地域全貌有着浓墨重彩的描写。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部,水路发达,文中极富特色的水乡生活充分体现了我国东南部的地缘色彩、民俗风貌以及方方面面的社会万象。创作来自生活,文学的特性与地缘文化紧密相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进一步展示出历史背景之下的文化特色、地缘性格及风土人情、特定风俗等,这些特点也能体现出地缘人文精神与丰富多元的社会风俗之间的交汇。
  我们再来看“瘦西湖”。历史上,关于西湖的典故也很多。明末清初,西湖地域聚集了许多文人墨客,有些小说家也都在许多经典作品中描写西湖美景,即使无意中游历西湖的文人也不忘描摹西湖,如《三言二拍》《西湖佳话》等文均有记载。其实,西湖之美并不在于每个景点,它似乎并没有独立的景观,但是系统来看,它拥有无与伦比的珍贵,它构建了人类独特的审美视觉,令人产生时光交错的印象。西湖的人文意蕴十分浓厚,放生池远近驰名,如《西湖梦寻》中“宋时有放生碑,在宝石山下”,可见西湖下,关于放生的风俗源远流长。   四、將风俗作为文化反思的对象
  翻开明清小说,墨香扑面而来。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风俗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或者说,风俗作为一脉相传的生活习惯,已经潜移默化地与整个民族的集体意识紧密相连,同时,又从各个方面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从而形成一定的人文意蕴。风俗,既是人类社会最有力的支配,又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合二为一,当之无愧地称之为民族的根基所在。透过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的整体风貌和文化精髓,风俗的确是一面可以以史为鉴的铜镜。
  明清小说中出现大量的关于风俗习惯的笔墨,可以看作通过小说了解人生百态的一个积极的、鲜活的标志。通过种种细腻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文采,不仅展现了明清时代的生活美感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明清小说增添了各种生活的情趣。我们通过小说回望历史,可以触摸到社会的命脉,也可以触摸到那些流失岁月里活色生香的人生。同时,那些或由衷赞美,或辛辣讽刺都是一种生活态度,他们也为明清时代的小说带去浓重的文化感。
  说到具有讽刺意味的小说,我们不得不提到清朝巨著《儒林外史》。今天读来仍然不忍释卷。《儒林外史》的诞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无论是因中举而乐极生悲的范进,还是令人心生感叹的“吝啬鬼”严监生,他们都以自己鲜活的个性在文学史上留下令人难以磨灭的印象。
  《儒林外史》借明代为时代背景,实则刻画的是清代的生活,它的讽刺力度和真实程度令人咂舌。文中云:“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通读《儒林外史》,我们可以一探当时长三角地区的人情世故以及社会生活的生动风貌。
  当我们接触“文化”的时候,总是会非常注重那些世代传颂的经典,而忽视从风俗习惯中体现出的人文意蕴。然而,要真正触摸文化的精髓,由社会风俗作为切入点应该更直观、更准确。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明清小说中由风俗人情折射出的种种社会层面的描写,更具有宝贵的文学价值。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代小说文风清新、笔触细腻,无论对社会生活的讴歌赞美还是对社会百态的辛辣讽刺都独具风格,使人读起来不忍释卷。明清时代的小说将风俗描写与人情世故、人生百态完美结合,充分揭示风俗人情背后的人文意蕴,通过建构社会矛盾透视各个阶层的真实的心理状态。因此,明清小说中对风俗人情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折射出小说的深刻内涵,有的是读者阅读后产生的主观意识,有的则是从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中客观地反映出来。
其他文献
饶宗颐教授对楚辞学的贡献巨大,是“楚泽恢弘人”.24岁即作《楚辞地理考》,与国学家钱穆先生商榷屈原的流放地问题,而引起国学界的关注.在楚辞学研究方面,他筚路蓝缕、披荆斩
民国言情小说是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反映,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文本.民国时期言情小说是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也是文学现代化的体现.文章以《啼笑
期刊
李白被后世的人们称作“诗仙”、“谪仙”,在诗歌中很少细描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注重写豪迈心胸和激昂情怀,以气夺人,有傲世独立气概.李白不仅在诗歌中常用“月”、“酒”、
儒家孝道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基础性地位,也是炎黄子孙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重要品质。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可见在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孝”的重要地位。自古以来,古代的思想先哲们对“孝”的内涵意义多有论及,但是《论语》中的“孝”与社会、政治相联系,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孝道”在这一时代得以广阔地拓展,从而成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孝道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论语》的原著文本入手,探析“孝”在其中
期刊
冷热对比手法一直是古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这一对比手法,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更加凸显,读者更能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诗经》中就有很多运用冷热对比的生动例子。如《氓》中前期热烈的期盼之情,到后期的心灰意冷,深刻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的绝望、对爱情的失望之情。正是有了热的回忆,才更显得现实的冷酷无情,更能引发人们对女主人公的同情。中国的文人表达情感历来讲究含蓄、隐秘,其运用多种手法来使得作品百转千回
期刊
北宋时期,承继汉唐学术之遗韵,易学与散文学成果斐然,交相辉映。苏洵作为三苏蜀学的开拓者,在易学与散文领域颇有创获。正是这样一位被后世敬仰的思想家、文学家,其早年却只顾游山玩水,将科举功名忘却脑后。年长,幡然醒悟,曾自叙“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后名落孙山,更为奋发图强,“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易学蕴含于六经百家之中,苏洵与《易》结缘当在此时
期刊
期刊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区域文学研究的意识,比如古代文学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里隐含的南北文学观。现代文学中活跃着以一定地域活动范围并侧重于某种风格书写的各派系文学(如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到了当代文学的开始阶段,虽然区域的划分逐渐被统一的政治视野所代替,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各类文学形式相继出现,以及全球化视野让文学置身于更为广阔的空间,对文学的思考自然就加入了文化研究的维度。自此,
期刊
期刊
尤氏姐妹在《紅楼梦》中只占有六章不到的篇幅,但她们的孽与报是宁荣子孙荒淫不肖和《红楼梦》之“天道”的最佳体现—罪孽始于“淫”,报应验于“自尽”。可是,尤氏姐妹之所以一直为读者津津乐道,是她们在孽与报之间的曲折从良过程中展露的形象魅力。不管高门妾室,还是游子正妻,尤氏姐妹都为了自己后半生的归宿而挣扎。在伦常道德上她们无疑是失足者,但她们身上不乏美好品质—对礼法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这些都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