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我国苹果生产稳定发展,产量、面积均居世界首位,2008年栽培面积达199.23万公顷,产量达2984.66万吨。我国苹果对世界苹果发展的贡献率达84%,我国虽是苹果和果汁生产和出口大国,但不是生产强国。我国与世界先进生产国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认为我国要成为世界苹果生产强国有16道门槛要过,应在短期内跨越。
1 果农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技术素质偏低
现在从事果园劳作的多为老、弱、病、残、妇。强壮、年青人多外出打工。据王金政等调查(2001年)。山东省苹果园果农30~40岁占9.82%,41~50岁占42.86%,51~60岁占33.04%,61~70岁占13.39%,71~80岁占0.89%,果农老龄化相当明显。同时,果农文化素质偏低、小学程度占11.61%,初中占45.54%,高中占38.39%,大学占4.46%,而且这些果农多数未受到系统的果树技术培训,许多技术不掌握。一个十几公顷、几十公顷的果树专业村,竟找不到一位技术员,虽提倡“家家都有一个明白人”。实际上。一个村都找不到一个明白人,技术人员十分缺乏。许多果农都是从事农田作业的农民转过来的。只是为了致富才转种果树,可是苹果树是“帮富不忙穷的树种”,没有技术和投资,是搞不好生产的。
2 生产规模小
目前,我国苹果园多以家庭小户、分散种植为主,难以实施统一经营和标准化管理,土地流转还刚刚开始,一户经营66.6~133公顷果园各地太少,难以适应大市场、高质量的要求。据调查。家庭果园≤0.13公顷(2亩)者占20.54%,0.13~0.33公顷者占55.36%,0.33~0.66公顷的占14.29%。>0.66公顷(10亩)的只占9.8%。这种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应加强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
3 果园年龄老化
1995年我国苹果面积最多达到296.7万公顷,后来,由于果价下跌,果园面积锐减,经过10余年调整,新栽果园不多,所以多数果园年龄老化。据山东资料,果园年龄:<8年生的占5.36%.9~15年生占51.78%,16~20年生的占24.11%,>20年生的占18.75%,树龄大。结果潜力小。一些枝干病害造成树体残缺不全,缺株断行,产量低,质量差,还迟迟不愿更新。应用短周期栽培体制取代长期栽培体制,更新衰败果园。
4 果农组织化程度低
近年,我国先进果区始建果农协会或果业合作社。但大多数果区还未兴建合作组织,有的组织功能不健全,为社员办事不多,缺少凝聚力,有的有名无实,等于虚设。今后,应正确引导,政府扶持,将果农协会或合作社办好。让果农无后顾之忧。
5 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县、乡(镇)技术推广站应根据当地情况,选择适宜技术、成果加以推广,但我们常遇到县、市技术站缺少推广经费和补助或缺交通工具,只经营些农资,根本无人到第一线为果农服务,一个太的果树基地县只有3~5个乡镇有果树技术专干,许多专业大村找不到一位专职技术员。有些果区。尤其边远果区的技术培训,多为农资生产和经营商出于销售目的请专家到农村讲课,主要宣传要推广的药、肥等如何如何好用、管用,这种推销宣传,果农听多了,心里很烦,无所适从。应完善推广体系,因地制宜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
6 品种区域化栽培问题不少
目前主要栽培品种中,只有薪红星有全国栽植区划意见,其余品种均缺少这项工作。如红富士虽经全国协作十多年,只是提到南北界限,而未搞最适、适宜和次适宜区区划意见,所以,大发展时期盲目栽植数十万公顷。结果因条件不具备,挖掉大量幼园,给果农造成几百亿元的损失。如辽宁省葫芦岛市在20世纪90年代,规划建园红富士2万余公顷,现在所剩无几,效益不高,教训深刻。建议有关部门对主栽品种区划进行立项攻关。作出切实可行规划。
7 品种问题较大
(1)品种比例失调:全国红富士苹果产量近2000万吨,占苹果总产66%,其中。山东红富士面积占全省76,2%,陕西则占65.0%。北京则占70%~80%,河南占63.0%,河北红富士产量占62.2%,甘肃占67.0%,山西占51.4%,红富士比例过大,不利于品种多样化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红富士属于晚熟品种、市场上缺少早、中熟、中晚熟品种,应加速调整。(2)国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太少:现在各产区主栽品种均为外来引进。如红富士、元帅系、嘎拉系、乔纳金系、金冠系等。我国自育的秦冠、金红、华红、华冠、寒富等,虽总量有数百个,但只是局部栽培,仅占总面积15%左右。目前看,综合性状超过红富士的几乎没有。所以,应加速培育国产优质、耐藏和适于加工的新品种。(3)缺乏加工专用品种:我国虽然是世界苹果汁生产和出口大国,但主要原料多为残次果和落果,缺少专用加工品种。近年,我国培育成鲁加1~6号,以及由国外引进的瑞林、瑞丹等浓缩汁加工品种,但目前尚未形成规模产量。
8 果园土壤管理落后,土壤肥力低
各果区果园仍沿用传统的清耕制,行间间作制。清耕制占果园面积的90.09%,生草的占4.50%,覆草的占3.60%,果园间作和覆膜的各占0.9%,果园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有机质含量多在1%以下,难以满足果树优质生产需要。今后应大力推广生草、覆盖制,限制间作制,不搞清耕制。加大有机肥施用量,使土壤有机质大幅度提高,充分满足果树需要,减少缺素症的发生,奠定丰产、优质、高效的基础。
9 生产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果农经济基础薄弱,苹果园667平方米投入多在500~1000元,即使加上劳力支出,也不过1500~2000元。若生产优质果。667平方米投人应在2500~3500元,生产高档果,应在3500~4500元。生产一般果。667平方米产出5000~6000元。扣除支出,纯收入只有3000~4000元。有些果农对高投入不理解,说我们667平方米苹果也卖不到4000元,你让我拿出那么多成本。将来能否换回来,还没有信心。当前,全国各地有些高档示范园(立支柱,拉铁丝,设防鸟网),多数是有项目,或得到政府有关支持才搞起的,只是一种展示和形象工程。大面积推广还在不久的将来。
10 乔砧树比例过高,矮砧树推广缓慢
世界各苹果主产国多用矮砧栽培,有的占80%~90%。我国矮砧面积只占苹果总面积5%以下。分析其中原因。我们认为:
(1)我国大多数苹果园所处立地条件差,土层浅、土质差、肥力低,70%为旱地果园。矮砧树难以适应。 (2)建园和生产管理投资多,想致富的贫苦果农无力负担,如苗木价高,支柱、篱架支出多,一下子付出大量资金,实有困难。
(3)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仍按乔砧管理,效果不佳。
(4)示范园不过硬,有的园貌不整齐,有的早衰,经济效益并不高,吸引不了周围果农。
(5)苗木质量差,我国矮砧苗多为1~2年生,667平方米育苗1万~2万株,苗木细,根系弱,栽后需2年左右培养,结果期和乔砧差不多,结果量并不大,其优越性也不明显。今后,应培育矮砧2~3年生大苗,667平方米育苗2000~3000株,选好园址,加大建园投资,选好砧穗组合。选用小冠树形,控制花果留量,建好示范园,以点带面,大力推广。
11 “三密”仍在延续
过去提倡“三密”。即树栽得密(密植),留枝密(667平方米枝量在10万以上),留果密(667平方米留果1.5万以上)。这种栽培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前。苹果产量供应不足,果子留的越多,即产量型管理,越能发财,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果农惜枝、惜果,老是认为留果多好,不愿意疏花疏果,667平方米苹果树套袋2万~3万个。结果是浪费了劳力、纸袋,果小质差。卖钱并不多。可是这种习惯势力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今后。应提倡“三适”,即适宜栽植密度(因砧穗组合、立地条件、机械化程度、管理水平、树形等而酌定),新建园尤其要注意行距要保持4米以上,成龄园行间冠距保持在1.5米以上,如达不到该标准。可采用改形或间伐措施。
12 树形与栽植密度不相适应
在果园设计上,近年偏于密植,多选用小冠疏层形,到7~8年生以后,株行间交接严重,不得不采用间伐或控冠改形措施。有的产区通过政府行为进行大改形,进度较快,效果不错。但也有一刀切急于求成,大砍大拉导致腐烂病大发生等的不良现象,应该避免。多数产区对控冠改形措施不力,进展缓慢。至今生产问题突出。今后。应根据株行距和砧穗组合选定适宜树形。以株距为准,≥4米者,选用小冠疏层形(包括小冠开心形);3~4米者,选用中冠树形(自由纺锤形、改良纺锤形等);≤3米者,可用小冠树形(细长纺锤形,松塔树形,高纺锤形、篱壁形等)。在改形时,也可结合高接换种,重选树形。一举两得。
13 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近年。随气候多变,常有冻害、霜害、雹灾、风灾、旱灾、水涝发生,给苹果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对于冬季温度剧变和低温造成的冻害,现无有效的防御措施,只能从提高树体贮藏营养水平着手。对于晚霜危害。近年摸索出许多防御措施,如花前7~10天喷200倍PBO,展叶后喷碧护5000~10000倍,可防止-3~4℃霜冻;果园空气加温(摆放数个加热器或火炉),可提高气温3~4℃;搅动空气,灌水、涂白等均可延迟物候期,躲避低温的伤害。防雹,近年一些条件好的果园都架设防雹网,十分有效;对于旱灾,可采取树盘覆草,穴贮肥水,埋渗灌桶,打补水针等办法加以解决。至于涝灾。可通过起垄栽培和行间挖排水沟等措施排除涝灾。
14 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
苹果苗木、质量标准和管理技术早已制定并发布,但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和承包大户引领,30%以上的果园是小户经营的果园,难得在执行标准技术,统一管理,科学务果上下功夫,所以产出的果品质量千差万别,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今后应强化合作社组织和培植龙头企业。鼓励土地流转,转向大户经营,执行有关标准,实施规范化技术。这是我国走向果业强国的重大步骤。
15 采后处理跟不上
我国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仅为苹果总产的5%~10%,大都仍为手工和分级板操作。等级不严,均一性差,混等混级现象严重。在同一个精品包装盒里,果个大小不一致;颜色不一致。红富士条红和片红相混:有枝叶影和无枝叶影果相混:果形歪正共存,果皮光洁度不一致。这种精品果不会有好市场,也难以保持名牌,慢慢会失去竞争力。今后,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购买和采用不同档次和效率的分选设备,尽可能利用机械分选,至少是按重量法,最好是光电分选,以提高自已产品的的档次和价格。
16 营销网络不畅,限制了优质高档果生产
许多果农由于不了解市场,不闯市场,担心自己花了大量投资和劳力生产出优质高档果到时卖不出去咋办?认为还是生产一般果的风险小。我们在全国搞了数十个精品果园,论个卖。从4元到50元不等,哪年都卖光。如三门峡市二仙坡果园,每年生产几百万个精品果(SOD,富硒、富钙等),在河南郑州、四川成都、陕西西安等城市销售,博得消费者好评。再如辽宁省兴城市三道沟乡金鼎果业合作社5年来均按精品果生产,每年都销售一空。由于售价高,销售快,社员都满意,该合作社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并获金奖和奖金,更进一步激发了社员生产精品果的热情。所以抓好流通环节至关重要。
上述问题的解决,将极大提高我国苹果的生产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种植面积还可以减少,产量、质量将稳步提高,苹果大国、强国的梦想一定会如期实现。
1 果农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技术素质偏低
现在从事果园劳作的多为老、弱、病、残、妇。强壮、年青人多外出打工。据王金政等调查(2001年)。山东省苹果园果农30~40岁占9.82%,41~50岁占42.86%,51~60岁占33.04%,61~70岁占13.39%,71~80岁占0.89%,果农老龄化相当明显。同时,果农文化素质偏低、小学程度占11.61%,初中占45.54%,高中占38.39%,大学占4.46%,而且这些果农多数未受到系统的果树技术培训,许多技术不掌握。一个十几公顷、几十公顷的果树专业村,竟找不到一位技术员,虽提倡“家家都有一个明白人”。实际上。一个村都找不到一个明白人,技术人员十分缺乏。许多果农都是从事农田作业的农民转过来的。只是为了致富才转种果树,可是苹果树是“帮富不忙穷的树种”,没有技术和投资,是搞不好生产的。
2 生产规模小
目前,我国苹果园多以家庭小户、分散种植为主,难以实施统一经营和标准化管理,土地流转还刚刚开始,一户经营66.6~133公顷果园各地太少,难以适应大市场、高质量的要求。据调查。家庭果园≤0.13公顷(2亩)者占20.54%,0.13~0.33公顷者占55.36%,0.33~0.66公顷的占14.29%。>0.66公顷(10亩)的只占9.8%。这种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应加强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
3 果园年龄老化
1995年我国苹果面积最多达到296.7万公顷,后来,由于果价下跌,果园面积锐减,经过10余年调整,新栽果园不多,所以多数果园年龄老化。据山东资料,果园年龄:<8年生的占5.36%.9~15年生占51.78%,16~20年生的占24.11%,>20年生的占18.75%,树龄大。结果潜力小。一些枝干病害造成树体残缺不全,缺株断行,产量低,质量差,还迟迟不愿更新。应用短周期栽培体制取代长期栽培体制,更新衰败果园。
4 果农组织化程度低
近年,我国先进果区始建果农协会或果业合作社。但大多数果区还未兴建合作组织,有的组织功能不健全,为社员办事不多,缺少凝聚力,有的有名无实,等于虚设。今后,应正确引导,政府扶持,将果农协会或合作社办好。让果农无后顾之忧。
5 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县、乡(镇)技术推广站应根据当地情况,选择适宜技术、成果加以推广,但我们常遇到县、市技术站缺少推广经费和补助或缺交通工具,只经营些农资,根本无人到第一线为果农服务,一个太的果树基地县只有3~5个乡镇有果树技术专干,许多专业大村找不到一位专职技术员。有些果区。尤其边远果区的技术培训,多为农资生产和经营商出于销售目的请专家到农村讲课,主要宣传要推广的药、肥等如何如何好用、管用,这种推销宣传,果农听多了,心里很烦,无所适从。应完善推广体系,因地制宜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
6 品种区域化栽培问题不少
目前主要栽培品种中,只有薪红星有全国栽植区划意见,其余品种均缺少这项工作。如红富士虽经全国协作十多年,只是提到南北界限,而未搞最适、适宜和次适宜区区划意见,所以,大发展时期盲目栽植数十万公顷。结果因条件不具备,挖掉大量幼园,给果农造成几百亿元的损失。如辽宁省葫芦岛市在20世纪90年代,规划建园红富士2万余公顷,现在所剩无几,效益不高,教训深刻。建议有关部门对主栽品种区划进行立项攻关。作出切实可行规划。
7 品种问题较大
(1)品种比例失调:全国红富士苹果产量近2000万吨,占苹果总产66%,其中。山东红富士面积占全省76,2%,陕西则占65.0%。北京则占70%~80%,河南占63.0%,河北红富士产量占62.2%,甘肃占67.0%,山西占51.4%,红富士比例过大,不利于品种多样化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红富士属于晚熟品种、市场上缺少早、中熟、中晚熟品种,应加速调整。(2)国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太少:现在各产区主栽品种均为外来引进。如红富士、元帅系、嘎拉系、乔纳金系、金冠系等。我国自育的秦冠、金红、华红、华冠、寒富等,虽总量有数百个,但只是局部栽培,仅占总面积15%左右。目前看,综合性状超过红富士的几乎没有。所以,应加速培育国产优质、耐藏和适于加工的新品种。(3)缺乏加工专用品种:我国虽然是世界苹果汁生产和出口大国,但主要原料多为残次果和落果,缺少专用加工品种。近年,我国培育成鲁加1~6号,以及由国外引进的瑞林、瑞丹等浓缩汁加工品种,但目前尚未形成规模产量。
8 果园土壤管理落后,土壤肥力低
各果区果园仍沿用传统的清耕制,行间间作制。清耕制占果园面积的90.09%,生草的占4.50%,覆草的占3.60%,果园间作和覆膜的各占0.9%,果园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有机质含量多在1%以下,难以满足果树优质生产需要。今后应大力推广生草、覆盖制,限制间作制,不搞清耕制。加大有机肥施用量,使土壤有机质大幅度提高,充分满足果树需要,减少缺素症的发生,奠定丰产、优质、高效的基础。
9 生产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果农经济基础薄弱,苹果园667平方米投入多在500~1000元,即使加上劳力支出,也不过1500~2000元。若生产优质果。667平方米投人应在2500~3500元,生产高档果,应在3500~4500元。生产一般果。667平方米产出5000~6000元。扣除支出,纯收入只有3000~4000元。有些果农对高投入不理解,说我们667平方米苹果也卖不到4000元,你让我拿出那么多成本。将来能否换回来,还没有信心。当前,全国各地有些高档示范园(立支柱,拉铁丝,设防鸟网),多数是有项目,或得到政府有关支持才搞起的,只是一种展示和形象工程。大面积推广还在不久的将来。
10 乔砧树比例过高,矮砧树推广缓慢
世界各苹果主产国多用矮砧栽培,有的占80%~90%。我国矮砧面积只占苹果总面积5%以下。分析其中原因。我们认为:
(1)我国大多数苹果园所处立地条件差,土层浅、土质差、肥力低,70%为旱地果园。矮砧树难以适应。 (2)建园和生产管理投资多,想致富的贫苦果农无力负担,如苗木价高,支柱、篱架支出多,一下子付出大量资金,实有困难。
(3)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仍按乔砧管理,效果不佳。
(4)示范园不过硬,有的园貌不整齐,有的早衰,经济效益并不高,吸引不了周围果农。
(5)苗木质量差,我国矮砧苗多为1~2年生,667平方米育苗1万~2万株,苗木细,根系弱,栽后需2年左右培养,结果期和乔砧差不多,结果量并不大,其优越性也不明显。今后,应培育矮砧2~3年生大苗,667平方米育苗2000~3000株,选好园址,加大建园投资,选好砧穗组合。选用小冠树形,控制花果留量,建好示范园,以点带面,大力推广。
11 “三密”仍在延续
过去提倡“三密”。即树栽得密(密植),留枝密(667平方米枝量在10万以上),留果密(667平方米留果1.5万以上)。这种栽培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前。苹果产量供应不足,果子留的越多,即产量型管理,越能发财,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果农惜枝、惜果,老是认为留果多好,不愿意疏花疏果,667平方米苹果树套袋2万~3万个。结果是浪费了劳力、纸袋,果小质差。卖钱并不多。可是这种习惯势力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今后。应提倡“三适”,即适宜栽植密度(因砧穗组合、立地条件、机械化程度、管理水平、树形等而酌定),新建园尤其要注意行距要保持4米以上,成龄园行间冠距保持在1.5米以上,如达不到该标准。可采用改形或间伐措施。
12 树形与栽植密度不相适应
在果园设计上,近年偏于密植,多选用小冠疏层形,到7~8年生以后,株行间交接严重,不得不采用间伐或控冠改形措施。有的产区通过政府行为进行大改形,进度较快,效果不错。但也有一刀切急于求成,大砍大拉导致腐烂病大发生等的不良现象,应该避免。多数产区对控冠改形措施不力,进展缓慢。至今生产问题突出。今后。应根据株行距和砧穗组合选定适宜树形。以株距为准,≥4米者,选用小冠疏层形(包括小冠开心形);3~4米者,选用中冠树形(自由纺锤形、改良纺锤形等);≤3米者,可用小冠树形(细长纺锤形,松塔树形,高纺锤形、篱壁形等)。在改形时,也可结合高接换种,重选树形。一举两得。
13 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近年。随气候多变,常有冻害、霜害、雹灾、风灾、旱灾、水涝发生,给苹果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对于冬季温度剧变和低温造成的冻害,现无有效的防御措施,只能从提高树体贮藏营养水平着手。对于晚霜危害。近年摸索出许多防御措施,如花前7~10天喷200倍PBO,展叶后喷碧护5000~10000倍,可防止-3~4℃霜冻;果园空气加温(摆放数个加热器或火炉),可提高气温3~4℃;搅动空气,灌水、涂白等均可延迟物候期,躲避低温的伤害。防雹,近年一些条件好的果园都架设防雹网,十分有效;对于旱灾,可采取树盘覆草,穴贮肥水,埋渗灌桶,打补水针等办法加以解决。至于涝灾。可通过起垄栽培和行间挖排水沟等措施排除涝灾。
14 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
苹果苗木、质量标准和管理技术早已制定并发布,但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和承包大户引领,30%以上的果园是小户经营的果园,难得在执行标准技术,统一管理,科学务果上下功夫,所以产出的果品质量千差万别,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今后应强化合作社组织和培植龙头企业。鼓励土地流转,转向大户经营,执行有关标准,实施规范化技术。这是我国走向果业强国的重大步骤。
15 采后处理跟不上
我国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仅为苹果总产的5%~10%,大都仍为手工和分级板操作。等级不严,均一性差,混等混级现象严重。在同一个精品包装盒里,果个大小不一致;颜色不一致。红富士条红和片红相混:有枝叶影和无枝叶影果相混:果形歪正共存,果皮光洁度不一致。这种精品果不会有好市场,也难以保持名牌,慢慢会失去竞争力。今后,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购买和采用不同档次和效率的分选设备,尽可能利用机械分选,至少是按重量法,最好是光电分选,以提高自已产品的的档次和价格。
16 营销网络不畅,限制了优质高档果生产
许多果农由于不了解市场,不闯市场,担心自己花了大量投资和劳力生产出优质高档果到时卖不出去咋办?认为还是生产一般果的风险小。我们在全国搞了数十个精品果园,论个卖。从4元到50元不等,哪年都卖光。如三门峡市二仙坡果园,每年生产几百万个精品果(SOD,富硒、富钙等),在河南郑州、四川成都、陕西西安等城市销售,博得消费者好评。再如辽宁省兴城市三道沟乡金鼎果业合作社5年来均按精品果生产,每年都销售一空。由于售价高,销售快,社员都满意,该合作社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并获金奖和奖金,更进一步激发了社员生产精品果的热情。所以抓好流通环节至关重要。
上述问题的解决,将极大提高我国苹果的生产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种植面积还可以减少,产量、质量将稳步提高,苹果大国、强国的梦想一定会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