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秸秆焚烧曾经是陕西咸阳机场面临的极大挑战。麦收季节,航班屡屡因浓烟被迫取消。禁烧令不好使,警察到田里抓,也管不住。问题的最终解决大大出乎很多环保人的预料:一支环保文艺小分队!渭城环保局的公务员们把秸秆焚烧的政策化为文艺演出,从村头演到田间,从渭城演到咸阳,生生把一场演绎多年的秸秆焚烧大战成功化解。演出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件事,再一次生动诠释了文化的力量。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珍珠,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马克思说:“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化就是人类克服生态危机的新的文化选择,是人类生态智慧和文化积淀的结晶,是人类认知自然、感悟自然、 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共同成果。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其主要结构有3个层次:一是生态文化的精神层次,包括伦理观的生态转型和价值观的生态转型;二是生态文化的物质层次,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转型和经济发展的生态转型;三是生态文化的制度层次,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和规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关系,使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制 度化。
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支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优秀成果。生态文明秉承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批判地吸收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从而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个文明形态的转变与升级,是一次文化大变革,无论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都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态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共建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化启蒙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意识渗入公众的心灵,即以先进的生态理念为指导,在微观上逐渐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型,在宏观上逐步影响和指导决策行为、管理体制和社会风尚。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挖掘、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一是重视生态文化研究。生态文化的繁荣首先要搞好顶层设计。要把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加以研究,不断丰富其内涵。要扶持、支持有关生态文化的研究机构,组织相关专家加强生态理论研究,要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发扬光大,从保护环境的实践中汲取养分,把历史积淀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生态认知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一批生态文化研究的成果和文化产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
要注重提高环境文化类单位的公共服务效能,推出反映环保工作、倡导生态文明的优秀影视作品和图书;加强对环境文化创作的引导,扶持社会环境文化作品的宣传推广,建立环境文化产品评估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文化创作。
二是建设生态文化载体。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是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各种信息载体的效能来传播生态文化。要发挥各级环境教育基地以及社会上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主流媒体、网络、社会媒体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利用城市广场、机场、火车站、商业中心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大屏幕等,使其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管理区等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滋养、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
自然界是滋生文化的土壤,优美诗意的自然环境能够启发人的灵感,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审美感悟。要积极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生态文化保护区,维护生态文化多样化。结合生态省、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美丽乡村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三是加强生态文化传播。加大生态文化传播力度,使其成为全社会主流文化。在全社会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把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上升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高度,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财富观、生活观,研究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课程之中,融进党风政风和民风民俗中,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支撑、精神动力、文化条件和智力支持。
加强对大学生、中小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编写一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通俗教材,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积极组织开展环境日等节日纪念活动,强化纪念活动的文化色彩,增加公众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
四是推行生态生活方式。美国教育家康特曾经说过,“一切真正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生态文化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的改变。要转变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转变人类生活的价值目标,树立以适度节制物质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的生活理念,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鼓励选购新能源、小排量汽车。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公众选购有绿色标志的无公害食品,践行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不因过度装饰而购买大量不可降解材料制成品,实践勤俭节约传统美德与低碳生活方式,养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共谋良好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
秸秆焚烧曾经是陕西咸阳机场面临的极大挑战。麦收季节,航班屡屡因浓烟被迫取消。禁烧令不好使,警察到田里抓,也管不住。问题的最终解决大大出乎很多环保人的预料:一支环保文艺小分队!渭城环保局的公务员们把秸秆焚烧的政策化为文艺演出,从村头演到田间,从渭城演到咸阳,生生把一场演绎多年的秸秆焚烧大战成功化解。演出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件事,再一次生动诠释了文化的力量。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珍珠,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马克思说:“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化就是人类克服生态危机的新的文化选择,是人类生态智慧和文化积淀的结晶,是人类认知自然、感悟自然、 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共同成果。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其主要结构有3个层次:一是生态文化的精神层次,包括伦理观的生态转型和价值观的生态转型;二是生态文化的物质层次,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转型和经济发展的生态转型;三是生态文化的制度层次,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和规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关系,使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制 度化。
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支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优秀成果。生态文明秉承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批判地吸收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从而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个文明形态的转变与升级,是一次文化大变革,无论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都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态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共建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化启蒙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意识渗入公众的心灵,即以先进的生态理念为指导,在微观上逐渐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型,在宏观上逐步影响和指导决策行为、管理体制和社会风尚。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挖掘、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一是重视生态文化研究。生态文化的繁荣首先要搞好顶层设计。要把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加以研究,不断丰富其内涵。要扶持、支持有关生态文化的研究机构,组织相关专家加强生态理论研究,要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发扬光大,从保护环境的实践中汲取养分,把历史积淀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生态认知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一批生态文化研究的成果和文化产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
要注重提高环境文化类单位的公共服务效能,推出反映环保工作、倡导生态文明的优秀影视作品和图书;加强对环境文化创作的引导,扶持社会环境文化作品的宣传推广,建立环境文化产品评估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文化创作。
二是建设生态文化载体。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是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各种信息载体的效能来传播生态文化。要发挥各级环境教育基地以及社会上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主流媒体、网络、社会媒体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利用城市广场、机场、火车站、商业中心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大屏幕等,使其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管理区等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滋养、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
自然界是滋生文化的土壤,优美诗意的自然环境能够启发人的灵感,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审美感悟。要积极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生态文化保护区,维护生态文化多样化。结合生态省、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美丽乡村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三是加强生态文化传播。加大生态文化传播力度,使其成为全社会主流文化。在全社会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把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上升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高度,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财富观、生活观,研究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课程之中,融进党风政风和民风民俗中,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支撑、精神动力、文化条件和智力支持。
加强对大学生、中小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编写一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通俗教材,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积极组织开展环境日等节日纪念活动,强化纪念活动的文化色彩,增加公众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
四是推行生态生活方式。美国教育家康特曾经说过,“一切真正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生态文化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的改变。要转变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转变人类生活的价值目标,树立以适度节制物质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的生活理念,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鼓励选购新能源、小排量汽车。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公众选购有绿色标志的无公害食品,践行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不因过度装饰而购买大量不可降解材料制成品,实践勤俭节约传统美德与低碳生活方式,养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共谋良好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