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灾难不可忽视的细节

来源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h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人类发明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人造卫星便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通信卫星让我们方便快捷地收看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卫星电视节目、让我们听到来自全球移动电话的声音;
  气象卫星携带的遥感设备俯瞰着整个地球的大气层,对地球上的风、云、雨以及森林火灾进行监测,它所收回的图像和数据,成为气象科技人员准确预报全球天气的依据;
  地球资源卫星利用遥感仪器来发现在地面和低空难以发现的地理特征,利用它所获得的资料,可准确估计地球上各地区的植被、地质、水文、海水等方面的资源情况;
  侦察卫星则携带有分辨率很高的照相机、摄相机对地面目标进行拍摄,可准确地反映地面部队的调动、集结及各种军事设施的变化;
  导航卫星则帮助海上航行的船只辨明方向和位置,舰船通过对两颗以上卫星的观察和测距,准确地知道自己所处地理位置的坐标。
  可是,自从运载火箭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以来,航空灾难也总是伴随发生。
  1967年1月,美国飞船模拟发射时失火,飞行员格里索姆、查菲和怀特遇难;
  1980年3月18日,前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在加注燃料时发生爆炸,致使50人无一生还;
  1990年2月22日,法国欧洲“阿里亚娜”运载火箭在起飞1分40秒后发生爆炸;
  1993年8月2日,美国“大力神4”型火箭发生爆炸;
  1996年2月15日,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的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发射时,于起飞后不久发生爆炸;
  1997年5月20日,俄罗斯“天顶2”型运载火箭起飞48秒后出现发动机故障,导致火箭坠毁;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过程中爆炸坠毁;
  2003年8月22日巴西运载火箭在发射的最后测试中点火装置出现问题爆炸,21人死亡,20人受伤……
  据统计,截止2006年,全世界共发生航天灾难30余起,造成不可估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灾难从来也没有真正阻止过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常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殆尽,人类中的精英分子——航天员,却一直没有放弃过探索精神。
  在载人航天领域,航天人员用行动甚至生命实践着人类的使命。在“阿波罗4A”号飞船的纯氧座舱中演练时被烧死的宇航员弗·格里索姆曾留下遗言:“要是我们死亡,大家应把它当作平常事。我们做的是一种冒险事业,万一发生意外,不要耽搁计划的进行,征服太空是值得冒生命危险的。”
  可是,航天有价,生命是无价的。纵观历次航天灾难的发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突发的灾难竟然跟一些被科学家忽视的“细节”有关。
  只要航天工程员们能够稍加细心,或许,这些灾难就可避免。谨以几个“致命几十秒”的生死片断,纪念那些为航空事业献身的英雄们!
  
  降落伞失灵
  
  时间:1967年4月
  发生地点:前苏联(拜科努尔发射中心)
  死难者:弗拉基米尔·M科马罗夫
  灾难原因:降落伞失灵
  灾难简介:1967年4月23日凌晨3时35分,前苏联的宇航员科马罗夫上校乘坐“联盟1号”飞船,在一片欢呼声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准时发射升空。他此行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计划中的登月飞行交会对接模拟试验”。
  “联盟1号”飞船顺利完成各项预定任务后,莫斯科电台的播音员兴奋地宣布:“科马罗夫上校即将返回地面。”人们欢天喜地地等待着英雄归来。
  返回途中,当飞船飞行到第2圈时,科马罗夫报告说:“飞船左边的太阳能电池帆板没有打开,电源供电不足,无线电短波发射机没有工作。姿态稳定系统也受影响,飞船处于不规则运行之中。”他凭借着自己丰富的飞行经验将飞船的左边朝向太阳,试图打开帆板,但没有成功。
  到第5圈时,飞船故障进一步加剧。科马罗夫尽力排除故障,试图启动飞船发动机以稳定飞行,但没有成功。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的科马罗夫在飞行第10圈时请求睡一觉。经允许后,他中断了与地面的通讯联络。
  当飞行到第13圈时,科马罗夫恢复了同地面飞控中心的通讯联络。他报告说,飞船故障还未消失,姿态仍不稳定。这时,飞控中心决定让“联盟l号”立即返回。
  技术人员研究了三种可能返回的姿态控制及导航方法,即星座定位、离子定位、手动控制。第二种方案在日出时不安全,因日出时会出现离子空洞,传感器可能失效;第三种方案要求航天员从地平线获得手控方位,但如果飞船处在地球阴影中,地平线不易看清,操作相当困难,而这时返回恰恰是在凌晨。
  经过慎重研究,飞控中心向科马罗夫发出命令:在第17圈时,用第二种方案返回。
  飞行到第17圈时,调姿失败,飞船未能返回。
  到第19圈时,科马罗夫手动控制返回,飞船进入返回轨道。
  当飞船降至离地面10公里的高度时,地面指挥人员听到科马罗夫报告说:“降落伞没能打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允许,科马罗夫通过电视与妻子对话。
  他镇定地脱下航天服,包好随身携带的钢笔,深情地对妻子说:“这支笔伴随我遨游了太空,有着特殊的价值。一会儿飞船撞地时它应该不会被损坏。我就把这支笔作为礼物,送给你未来的丈夫。”妻子泪如雨下,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4月24日6时24分,飞船带着一团火光,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冲向地面,坠落在乌拉尔地区奥尔斯克以东65公里处,并发出几声猛烈的爆炸声。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飞船残骸还在燃烧。
  科马罗夫为航天事业英勇献身,苏联为他举行了国葬,他的骨灰安放在克里姆林宫的城墙下。
  
  宇航服缺席
  
  时间:1971年7月
  发生地点:前苏联(拜科努尔发射中心)
  死难者:乔治·多勃罗沃尔斯基、弗拉基斯拉夫·沃尔科夫、维克多·帕查耶夫
  灾难原因:飞船失压,宇航员未穿宇航服。
  灾难简介:上世纪70年代初,苏美在宇航事业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为了在这场竞争中成为赢家,前苏联不断加快宇宙飞船的设计,并增加发射频率,宇航员的安全问题渐渐被忽略或根本无暇顾及。
  为赶超美国人设计的两座舱飞船,前苏联的设计师们紧急将原有的两座舱“联盟号”飞船改成了三座舱。由于座位太小,要“挤进”这个窄小的飞船,宇航员只好放弃占用很大空间的宇航服。虽然这种做法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联盟号”的主设计师米申却一再夸口说:“就算宇航员只穿内裤,飞行也是百分之百的安全。”
  1971年6月6日,多勃罗沃尔斯基、沃尔科夫和帕查耶夫乘坐“联盟11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3名航天员打开舱门进入了空间站。
  他们在空间站共停留了23天18小时22分,进行了一系列天文观测、植物在失重条件下生长的实验和一些医 学实验,获得不少宝贵资料,干得相当出色。
  6月30日,三位宇航员进入“联盟11号”运载飞船准备返回地球。就在飞船即将进人大气层的一瞬间,座舱中与外界连接的通风安全阀意外松开。安全阀松开后,飞船上的通气小窗口快速地一开一合,舱内的空气迅速地向太空中散去,飞船内的气压在20秒钟内从900毫米汞柱一下子降到了500毫米汞柱,1分钟后气压表上的水银柱低至170毫米!在飞船出现漏气现象4秒钟之后,多勃罗沃尔斯基每分钟吸气48次,是正常人的3倍,这时的多勃罗沃尔斯基几乎进入濒死状态。
  尽管返回程序正常,返回舱也安然着陆,但当人们打开舱门时,3位航天员已遇难。医生们在尸检中发现,3位宇航员濒死症状几乎完全相同,他们都有脑溢血、肺部充血、耳鼓膜破损和血痰的迹象。如果他们当时穿了宇航服,这个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垫圈怕冷
  
  时间:1986年1月28日
  发生地点:美国(卡纳维拉尔角)
  死难者:弗朗西斯、迈克尔、鬼冢、朱迪斯、罗纳德、格里高利、克里斯塔
  灾难原因:“挑战者号”右侧助推火箭发生故障,由于航天飞机发射时气温过低,寒冷的天气对火箭垫圈产生影响,最终导致爆炸。
  灾难简介: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宛如一条火龙腾空而起,直上云天。虽然当天天气奇冷,却没有减少美国公众的热情,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站在看台上,期盼着发射的成功。同时,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们则正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着“挑战者号”发射时的壮观景象。
  “挑战者号”发射后徐徐上升,上升阶段尽善尽美。
  出人意料的是,发射前和发射时连续多天气温过低,导致助推火箭连接处的“0”形合成橡胶密封圈失去弹性,无法起到密封的作用(这个小缺陷由于以前发射时不碍事而未能引起专家们的注意)。
  火箭点火后密封圈受热发生破裂,燃料外泄,固体火箭助推器尾部的接头处,蹿起一缕橘红色的火光。火势越来越猛,顺着向后的气流喷向外挂燃料箱。燃料箱里的液氢和液氧迅速变成气体,并剧烈地膨胀,导致外挂燃料箱破裂。成吨的氢气燃料从箱子下端燃起,接着支架脱落,助推器向内旋转,撞破了液氧箱。仅仅几毫秒时间,成百吨的火箭燃料被引爆,在大西洋上空15000米处,出现一个巨大的燃气团。正当地面上人们惊愕之际,一声巨大的闷响在头顶炸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了!
  看台上,一片痛哭声。
  人们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教堂响起了为死者哀悼的钟声;通常灯火辉煌的纽约帝国大厦当晚一片漆黑;佛罗里达州大西洋沿岸,20000支手电光同时射向夜空:各家住宅前院的树上都挂满了黄色的彩带,以示对英雄的怀念……
  时任总统里根宣布,1月28日为全国哀悼和纪念日。
  
  隔热泡沫撞祸
  
  时间:2003年2月1日
  发生地点:美国(卡纳维拉尔角)
  死难者:里克·赫斯本德、伊兰·拉蒙(以色列)、威廉·麦库尔、迈克尔·安德森、戴维·布朗、卡尔帕娜·乔娜、劳雷尔-克拉克
  灾难原因: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外脱落的泡沫材料,击中了左翼的第8号增强型碳基复合材料板,导致飞机解体。
  灾难简介:2003年1月16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起飞后约87秒时,外挂燃料箱上的一块重约1000克的隔热泡沫材料脱落,并以220米/秒的速度撞向轨道器的左机翼。当时,宇航局负责航天飞机飞行的决策者认为,这不会对此次飞行造成危害,飞行按计划进行。
  2003年2月1日8时15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脱离运行轨道,开始返航。宇航员们聚精会神地驾驶着航天飞机,一边听着激昂的歌曲《勇敢的苏格兰》,一边憧憬着返回地球后与亲人团聚的美景。
  8时45分,飞机开始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机身左边出现一小团浅粉色火光,接着变成亮粉色,再到乳白色,并逐渐包围了航天飞机。但返回程序仍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无论天上和地面的人员,都没有意识到大祸即将来临。
  随后,地面指挥中心监控器上的指示灯显示,航天飞机左翼和左着陆架上的温度传感器接连失灵、轮胎压力异常,地面人员向机组成员发出各种警告和提示,指令长回答说:“收到,但是……”之后再没有听到他的声音,传来的只有刺耳的静电躁音。
  原来,起飞时从燃料箱上脱落的那块隔热材料砸碎了左翼前缘的防热瓦,机翼被砸开一个洞。这对航天飞机轨道飞行并无大碍。但在返回时,在经受发动机点火、熄火和冲人大气层的振动、冲击后,航天飞机的结构受到损害,接着由于气动加热的高温侵入和减速过载,航天飞机迅速解体,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
  血的教训使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人生无小事,科学探索更不能有半点虚假与大意,来不得丝毫的马虎。一些沉重的甚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代价,有时就源于某一个疏忽了的细节。
其他文献
说明了对于稀薄燃烧来说有效点火能量是决定着火和稀薄燃烧极限的基本因素;介绍了击穿点火方式的基本原理,指出击穿放电阶段能量转换率最大,击穿放电方式的火花功率最大;将申
结合供应链管理系统在电子仪表行业的实施经验,分析了电子仪表行业的特点及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于ASP模式开发研制了电子仪表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主要
那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居然发生在我的身上,现在还记忆犹新。那一天,我在学校时正要打算做作业,我在文具盒里拿钢笔,但是把文具盒翻破了,也没找到。我心里一沉,心想,那支钢笔可是爷爷花
期刊
TDK,也许你认为这个名字会随着曾经的大众音乐时代而如同校园民谣一样归于平淡,也许你还能在陈旧的收藏品中寻找到自己曾经稚嫩的声音,也许在你的印象中存储介质就是TDK的全部…
2010年12月10日,由中国电源学会变频电源与电力传动专委会主办的"2010’电力电子新技术与新能源学术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160余人,中国
随着税务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对业务系统积累的大量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成为企业客户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税务行业数据特点及数据仓库理论,提出利用成熟报表
6月20日,山西省在忻州市岢岚县启动了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试点工作,确定3年内在8个区县围绕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实施精准培育试点,着力培育职业粮农、职业菜农、职业牧农、职
简要介绍了运算放大器是一种模拟集成电路,使用非常灵活,且功能强。它在高能点火控制器中的应用,实现了专用点火芯片中最重要的3种功能,即恒流、闭合角控制及停电断电保护。
LM3914集成电路是检测模拟电平、驱动l0位LED等进行线性模拟显示的单片集成电路.它可用于电压指示、展宽刻度、零位指示、可视报警、时序发生等多种场合.只要改变其电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