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实践中落实“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一新理念,从这两方面,谈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语文 语感 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确实,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沉积了太多的营养,累淀了丰厚的文化。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肩负基础教育的重任,如何让学生在弥漫着书香墨宝的环境中深受感染,形成良好的语感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由衷热爱,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对这一问题有了粗浅的认识。
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培养形象感,是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培养情味感,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还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二、在实践中落实“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一新理念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开始时用投影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 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海上日出》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怎么也成了明亮的了?联系写作背景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作者对光明的追求与渴望。
3.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五彩池》中有“折射”一词,我就直接打开投影仪,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镜放到投影仪上,光线发生了变化,告诉学生这就叫“折射”。
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比较的形式进行理解。如讲《三月桃花水》中描写溪水的句子“有一千朵樱花,点点洒上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与“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加以比较,为学生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美景、读出美感打下基础。
4.巧加提示
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跳水》里,父亲说:“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由于学生对人物内心很难揣摩,所以朗读起来比较平淡。这时,我巧妙地加上提示语“父亲不假思索地说”或“父亲毫不犹豫地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父亲是出于对儿子的爱,怕孩子出危险,才如此急切地逼他跳水。学生朗读的语调也由原来的平淡变得急切、果断。教师的巧妙提示,使培养学生语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句式练习
句式练习具有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效。《一双手》一课,重点是感受那双与众不同、创造奇迹的手。如课文第三自然段写道:“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象)半截(老松木)!我本能的想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感悟到张迎善的手粗糙、大、有力的特点,从而对人物产生敬佩之情。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带给我们的精神与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探索更多的渠道,带领学生体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关键词:语文 语感 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确实,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沉积了太多的营养,累淀了丰厚的文化。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肩负基础教育的重任,如何让学生在弥漫着书香墨宝的环境中深受感染,形成良好的语感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由衷热爱,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对这一问题有了粗浅的认识。
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培养形象感,是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培养情味感,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还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二、在实践中落实“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一新理念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开始时用投影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 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海上日出》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怎么也成了明亮的了?联系写作背景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作者对光明的追求与渴望。
3.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五彩池》中有“折射”一词,我就直接打开投影仪,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镜放到投影仪上,光线发生了变化,告诉学生这就叫“折射”。
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比较的形式进行理解。如讲《三月桃花水》中描写溪水的句子“有一千朵樱花,点点洒上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与“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加以比较,为学生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美景、读出美感打下基础。
4.巧加提示
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跳水》里,父亲说:“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由于学生对人物内心很难揣摩,所以朗读起来比较平淡。这时,我巧妙地加上提示语“父亲不假思索地说”或“父亲毫不犹豫地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父亲是出于对儿子的爱,怕孩子出危险,才如此急切地逼他跳水。学生朗读的语调也由原来的平淡变得急切、果断。教师的巧妙提示,使培养学生语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句式练习
句式练习具有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效。《一双手》一课,重点是感受那双与众不同、创造奇迹的手。如课文第三自然段写道:“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象)半截(老松木)!我本能的想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感悟到张迎善的手粗糙、大、有力的特点,从而对人物产生敬佩之情。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带给我们的精神与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探索更多的渠道,带领学生体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