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国10周年庆典。
这一天进行了建国以来最盛大的阅兵式,庆典阅兵式之后,首都70万群众举行了空前盛大的庆祝建国十周年大游行。一行行标语、一幅幅图表、一个个模型,构成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美丽画图。人们从这里可以看到祖国10年来走过的道路,看到在这历史的一瞬间中国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那个特殊年代展示的是人们投身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兴奋与激情。“以实际行动向祖国献礼”成为了一代人在艰难岁月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尽管后来饥饿和困难成了当时所有人的集体记忆。
这一天,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出现了一位小脚女人的身影,周恩来、邓颖超还派人到观礼台对她进行慰问。她就是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和两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李田英。
收到前往北京参加国庆大典的通知时,李田英说不出的激动。“新中国10周年的国庆大典,这是多么隆重的节日!”因为当时交通不便,她先骑毛驴从村里走到广饶县,再等着乘坐好几天才有一趟的车,从广饶到惠民专区(现在的滨州),然后再到济南,这已经花去整整三天时间。在10月1日前,李田英终于到达北京。
当时的李田英成绩卓著:她是1945年经当时的华东局山东分局批准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1950年9月,李田英作为山东省惟一的农业战线女劳模,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
李田英出生在1922年,从小便裹了脚。国庆观礼前,李田英的小脚与众多的荣誉,使她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当摄影记者们涌上前来,想要拍一拍李田英的小脚时,她很不好意思,觉得这是封建时代的东西,便将挽起的裤脚放了下来,遮住了一双小脚。此时,邓颖超走了过来,对李田英说:“你这双小脚担负了更多的辛劳,做了大贡献,怕什么,让记者们拍就是了。”
谈起邓颖超,李田英显得颇为激动。李田英第一次来北京时,主办方设自助餐招待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劳模们,而李田英因为第一次见识“自助”这样的吃法,当时不知如何是好。看看晚饭快要结束时,邓颖超走了过来,询问她为什么不吃饭,李田英这才告诉邓颖超:“不知道怎么吃。”邓颖超亲自选餐,陪李田英吃了一次令她终生难忘的自助餐。
954年李田英作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前往北京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因恰逢二女儿刚刚出生16天,她只好抱着孩子前往北京,成为当时惟一一位抱着孩子参加“两会”的代表。邓颖超前往山东团看到李田英与她的孩子后,为李田英的二女儿起名“代民”。邓颖超说:“她是咱们代表大会最小的人民代表,那就叫‘代民’吧。”
1959年10月1日观礼当天,李田英以劳模英雄的身份,被安排至天安门观礼台西6台参加观礼,当时她胸前的观礼证上写着“0616号”。当天观礼未开始前,邓颖超还为她作了特别的考虑,知道李田英是小脚,怕她在观礼台上不适应也不舒服,便派专人给她送了一块垫子。
国庆阅兵开始,李田英看着天安门广场上的威武之师,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年中国要是这么强大,八国联国还敢侵华么?就是十国联军也不怕。” 当年与李田英在一起参加观礼的还有全国劳模时传祥。李田英对时传祥说:“你是掏大粪的,我是扛大锄的。我们在天安门看国庆阅兵,这是国家给我们多么大的荣誉啊!”
在前往北京参加国庆盛典前,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舒同前往火车站为李田英她们送行。当时正是“大跃进”时期,舒同嘱咐李田英这位农民代表一定要把基层的真实情况反映给党中央,舒同笑着对李田英说:“山东的情况你照实说,回来我给你写幅中堂。” 在前往北京参加观礼的一周时间内,李田英与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见面时,反映了许多基层的真实情况。
50年代的国庆阅兵
1950年起的10年内,天安门前每年都举行国庆阅兵式。此时,苏联也每年阅兵,一些军内人士认为,每年的阅兵是全面学习苏联的必然结果。连续10年的阅兵,也令中国国庆阅兵逐步制度化,几乎每一年,都有一些规制被沉淀,固定了下来。
1950年的10月1日,天安门城楼重檐已经开始悬挂国徽。城楼东西红墙上横挂着的两幅标语也变成了延续至今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共和国万岁”。这一年起,检阅式上阅兵首长和受阅部队的应答词发生了变化。原本首长与军人之间的互致问候,变成了纯粹的政治口号。
朱德向官兵们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受阅方队的回答则是“万岁!万岁!万岁!”上述应答形式被作为国庆阅兵式上的规定程序固定下来,口号内容也一直延续到1959年。
战争的气氛笼罩着1950年代初的几次阅兵。1951年的国庆典礼上,归国志愿军代表登上了检阅台和观礼台。
从1951年起,国庆典礼的时间一律改为上午10日才开始。这一年的阅兵,走在受阅部队最前面的不再是以往的海军方队,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学员,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接着是高级步兵学校、战车学校、炮兵学校、海军学校、航空学校等各个军校的学员方队。这种以军事学院方队为“龙头”的队列排序方法也被延续到1959年。
1952年的国庆阅兵部队新增了仪仗兵。此后的历次阅兵,仪仗队都成为阅兵部队的先导,但不计入方队数。
1955年10月1日,国庆阅兵部队全部穿着佩戴军衔的新式制服,这令其看上去更像是一支正规化部队。一些刚授衔的元帅和大将,在阅兵结束后,兴致很高地在天安门城楼上合影留念。这些照片现在成为开国将、帅们为数不多着新军装的图片,其中一些成为他们的标准照。
继军装换装后,1956年的国庆阅兵,解放军的陆军装备也换装了:阅兵部队乘坐第一批出厂的国产解放牌汽车。大批旧式装备被淘汰,基本实现武器装备制式化。这次阅兵,成为国庆阅兵史上唯一一次雨中阅兵。原本计划飞过天安门的最新国产喷气式战斗机梯队,也因为大雨而取消。
1959年的建国10周年阅兵,是连续11年阅兵史上的最后一次。受阅地面部队由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组成。尽管地面方队数保持了连续4年来的29个未变,但受阅飞机数达到了迄今最多的155架,每个编队由5周年时的3机增加到5机。受阅飞行高度也降低了100-150米,这对训练的要求更加严恪。
这一年的阅兵,技术兵种与非技术兵种比例从5年前阅兵时的1: 1提高到了3:1。三轮摩托车方队,以及100毫米以下口径地炮、高炮方队被淘汰。装甲兵方队装备了本国制造的,当年才定型、投产,并装备部队的第一代主战坦克--59式中型坦克。
此时,天安门广场己扩建一新,面积由原来的11公顷扩大到40公顷,比5周年国庆时扩大了两倍半。徒步方队的横排面由20人,增加到24人,以适应越来越辽阔的广场。但阅兵指挥机构对阅兵的协调、组织能力显然变得强大:尽管这一年的阅兵规模较大,检阅时间却只有5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