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以烹调喻说治国的道理。这句话在伊尹身上体现得最为典型。伊尹,名挚,夏商兴替之际的关键人物。他以高超的烹饪理论和实践,被尊为中国的食祖。又以其卓越的政治才干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贤相。今山东曹县有伊尹墓、伊尹祠,人们至今对伊尹的事迹津津乐道。
负鼎佐商,一代贤相
伊尹是个弃儿。据《吕氏春秋》记载:伊尹的母亲生活在伊水边,怀有身孕后,梦见神对她说,“你家的石臼出水的时候,你要不顾一切向东走,不要回头。”不久,家中石臼突然出水,心地善良的她告知邻里后才向东行走。走了十里路后,她回头观望自己的居住的地方,发现已是一片汪洋。这位遭受水灾且怀有身孕的女子,在一片高地的桑林中生下一位男孩,这位男孩就是伊尹。他的母亲由于没有听从神的劝说,把水灾告知了邻里并在出走时回头观望居住之地,生产后就死去了,化为桑林中的一片空地,人们称为空桑。这个伊尹出生的传说,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被广泛记载。
这时候,有莘国(今山东曹县一带)的一位女子去伊水边的桑林中采集桑叶,在桑林中的一片空地上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便抱了回去,并把此事告知国君。国君遂命庖人收养这位孤儿,因为弃儿是从伊水边捡得,就称之为伊,后来这位弃儿做了“尹”的官职,人们便称他为伊尹。
伊尹自幼聪明,不仅跟养父学得高超的烹饪技术,还关心天下大事,有远大志向,长大成人后,贤而有德,虽身为奴隶,却志存高远,对尧舜之道很感兴趣。
距有莘国不远,有个叫亳的地方,是商族生活的中心地域。商族的首领商汤向有莘国求婚,有莘国君把女儿嫁给商汤,并让善于做饭的伊尹作为陪嫁的奴隶随女儿一同来到商亳。
伊尹虽身为陪嫁奴隶,因善于烹调得以有机会接近商汤。常常通过谈论烹调讲述治国的道理。他对商汤说:烹饪要“知味”,治国要“知人”。烹饪要“调和”,治国也是如此。治国如烹饪,火候不能太急,也不能太慢,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伊尹还向商汤讲述古代帝王的事迹,分析不同类型君主的不同作为及不同结局。由此,商汤对伊尹十分欣赏。
伊尹还曾到夏劝说夏桀实行仁政,并探查夏的虚实情况,见夏朝已是病入膏肓,无法挽救,便毅然返回商地。当时,商和有莘都是夏的属国,向夏称臣纳贡。夏王桀十分残暴,对属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了属国的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商汤有意灭夏,伊尹便成了商汤灭夏的得力助手。
为了获取民心,伊尹首先让商汤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当时,用网捕鸟是人们常用的生产方式,四面围网,使鸟儿飞不出去才能捕捉到更多的鸟儿。商汤捕鸟时却把网的三面揭开,只留一面。人们认为商汤对鸟都这么仁慈,对百姓会更加宽厚。
伊尹还让商汤用武力树立自己的威信。葛国的国君葛伯不按时祭祀,商汤派人问其原因,葛伯说没有牛羊作祭品。商汤给葛伯送去一批牛羊,但葛伯不仅不用来祭祀,反而把牛羊杀了吃掉。商汤再次派人询问原因,葛伯说我们没有粮食,怎么祭祀啊。商汤派青壮劳力帮葛国耕种,又派老弱给耕种的人送饭。葛伯不但不感谢,还派人把送的饭菜抢夺走,并杀死了一位送饭的孩童。葛伯的所作所为,激起了人们的公愤。商汤遂以正义的化身,出兵灭到葛国,既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又树立了自己的政治威望。
在伊尹的佐助下,商汤的势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夏桀却日渐孤立。商汤这个时候想出兵攻打夏桀。伊尹说,“请先停止对夏的进贡,以观察夏的反应。”商汤不再向夏进贡,夏桀十分恼怒,征集九夷的军队讨伐商汤。伊尹说:“不可伐夏,夏桀尚能调动九夷的军队,我们还处在弱势。”商汤于是向夏请罪,恢复进贡。次年,再次停止进贡,夏再次征集九夷的军队伐商,九夷的军队却不听从夏桀的调遣。伊尹说“可以兴兵伐夏了。”
商汤联合诸侯,兴师讨伐夏朝。首先征讨韦(今河南滑县)、顾(今山东鄄城)、昆吾(今河南濮阳)三个夏的属国。夏桀三十一年,伊尹建议直捣夏都,商汤听从其计,率军袭击钧台,在鸣条与夏展开激战。夏桀兵败,逃至南巢,并死在南里,夏朝灭亡。
推翻夏朝后,商汤建立商朝,以伊尹为右相。伊尹协助商汤制定和完善了各种典章制度,体察民情,发展生产,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商汤死后,伊尹又先后扶立两个国王,都短命而亡。伊尹_又立商汤的孙子太甲为王。伊尹虽位高权重,却朝惕夕厉,恭谨如初。太甲即位后,伊尹为报商汤的知遇之恩,作《伊训》训导太甲。劝太甲遵守祖训,行仁施德,以桀为戒,敬业爱民。但太甲没有经历创业的艰难,只知吃喝玩乐。伊尹便把太甲放逐到汤陵附近的桐宫,让其思过反省。3年后,见太甲确有悔改,又亲自到桐宫迎接太甲还朝,并作《威有一德》,告诫太甲身为国君,要坚守“德”字,只有以德服人,才能天下长久。伊尹为商政权的稳固呕心沥血,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相。
太甲死后,其子沃丁即位。大约在这个时候,伊尹辞世,沃丁以天子之礼安葬伊尹于亳(今山东曹县境内)。
厨师始祖,汤剂之父
钱钟书先生有《吃饭》一文,其中说到,“伊尹是中国第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
伊尹幼年时被有莘氏庖人收养,故能学得烹饪之术,后又成为商汤的厨师,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烹饪理论体系。《吕氏春秋·本味》详细记载了伊尹关于烹饪的说辞。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
第一,欲烹调美味,必先了解原料。烹调需要各种各样的原料,若分类,主要有三种:一是水中生物,二是食肉动物,三是食草动物。这三种原料分别有腥、臊、膻等恶臭味。但是,利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可以制作出美味佳肴。
第二,美味的烹调,需要有好的水质和合适的火候。水是味的根本,食材的本味是以水为介质的烹饪方法来体现,甘、酸、苦、辛、成五味的烹调,水是关键。食材在鼎中的沸腾和变化是靠火候来实现的,用木材燃火,把水烧沸,有时大火,有时小火,经过多次变化,才能去掉腥、臊、膻等恶臭味而烹调出美味。
第三,调和美味十分微妙,要用心观察和体会。调和五味时,有先有后,有多有少,有急有慢,差之毫厘,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用心观察,仔细体会,才能懂得其中的奥妙。
第四,鼎中变化精妙,在于心领神会。鼎是调味的工具,其中细微而精妙的变化不是用语言能表达的,就像驾车射箭,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又似阴阳变化、四时更替,只可其心领神会,难以说清道明。
第五,调味有度,适中是最佳境界。精心调制的美味佳肴,要达到久而不 坏,熟而不烂,甘而不酷,成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由于伊尹精通烹饪之道,被后世厨师尊为祖师爷。
伊尹还是中药汤剂疗法的发明者。中华文化有“医食同源”的理念。中华始祖神农“尝百草”,“百”表示无数。但是,“神农”并不是“神医”,在尝百草的过程中,“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是很正常的。从神农到伊尹的漫长历史期间内,人们在从草木中筛选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针对身体不适的单方草药。伊尹的贡献,是创始了有多味本草组配的药剂,古代称之为“汤液”。《汉书·艺文志》有托名伊尹所作的古医书《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烹食意义上的“汤”的运用之妙,完美体现在一个“和”字上。汤本身是众多营养和美昧的融合,是各种调和美味的最佳载体,无论调料的种类、数量、使用方法如何变化,一旦添加到汤中,便再无个性可言,而是融合为一个复合美味,达到五味调和的境界。“汤液”要求方剂中不同药材的成分互相发生作用,讲究的也是“和”,汤液就像雉羹,都要以整体功能来达到治病或美味的理想效果。伊尹作为烹饪高手,在熟练掌握烹调技术的前提下,把自己的烹调经验用于制作中药汤剂,可以说势所必然。
光环叠加,一代圣人
伊尹被称为“元圣”。可是在商代甲骨文中只是一个人名,其文化意蕴大多是祭祀对象或官职。伊尹的形象是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派形成后逐渐丰满起来的。伊尹的文化信息也大多是儒家学派通过层层累积赋予的。儒家学派把自己的政治理念通过古代圣贤表现出来,把商、周兴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姜尚的形象与在夏、商兴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伊尹相比较,从而丰富了伊尹的形象。
伊尹是什么形象,历史没有留下画像,更没有照片,甚至连当时的文字描述也没有。战国时期,齐景公欲灭宋国,进军途中梦见一人怒斥自己,景公让晏子圆梦,并告诉了此人的长相。晏子说那个人就是商朝的开国皇帝商汤的军师伊尹。因为景公伐宋,宋是商的后裔,干是伊尹前来申斥。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心中伊尹的形象。据此可知,伊尹是一个小个子,头很大,红脸,络腮胡子,说话时好弯腰俯下,有点儿驼背的样子。
东汉桓谭《新论》日“殷之伊尹,周之太公,皆年七十余升为王霸师。”这里将伊尹、太公并论,绝非是偶然,而是汉儒的普遍认识。这个通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儒家赋予伊尹形象的过程。吕尚生活在商、周之际,伊尹生活在夏、商之际,都处在王朝的更替时期,也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新旧两个朝代。伊尹、吕尚都想有所作为,可生不逢时,伊尹遇到了夏桀,吕尚遇到了商纣。他们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只好去做隐士,等待机会。于是出现了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和吕尚“钓于东海之滨”的记载。把伊尹安排在今山东的西部耕作,把吕尚安排在今山东的东部垂钓,绝非是偶然。当时人们的地域视野并不很开阔,先秦儒家们的活动范围并未超出今山东很多。
先秦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出现,人们的世袭观念受到冲击,以士为主体的先秦儒家,对圣贤及智能之士能从下层群体中出现做出了解释。“负鼎”“鼓刀”在当时都是低贱之事,在这种思维下,“伊尹负鼎”与“吕望鼓刀”的出现了也就十分自然了。
在儒家的政治思想体系中,有识之士最大的希望就是遇到明君,能采纳自己的政治学说,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做帝王的老师,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和追求。所谓做官、教书、从医、算命,是依次的职业选择。伊尹作为帝王师,教给商汤的是什么,儒家们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以伊尹之口表述其治国之道。伊尹教给商汤谋划灭夏的方略和治国驭民之道。在伊尹的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终成有为之君,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
编辑 杜启洪
负鼎佐商,一代贤相
伊尹是个弃儿。据《吕氏春秋》记载:伊尹的母亲生活在伊水边,怀有身孕后,梦见神对她说,“你家的石臼出水的时候,你要不顾一切向东走,不要回头。”不久,家中石臼突然出水,心地善良的她告知邻里后才向东行走。走了十里路后,她回头观望自己的居住的地方,发现已是一片汪洋。这位遭受水灾且怀有身孕的女子,在一片高地的桑林中生下一位男孩,这位男孩就是伊尹。他的母亲由于没有听从神的劝说,把水灾告知了邻里并在出走时回头观望居住之地,生产后就死去了,化为桑林中的一片空地,人们称为空桑。这个伊尹出生的传说,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被广泛记载。
这时候,有莘国(今山东曹县一带)的一位女子去伊水边的桑林中采集桑叶,在桑林中的一片空地上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便抱了回去,并把此事告知国君。国君遂命庖人收养这位孤儿,因为弃儿是从伊水边捡得,就称之为伊,后来这位弃儿做了“尹”的官职,人们便称他为伊尹。
伊尹自幼聪明,不仅跟养父学得高超的烹饪技术,还关心天下大事,有远大志向,长大成人后,贤而有德,虽身为奴隶,却志存高远,对尧舜之道很感兴趣。
距有莘国不远,有个叫亳的地方,是商族生活的中心地域。商族的首领商汤向有莘国求婚,有莘国君把女儿嫁给商汤,并让善于做饭的伊尹作为陪嫁的奴隶随女儿一同来到商亳。
伊尹虽身为陪嫁奴隶,因善于烹调得以有机会接近商汤。常常通过谈论烹调讲述治国的道理。他对商汤说:烹饪要“知味”,治国要“知人”。烹饪要“调和”,治国也是如此。治国如烹饪,火候不能太急,也不能太慢,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伊尹还向商汤讲述古代帝王的事迹,分析不同类型君主的不同作为及不同结局。由此,商汤对伊尹十分欣赏。
伊尹还曾到夏劝说夏桀实行仁政,并探查夏的虚实情况,见夏朝已是病入膏肓,无法挽救,便毅然返回商地。当时,商和有莘都是夏的属国,向夏称臣纳贡。夏王桀十分残暴,对属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了属国的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商汤有意灭夏,伊尹便成了商汤灭夏的得力助手。
为了获取民心,伊尹首先让商汤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当时,用网捕鸟是人们常用的生产方式,四面围网,使鸟儿飞不出去才能捕捉到更多的鸟儿。商汤捕鸟时却把网的三面揭开,只留一面。人们认为商汤对鸟都这么仁慈,对百姓会更加宽厚。
伊尹还让商汤用武力树立自己的威信。葛国的国君葛伯不按时祭祀,商汤派人问其原因,葛伯说没有牛羊作祭品。商汤给葛伯送去一批牛羊,但葛伯不仅不用来祭祀,反而把牛羊杀了吃掉。商汤再次派人询问原因,葛伯说我们没有粮食,怎么祭祀啊。商汤派青壮劳力帮葛国耕种,又派老弱给耕种的人送饭。葛伯不但不感谢,还派人把送的饭菜抢夺走,并杀死了一位送饭的孩童。葛伯的所作所为,激起了人们的公愤。商汤遂以正义的化身,出兵灭到葛国,既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又树立了自己的政治威望。
在伊尹的佐助下,商汤的势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夏桀却日渐孤立。商汤这个时候想出兵攻打夏桀。伊尹说,“请先停止对夏的进贡,以观察夏的反应。”商汤不再向夏进贡,夏桀十分恼怒,征集九夷的军队讨伐商汤。伊尹说:“不可伐夏,夏桀尚能调动九夷的军队,我们还处在弱势。”商汤于是向夏请罪,恢复进贡。次年,再次停止进贡,夏再次征集九夷的军队伐商,九夷的军队却不听从夏桀的调遣。伊尹说“可以兴兵伐夏了。”
商汤联合诸侯,兴师讨伐夏朝。首先征讨韦(今河南滑县)、顾(今山东鄄城)、昆吾(今河南濮阳)三个夏的属国。夏桀三十一年,伊尹建议直捣夏都,商汤听从其计,率军袭击钧台,在鸣条与夏展开激战。夏桀兵败,逃至南巢,并死在南里,夏朝灭亡。
推翻夏朝后,商汤建立商朝,以伊尹为右相。伊尹协助商汤制定和完善了各种典章制度,体察民情,发展生产,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商汤死后,伊尹又先后扶立两个国王,都短命而亡。伊尹_又立商汤的孙子太甲为王。伊尹虽位高权重,却朝惕夕厉,恭谨如初。太甲即位后,伊尹为报商汤的知遇之恩,作《伊训》训导太甲。劝太甲遵守祖训,行仁施德,以桀为戒,敬业爱民。但太甲没有经历创业的艰难,只知吃喝玩乐。伊尹便把太甲放逐到汤陵附近的桐宫,让其思过反省。3年后,见太甲确有悔改,又亲自到桐宫迎接太甲还朝,并作《威有一德》,告诫太甲身为国君,要坚守“德”字,只有以德服人,才能天下长久。伊尹为商政权的稳固呕心沥血,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相。
太甲死后,其子沃丁即位。大约在这个时候,伊尹辞世,沃丁以天子之礼安葬伊尹于亳(今山东曹县境内)。
厨师始祖,汤剂之父
钱钟书先生有《吃饭》一文,其中说到,“伊尹是中国第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
伊尹幼年时被有莘氏庖人收养,故能学得烹饪之术,后又成为商汤的厨师,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烹饪理论体系。《吕氏春秋·本味》详细记载了伊尹关于烹饪的说辞。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
第一,欲烹调美味,必先了解原料。烹调需要各种各样的原料,若分类,主要有三种:一是水中生物,二是食肉动物,三是食草动物。这三种原料分别有腥、臊、膻等恶臭味。但是,利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可以制作出美味佳肴。
第二,美味的烹调,需要有好的水质和合适的火候。水是味的根本,食材的本味是以水为介质的烹饪方法来体现,甘、酸、苦、辛、成五味的烹调,水是关键。食材在鼎中的沸腾和变化是靠火候来实现的,用木材燃火,把水烧沸,有时大火,有时小火,经过多次变化,才能去掉腥、臊、膻等恶臭味而烹调出美味。
第三,调和美味十分微妙,要用心观察和体会。调和五味时,有先有后,有多有少,有急有慢,差之毫厘,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用心观察,仔细体会,才能懂得其中的奥妙。
第四,鼎中变化精妙,在于心领神会。鼎是调味的工具,其中细微而精妙的变化不是用语言能表达的,就像驾车射箭,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又似阴阳变化、四时更替,只可其心领神会,难以说清道明。
第五,调味有度,适中是最佳境界。精心调制的美味佳肴,要达到久而不 坏,熟而不烂,甘而不酷,成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由于伊尹精通烹饪之道,被后世厨师尊为祖师爷。
伊尹还是中药汤剂疗法的发明者。中华文化有“医食同源”的理念。中华始祖神农“尝百草”,“百”表示无数。但是,“神农”并不是“神医”,在尝百草的过程中,“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是很正常的。从神农到伊尹的漫长历史期间内,人们在从草木中筛选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针对身体不适的单方草药。伊尹的贡献,是创始了有多味本草组配的药剂,古代称之为“汤液”。《汉书·艺文志》有托名伊尹所作的古医书《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烹食意义上的“汤”的运用之妙,完美体现在一个“和”字上。汤本身是众多营养和美昧的融合,是各种调和美味的最佳载体,无论调料的种类、数量、使用方法如何变化,一旦添加到汤中,便再无个性可言,而是融合为一个复合美味,达到五味调和的境界。“汤液”要求方剂中不同药材的成分互相发生作用,讲究的也是“和”,汤液就像雉羹,都要以整体功能来达到治病或美味的理想效果。伊尹作为烹饪高手,在熟练掌握烹调技术的前提下,把自己的烹调经验用于制作中药汤剂,可以说势所必然。
光环叠加,一代圣人
伊尹被称为“元圣”。可是在商代甲骨文中只是一个人名,其文化意蕴大多是祭祀对象或官职。伊尹的形象是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派形成后逐渐丰满起来的。伊尹的文化信息也大多是儒家学派通过层层累积赋予的。儒家学派把自己的政治理念通过古代圣贤表现出来,把商、周兴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姜尚的形象与在夏、商兴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伊尹相比较,从而丰富了伊尹的形象。
伊尹是什么形象,历史没有留下画像,更没有照片,甚至连当时的文字描述也没有。战国时期,齐景公欲灭宋国,进军途中梦见一人怒斥自己,景公让晏子圆梦,并告诉了此人的长相。晏子说那个人就是商朝的开国皇帝商汤的军师伊尹。因为景公伐宋,宋是商的后裔,干是伊尹前来申斥。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心中伊尹的形象。据此可知,伊尹是一个小个子,头很大,红脸,络腮胡子,说话时好弯腰俯下,有点儿驼背的样子。
东汉桓谭《新论》日“殷之伊尹,周之太公,皆年七十余升为王霸师。”这里将伊尹、太公并论,绝非是偶然,而是汉儒的普遍认识。这个通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儒家赋予伊尹形象的过程。吕尚生活在商、周之际,伊尹生活在夏、商之际,都处在王朝的更替时期,也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新旧两个朝代。伊尹、吕尚都想有所作为,可生不逢时,伊尹遇到了夏桀,吕尚遇到了商纣。他们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只好去做隐士,等待机会。于是出现了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和吕尚“钓于东海之滨”的记载。把伊尹安排在今山东的西部耕作,把吕尚安排在今山东的东部垂钓,绝非是偶然。当时人们的地域视野并不很开阔,先秦儒家们的活动范围并未超出今山东很多。
先秦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出现,人们的世袭观念受到冲击,以士为主体的先秦儒家,对圣贤及智能之士能从下层群体中出现做出了解释。“负鼎”“鼓刀”在当时都是低贱之事,在这种思维下,“伊尹负鼎”与“吕望鼓刀”的出现了也就十分自然了。
在儒家的政治思想体系中,有识之士最大的希望就是遇到明君,能采纳自己的政治学说,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做帝王的老师,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和追求。所谓做官、教书、从医、算命,是依次的职业选择。伊尹作为帝王师,教给商汤的是什么,儒家们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以伊尹之口表述其治国之道。伊尹教给商汤谋划灭夏的方略和治国驭民之道。在伊尹的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终成有为之君,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
编辑 杜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