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十九首》中包含多种类型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或有着某种象征意义,或寓含作者情感。某种程度上,她们的存在使文本的延展性、深广性得以加强。这些女性形象在诗歌中作为表情达意的意象来抒发主人公的个人情感,对她们的研究是对历史的进一步还原。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多样,有着独特的艺术形态。透过这些女性的描写,诗人倾诉自己志向抱负、思想情感以及对这些女性的深切同情,这种借用女性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真情实感是诗歌写作中比较常见的手法,但在文本之外则是对整个社会问题或深或浅的反映。此外,女性形象以其独特的感伤主义美学意蕴,也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诗十九首》中女性形象的分类
  《古诗十九首》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占有重要部分,塑造的女性形象各有不同,是不同的抒情主人公情感的不同传达。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个体为抒发主观情感而采用的方式,因为审美或者创作风格的不同,创作个体赋予人物形象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各异,具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感世事沧桑、知音难觅的歌者形象;二是念夫婿远去、情深意长的思妇形象;三是叹流年易逝、自伤迟暮的怨妇形象。以下就是对三种女性形象的具体探析。
  (一)歌者形象
  《西北有高楼》中杞梁妻的形象是歌者的代表,杞梁妻在诗中并未露面,只是通过听者的想象展现给了读者。诗中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开篇,暗示了歌者形象的出场。并且,“高楼”与“浮云”的相齐,不仅指的是楼高,也暗含了杞梁妻与其夫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之后的“音响一何悲”,直接道出了主人公如今因为其夫战死的悲恸。以至于后来的“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是杞梁妻的间接表述,也是诗人的期盼与向往。这种期盼也与《东城高且长》中歌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表达的情感相似。诗人通过洛阳残破萧瑟的景象,发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感叹,又因这里原本是燕赵之地,想到“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结合下文“当户理清曲”而言,可以推测诗人所见的可能是一名歌者,她身着罗裳,倚窗而弹清商曲,描写了一位美丽的歌者形象。
  (二)思妇形象
  《冉冉孤竹生》是一首表达新婚别离后哀怨的诗歌,并且在写新婚别的主题上,这首诗是较早的作品。此诗通篇没有直接对新婚女子外貌和形态进行描写。但通过诗篇“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等句,人们不难发现诗歌中选用了“孤竹”“菟丝”“兰花”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女子所见或所想之物,而且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纤长、美丽。这也同样暗示了这是一位体态轻盈、相貌美丽、品性聪慧的女子。
  思妇形象在《古诗十九首》中多次出现,诗人借用和她们相似的生活经历和命运来抒情达意。《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中的思妇形象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这首诗开篇便通过第三视角来观察牛郎织女的离情别意,“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里的“河汉女”只是女主人公的一种象征,可以说是女主人公情感的“替身”。织女和牛郎之间的离愁也代表了女主人公和丈夫分别多年的相思。“札札弄机杼”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说文》:“弄,玩也。”它的本义就是用手把玩、玩弄。一个动词的运用,就形象地说明了“河汉女”本意并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织布的劳作中,只是用劳作来缓解心中百无聊赖的苦闷。“河汉女”的形象就是抒情女主人公的完整写照。诗人将自己的深切相思借女主人公之口向读者娓娓道来。
  《行行重行行》也塑造了一位思妇形象。“衣带日已缓”是指衣带渐松,是“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参》)另一种形式的表达。“衣带日已缓”运用了以果显因的暗示手法,衣带渐缓是果,思君人瘦才是因,只不过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因,而是直接写出了果,委婉的将思妇的思念之苦倾诉于读者。
  (三)怨妇形象
  由思生怨,称为怨妇诗,《青青河畔草》就塑造了一个怨妇形象。诗中描写了女子扑红粉、伸素手、扶牗窗,百无聊赖地看向青青的河畔、郁郁的杨柳。本诗最大的亮点就是叠词的运用。如“青青”“郁郁”“皎皎”等一些描写景物的词,另外还有描写女子美貌的叠词,如“盈盈”“娥娥”“纤纤”。诗人用第三人称笔法,写昔为倡家女的妇人在生机盎然春景下,发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怨言,这也是整首诗回归人性的最高表述。如果说“悔教夫婿觅封候”(王昌龄《闺怨》)是精致的委婉的表述,那么本首诗就是怨妇的率性坦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
  《古诗十九首》中,诗人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倾诉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慨和对这些女子的深切同情,同时这种借用女性形象来表达内心真情实感的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二、《古诗十九首》中女性形象的创作意义
  女性形象的书写在文本中代表的是女性本身的生命轨迹,在文本之外则是对整个社会的描摹。这些女性形象都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影射,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投射又会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这些女性形象的形成涉及了社会领域,探析女性形象的创作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女性形象的文学意义
  在文学文本中,各种意象往往会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借此来抒情。女性形象因其细腻委婉的美的特征,受到文人创作的青睐。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无法言说的某些细腻情感,往往会借助于女性之口来表露出来。例如,思妻的游子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不直接进行表达,而是借妻子之口表达对游子的思念,反衬游子的思念之深。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有着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这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也就說明了,这些女性形象是作者有意刻画的,暗合作者的命运走势或者作者的现状。
  随着文学的深入发展,诗人的审美水平也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女性形象的书写营造了不易捉摸的神秘美感。这和《诗经》的比较可见分晓。《诗经》中都是最原始、最生活化的语言,没有经过诗人精心的言语雕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其坦荡的心声。但到了东汉时期,“文学自觉”出现,文人开始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女性形象成为一种特殊意象,营造了一种神秘的美感。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都有着同一个目标:对诗人内心的考究。但两者的手法大相径庭。汉乐府基本是以讲故事为主,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一位美女、可以是一位仙人、也可以是一只白鹄,整首诗歌以第三者的角度围绕预设的人物形象展开。《古诗十九首》摒弃了这种叙述,直接进入或是游子或是思妇的角色中,删减了叙述的成分,用情感的描写进行了完善。女性形象的加入完善了抒情方式由讲故事到角色代入的转变。
  (二)女性形象的社会意义
  在封建社会政治学中,作为统治者的男性拥有诸多权利,作为被统治的女性,她们被忽略了话语权,与男性相比,留下的社会痕迹太少。她们心中的相思之情无法排解,慢慢地变成闺怨之情,这是一个女性情感上的变化过程。一个女性的背后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是战乱频仍、百姓流离的社会景象的浓缩表现。《古诗十九首》中的这些形象,填补了女性在东汉时期的历史空白。
  这些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昭示了历史的空白,历史不能客观地给予这些女性一个合理的位置与角色,若能的话,给予的也多是伦理上的身份认同,如母亲、妻子等。她们每日也都在劳作,织布、耕作、洗衣做饭,这都是她们的工作内容,只是社会不认可她们在小家之中的努力,当然也不会获得相应的尊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生活中没有她们能受到尊重的一席之地,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发现女性时,也就发现了她们在历史中的空白。
  三、《古诗十九首》中女性形象对审美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塑造的女性形象在生活中并不能找到具体原型,她们的原型被诗人用高超的艺术手法隐藏在诗歌中,有了一种朦胧绰约之美。这种女性自身或者作者有意附带的婉约、哀愁的美学意蕴和自然情真之美,对后世文学审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感伤基调的表达
  《古诗十九首》为塑造女性形象多渲染一种孤寂、哀伤的氛围,从而奠定一种伤感的感情基调。建安时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统治者为开疆辟土,战乱不断。建安文人直接继承前朝文学中的伤感悲凉之美,作品层出不穷,尤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例如,曹植的《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窃慕《棠棣篇》,好乐和瑟琴。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恩纪旷不接,我情遂抑沉……”诗人将自己比作诗中控诉丈夫不专一的女子,抒发胸臆。后两句出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将兄弟之情比作夫妻之爱,表达了诗人与兄弟和睦共处的愿望,这与他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所要表达的意义一致。这首诗借女子之口,带着一般女子的含蓄、感伤、细腻的情感,表达的是诗人怀才不遇、兄弟不和的困境,是他自身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这在他的诗《七哀》中更是表现得十分明显。“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开篇两句以静写动,月光流动如女子婀娜的倩影和波动的内心,为女子的出场奠定了一种伤感的基调。笔者认为,这种借女子抒情的写作方式以及伤感氛围的营造,很难说不是受到了《古诗十九首》等的影响。
  (二)自然真情的表露
  《古诗十九首》女性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情真之美,也给后世文学审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诗言情”自先秦起就是诗学中的一个重要传统,到东汉以后至魏晋时期,“情文”的传统更是被发扬光大。钟嵘《诗品序》说:“摇荡性情,方能形诸舞咏。”他认为诗文也应该依情而作。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也提出作者要以情写作的观点,“情者文之经”“为情造文”。陆机《文赋》也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谢灵运的山水诗因其“清新自然”的美学风格,备受推崇。唐代李白的《古风·其二十七》中“燕赵有秀色。绮楼青云端。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风寒。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这与《西北有高楼》中的女性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古诗十九首》自然情真美学意蕴的影响。
  四、结语
  《古诗十九首》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鉴赏价值,它的文学造诣体现在情感的表达上,或是表现诗人对生命的感悟,或是表现异域他乡的深切思念。诗中女子的内心感受或者人生经历就是诗人本身的写照。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就是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女子所发出的知音稀少,就是诗人的怀才不遇;女子对韶光不再、美人迟暮的感叹是诗人对时光匆匆的感慨。文本中女性的情感即為诗人的情感,《古诗十九首》通过女性形象的刻画,表现了当时诗人写作手法的运用,也对研究当时女子的生活状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女性形象隐藏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有着无法遮挡的熠熠光辉,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张洁(1992-),女,安徽蚌埠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青睐于少数民族元素在古筝作品中的应用,古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就是一首西域曲风极其浓厚的作品,其主要融入了极具新疆地区风格特点的木卡姆音乐形式。木卡姆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新疆地区乃至世界的艺术瑰宝。本文就木卡姆元素在《西部主题畅想曲》中的应用为出发点,探讨少数民族元素在古筝作品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音乐各方面的普及,古筝这门乐器已
期刊
台湾自康熙时期清军入台以来,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学较之前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文学方面,儒学兴起,书院渐多,且有识之士有机会参加福建乡试,走上仕途。到了乾隆年间,文学之风更盛,陈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陈辉是一个高产诗人,也是同时期中一位优秀的台湾诗人。但遗憾的是他留下的诗只有48首。好在留下的诗首首精品,无论是诗歌的内容还是主题。都耐人寻味。本文主要通过《全台诗》中记载的陈辉的诗歌和其他相关文献对陈辉
期刊
冯梦龙辑录《情史》,列卷四为“情侠类”。因为与中国传统侠文化所体现的精神气质有着高度的吻合,所以属于侠类文化;冯氏命之为“情侠”,是因为此类侠者行事为人皆出于情,即“因情而侠”,由此可见冯氏的情侠观:肯定、赞美情与侠,尤其强调情对侠的重要影响。  《情史》中情侠的一般特点,诸如勇敢追求、突破礼法、放诞风流、成人之美、知恩图报等,都与中国传统侠文化高度契合。但两者的本质是否契合,还需要认真梳理,厘清
期刊
音乐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是人们精神情感的另一种表达。正如《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心之所动,物使之然也。”这充分说明,音乐是从人的情感中来,音乐的欣赏也就是对创作者情感的体验。获得情感体验是欣赏音乐艺术的初衷,也是人们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提高的重要方式。  一、音乐作品欣赏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一)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的基础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人的精神和灵魂,它为自己发声,并让自己从
期刊
王念孫(1744-1832年),字怀祖,号石臞先生,江苏高邮人。精于校雠,所著《读书杂志》,可谓“一字之微,征及万卷”。  《读书杂志》八十二卷,有“逸周书杂志”四卷,“战国策杂志”三卷,“史记杂志”六卷,“管子杂志”十二卷,“晏子春秋杂志”二卷,“墨子杂志”六卷,“荀子杂志”八卷、又补遗一卷,“淮南子内篇杂志”二十二卷、又补遗一卷,“汉隶拾遗”一卷。书中系统考辨了《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
期刊
秦川泛指陕西、中国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地带。我国著名作曲家、竹笛演奏家马迪的经典作品之一《秦川抒怀》,蕴含着八百里秦川的西部风情,体现出陕西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其使用了揉音、循环换气等演奏技巧,用压揉模仿板胡的压弦奏出“腕腕腔”的效果。  随着音乐艺术的日益普及与发展,竹笛演奏作为一门艺术表演形式,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20世纪中叶之后,竹笛演奏家们水平不断提升,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演奏家如
期刊
安部公房是日本战后存在主义的杰出代表,他利用超现实主义的形式反映现实社会,揭露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性现象,作品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他善于运用变形的手法来表现现代都市里人们的存在感。《砂女》即是一部反映主人公通过“主动变形”来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取心灵自由的作品。本论文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首先叙述了安部公房作品的变形种类以及主动变形在作品中的体现。其次对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思想的变化以及对故乡的缺失感的分析
期刊
孙频的小说是危险而迷人的,这种致命的吸引力与她大量的精神分析和心理描写是分不开的,通过对众多抑郁症、自虐症等病人心理的剖析,将人际关系、女性生存困境、男权旁落、社会阴暗等问题血淋淋地展示在读者眼前。其解剖是有力量的,在这力量里,充满了对罪与罚、善与恶、绝望与救赎的精神拷问。孙频一直关注着这些人物在社会挤压中的心理畸变,并全部纳入自己的小说,可谓是“生冷不忌”,她对人性和人心的体察达到了绝对细致的程
期刊
悲剧是文学作品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文学作品《边城》和日本文学作品《伊豆的舞女》除了在创作背景上有一定的可比较性,对悲剧主题也有着相似的阐述。本文通过从底层带入、生死美感、一期一会、善恶结局四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类比研究,分析中日文学中悲剧色彩的异同。  悲剧是人文世界中不可忽视的色彩。生与死、聚与别、高贵与低贱,众多细节因素构成了悲剧这个复杂且庞大的主题。比起圆满的喜剧,悲剧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
期刊
在毛姆的小说《刀锋》中,作者为人们塑造了一位因受到战争刺激而走上追寻人生意义道路的人物形象拉里,尽管该形象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一战后,展现了一战后人们的精神状态,但实际上,拉里的形象跨越了时空界限,揭示出二战后以及当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为他们展现出符合现实意义的生活方向。本文从拉里的幻灭人生为出发点,阐述真实生存的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文学表现主义形式盛行。其中,现实主义题材的《刀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