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省从2007年9月起普通高中开始步入新课程改革。新课标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由于教学条件、教育观念、教师素质、学生知识面有限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这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1 教学中面临的困惑
1.1 化学新课程要求高。新教材增设了“方法导引”、“资料在线”、“知识支持”、“追根寻源”等拓展性栏目的学习内容,它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对信息加工来获得知识,这无疑给知识面窄的学生和教师增加了实施新课程的难度。一方面,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较差,家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教材不仅色彩艳丽,图文并茂,栏目丰富而且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也体现现代高科技的最新成果。但由于很多中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知识面较窄,加上学生平时学习接触的只是单一的课本教材,长时间封闭式的学校教育,学生足不出户,对生活中的物质了解的太少,缺乏大量的生活经验,学生平时见得少,练得也少,自然不能适应化学学习的这些新要求。
1.2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多,实施有难度。课标要求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高一教材中共设置了二十多个“活动与探究”,其中大多数“活动与探究”是要通过实验进行的,这无疑给硬件设施较差的中学增加了活动的难度。有很多中学实验室少、缺少专职实验员、实验器材短缺、实验药品不足。有些高中生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学生还未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和习惯,动手操作、交流表达能力都较差。这些都给探究活动带来困难。
1.3 尴尬的教学环境条件。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这种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互动,即强调由过去的教师教和学生学,逐步改进为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它除了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外,更多的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也就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合作学习理论。然而这样的互动在现实课堂中往往是“动”不起来。一者是大班授课的形式局限,一个班级七十多个学生甚至更多,教师根本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进入到预定问题的探讨中,由于孩子的好动天性,可能更多的是在聊天搞其他小动作,教师也很难融入其中。一者传统的惰性思维定势,学生的阅历和见识的局限,也很难让他们对较深层次的问题碰撞出火花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见解。
2 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2.1 认真学习吃透领悟《课程标准》,创造性的使用《课程标准》。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分析,有了全面的课程改革目标后,最主要的还是实施环节,怎样才能让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得以实现,主要依靠于课程实施的过程,所以创造成功的课程实施条件就是关键。那么,教师在这个任务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不要误把自己当做是《课程标准》的奴隶,而应该真正领悟《课程标准》的编写意图,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农村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进行施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2 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化学新课程教材中各式各样的实验很多,有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探究,有以教师为主的演示探究,还有课后的家庭探究,等等。面对众多的探究实验,如何重组内容、选择方法?又如何确定最佳形式来组织探究实验的教学?这是所有化学教师都应该研究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可以把部分“活动与探究”内容改为家庭小实验,并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不仅有农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二是明确分工、制定规则,把教材中较为大型的或者是复杂一些的探究实验进行分解、重组,让学生各自去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再汇总,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渐品尝到探究的乐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3 注重生活实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并以此来共同建立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只能在现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成立化学活动小组,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等等方面多下些功夫来进行弥补,并期待着国家,社会,政府部门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整体改善。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培养未来人才的“施工蓝图”,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坚信这一理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不断克服困难,才能不断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1 教学中面临的困惑
1.1 化学新课程要求高。新教材增设了“方法导引”、“资料在线”、“知识支持”、“追根寻源”等拓展性栏目的学习内容,它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对信息加工来获得知识,这无疑给知识面窄的学生和教师增加了实施新课程的难度。一方面,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较差,家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教材不仅色彩艳丽,图文并茂,栏目丰富而且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也体现现代高科技的最新成果。但由于很多中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知识面较窄,加上学生平时学习接触的只是单一的课本教材,长时间封闭式的学校教育,学生足不出户,对生活中的物质了解的太少,缺乏大量的生活经验,学生平时见得少,练得也少,自然不能适应化学学习的这些新要求。
1.2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多,实施有难度。课标要求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高一教材中共设置了二十多个“活动与探究”,其中大多数“活动与探究”是要通过实验进行的,这无疑给硬件设施较差的中学增加了活动的难度。有很多中学实验室少、缺少专职实验员、实验器材短缺、实验药品不足。有些高中生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学生还未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和习惯,动手操作、交流表达能力都较差。这些都给探究活动带来困难。
1.3 尴尬的教学环境条件。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这种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互动,即强调由过去的教师教和学生学,逐步改进为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它除了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外,更多的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也就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合作学习理论。然而这样的互动在现实课堂中往往是“动”不起来。一者是大班授课的形式局限,一个班级七十多个学生甚至更多,教师根本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进入到预定问题的探讨中,由于孩子的好动天性,可能更多的是在聊天搞其他小动作,教师也很难融入其中。一者传统的惰性思维定势,学生的阅历和见识的局限,也很难让他们对较深层次的问题碰撞出火花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见解。
2 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2.1 认真学习吃透领悟《课程标准》,创造性的使用《课程标准》。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分析,有了全面的课程改革目标后,最主要的还是实施环节,怎样才能让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得以实现,主要依靠于课程实施的过程,所以创造成功的课程实施条件就是关键。那么,教师在这个任务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不要误把自己当做是《课程标准》的奴隶,而应该真正领悟《课程标准》的编写意图,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农村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进行施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2 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化学新课程教材中各式各样的实验很多,有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探究,有以教师为主的演示探究,还有课后的家庭探究,等等。面对众多的探究实验,如何重组内容、选择方法?又如何确定最佳形式来组织探究实验的教学?这是所有化学教师都应该研究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可以把部分“活动与探究”内容改为家庭小实验,并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不仅有农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二是明确分工、制定规则,把教材中较为大型的或者是复杂一些的探究实验进行分解、重组,让学生各自去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再汇总,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渐品尝到探究的乐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3 注重生活实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并以此来共同建立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只能在现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成立化学活动小组,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等等方面多下些功夫来进行弥补,并期待着国家,社会,政府部门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整体改善。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培养未来人才的“施工蓝图”,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坚信这一理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不断克服困难,才能不断取得实质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