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创业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激励机制和支持机制;同时,更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造能力和健康的心态。作为大学生提高自身创业能力的有效方式,创业教育可提高大学生自身创业知识、能力和素质。探索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可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创业活动的知识和规律,通过创业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使大学生创业之梦变为现实。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6-0077-02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共中央提出“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鼓励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大学生是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创业群体,而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必备环节。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传统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大学生对未来创业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方式,更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的巨大压力、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创业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有效内容
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号召: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准确理解创业概念,认识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对开展此项工作有一定意义。
(一)创业的概念
从哲学意义上讲,创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创业”最早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辞海》中对“创业”一词的解释是:“创业,创立基业。”从字面上理解,“创业”与“守成”相对,泛指一切具有开创性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国家、集体或者个人开拓、开创业绩或者成就。在西方文化中,创业(enterpriser)被视为创造企业的过程,对创业概念的定义偏向于经济活动和财富增长方面。西方创业学家普遍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具体讲,创业就是把产品、服务、点子等,通过组织团队,开发产品,申报专利,组织生产,开展营销,策划宣传,开拓市场的一系列运作,最后变成经济事业、成就主体(个人或组织)成功及财富增长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就是指已经毕业或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捕捉商业机会,充分考虑财富增加的成功与风险,并付诸行动,创建和发展一个或者多个企业的艰辛活动过程。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开展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四有”新人。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内涵式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标志。创业教育是高校拓展素质教育,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通过创业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活动,掌握从事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大学生积极上进、开拓进取、勇于承担风险的心理品质。新时期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第二,开展创业教育是竭诚服务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青年学生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发展、成才,而就业创业,是他们得以成才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把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竭诚服务青年学生的具体举措和重要内容,贯穿于促进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更好地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团结带领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是社会发展的智囊,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主力军,是民族未来的希望。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兴趣、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而且能够推动高校科技与产业结合,提高“产学研”社会化效益,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 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创业创新精神和观念落后
创业精神是指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包括创新精神、拼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等,是哲学层面的创业思想和观念。目前,大部分学生仍然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对创业缺乏自信和兴趣,缺乏创业的能力和素质,更缺乏冒险和拼搏精神,认为创业风险很大,对自主创业缺乏认同感,觉得还没创业就意味着失败。
(二)创业教育环境与制度不健全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而一些高校没有浓厚的创业氛围,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思想的熏陶,一些学校制度不完善,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提供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环境和制度保障,不能保障创业教育的成效。
(三)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制不完善
健全创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是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一些高校教学体系单一,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的整个规划过程中,或者有些学校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纳入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导致大学生缺乏创业的主动性、能力、素质和兴趣。 三、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
高校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调整更新教育理念,以“创新、创业”为宗旨,鼓励学生释放激情、积极创业;提倡学生展示个性。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变传统的中庸、循规蹈矩的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实践的精神。挖掘大学生内在潜力,点燃大学生勇于竞争、创新的创业激情,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创业精神,提高应对风险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内心深处想创业,将创业作为施展才华的舞台,才能克服创业道路上意想不到挫折和困难,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高校可以给低年级学生讲述一些高年级学生成功创业的经历,是邀请创业成功的学生和其他学生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还可以让创业成功的学生给低年级学生讲他们当时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加强跨学年、跨专业的学生交流以及在校生与校友的交流,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兴趣。
(二)建立、健全就业、创业心理调整机制
就业心理影响到一个人的求职心态,也影响到一个人对待工作的状态,涉及就业观念、就业心态、自我定位和价值取向等各种心理现象。③因此,要建立、健全针对大学生就业认知心理的个体咨询辅导体系。高校要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个性发展和情绪调节等问题。比如高校可以加强就业认知心理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职业的匹配度,科学自我定位,了解创业的性质,掌握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理想,正确认识机遇,做好创业准备。对于就业创业困难群体要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通过观察,宣传普及和与创业者谈心的方式,对创业困难群体中常见的焦虑、抑郁情绪等不良情绪进行了解、分化,通过自我转化、适度宣泄和松弛训练等心理调解方法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心理。
(三)积极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只有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创业教育才能取得好效果。创业教育不能离开课堂这一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基础环节。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熏陶、职业生涯设计、创业能力锻炼、创业方法指导、遵纪守法教育、创业实践开展等都需要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来完成。努力加强创业形势研究,探索创业活动规律,研究创业者的人才素质结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创业和全面发展。各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将创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贯穿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强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要加强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与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创业课程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全面获取创业所需的知识。
2012年7月17日,温家宝在国务院召开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在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
总之,只有建设和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制,才能全面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质性帮助,使大学生创业之梦变为现实,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6-0077-02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共中央提出“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鼓励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大学生是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创业群体,而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必备环节。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传统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大学生对未来创业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方式,更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的巨大压力、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创业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有效内容
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号召: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准确理解创业概念,认识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对开展此项工作有一定意义。
(一)创业的概念
从哲学意义上讲,创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创业”最早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辞海》中对“创业”一词的解释是:“创业,创立基业。”从字面上理解,“创业”与“守成”相对,泛指一切具有开创性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国家、集体或者个人开拓、开创业绩或者成就。在西方文化中,创业(enterpriser)被视为创造企业的过程,对创业概念的定义偏向于经济活动和财富增长方面。西方创业学家普遍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具体讲,创业就是把产品、服务、点子等,通过组织团队,开发产品,申报专利,组织生产,开展营销,策划宣传,开拓市场的一系列运作,最后变成经济事业、成就主体(个人或组织)成功及财富增长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就是指已经毕业或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捕捉商业机会,充分考虑财富增加的成功与风险,并付诸行动,创建和发展一个或者多个企业的艰辛活动过程。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开展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四有”新人。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内涵式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标志。创业教育是高校拓展素质教育,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通过创业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活动,掌握从事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大学生积极上进、开拓进取、勇于承担风险的心理品质。新时期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第二,开展创业教育是竭诚服务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青年学生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发展、成才,而就业创业,是他们得以成才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把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竭诚服务青年学生的具体举措和重要内容,贯穿于促进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更好地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团结带领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是社会发展的智囊,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主力军,是民族未来的希望。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兴趣、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而且能够推动高校科技与产业结合,提高“产学研”社会化效益,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 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创业创新精神和观念落后
创业精神是指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包括创新精神、拼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等,是哲学层面的创业思想和观念。目前,大部分学生仍然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对创业缺乏自信和兴趣,缺乏创业的能力和素质,更缺乏冒险和拼搏精神,认为创业风险很大,对自主创业缺乏认同感,觉得还没创业就意味着失败。
(二)创业教育环境与制度不健全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而一些高校没有浓厚的创业氛围,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思想的熏陶,一些学校制度不完善,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提供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环境和制度保障,不能保障创业教育的成效。
(三)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制不完善
健全创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是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一些高校教学体系单一,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的整个规划过程中,或者有些学校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纳入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导致大学生缺乏创业的主动性、能力、素质和兴趣。 三、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
高校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调整更新教育理念,以“创新、创业”为宗旨,鼓励学生释放激情、积极创业;提倡学生展示个性。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变传统的中庸、循规蹈矩的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实践的精神。挖掘大学生内在潜力,点燃大学生勇于竞争、创新的创业激情,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创业精神,提高应对风险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内心深处想创业,将创业作为施展才华的舞台,才能克服创业道路上意想不到挫折和困难,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高校可以给低年级学生讲述一些高年级学生成功创业的经历,是邀请创业成功的学生和其他学生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还可以让创业成功的学生给低年级学生讲他们当时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加强跨学年、跨专业的学生交流以及在校生与校友的交流,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兴趣。
(二)建立、健全就业、创业心理调整机制
就业心理影响到一个人的求职心态,也影响到一个人对待工作的状态,涉及就业观念、就业心态、自我定位和价值取向等各种心理现象。③因此,要建立、健全针对大学生就业认知心理的个体咨询辅导体系。高校要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个性发展和情绪调节等问题。比如高校可以加强就业认知心理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职业的匹配度,科学自我定位,了解创业的性质,掌握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理想,正确认识机遇,做好创业准备。对于就业创业困难群体要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通过观察,宣传普及和与创业者谈心的方式,对创业困难群体中常见的焦虑、抑郁情绪等不良情绪进行了解、分化,通过自我转化、适度宣泄和松弛训练等心理调解方法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心理。
(三)积极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只有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创业教育才能取得好效果。创业教育不能离开课堂这一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基础环节。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熏陶、职业生涯设计、创业能力锻炼、创业方法指导、遵纪守法教育、创业实践开展等都需要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来完成。努力加强创业形势研究,探索创业活动规律,研究创业者的人才素质结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创业和全面发展。各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将创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贯穿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强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要加强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与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创业课程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全面获取创业所需的知识。
2012年7月17日,温家宝在国务院召开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在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
总之,只有建设和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制,才能全面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质性帮助,使大学生创业之梦变为现实,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