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囊性肾癌早期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表现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诊断率。方法:对2005年3月-20011年2月来我院检查的3681例病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结果:15例发现异常,均边界清晰,囊壁厚薄不均匀,分隔粗细不一,壁上及分隔上有实性结节,14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首次检出,1例误诊为肾囊肿囊。 结论:彩色多普勒能提高囊性肾癌的检出率,对临床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囊性肾癌;彩色多普勒;超声
近几年随着彩色超声仪器的不断更新,分辨率、清晰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超声医生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及总结经验,囊性肾癌早期诊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5年3月-20011年2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的3681例病例中,共发现15例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30岁~71岁,平均年龄61岁。10例体检偶然发现、身体无明显症状,2例因腰部不适就诊。2例肾区叩击痛。
1.2仪器与方法 超声检查使用仪器为HDI-3000、HDI-5000、GE-ViVid7彩色多普勒顯像仪,宽频线阵探头,频率为3.5MHZ-5.0MHZ、7.0MHZ-10.0MHZ。患者采用仰卧位、侧卧位腰部及俯卧位背部多切面检查。检查时常规记录肿瘤位置、大小,观察肿瘤的形态、内壁及分隔上有无结节,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肿瘤囊壁、分隔、结节及实质部分有无彩色血流信号。全部病例做尿常规检查。
2结果
15例患者中,右肾9例,左肾6例,肿瘤位于上极7例、中上部3例、下极5例。病灶大小2.9cm-11.0cm,平均7.2cm,形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单房囊肿型5例、多房囊肿型4例,结节混合型6例。其中14例术前诊断正确,1例误诊为肾囊肿。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4例术后病理结果:肾透明细胞癌11例,颗粒细胞癌3例,术后随诊3个月-7年,1例5年后死于广泛转移,其余14例患者均存活。尿常规检查,11例无肉眼血尿,3例镜下见红细胞++。
二维声像图表现:12例形态规则囊壁清晰,厚薄不均、欠光滑、内壁上见点状强回声突入囊腔内。6例肿瘤腔内见有粗细不规则、条状分隔,部分囊内见有小片状强回声,部分腔内透声欠佳,有点状强回声。彩色多普勒显像:15例中有10例在肿瘤壁、其内的分隔、结节实性部分可探及动、静脉血流,呈点状、棒状、条状及环状。
3讨论
3.1 囊性肾癌的临床分型:肾细胞癌中有大约4%-15%在影像学上表现出囊性特点,临床上将其统称为囊性肾癌(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CRCC),约占肾癌总数的10%~15%。实际上囊性肾癌是一个形象学或大体解剖的概念,包括单房性、多房性、囊性坏死性和囊肿上皮来源性四种亚型[1,2]。囊性肾癌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①肿瘤呈囊性生长;②肾癌中心血供不足,发生出血、坏死,形成假囊肿;③肿瘤起源于囊肿上皮细胞;④肾癌引起肾小管或小动脉阻塞导致形成囊肿,当肿瘤增大时嵌入囊肿内[3]。
3.2囊性肾癌超声表现特点:囊壁厚薄不均匀,腔内有分隔是囊性肾癌的超声表现,彩色多普勒显像对这一特征特别敏感。恶变的定性有时比较难,很难与良性囊性肿瘤相鉴别。因此,检查时应细心对肿瘤多切面扫查,有学者认为如分隔薄≤1.0mm而光滑,则无临床意义;如分隔不规则增厚>1.0mm,附着处伴有实性结节,则提示主要性病变可能,有助于囊性肾癌的诊断[4]。扫查肾脏内见到囊性包块,囊壁厚薄不均,其内分隔粗细不一,囊壁上有结节、钙化,囊腔内透声差,实性分隔部分上见动、静脉血流信号,应考虑到是囊性肾癌的可能 。
囊性肾癌是一种临床相对少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低,正确诊断手术后效果非常好,囊性肾癌的早发现、早治疗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本组15例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最小的囊性肾癌1.5cmx1.9cm 。其中4例<2cm囊性肾癌,13例术后随诊3个月-7年,存活良好,一例放弃手术治疗,五年后肿瘤生长转移至其他脏器。且肿块<2cm一例,4年随诊增长<0.5cm, 其中误诊为肾囊肿一例病史达6年,多次复查增长不明显,后经肾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检查得到明确诊断 ,手术效果很好,未见脏器转移。经本组病例观察,囊性肾癌增长速度较慢,病情进展亦较慢,因此不能以增长速度快慢判断其良恶性。
4 小结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灵活、简便、快速、无痛苦、可重复检查、较准确可靠、价格低廉等优点,能提供囊性肾癌的检出率,是临床检查中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
参考文献:
[1] Hartman D S,Davis C J Jr,Johns T,et al.Cystic renal cell carcinioma.Urology,1986,28: 145-153.
[2] 路明园,温淑英,郑鹏宇,等.囊性肾癌的CT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增刊):143-144.
[3] 于训志,王勇兵,莫辉.囊性肾癌影像学特点(附15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6,19(11):76-77.
[4] 李多,张伟,焦晟,等.多房囊性肾癌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4):438-442.
【关键词】囊性肾癌;彩色多普勒;超声
近几年随着彩色超声仪器的不断更新,分辨率、清晰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超声医生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及总结经验,囊性肾癌早期诊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5年3月-20011年2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的3681例病例中,共发现15例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30岁~71岁,平均年龄61岁。10例体检偶然发现、身体无明显症状,2例因腰部不适就诊。2例肾区叩击痛。
1.2仪器与方法 超声检查使用仪器为HDI-3000、HDI-5000、GE-ViVid7彩色多普勒顯像仪,宽频线阵探头,频率为3.5MHZ-5.0MHZ、7.0MHZ-10.0MHZ。患者采用仰卧位、侧卧位腰部及俯卧位背部多切面检查。检查时常规记录肿瘤位置、大小,观察肿瘤的形态、内壁及分隔上有无结节,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肿瘤囊壁、分隔、结节及实质部分有无彩色血流信号。全部病例做尿常规检查。
2结果
15例患者中,右肾9例,左肾6例,肿瘤位于上极7例、中上部3例、下极5例。病灶大小2.9cm-11.0cm,平均7.2cm,形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单房囊肿型5例、多房囊肿型4例,结节混合型6例。其中14例术前诊断正确,1例误诊为肾囊肿。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4例术后病理结果:肾透明细胞癌11例,颗粒细胞癌3例,术后随诊3个月-7年,1例5年后死于广泛转移,其余14例患者均存活。尿常规检查,11例无肉眼血尿,3例镜下见红细胞++。
二维声像图表现:12例形态规则囊壁清晰,厚薄不均、欠光滑、内壁上见点状强回声突入囊腔内。6例肿瘤腔内见有粗细不规则、条状分隔,部分囊内见有小片状强回声,部分腔内透声欠佳,有点状强回声。彩色多普勒显像:15例中有10例在肿瘤壁、其内的分隔、结节实性部分可探及动、静脉血流,呈点状、棒状、条状及环状。
3讨论
3.1 囊性肾癌的临床分型:肾细胞癌中有大约4%-15%在影像学上表现出囊性特点,临床上将其统称为囊性肾癌(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CRCC),约占肾癌总数的10%~15%。实际上囊性肾癌是一个形象学或大体解剖的概念,包括单房性、多房性、囊性坏死性和囊肿上皮来源性四种亚型[1,2]。囊性肾癌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①肿瘤呈囊性生长;②肾癌中心血供不足,发生出血、坏死,形成假囊肿;③肿瘤起源于囊肿上皮细胞;④肾癌引起肾小管或小动脉阻塞导致形成囊肿,当肿瘤增大时嵌入囊肿内[3]。
3.2囊性肾癌超声表现特点:囊壁厚薄不均匀,腔内有分隔是囊性肾癌的超声表现,彩色多普勒显像对这一特征特别敏感。恶变的定性有时比较难,很难与良性囊性肿瘤相鉴别。因此,检查时应细心对肿瘤多切面扫查,有学者认为如分隔薄≤1.0mm而光滑,则无临床意义;如分隔不规则增厚>1.0mm,附着处伴有实性结节,则提示主要性病变可能,有助于囊性肾癌的诊断[4]。扫查肾脏内见到囊性包块,囊壁厚薄不均,其内分隔粗细不一,囊壁上有结节、钙化,囊腔内透声差,实性分隔部分上见动、静脉血流信号,应考虑到是囊性肾癌的可能 。
囊性肾癌是一种临床相对少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低,正确诊断手术后效果非常好,囊性肾癌的早发现、早治疗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本组15例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最小的囊性肾癌1.5cmx1.9cm 。其中4例<2cm囊性肾癌,13例术后随诊3个月-7年,存活良好,一例放弃手术治疗,五年后肿瘤生长转移至其他脏器。且肿块<2cm一例,4年随诊增长<0.5cm, 其中误诊为肾囊肿一例病史达6年,多次复查增长不明显,后经肾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检查得到明确诊断 ,手术效果很好,未见脏器转移。经本组病例观察,囊性肾癌增长速度较慢,病情进展亦较慢,因此不能以增长速度快慢判断其良恶性。
4 小结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灵活、简便、快速、无痛苦、可重复检查、较准确可靠、价格低廉等优点,能提供囊性肾癌的检出率,是临床检查中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
参考文献:
[1] Hartman D S,Davis C J Jr,Johns T,et al.Cystic renal cell carcinioma.Urology,1986,28: 145-153.
[2] 路明园,温淑英,郑鹏宇,等.囊性肾癌的CT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增刊):143-144.
[3] 于训志,王勇兵,莫辉.囊性肾癌影像学特点(附15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6,19(11):76-77.
[4] 李多,张伟,焦晟,等.多房囊性肾癌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4):438-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