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已经确诊的18例乳腺乳管内乳头状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改变,病因与发病年龄关系以及乳头状瘤恶变、形态学上与乳腺乳头状癌的鉴别。结果:其病变特点呈现年龄降低趋势,这与雌激素过度刺激有关,诊断此病须与乳腺乳头状癌加以鉴别。
关键词 乳头状瘤 乳头溢液 乳头状癌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乳管内乳头状瘤病例选自我院1987~2007年医院医检病例。标本经过10%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处理,经过取材,组织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厚4μm,HE染色,树脂胶封片,部分伴有术前脱落细胞学检查。18例均为成年女性,年龄18~62岁,平均40岁。其中18~30岁5例,3例未婚,2例怀孕期间。30~40岁4例,40岁以上9例。多数患者无不适,仅间歇性、自主性乳头溢液,液体为血性或浆液性,其颜色与出血后潴留在导管内时间长短有关:出血后潴留在导管内时间长则呈咖啡色,出血后即溢出乳孔者则呈红色,出血后混有其他液体则颜色较淡,乳头溢液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大多数病人常偶然机会发现内衣或胸罩有血迹而因此就诊。较大瘤体若阻塞输乳管时可产生疼痛及肿块,一旦积血排出,肿块也随之变小,疼痛缓解消失,这种现象可反复出现。少数病人在乳头附近发现肿块,在乳晕或乳晕边缘触及长条形的肿块,宽2~3mm,长10~12mm,或可扣及界线清楚的圆形小肿块,直径1cm左右,有时伴有囊性波动感。
病理资料:大部分病例发生在大乳管近乳头的膨大部位,导管呈囊性,内含淡黄色或咖啡色液体,瘤体甚小,黄豆大及绿豆大乳头状结构,带蒂并有许多绒毛,血管丰富且管壁薄,质脆易出血。由于肿瘤较小,取材时须仔细观察以免取材不当而漏诊,且取材时最好选自和囊壁相连处,观察肿瘤有无浸润现象,从而可靠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显微镜下观察:其病变特点是肿瘤上皮和间质纤维组织形成具有纤维脉管束的乳头结构,乳头表面被覆双层上皮,表层为立方形或柱状上皮,其下为肌上皮层,乳头较宽大,细胞无异型性,排列整齐,极性尚在。有的乳头可反复分支,迂曲,相互吻合成腺样结构,本组病例可见有3例腺体吻合的结构,细胞生长较活跃,并可见2例乳头状瘤多发,其小者镜下可见,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形成团状伴有不典型增生。
讨论
导管内乳头状瘤好发年龄平均45岁,本组病例年龄有下降趋势,未生育者有5例,可能与雌激素过度刺激造成局限性乳头状增生有关,且2例为多发[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问题,目前尚有争论。国内文献报道恶变率6%~8%,乳头上皮增生,分支复杂相互吻合成网状间隙及筛状结构即是向不典型增生过渡的象征。当见到不典型增生时,其癌变危险性增加,病理医生应确切诊断,特别是术中应提示临床医生确定术式及手术范围。
乳腺的乳管内乳头状瘤与乳头状癌形态表现相似,鉴别诊断有时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冷冻切片。形态学上乳管内乳头状瘤之乳头可见上皮、肌上皮两种细胞成分,排列规则,无细胞异型性,核分裂像少或缺如,乳头分支少,间质多,且乳头较粗大。而乳头状癌之乳头表面被覆异形癌细胞,形态单一,常堆集成复层,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细胞核大深染,常见病理性核分裂像,乳头分支细且分支多,间质少或缺如,乳头基底部有肿瘤浸润现象[2]。
参考文献
1 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外科病理学.长沙: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477.
2 Stern berg, ss,著.回允中,主译.诊断外科病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344-346.
关键词 乳头状瘤 乳头溢液 乳头状癌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乳管内乳头状瘤病例选自我院1987~2007年医院医检病例。标本经过10%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处理,经过取材,组织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厚4μm,HE染色,树脂胶封片,部分伴有术前脱落细胞学检查。18例均为成年女性,年龄18~62岁,平均40岁。其中18~30岁5例,3例未婚,2例怀孕期间。30~40岁4例,40岁以上9例。多数患者无不适,仅间歇性、自主性乳头溢液,液体为血性或浆液性,其颜色与出血后潴留在导管内时间长短有关:出血后潴留在导管内时间长则呈咖啡色,出血后即溢出乳孔者则呈红色,出血后混有其他液体则颜色较淡,乳头溢液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大多数病人常偶然机会发现内衣或胸罩有血迹而因此就诊。较大瘤体若阻塞输乳管时可产生疼痛及肿块,一旦积血排出,肿块也随之变小,疼痛缓解消失,这种现象可反复出现。少数病人在乳头附近发现肿块,在乳晕或乳晕边缘触及长条形的肿块,宽2~3mm,长10~12mm,或可扣及界线清楚的圆形小肿块,直径1cm左右,有时伴有囊性波动感。
病理资料:大部分病例发生在大乳管近乳头的膨大部位,导管呈囊性,内含淡黄色或咖啡色液体,瘤体甚小,黄豆大及绿豆大乳头状结构,带蒂并有许多绒毛,血管丰富且管壁薄,质脆易出血。由于肿瘤较小,取材时须仔细观察以免取材不当而漏诊,且取材时最好选自和囊壁相连处,观察肿瘤有无浸润现象,从而可靠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显微镜下观察:其病变特点是肿瘤上皮和间质纤维组织形成具有纤维脉管束的乳头结构,乳头表面被覆双层上皮,表层为立方形或柱状上皮,其下为肌上皮层,乳头较宽大,细胞无异型性,排列整齐,极性尚在。有的乳头可反复分支,迂曲,相互吻合成腺样结构,本组病例可见有3例腺体吻合的结构,细胞生长较活跃,并可见2例乳头状瘤多发,其小者镜下可见,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形成团状伴有不典型增生。
讨论
导管内乳头状瘤好发年龄平均45岁,本组病例年龄有下降趋势,未生育者有5例,可能与雌激素过度刺激造成局限性乳头状增生有关,且2例为多发[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问题,目前尚有争论。国内文献报道恶变率6%~8%,乳头上皮增生,分支复杂相互吻合成网状间隙及筛状结构即是向不典型增生过渡的象征。当见到不典型增生时,其癌变危险性增加,病理医生应确切诊断,特别是术中应提示临床医生确定术式及手术范围。
乳腺的乳管内乳头状瘤与乳头状癌形态表现相似,鉴别诊断有时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冷冻切片。形态学上乳管内乳头状瘤之乳头可见上皮、肌上皮两种细胞成分,排列规则,无细胞异型性,核分裂像少或缺如,乳头分支少,间质多,且乳头较粗大。而乳头状癌之乳头表面被覆异形癌细胞,形态单一,常堆集成复层,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细胞核大深染,常见病理性核分裂像,乳头分支细且分支多,间质少或缺如,乳头基底部有肿瘤浸润现象[2]。
参考文献
1 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外科病理学.长沙: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477.
2 Stern berg, ss,著.回允中,主译.诊断外科病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3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