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州铜柱”铭文解读——以民族法文化视角

来源 :现代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n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代十国时期树立的溪州铜柱,是华夏政权妥善处理民族纷争的历史见证,是渝湘鄂黔毗邻地区少数民族土司制度逐步形成的里程碑.本文在梳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着重解读溪州铜柱铭文所传达的民族法文化信息.作为确定独立国家政权与其附属少数民族羁縻政权关系的基本法律,铜柱铭文具有誓约的特质,并以其无可置疑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为缔约双方所谨守奉行;在巴楚民族文化圈,乃至中华大地具有较大的示范效应.
其他文献
经历了“揭露窥探用户隐私”、“弹窗大战”、“扣扣保镖VS用户二选一”等一系列激烈对决,“腾讯360之争”引曝互联网,牵动着广大网民的心,无疑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
为维护公共利益,推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良好的网上文化空间,国家广电总局于2007年12月20日至2008年2月20日,依据《互联
据国外媒体报道,世界三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主席胡格(Emmanuel Hoog)在9月3日出版的《世界报》的采访中透露,该社正在计划通过网络等向普通读者直接提供新闻。
一次又一次,互联网改变了人类沟通的方式。网络通信占领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从聊天室和BBS,到博客和短信,再到微博和微信,越来越细微的信息容量和越来越快速的传播节奏降低了沟
到了今天,尽管SNS已经深入人心,BBS仍旧宝刀未老,再加上诸如Twitter这样的新型社区应用的不断涌现,社区产品俨然有了一副百花齐放的姿态。然而,我们只能居安思危,自信但不自负的认
在网页、BBS、网络聊天室、网络日志甚至邮件列表中自由发表的事实性或意见性信息,已经成为侵犯公民、法人名誉权的重要源头。2008年8月29日,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杨
如果要问你和朋友联系最常用的方式,你可能会说出一堆:电话、短信、QQ、MSN、电邮、博客等等,现在又多了一个微博(t.sina.com.cn)。
首届中国网民文化节活动(以下简称“网民节”)启动典礼1月6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公布了由网民投票选出的网民节日期和徽标。“9月14日”,1987年我国发出首封电子邮件的日子被票选
“我们最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纽约时报》的印刷,日期待定。”该报董事长阿瑟·苏兹贝格(Arthur Sulzberger Jr)的这句话在中国大陆媒体中引起的反响一点都不逊色于
移动互联网正处在爆发前夜,未来五年将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这会对传统互联网生态造成冲击,甚至改变人类生活。互联网服务商目前正在跑马圈地,争夺移动互联网入口,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