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乐学”思想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近代有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现代有“愉快教育”实践;而新世纪出现的“幸福教育”是当代“快乐教育”的新形式。我们基于中庸思想在辨证地思考“乐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和易以乐”的教育观,它立足于均衡发展的理念,需要处理好与勤学、苦学、责任、兴趣、成功等的关系,以循循善诱、谆谆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并有效开展教学实践。
关键词:和易以乐;善诱;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8-0009-04
近年来,我们以送和易以乐教学“精品课”为载体的县级教研员“示范课”,点燃了燎原星火;在年级、学校、片区、县域四个层面开展和易以乐教学“同课异构”的锤炼课堂,从而催生二度创作的“研究课”;以城乡联盟打造和易以乐教学薪火相传“互助圈”,让和易以乐教学成为“常态课”。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们形成了学生发展、教师成功、学校提升的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那么,和易以乐的理念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易以乐的课堂有哪些别具一格的举措呢?
一、中庸,和易以乐理念之根脉
“和易”是一种均衡发展的理念。“和易以乐”是在辨证地思考“乐学”问题的基础上,以平衡理论为基础,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理论、情绪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提出来的教育观。
(一)“和”从《易经》的“尚中”與《中庸》的“中和”价值理念发展而来
“和易以乐”中的“和”,就是要处理好:
1.乐学与勤学的关系
“业精于勤,荒于嬉”,人们需要在不断的勤学中,总结自己的得与失,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善自我。勤学如攀登高峰的双脚,乐学便是登高的云梯,只有用好这两样东西,才能最终攀上成功的顶峰。
2.乐学与苦学的关系
刻苦学习只有转化为快乐的刻苦,才是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其实学习与人生一样,苦与乐是相对的,同时也是并存的。在学习生涯中,我们常常品味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闷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而正是这种苦中之乐,乐中之苦不停地交替,让学习者体会到苦与乐之间的真谛。
3.乐学与责任的关系
梁启超先生有篇《敬学与乐学》的文章,敬学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态度就是要有责任心。对自己、家庭和国家负责,态度决定一切,好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绩好的前提。如果乐学是动力,那么责任就是压力,如果离开乐学谈责任,无疑是在给学生加重心理负担,其效果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谈责任,才能相得益彰。学习总是会受到一定的学习动机的支配,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就是责任和求知欲,责任和求知欲强烈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能得到很大的满足。责任和求知欲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4.乐学与兴趣的关系
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讲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乐学的动力来自于兴趣,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孕育成功的摇篮。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提供条件,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彩的世界。
5.乐学与成功的关系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学生的成就感,又称“成就动机”,它是推动学生努力取得成就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乐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凭借强大的学习意志,才能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体验战胜困难后获得的成功和喜悦,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6.乐学与习惯养成的关系
兴趣、勤学、责任是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加以培养的,进而使之形成一种习惯。如果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在学习中有兴趣,就能形成勤学的习惯;如果有了责任,勤学就有了动力。每个儿童天生就是个好奇者,天生有创造性,教师、家长都要从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逐步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规则意识,实现习惯成自然。
(二)“易”表征的是《易经》的“简易、不易、变易”的内涵
动态中寻求快乐的适可性就是“变易”,复杂中寻求快乐的简单性是“简易”,矛盾对立中寻求快乐的规律性是“不易”,这是“和易以乐”中“易”的三种状态。“和易以乐”中的“易”,就是在处理乐学与勤学、苦学、责任、兴趣、成功、习惯养成的关系时,只要学生保持一种乐观学习的态势即可,不必细究勤、苦、责任、兴趣与乐的比例的多寡。这个比例的多寡只要符合人们心目中要求的“适可”程度即可。
(三)“和易以乐”中的“乐”,是乐学的基础
“和易以乐”中的“乐”与快乐教育的“乐”一样,都把诸如兴趣、爱好、动机、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做为乐学的基础;以幽默、游戏、故事、多媒体等做为乐学的元素。愉悦是“和易以乐”所追求的课堂特征。但是教育太追求“乐”,就会乐而忘“忧”、乐而忘“学”、乐而忘“责”;而“和易以乐”重视乐学与勤学、苦学、责任、习惯养成等因素的和谐,于是能体现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这一本质特征。苦与乐是相对的,同时也是并存的。虽然教与学都离不开刻苦,但是苦中要有愿景追求、苦中要有兴趣爱好、苦中要有关爱激励、苦中要有精神支撑。这样的教育,必然是愉悦的、快乐的,即便在教育的过程中有艰辛、困苦,但是它仍然是幸福的。由此可见,“和易以乐”的“乐”更适合国情。
二、善诱,“和易以乐”教养之方法
教养之法,愤悱开发,谆谆善诱。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和易以乐”就是循循善诱、谆谆善诱地引导学生进行快乐学习。 (一)诱出愉悦
乐学是学生主动发展的情感动力,“和易以乐”无疑是以兴趣做为基础的一种情感教育的状态,激发学生在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态度和热情,由此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诱出愉悦,就是:
1.在幽默中,诱出风趣情感
课堂上对幽默的恰当使用,能营造良好的教学艺术氛围,使教师产生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在游戏中,诱出快乐体验
采用游戏法能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动力。
3.在故事中,诱出知识的快乐载体
故事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课中引入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用故事进行教学时,要将故事与知识有机结合,让故事负载知识而行,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在多媒体中,诱出愉悦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比听觉效率高30%左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说明了教学直观性的重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以眼睛和耳朵为主的各种感官形成愉悦表象,使学生感受逼真、理解容易、印象深刻。
5.从生活中提取新鲜感、新奇感的快乐元素
乐法自然,诱出愉悦,还需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新鲜感、新奇感的快乐元素。特别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也蕴藏着巨大的吸引力,教师要立足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着眼于对教材中的快乐新元素的开发,将教材提供的素材与生活无痕对接,促使学生带着好奇心、求知欲,认真读书、深入思考、积极交流,在学生快乐自主的状态中完成知识的传授。
6.用快乐元素蚕食细节的办法,让乐学贯穿全过程
在上课之初营造“课伊始,趣亦生”的氛围;在课末形成“课雖终、趣犹存”的境界;在课中达到“课深入、趣更浓”的意境,从而实现课堂陕乐教学的精彩分层。比如,课始设“疑”激趣,课中以“疑”引思,课末存“疑”延学。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意识、应运而生思维。和易以乐课堂由“趣”生“疑”,由“疑”至“思”,由“思”得“学”,以此彰显新快乐教育的生命力。
7.诱出愉悦需要愉悦地诱导
所谓愉悦地诱导就是教师要乐教。乐教情感要具有强烈的感染性,教师丰富而真诚、纯洁、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感情。教师用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及教师自身情感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形成激情满怀、语言生动、教态传神的教学魅力;学生达到情绪激昂、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听课效果;师生沉醉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伴随着一筹莫展中的苦思瞑想与茅塞顿开后的喜悦微笑,体会着思维之趣、成功之乐,使学生在这样愉悦和谐的环境中获得全面的发展。我们不能让学生因厌学而坠入无边的苦海,更不能让学生因苦学而辍学或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与希望。
(二)诱出自主
诱出自主就是让学习兴趣、求知欲成为支持和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内动力,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自主探索欲望。为此,教师应有“儿童立场”、“少年立场”,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为媒介、以相互包容为核心、以相互扶持为路径,营造和谐、平等、相互关爱的学习氛围,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
1.愉晚是一种主观体验,能自主才会有快乐
诱出自主就是让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主味。比如,课中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动耳:学会倾听;动眼:学会观察;动脑:学会思考;动口:学会表达;动手:学会操作等能力。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说、自己想、自己做,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经受锻炼。这样学习生活就不只是眼前的劳苦,还有充满着令人期盼的未来。如果把一节课结构细化剖析,分成“课始乐学段,课中乐学段,课末乐学段”三段式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过去乐学存在着只重视课始和课终的激趣与兴趣,而不重视课中乐学问题的弊端,所以加强对课中乐学段的策略研究就尤为必要。比如,在课中组织快乐合作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注重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创造一种快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让生命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从而获得一种愉悦身心的成就感。
2.诱出自主就是张扬学生的个性
张扬学生的个性可以在表演中诱出不同的灵动情趣;在辩论中诱出不同的生动思想;在活动中诱出不同的探究感悟;在实践中诱出不同的创新潜能。也可以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辩点”,让学生在思辩中探求,或在思维中动手,在动手中思维等。
诱出自主,需要自诱。自诱就是学生要主动寻找学习的快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自诱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起来,让学生去探寻、去体验、去自主领悟。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自诱,快乐才能永久、恒定。
(三)诱出智慧
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学习不仅长知识,更要长智慧;不仅学文化,更要习做人。教育的过程不仅要使蒙昧者得到启蒙、获得思想,还要使其自觉地成为一个智者和思想者,从而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者。“和易以乐”课堂确立“人人发展”的理念、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平等”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喜悦。快乐是分层的,有低俗的、高雅的;有源于自我的、有源自外在的;有来自物质上的享受、有来自精神上的愉悦……诱出智慧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追求更有意义的快乐,让人格残缺者得以补全人格,使迷蒙状态者得以清醒,使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从而唤醒人性、彻悟人生,成为一个拥有智慧的人。
诱出智慧要智慧地诱导。智慧地诱导就是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以真切的爱、心甘情愿的爱、投入的爱,创造性地运用激励、鼓舞的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挺起胸来积极投入学习的怀抱,体验成功的喜悦、品尝失败的痛楚,更能感受到经过教训而悟出真理后的欢欣。教学相长,因人而异,相互促进,达到“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学习凝结着师生的智慧展示,伴随着疑问、猜想、惊讶、笑声、争议、沉思、联想,在矛盾的困扰中、在无言的沉默中、在巧妙的比喻中、在解决问题的欢呼和掌声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唯有智慧使人自由快乐,这种物我合一、师生融为一体的享受,是“和易以乐”最高精神的快乐境界。
总之,既知道“乐”也知道“苦”的学生,往往更懂事、更善解人意;既知道“乐”也知道“勤”的学生,往往注意力更集中、记忆更牢;既知道“快乐”也知道“责任”的学生,往往更有自信心、胆量更大,面对困难减少了害怕、恐惧,面对痛苦往往更具有承受力、自制力、忍耐力;既渴望“快乐”也渴望“成功”的学生,往往更能增强团结合作意识,进而产生积极的思维,提高反应力、创造力、灵活性、观察力;拥有和易以乐的性格的人,不仅有高情商,更有高智商,往往更能走向成功。课堂苦乐相济才会高效,和易以乐,循循诱乐也。
[责任编辑 李红霞]
关键词:和易以乐;善诱;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8-0009-04
近年来,我们以送和易以乐教学“精品课”为载体的县级教研员“示范课”,点燃了燎原星火;在年级、学校、片区、县域四个层面开展和易以乐教学“同课异构”的锤炼课堂,从而催生二度创作的“研究课”;以城乡联盟打造和易以乐教学薪火相传“互助圈”,让和易以乐教学成为“常态课”。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们形成了学生发展、教师成功、学校提升的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那么,和易以乐的理念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易以乐的课堂有哪些别具一格的举措呢?
一、中庸,和易以乐理念之根脉
“和易”是一种均衡发展的理念。“和易以乐”是在辨证地思考“乐学”问题的基础上,以平衡理论为基础,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理论、情绪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提出来的教育观。
(一)“和”从《易经》的“尚中”與《中庸》的“中和”价值理念发展而来
“和易以乐”中的“和”,就是要处理好:
1.乐学与勤学的关系
“业精于勤,荒于嬉”,人们需要在不断的勤学中,总结自己的得与失,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善自我。勤学如攀登高峰的双脚,乐学便是登高的云梯,只有用好这两样东西,才能最终攀上成功的顶峰。
2.乐学与苦学的关系
刻苦学习只有转化为快乐的刻苦,才是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其实学习与人生一样,苦与乐是相对的,同时也是并存的。在学习生涯中,我们常常品味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闷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而正是这种苦中之乐,乐中之苦不停地交替,让学习者体会到苦与乐之间的真谛。
3.乐学与责任的关系
梁启超先生有篇《敬学与乐学》的文章,敬学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态度就是要有责任心。对自己、家庭和国家负责,态度决定一切,好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绩好的前提。如果乐学是动力,那么责任就是压力,如果离开乐学谈责任,无疑是在给学生加重心理负担,其效果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谈责任,才能相得益彰。学习总是会受到一定的学习动机的支配,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就是责任和求知欲,责任和求知欲强烈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能得到很大的满足。责任和求知欲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4.乐学与兴趣的关系
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讲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乐学的动力来自于兴趣,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孕育成功的摇篮。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提供条件,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彩的世界。
5.乐学与成功的关系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学生的成就感,又称“成就动机”,它是推动学生努力取得成就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乐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凭借强大的学习意志,才能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体验战胜困难后获得的成功和喜悦,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6.乐学与习惯养成的关系
兴趣、勤学、责任是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加以培养的,进而使之形成一种习惯。如果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在学习中有兴趣,就能形成勤学的习惯;如果有了责任,勤学就有了动力。每个儿童天生就是个好奇者,天生有创造性,教师、家长都要从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逐步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规则意识,实现习惯成自然。
(二)“易”表征的是《易经》的“简易、不易、变易”的内涵
动态中寻求快乐的适可性就是“变易”,复杂中寻求快乐的简单性是“简易”,矛盾对立中寻求快乐的规律性是“不易”,这是“和易以乐”中“易”的三种状态。“和易以乐”中的“易”,就是在处理乐学与勤学、苦学、责任、兴趣、成功、习惯养成的关系时,只要学生保持一种乐观学习的态势即可,不必细究勤、苦、责任、兴趣与乐的比例的多寡。这个比例的多寡只要符合人们心目中要求的“适可”程度即可。
(三)“和易以乐”中的“乐”,是乐学的基础
“和易以乐”中的“乐”与快乐教育的“乐”一样,都把诸如兴趣、爱好、动机、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做为乐学的基础;以幽默、游戏、故事、多媒体等做为乐学的元素。愉悦是“和易以乐”所追求的课堂特征。但是教育太追求“乐”,就会乐而忘“忧”、乐而忘“学”、乐而忘“责”;而“和易以乐”重视乐学与勤学、苦学、责任、习惯养成等因素的和谐,于是能体现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这一本质特征。苦与乐是相对的,同时也是并存的。虽然教与学都离不开刻苦,但是苦中要有愿景追求、苦中要有兴趣爱好、苦中要有关爱激励、苦中要有精神支撑。这样的教育,必然是愉悦的、快乐的,即便在教育的过程中有艰辛、困苦,但是它仍然是幸福的。由此可见,“和易以乐”的“乐”更适合国情。
二、善诱,“和易以乐”教养之方法
教养之法,愤悱开发,谆谆善诱。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和易以乐”就是循循善诱、谆谆善诱地引导学生进行快乐学习。 (一)诱出愉悦
乐学是学生主动发展的情感动力,“和易以乐”无疑是以兴趣做为基础的一种情感教育的状态,激发学生在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态度和热情,由此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诱出愉悦,就是:
1.在幽默中,诱出风趣情感
课堂上对幽默的恰当使用,能营造良好的教学艺术氛围,使教师产生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在游戏中,诱出快乐体验
采用游戏法能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动力。
3.在故事中,诱出知识的快乐载体
故事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课中引入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用故事进行教学时,要将故事与知识有机结合,让故事负载知识而行,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在多媒体中,诱出愉悦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比听觉效率高30%左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说明了教学直观性的重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以眼睛和耳朵为主的各种感官形成愉悦表象,使学生感受逼真、理解容易、印象深刻。
5.从生活中提取新鲜感、新奇感的快乐元素
乐法自然,诱出愉悦,还需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新鲜感、新奇感的快乐元素。特别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也蕴藏着巨大的吸引力,教师要立足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着眼于对教材中的快乐新元素的开发,将教材提供的素材与生活无痕对接,促使学生带着好奇心、求知欲,认真读书、深入思考、积极交流,在学生快乐自主的状态中完成知识的传授。
6.用快乐元素蚕食细节的办法,让乐学贯穿全过程
在上课之初营造“课伊始,趣亦生”的氛围;在课末形成“课雖终、趣犹存”的境界;在课中达到“课深入、趣更浓”的意境,从而实现课堂陕乐教学的精彩分层。比如,课始设“疑”激趣,课中以“疑”引思,课末存“疑”延学。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意识、应运而生思维。和易以乐课堂由“趣”生“疑”,由“疑”至“思”,由“思”得“学”,以此彰显新快乐教育的生命力。
7.诱出愉悦需要愉悦地诱导
所谓愉悦地诱导就是教师要乐教。乐教情感要具有强烈的感染性,教师丰富而真诚、纯洁、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感情。教师用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及教师自身情感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形成激情满怀、语言生动、教态传神的教学魅力;学生达到情绪激昂、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听课效果;师生沉醉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伴随着一筹莫展中的苦思瞑想与茅塞顿开后的喜悦微笑,体会着思维之趣、成功之乐,使学生在这样愉悦和谐的环境中获得全面的发展。我们不能让学生因厌学而坠入无边的苦海,更不能让学生因苦学而辍学或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与希望。
(二)诱出自主
诱出自主就是让学习兴趣、求知欲成为支持和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内动力,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自主探索欲望。为此,教师应有“儿童立场”、“少年立场”,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为媒介、以相互包容为核心、以相互扶持为路径,营造和谐、平等、相互关爱的学习氛围,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
1.愉晚是一种主观体验,能自主才会有快乐
诱出自主就是让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主味。比如,课中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动耳:学会倾听;动眼:学会观察;动脑:学会思考;动口:学会表达;动手:学会操作等能力。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说、自己想、自己做,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经受锻炼。这样学习生活就不只是眼前的劳苦,还有充满着令人期盼的未来。如果把一节课结构细化剖析,分成“课始乐学段,课中乐学段,课末乐学段”三段式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过去乐学存在着只重视课始和课终的激趣与兴趣,而不重视课中乐学问题的弊端,所以加强对课中乐学段的策略研究就尤为必要。比如,在课中组织快乐合作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注重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创造一种快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让生命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从而获得一种愉悦身心的成就感。
2.诱出自主就是张扬学生的个性
张扬学生的个性可以在表演中诱出不同的灵动情趣;在辩论中诱出不同的生动思想;在活动中诱出不同的探究感悟;在实践中诱出不同的创新潜能。也可以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辩点”,让学生在思辩中探求,或在思维中动手,在动手中思维等。
诱出自主,需要自诱。自诱就是学生要主动寻找学习的快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自诱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起来,让学生去探寻、去体验、去自主领悟。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自诱,快乐才能永久、恒定。
(三)诱出智慧
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学习不仅长知识,更要长智慧;不仅学文化,更要习做人。教育的过程不仅要使蒙昧者得到启蒙、获得思想,还要使其自觉地成为一个智者和思想者,从而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者。“和易以乐”课堂确立“人人发展”的理念、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平等”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喜悦。快乐是分层的,有低俗的、高雅的;有源于自我的、有源自外在的;有来自物质上的享受、有来自精神上的愉悦……诱出智慧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追求更有意义的快乐,让人格残缺者得以补全人格,使迷蒙状态者得以清醒,使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从而唤醒人性、彻悟人生,成为一个拥有智慧的人。
诱出智慧要智慧地诱导。智慧地诱导就是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以真切的爱、心甘情愿的爱、投入的爱,创造性地运用激励、鼓舞的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挺起胸来积极投入学习的怀抱,体验成功的喜悦、品尝失败的痛楚,更能感受到经过教训而悟出真理后的欢欣。教学相长,因人而异,相互促进,达到“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学习凝结着师生的智慧展示,伴随着疑问、猜想、惊讶、笑声、争议、沉思、联想,在矛盾的困扰中、在无言的沉默中、在巧妙的比喻中、在解决问题的欢呼和掌声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唯有智慧使人自由快乐,这种物我合一、师生融为一体的享受,是“和易以乐”最高精神的快乐境界。
总之,既知道“乐”也知道“苦”的学生,往往更懂事、更善解人意;既知道“乐”也知道“勤”的学生,往往注意力更集中、记忆更牢;既知道“快乐”也知道“责任”的学生,往往更有自信心、胆量更大,面对困难减少了害怕、恐惧,面对痛苦往往更具有承受力、自制力、忍耐力;既渴望“快乐”也渴望“成功”的学生,往往更能增强团结合作意识,进而产生积极的思维,提高反应力、创造力、灵活性、观察力;拥有和易以乐的性格的人,不仅有高情商,更有高智商,往往更能走向成功。课堂苦乐相济才会高效,和易以乐,循循诱乐也。
[责任编辑 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