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挑战杯”竞赛为契机 提升机电专业常规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kns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各种技能竞赛、创新大赛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技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挑战杯”竞赛为例,提出了高职高专取得的成绩及不足,并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阐述了“挑战杯”竞赛与常规教学工作“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挑战杯;常规教学;赛教结合;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B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 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机电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挑战杯”竞赛与机电专业常规教学反拨研究与实践” 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并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提升了专业教学工作、促进了学风建设和老师、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为例,其作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自1989年创办以来,至今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十二届,从最初只有52个高校参加到2013年包括港、 澳、台地区有1000多所高校参与被誉为大学生创新竞赛的“奥林匹克”。其中高职高专组作品体所具有的高职特色及其表现出的动手力、实用性,已经引起高职教育界的重视,但就目前发展水平,仍有不足之处。
  从历届“挑战杯”竞赛的情况来看,高职高专作品的创新性及技术含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国赛时高职高专作品也是凤毛麟角。高职学生常规教学及科技创新能力其培养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实践脱节
  技术含量低、实用性较差是高职“挑战杯”竞赛作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原因是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实践知识脱节。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企业一线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高级技能人才,也就是说其理论知识和实践、实操技能都很重要,不能厚此薄彼。然而高职院校教师许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功底强,上课过多强调理论,忽略实践、实训技能,目前这种教学观念得到扭转,但矫枉过正,又将实践、实训技能放到第一位,造成轻理论,重实践的中职教育模式。理论、实训课由不同教师承担,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很难把握理论知识“实用”、“够用”的原则,造成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脱节。
  二、选题缺乏创新性,评价制度有缺失
  选题缺乏创新思想也是“挑战杯”竞赛作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以日常学习中积累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培养思维方式等综合素质为基础,只有具备了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对新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创新。而许多同学却是“临时抱佛脚”,靠倏忽的灵感选题,因而课题质量较差、缺乏创新性。尽管各院校都在大力倡导考试方法改革,但改革仍停留在采用以分数为标准和记忆为主要内容的评价制度上,扼杀了学生创新所需要的问题意识、 探究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世宁教授曾经说过:目前的教育方法大多是扼杀想象力的。做题要符合标准答案,不管做得对不对,差一点就要扣分;作业和试题多得做不完,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把学生训练成做题机器, 使学生仅仅满足于会解题水平。
  三、教师创新意识淡薄,制约学生发展
  大学的两个主要职能是教学育人、科学研究,但目前很多大学教师,尤其是高职高专的教师,总认为自己只要上好课,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就可以了,而做科研、搞创新是大学教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拿着书本来上课,夹着书下课本回家的现象很常见。很多高职高专都是中专合并升格而来,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及科研技术能力相对比较差;同时还有很多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使很多老师不愿同企业接触,害怕一线实际的技术难题,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很难引入课堂,老师自身都不太清楚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专业技术发展水平、创新点,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从专业优势的技术领域选题?因此,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受到创新思想熏陶,也无法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氛围。
  四、竞赛活动投入不足,学生经费无法保证
  由于许多高职高专是升格上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经费紧张,从而导致在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方面,不论是在经费保障上,还是在配套措施、实验设备投入上都显不足。老师和学生普遍缺少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场地和专项经费,也未配备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教师进行长期的、固定的指导和规划,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得参赛的作品质量不高,难以获较好的奖项。
  五、绩效改革厚此薄彼,制约教师参赛热情
  目前各高校都进行了绩效工资改革,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绩效工资的绝大部分仍然是课酬,科研、教研部分的考核要求很少,一般只要稍稍应付一下就可以合格,而真真做科研,搞创新是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有时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需要分析、试验很多次,而其所折合的绩效积分远不如上几节课轻松,这就严重制约了老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而目前很多老师带领学生做科研、搞创新基本就是为了评职称用,只是一种短期效益,很难与日常教学相联系,形成一种长效培养创新机制,往往教师评上副教授或教授后会有所松懈。
  鉴于上面的初步分析发现,目前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高职高专学院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靠一两个点子、一点灵感,而确确实实要体现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这是一种长期不懈的功夫。自2009年来作者本人带领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参加了第十届和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分别获得广东“省赛”科技发明类“特等奖”。下面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谈谈“挑战杯”创新竞赛对常规教学工作的引导与提升。
  一、根据企业岗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制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需求组建校企合作开发团队;通过问卷、访谈、研讨等方法,广泛、深入的针对专业所面向行业企业和岗位群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达到的目标;通过对实际企业工作任务和岗位等主要内容的职业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顺技能提升顺序、同时兼顾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运行与评估反馈,实现不断更新和优化。主要包括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职业岗位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评估与优化等内容。
  二、以“产品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体系“三段式”模式将教学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虽说“三段式”教学安排能够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但由于脱离实际生产过程,学生最终很难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有效应用。目前许多高职高专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是将系统的理论知识整理、分类,并按照项目设计、制造的过程进行讲述,可使学生所学更好地学习理论及专业知识,并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我们在采用“项目化教学”的同时,增加了以“产品为导向”,目前“项目化教学”中许多项目就来源于各种教材,或者与实际脱节,不符合企业实际应用;或者比较陈旧,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过时。而将其融入“产品导向”,第一使教学项目比较新,与目前的设计、加工水平相适应;第二更加真实,许多项目本身就来源与企业实际的产品;第三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第四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使整个日常教学过程确立项目化教学,以产品为导向、以工作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
  三、“以赛促教、赛教结合”,将竞赛融入日常教学过程
  竞赛本身不是目的,竞赛的真正作用不仅是让学生知道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也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使其积极主动地查阅有关资料,开拓了他们的专业视野,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让老师明白理论、实操、工程意识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融汇贯通。组织学生参观、观摩各种竞赛,提高参与度,同时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项目、实际产品,结合专业技能要求,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参与各种竞赛,竞赛内容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在日常的设计实训中,以几个学生为一组,让同学们经历技术指标的确定、总体方案的规划、零件的设计、绘制、材料的选取、零件加工及装配、试验等各个环节的讨论、实施,并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使同学们学以致用。由于设计是非常细致和需要团队合作精神的工作,通过设计锻炼也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和合作的品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按常规外,也将以往经典的竞赛的项目和设计方案提炼、化为教学项目,穿插到专业教学课题中,做到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的目的。将竞赛项目融入日常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改革完美地结合起来,“以赛促教、赛教结合” 相互促进,更大地发挥各种竞赛对教学的提升作用。
  四、以点带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众所周知各个学校,每年参加“挑战杯”等竞赛的学生毕竟是很少数,就拿我院机电系为例,每次参加的学生有十几名左右,加上其它“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大赛、“工业产品设计、创新大赛”、“数控技能大赛”等也就上百学生,而整个机电系有几千学生,如何由这上百名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创新氛围,反作用到大家常规理论课程、实训课程的学习,从而带动大多数学生一起进步、提高,这其实是很关键的问题。
  首先要加大对优秀生的重点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设备和教师资源,把平时或校级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假期举办优秀生技能提高培训班。再让参加过培训的学生,回到班级中,使他们成为专业技能训练中的领头羊,以点带面,在班级的实践教学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促进其他同学技能水平的提高。
  同时要重视大学生科技活动骨干队伍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校园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这就需要依托科技活动骨干,依托科技类社团,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创新活动, 扩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通过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课外活动,为广大同学提供机会、搭建舞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要加大梯队学生人才的培养,以高年级指导低年级形成良性循环。就我们团队来说,从大一刚入学就开始灌输各种创新、技能大赛,并从平时的沟通、交流中吸纳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各个团队,参加各种创新大赛、技能竞赛的主要是团队中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大一的学生虽然也参与竞赛过程,但主要是感受竞赛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同时大一的学生又要将自己的创新感受、培训、学习心得讲述给全班同学,以点带面,也促进其他同学学习兴趣及创新水平的提高,这既是一种分享,也是对团队学生的一种锻炼、提升,还可以受益面不仅是参赛选手这样很少的一部分学生,也使大部分学生享有平等提高的机会。依次类推,上届学生指导下届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陆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教学的积极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1~22 .
  [2] 徐昭.产学研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3):16~18 .
  [3]王超.技能大赛引领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 .机电技术,2011(5):158~160 .
  [4] 杜侦,曹慧丽,魏琳华等.依托科技创新竞赛 培养应用型人才[J] .教育研究,2013(9):153~157.
  
  
其他文献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汉语和日语中存在很多意义和形式相同的词汇,即:中日同形同义词.日语中这类词虽然形式和意义与汉语相同,但在词性却和汉语存在差别.因受母语影响,中
哈萨克文化是人类文化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在其独特的草原文化环境中产生了灿烂的民歌,这些民歌中表现的抒情姿态与言说方式,是哈萨克民族精神的体现.文章从哈萨克民歌的
摘要: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虽能折射出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化,却也给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以毕飞宇小说《玉米》及其英译本Three Sisters为研究对象,探讨译者葛浩文林丽君夫妇对小说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和技巧,以期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实现更好地“文化传真”提供借鉴。  关键词:《玉米》;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一、引言  《玉米》是当代作家毕飞宇
本文就科学发展观和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最高指导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中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作了阐述,指出应从实施人
衣康酸、邻菲啉和硝酸铜在乙醇-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一种新型Cu(Ⅱ)-邻菲啉-衣康酸三元配合物,即[Cu(C5H4O4)(phen)2].(H2O)1.5.(C2H5OH)0.5(C5H4O24-=衣康酸根),并经元素分析,I
歌德作为伟大的德国作家,其作为魏玛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不仅仅是戏剧家、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甚至是政治人物.然而,从中国文学爱好者的角度来说,歌德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类型,目前已经发现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是导致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主要抗体,但近年发现的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
随着这些年全泰国汉语教学的风靡,目前汉语在泰国中小学的开展也步入一个新阶段,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注重汉字的教学.学习汉字,一是要认字,二是要写字.在对泰汉语教学中教汉字是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教育对象的就业问题则越来越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大众化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紧贴就业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市
我们的信仰时有时无,可导师却常换常新,前有道长李一,后有大师王林,皇阿玛膜拜的白玛奥色法王不是第一个,似乎也不会成为最后一个.大师、高僧、法王、仁波切们频繁更迭,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