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对帮助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树立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向导作用。高中政治课面临远离生活的教学困境,高中生的道德发展特点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 而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
高中的政治课程主要是德育和智育二者的结合,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政治课的教学只停留在了了解书本知识的阶段,学生懂得了很多书本上的知识,这些知识足以去应对试卷上的题目却无法充分发挥其指导行为的功能。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并不是知识体系出现了问题,而是由于当前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与学生生活的结合。
一、政治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授的知识往往与学生的经验相脱离
学校开设的公开课非常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而在实际的学校教学中,教师主要还是进行知识的讲授。很多教师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在高中的这一阶段当中,学生的最终目标就是高考取得理想的成绩。尽管教学生活化利于协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但是,学生只有学好理论知识,才足以应付考试。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进行的还是知识的灌输。
2.对于课程资源的把握不够明确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与成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到的工具也越来越多。比如,上课前准备的视频资料、在课件上显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等。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利用了丰富的资源,希望把知识与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增强对问题探究的兴趣。这些资源的使用,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并且使得课堂上的教学变得形象生动。但是,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资源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应当将资源与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拼凑在一起。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了表面上,并没有发掘出问题背后深刻的内涵。
3.在课堂上进行课堂活动时的要加强针对性
学生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学校的学习实现,而课堂又是学校的主要学习方式。若是要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为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进行才艺表演、在学校开展辩论赛等。但是这些做法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有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校举行的活动可以总结学习方法,在这过程之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有的教师虽然课堂活动的氛围营造的很好,但是与期望实现的学习目标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在学校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但总结之后其中也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情况以及对学生、教师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1.為学生营造一种生活情境,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为学生营造一种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然而对于教师而言,从众多的生活场景中选择适合的情景开展教学活动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在选择生活情境时首先要注意与学生的经验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做到前后衔接;其次,在为学生营造生活情境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变化,认知结构的变化会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产生不同的看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最后,情境的营造必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念。
2.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资料
政治课程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为了方便学生更好理解书本上的知识,需要将教材上的概念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首先是各个章节的知识框架,教师应当将政治课本上的知识框架联系起来,寻找将它们串联起来的线索,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去理解新的内容。其次,教材不应脱离实际,若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要帮助学生开拓生活经验。
3.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为学生营造生活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始终如一地贯穿于一节课的环节当中。课的质量的好坏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应当仅仅是针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关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能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当中总结出问题的答案。
4.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自己的生活当中,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具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经验的增长。整个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地基础。
结束语
随着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政治课程的编写以及实施都强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要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而情境的创设在实际的教学仍然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根据学生的情况创设适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对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
高中的政治课程主要是德育和智育二者的结合,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政治课的教学只停留在了了解书本知识的阶段,学生懂得了很多书本上的知识,这些知识足以去应对试卷上的题目却无法充分发挥其指导行为的功能。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并不是知识体系出现了问题,而是由于当前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与学生生活的结合。
一、政治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授的知识往往与学生的经验相脱离
学校开设的公开课非常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而在实际的学校教学中,教师主要还是进行知识的讲授。很多教师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在高中的这一阶段当中,学生的最终目标就是高考取得理想的成绩。尽管教学生活化利于协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但是,学生只有学好理论知识,才足以应付考试。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进行的还是知识的灌输。
2.对于课程资源的把握不够明确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与成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到的工具也越来越多。比如,上课前准备的视频资料、在课件上显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等。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利用了丰富的资源,希望把知识与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增强对问题探究的兴趣。这些资源的使用,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并且使得课堂上的教学变得形象生动。但是,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资源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应当将资源与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拼凑在一起。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了表面上,并没有发掘出问题背后深刻的内涵。
3.在课堂上进行课堂活动时的要加强针对性
学生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学校的学习实现,而课堂又是学校的主要学习方式。若是要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为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进行才艺表演、在学校开展辩论赛等。但是这些做法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有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校举行的活动可以总结学习方法,在这过程之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有的教师虽然课堂活动的氛围营造的很好,但是与期望实现的学习目标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在学校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但总结之后其中也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情况以及对学生、教师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1.為学生营造一种生活情境,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为学生营造一种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然而对于教师而言,从众多的生活场景中选择适合的情景开展教学活动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在选择生活情境时首先要注意与学生的经验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做到前后衔接;其次,在为学生营造生活情境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变化,认知结构的变化会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产生不同的看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最后,情境的营造必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念。
2.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资料
政治课程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为了方便学生更好理解书本上的知识,需要将教材上的概念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首先是各个章节的知识框架,教师应当将政治课本上的知识框架联系起来,寻找将它们串联起来的线索,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去理解新的内容。其次,教材不应脱离实际,若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要帮助学生开拓生活经验。
3.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为学生营造生活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始终如一地贯穿于一节课的环节当中。课的质量的好坏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应当仅仅是针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关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能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当中总结出问题的答案。
4.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自己的生活当中,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具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经验的增长。整个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地基础。
结束语
随着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政治课程的编写以及实施都强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要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而情境的创设在实际的教学仍然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根据学生的情况创设适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对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