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莎士比亚基于历史事件所创作的《裘力斯·凯撒》是一部充满戏剧张力与政治意蕴的罗马悲剧。剧中勃鲁托斯为首的共和派合谋刺杀裘力斯·凯撒以维护几近瓦解的古罗马共和体制,而事件的核心人物却双双覆灭。为何会导致这样的局面?这场政治暗杀是否是正确的选择?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两个问题,探索莎士比亚创作该剧时可能抱有的政治主张。
关键词:莎士比亚 《裘力斯·凯撒》 凯撒之死 君主派 共和派
1599年问世的《裘力斯·凯撒》不仅是一部罗马历史剧,还是莎士比亚伟大悲剧的开山之作。莎士比亚巧妙地借用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里的两章《凯撒》和《马可斯·布鲁图斯》为创作素材,以“凯撒之死”为中心题材,将裘力斯·凯撒与小勃鲁托斯分别作为君主派和共和派的代表,围绕君主制与共和派之间的斗争而创作該剧。理解这部戏剧的关键之一便是解决这一问题:凯撒该不该杀?
一.凯撒因何被杀?
罗马最初是君主制国家,约公元前509年,内部动乱导致君主制覆灭,被共和制取代。该体制努力阻止任何一个人掌握太大的长久性的权力,因此将权力赋予不同的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行政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1。此后近四百年中无人试图恢复君主制。共和末期爆发了长达百余年的内战(前146-前27)2,凯撒就出生于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凯撒一生戎马兵戈,历下无数战功。他三次担任执政官,公元前44年还被授予终身独裁官一职。在他生命后期,他手握实权之大已远远超过任何人。凯撒俨然成为了一名还未授予王冠的君主。他的战绩与威名触及了罗马的政体,并且,罗马共和派认为凯撒即将成为一个满腹野心,专断独裁的君主。
在莎士比亚的《裘力斯·凯撒》这部剧中开场,罗马的平民们都在广场欢庆英雄凯撒凯旋,几度欲献王冠给他。从几个贵族角色的谈话当中,也可窥见凯撒的地位与影响力。如凯歇斯对勃鲁托斯说道“我们这位凯撒究竟吃些什么美食,才会长得这样伟大?……要是罗马给一个人独占了去,那么它真的变成无人之境了”(莎士比亚85)。凯斯卡也谈到了有些元老在策划立凯撒为王。此外,剧中还有描述凯撒专断暴力的言行。护民官马鲁勒斯与弗雷维斯被杀死了只是因为扯去了凯撒像上的彩带。三月十五日,元老院中,麦泰勒斯·辛伯请愿,希望能撤销放逐他的兄弟出境的命令,但凯撒坚定的拒绝道“……只有一个人能够确保他的不可侵犯的地位,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动摇。我就是他;让我在这件小小的事上向你们证明,我既然已经决定把辛伯放逐,就要贯彻我的意旨,毫不含糊地执行这一个成命,而且永远不让他再回到罗马来”(110)。凯撒的坚决在共和派看来是暴力地压制。凯撒已然为君主制铺平了道路,他将罗马城邦已运行近四百年的共和体制弃之不顾。共和国体制危在旦夕。凯撒拥有的集权与民主共和国的理念相抵触,以勃鲁托斯为首的共和派相信只有除掉凯撒,结束凯撒的政治生涯,才能恢复共和国自由民主的状态。勃鲁托斯认为若让凯撒称王,那就等同于“他们把一个毒刺给了凯撒,使他可以随意加害于人”(116)。因此共和派的贵族精英们打着维护共和政体的口号,决意杀死凯撒以阻止他建立君主制国家。
二.勃鲁托斯为何自杀?
勃鲁托斯在众人口中是德行高尚的“仁人义士”,他是“激于正义的思想,为了大众的利益”才暗杀凯撒。剧中,勃鲁托斯在暗杀行动成功后,已然掌握了主动权,既是为了民众,为何民众倒戈?为何以自杀收场?莎士比亚以凯撒被杀为引,在安东尼复仇的框架内,借由一个接一个的从属事件不断深入,将勃鲁托斯的失败原因由浅至深的揭露出来。首要原因是民众背弃了勃鲁托斯。勃鲁托斯决定刺杀民众爱戴且尊崇的凯撒时,并没有什么正当的刺杀理由。不是因为当下的凯撒真的做了误用权威的事,或其有让人可以指摘的地方,而是“要是再扩大了他的权力,一定会引起这样的后患”(莎士比亚 94)。勃鲁托斯只为一种可能性就杀害了凯撒。他向民众解释,因为他不愿民众“作奴隶而死”(116),而凯撒的野心会使民众失去自由。勃鲁托斯自认为他的行为高尚,是出于公心,民众应当会理解他。他甚至仁慈地给凯撒的同派后裔安东尼陈说悼词的机会。然而安东尼描述的凯撒更像是一位“开明君主”。俘虏的赎金都充实了公家财库;凯撒会哀愁贫苦平民的生活;凯撒留下的遗嘱表示:他将给每个罗马市民七十五个德拉克玛,他还将他所有步道、私人园亭,新辟的花圃,全部赠与市民。这些都可以看到凯撒的仁心,这般慷慨无私,如何说他利欲熏心?非但如此,凯撒还是一位为罗马城邦考虑的公民。他虽知集权能够提高统治效率,更利于国家发展,但他也深知罗马共和制深入人心,他必须顺应民心,因此安东尼三次献上王冠之时,他极力拒绝了王冠。可以看到,勃鲁托斯全程只是用个人的荣誉在做担保,只是猜忌,他并未像凯撒般有实际的为民奉献的作为。民众自然选择倒戈。其次,勃鲁托斯逃跑途中,一路征敛,民众都心怀怨恨,被迫归顺。在战争过程中,勃鲁托斯深知他麾下的民众将转向安东尼方,为了防止对方兵力不断壮大,他做出了错误的决断,迎击安东尼战队,导致惨败。第二个原因在于勃鲁托斯自我怀疑,信念崩塌。他的妻子鲍西娅因为他的远逃,迫于安东尼不断强大的势力选择了自杀。他那无可指摘的好友凯撒,只因他怀疑威胁共和政体,就被杀害,致使罗马失去一名伟大的将士。勃鲁托斯的内心痛苦自责,甚至出现幻觉,在萨迪斯的夜里,在腓利比的战场上,他看到凯撒的鬼魂来向他复仇。他的好友凯歇斯也在战争中死去。再看现在的形势,国家还是落入了主张君主制、凯撒的后裔手中,七十多位元老也被杀害,有能力支持共和制的人还有几个?未来不可知,勃鲁托斯的信念悄然崩塌。
三.凯撒该不该杀?
勃鲁托斯坚持共和制是否是正确的抉择?共和体制下的民众就自由吗?凯撒在世之时,共和国早已问题重重,常常会突然爆发野蛮的政治暴力,主宰共和国的一小群元老院精英往往滥用职权,剥削压榨中下层人民3。在该剧开场,精英阶层的护民官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十分抵制凯撒回国,更是严厉驱赶迎接凯撒回归的民众。按照剧中主张除掉凯撒的共和派的认知,凯撒独揽大权会成为暴君。可在世时的凯撒当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凯撒虽然权力很大,但他一生始终支持民众的事业,执行了不少为大众造福的举措4。莎士比亚有意将凯撒刻画为年老体衰的形象,从而突出了凯撒精神的伟大。通过铺写密谋者对凯撒的指责,从反面证实了凯撒为王的无可非议。而勃鲁托斯虽是罗马共和体制的坚决守护者,为避免暴政而选择弑杀凯撒,但他却没有预测到刺杀凯撒的后果:为了崇高的目的也会使国家陷入混乱与血泊之中,使大量无辜惨遭杀戮。剧中,民众被煽动烧毁叛党们的房屋;诗人辛那仅仅是因为与参加叛党的辛那同名,就被民众当街打死;七十个元老被非法处死。勃鲁托斯等人想要避免共和制覆亡,却使罗马陷入了长达13年的内战,加速了罗马实行君主制政体。君主派奥科泰维斯与马克·安东尼带着强兵挺进腓立比,攻击勃鲁托斯与凯歇斯的军队。勃鲁托斯与凯歇斯在两次腓利比战役中兵败,其后罗马新的三头同盟5建立起来又迅速卷入内战,在公元前31年的亚克兴角海战中屋大维打败安东尼,成为罗马实际上的唯一统治者,建立了帝国。 从反叛结果上来看,或许可以说凯撒实际上是新型政治体制的牺牲品。随着帝国主义的扩张,罗马从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迅速崛起成为地中海的霸主,而其后为平衡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深入扩张,就必然要求有统领国家大局之人,因此罗马走向君主制,共和制解体或许也只是时间问题。凯撒作为这一过渡时期的人物,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替罪羊。
四.结语
该剧凯撒虽然仅仅出现三场,但毋庸置疑凯撒或凯撒精神支配着剧中所有的人。凯撒站在共和国的顶点,帝国的开端,他的悲剧似乎不可避免。莎士比亚并没有着力批判某一政体,但通过分析共和派竭力维持共和政体,略有理想化之嫌来看,莎士比亚似乎更赞成顺应时代变革,国家在一种更为务实的政体下运行才是切实可行之策。
参考文献
[1]阿德里安·戈兹沃西《凯撒:巨人的一生》,陆大鹏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阿兰·布鲁姆,哈瑞·雅法 《莎士比亚的政治》,潘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陈会亮 《论
关键词:莎士比亚 《裘力斯·凯撒》 凯撒之死 君主派 共和派
1599年问世的《裘力斯·凯撒》不仅是一部罗马历史剧,还是莎士比亚伟大悲剧的开山之作。莎士比亚巧妙地借用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里的两章《凯撒》和《马可斯·布鲁图斯》为创作素材,以“凯撒之死”为中心题材,将裘力斯·凯撒与小勃鲁托斯分别作为君主派和共和派的代表,围绕君主制与共和派之间的斗争而创作該剧。理解这部戏剧的关键之一便是解决这一问题:凯撒该不该杀?
一.凯撒因何被杀?
罗马最初是君主制国家,约公元前509年,内部动乱导致君主制覆灭,被共和制取代。该体制努力阻止任何一个人掌握太大的长久性的权力,因此将权力赋予不同的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行政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1。此后近四百年中无人试图恢复君主制。共和末期爆发了长达百余年的内战(前146-前27)2,凯撒就出生于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凯撒一生戎马兵戈,历下无数战功。他三次担任执政官,公元前44年还被授予终身独裁官一职。在他生命后期,他手握实权之大已远远超过任何人。凯撒俨然成为了一名还未授予王冠的君主。他的战绩与威名触及了罗马的政体,并且,罗马共和派认为凯撒即将成为一个满腹野心,专断独裁的君主。
在莎士比亚的《裘力斯·凯撒》这部剧中开场,罗马的平民们都在广场欢庆英雄凯撒凯旋,几度欲献王冠给他。从几个贵族角色的谈话当中,也可窥见凯撒的地位与影响力。如凯歇斯对勃鲁托斯说道“我们这位凯撒究竟吃些什么美食,才会长得这样伟大?……要是罗马给一个人独占了去,那么它真的变成无人之境了”(莎士比亚85)。凯斯卡也谈到了有些元老在策划立凯撒为王。此外,剧中还有描述凯撒专断暴力的言行。护民官马鲁勒斯与弗雷维斯被杀死了只是因为扯去了凯撒像上的彩带。三月十五日,元老院中,麦泰勒斯·辛伯请愿,希望能撤销放逐他的兄弟出境的命令,但凯撒坚定的拒绝道“……只有一个人能够确保他的不可侵犯的地位,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动摇。我就是他;让我在这件小小的事上向你们证明,我既然已经决定把辛伯放逐,就要贯彻我的意旨,毫不含糊地执行这一个成命,而且永远不让他再回到罗马来”(110)。凯撒的坚决在共和派看来是暴力地压制。凯撒已然为君主制铺平了道路,他将罗马城邦已运行近四百年的共和体制弃之不顾。共和国体制危在旦夕。凯撒拥有的集权与民主共和国的理念相抵触,以勃鲁托斯为首的共和派相信只有除掉凯撒,结束凯撒的政治生涯,才能恢复共和国自由民主的状态。勃鲁托斯认为若让凯撒称王,那就等同于“他们把一个毒刺给了凯撒,使他可以随意加害于人”(116)。因此共和派的贵族精英们打着维护共和政体的口号,决意杀死凯撒以阻止他建立君主制国家。
二.勃鲁托斯为何自杀?
勃鲁托斯在众人口中是德行高尚的“仁人义士”,他是“激于正义的思想,为了大众的利益”才暗杀凯撒。剧中,勃鲁托斯在暗杀行动成功后,已然掌握了主动权,既是为了民众,为何民众倒戈?为何以自杀收场?莎士比亚以凯撒被杀为引,在安东尼复仇的框架内,借由一个接一个的从属事件不断深入,将勃鲁托斯的失败原因由浅至深的揭露出来。首要原因是民众背弃了勃鲁托斯。勃鲁托斯决定刺杀民众爱戴且尊崇的凯撒时,并没有什么正当的刺杀理由。不是因为当下的凯撒真的做了误用权威的事,或其有让人可以指摘的地方,而是“要是再扩大了他的权力,一定会引起这样的后患”(莎士比亚 94)。勃鲁托斯只为一种可能性就杀害了凯撒。他向民众解释,因为他不愿民众“作奴隶而死”(116),而凯撒的野心会使民众失去自由。勃鲁托斯自认为他的行为高尚,是出于公心,民众应当会理解他。他甚至仁慈地给凯撒的同派后裔安东尼陈说悼词的机会。然而安东尼描述的凯撒更像是一位“开明君主”。俘虏的赎金都充实了公家财库;凯撒会哀愁贫苦平民的生活;凯撒留下的遗嘱表示:他将给每个罗马市民七十五个德拉克玛,他还将他所有步道、私人园亭,新辟的花圃,全部赠与市民。这些都可以看到凯撒的仁心,这般慷慨无私,如何说他利欲熏心?非但如此,凯撒还是一位为罗马城邦考虑的公民。他虽知集权能够提高统治效率,更利于国家发展,但他也深知罗马共和制深入人心,他必须顺应民心,因此安东尼三次献上王冠之时,他极力拒绝了王冠。可以看到,勃鲁托斯全程只是用个人的荣誉在做担保,只是猜忌,他并未像凯撒般有实际的为民奉献的作为。民众自然选择倒戈。其次,勃鲁托斯逃跑途中,一路征敛,民众都心怀怨恨,被迫归顺。在战争过程中,勃鲁托斯深知他麾下的民众将转向安东尼方,为了防止对方兵力不断壮大,他做出了错误的决断,迎击安东尼战队,导致惨败。第二个原因在于勃鲁托斯自我怀疑,信念崩塌。他的妻子鲍西娅因为他的远逃,迫于安东尼不断强大的势力选择了自杀。他那无可指摘的好友凯撒,只因他怀疑威胁共和政体,就被杀害,致使罗马失去一名伟大的将士。勃鲁托斯的内心痛苦自责,甚至出现幻觉,在萨迪斯的夜里,在腓利比的战场上,他看到凯撒的鬼魂来向他复仇。他的好友凯歇斯也在战争中死去。再看现在的形势,国家还是落入了主张君主制、凯撒的后裔手中,七十多位元老也被杀害,有能力支持共和制的人还有几个?未来不可知,勃鲁托斯的信念悄然崩塌。
三.凯撒该不该杀?
勃鲁托斯坚持共和制是否是正确的抉择?共和体制下的民众就自由吗?凯撒在世之时,共和国早已问题重重,常常会突然爆发野蛮的政治暴力,主宰共和国的一小群元老院精英往往滥用职权,剥削压榨中下层人民3。在该剧开场,精英阶层的护民官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十分抵制凯撒回国,更是严厉驱赶迎接凯撒回归的民众。按照剧中主张除掉凯撒的共和派的认知,凯撒独揽大权会成为暴君。可在世时的凯撒当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凯撒虽然权力很大,但他一生始终支持民众的事业,执行了不少为大众造福的举措4。莎士比亚有意将凯撒刻画为年老体衰的形象,从而突出了凯撒精神的伟大。通过铺写密谋者对凯撒的指责,从反面证实了凯撒为王的无可非议。而勃鲁托斯虽是罗马共和体制的坚决守护者,为避免暴政而选择弑杀凯撒,但他却没有预测到刺杀凯撒的后果:为了崇高的目的也会使国家陷入混乱与血泊之中,使大量无辜惨遭杀戮。剧中,民众被煽动烧毁叛党们的房屋;诗人辛那仅仅是因为与参加叛党的辛那同名,就被民众当街打死;七十个元老被非法处死。勃鲁托斯等人想要避免共和制覆亡,却使罗马陷入了长达13年的内战,加速了罗马实行君主制政体。君主派奥科泰维斯与马克·安东尼带着强兵挺进腓立比,攻击勃鲁托斯与凯歇斯的军队。勃鲁托斯与凯歇斯在两次腓利比战役中兵败,其后罗马新的三头同盟5建立起来又迅速卷入内战,在公元前31年的亚克兴角海战中屋大维打败安东尼,成为罗马实际上的唯一统治者,建立了帝国。 从反叛结果上来看,或许可以说凯撒实际上是新型政治体制的牺牲品。随着帝国主义的扩张,罗马从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迅速崛起成为地中海的霸主,而其后为平衡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深入扩张,就必然要求有统领国家大局之人,因此罗马走向君主制,共和制解体或许也只是时间问题。凯撒作为这一过渡时期的人物,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替罪羊。
四.结语
该剧凯撒虽然仅仅出现三场,但毋庸置疑凯撒或凯撒精神支配着剧中所有的人。凯撒站在共和国的顶点,帝国的开端,他的悲剧似乎不可避免。莎士比亚并没有着力批判某一政体,但通过分析共和派竭力维持共和政体,略有理想化之嫌来看,莎士比亚似乎更赞成顺应时代变革,国家在一种更为务实的政体下运行才是切实可行之策。
参考文献
[1]阿德里安·戈兹沃西《凯撒:巨人的一生》,陆大鹏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阿兰·布鲁姆,哈瑞·雅法 《莎士比亚的政治》,潘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陈会亮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