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面临尴尬的境地,为了学生将来更好的就业,促进他们健康的发展,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必须进行改革。在学生培养质量、政府提供政策保障以及职业院校不合格学生实行“回炉”机制上探索出学生“出口”畅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进口;出口;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02
《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承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然而当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并不是很顺畅,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并探索出一系列解决的对策。
一、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学生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但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学生不能就业
人才招聘会常常会出现“人才无处去,企业空手回”的尴尬局面。这种需求不能满足和供给大量富余的近乎极端的现象表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脱节,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严重的偏移,学生不能就业。
(二)学生不肯就业
当前有部分学生无忧患意识,即使毕业了,他们还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他们知道处于学生时代,他们就可以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当然学生不肯就业的原因还不只这些。
(三)学生不能对口就业
据有关资料统计,近些年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平均在50%左右,近一半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所学非所用。一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比如农学专业就业对口率甚至不到20%。职业院校毕业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在就业中选择了非本专业的职业。中国就业促进会的冯俭在2006年对我国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调查分析中发现,28所学校的专业基本对口率虽然在80%以上,但专业完全对口率则很低,一般不超过30%,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数据则更低。
二、学生“出口”不畅的原因分析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要求。市场经济有时是十分残酷的,产品质量和性价比是要经过竞争考验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成本也相去甚远。如果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与接受职前培训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差不多,那么,成本核算所遵循的效益最大化原则就会促使企业录用农民工,即使招用了我们的毕业生,也会给予农民工一样的待遇。而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尚不健全的劳动用工制度,又使得企业有条件从社会直接获取农民工。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二)学生自身缺乏就业意识,职业院校应该加大就业、创业指导。职业院校培养的对象是形象思维较好,而抽象思维一般的学生。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时代就没有将基础知识学好,他们的特长是动手能力较好,但深层次的思考普遍缺乏,因此,这种欠缺就应该通过职业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得以弥补。
(三)政府重视不够。尽管中央一再提升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但许多地方决策者仍把职业教育视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在教育规划中,职业教育一直是普通教育生源的缓冲系统;在教育经费的安排上,职业教育也一直处于次要地位,有时甚至是被遗忘的角落;研究管理力量十分薄弱,每个县市从事职成教研究和管理的,基本上都只有一科室外加一个教研员,这和普教相比,落差很大;就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待遇,也明显低于普通高中。近年来职业教育在规模上扩张很快,而经费的投入远远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房子有了,场地有了,看起来漂亮了,但内行一看就知道,空壳子一个,设备寥寥无几,技术技能岂能是从书本上看出来,黑板上写出来的?
三、学生“出口”畅的对策
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各职业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来作为学校的办学方针,切实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确保学生“出口”畅,探索出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
(一)质量保障是基础
学生就业的好坏,关键是质量,这就如同一件商品。“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职业院校要真正确保学生能很好的就业,关键是学生素质好和技能高。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1、加强对学生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加大对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首先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使学生明确目前的就业形势是什么样的。例如,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人员需要知识,更需要经历和经验,一般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特别强调会计人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社会上流传的是“会计越老越吃香”,“一个老会计手上做着十几个单位的账”,可见经验的重要性。要做好会计,必须要有基层出纳、材料核算、工资核算等的工作经验,否则,很难成为一个有经验的会计。
其次要从主观上增强对会计行业的认同,培养他们敬业乐业的精神,授课教师这方面要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与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本行业,明确从事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前途。还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会计工作产生兴趣。因为笔者根据经验所知,大部分学生都是不喜欢会计工作的,因为她死板,再加之学生感到自身数学不好,有学习的畏难情绪。
2、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拓展新型、仿真训练技能的方式、方法
(1)建设新型模拟实习、实训系统
实习实训是职业院校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培养职业应用技能,增强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方法。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与能力只靠学校课堂教学是不能完全得到的,必须要通过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习锻炼取得。职业院校必须加大对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能及时地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促进专业理论的学习。
(2)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所谓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在企业中进行实训、实习,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和企业合作,拓宽学生的职业实践渠道,增强学生对用人单位、工作环境、职业状况的了解,通过工学交替等方式提前适应岗位要求,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例如,以会计专业为例,学生在校学完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职业院校就可以与当地的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记账公司联系,安排学生下这些企业实习,以便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这种方式既可以减少实验实训室成本,还能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锻炼,并且实现和企业零对接的要求。
(3)创建真实实践平台,提供完全逼真的实习、实训场所
职业院校可以在校内创办校内工厂、校内公司、校内酒店、校内超市、校内会计师事务所等等所有与本校所设专业相关的真实的工商注册实体,交与学生经营,这种实体经营是较前述两种实训模式更为有效的培养学生技能的方式、方法。例如,以会计专业为例,笔者所在学校就成立了一家校内记账公司,完全交与学生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但学校定期考核,定期安排学生轮训。
(二)政策保障是护航
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除了依赖学生的高素质、高技能外,还必须借助于政府的政策。这正如一件合格商品一样,它的买卖成交必须依赖于买卖双方,要真正将一件合格商品卖出去,就必须保证买方有足够的购买力。职业院校要保证毕业生就业,就必须依赖于用人单位。因此笔者呼唤政府必须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政策。具体有以下两方面:
1、对于录用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或实习生的单位,我国政府可以仿照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一样,给予这些用人单位在税收政策上的优惠措施,可以根据当年录用人数和聘用时间在税收上给予减免或退还部分的政策;也可以依照当前我国企业录用残疾人员或企业下岗职工的一些优惠政策。例如,我国新办的商贸企业(从事批发,批零兼营经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除外),当年新招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30%(含30%),并与之签定3年期限的劳动合同,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缴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2、当前“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已经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赛、年年有省赛、届届参国赛”的局面。对于那些在省赛或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选手除了当前已经给予的优惠政策外,笔者建议可以安排他们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凭他们的技能水平,从事专业技术服务,应该肯定是能胜任的。如果能有这样的良好政策,笔者坚信:一方面能带动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也一定能提高全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
(三)机制保障是手段
职业院校培养的应该是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学生,但难免也会出现不合格的学生流入市场的现象。对于这样的个别或者部分学生我们也应该有一定的强制措施进行“回炉”再加工,职业院校应该建立这样一种机制。这正如商品交易市场,对于不合格商品实行退场制度。对于已经毕业或者已经就业的学生,当前职业院校应该鼓励他们在专业技能缺乏时再回校学习提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当他们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时我们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或者根据学校毕业生跟踪就业表,强制他们“回炉”再加工。
参考文献:
[1]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8,(8).
[2]冯俭.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浮出水面[J].职业技术教育,2008,(12):66-68.
[3]潘士远,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2006,(1):24).
[4]高职院校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现状诊断及对策—高职院校大学生集体责任感调查报告—成才之路,2010,(1).
[5]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文教资料,2008,(36).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进口;出口;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02
《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承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然而当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并不是很顺畅,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并探索出一系列解决的对策。
一、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学生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但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学生不能就业
人才招聘会常常会出现“人才无处去,企业空手回”的尴尬局面。这种需求不能满足和供给大量富余的近乎极端的现象表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脱节,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严重的偏移,学生不能就业。
(二)学生不肯就业
当前有部分学生无忧患意识,即使毕业了,他们还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他们知道处于学生时代,他们就可以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当然学生不肯就业的原因还不只这些。
(三)学生不能对口就业
据有关资料统计,近些年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平均在50%左右,近一半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所学非所用。一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比如农学专业就业对口率甚至不到20%。职业院校毕业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在就业中选择了非本专业的职业。中国就业促进会的冯俭在2006年对我国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调查分析中发现,28所学校的专业基本对口率虽然在80%以上,但专业完全对口率则很低,一般不超过30%,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数据则更低。
二、学生“出口”不畅的原因分析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要求。市场经济有时是十分残酷的,产品质量和性价比是要经过竞争考验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成本也相去甚远。如果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与接受职前培训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差不多,那么,成本核算所遵循的效益最大化原则就会促使企业录用农民工,即使招用了我们的毕业生,也会给予农民工一样的待遇。而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尚不健全的劳动用工制度,又使得企业有条件从社会直接获取农民工。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二)学生自身缺乏就业意识,职业院校应该加大就业、创业指导。职业院校培养的对象是形象思维较好,而抽象思维一般的学生。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时代就没有将基础知识学好,他们的特长是动手能力较好,但深层次的思考普遍缺乏,因此,这种欠缺就应该通过职业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得以弥补。
(三)政府重视不够。尽管中央一再提升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但许多地方决策者仍把职业教育视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在教育规划中,职业教育一直是普通教育生源的缓冲系统;在教育经费的安排上,职业教育也一直处于次要地位,有时甚至是被遗忘的角落;研究管理力量十分薄弱,每个县市从事职成教研究和管理的,基本上都只有一科室外加一个教研员,这和普教相比,落差很大;就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待遇,也明显低于普通高中。近年来职业教育在规模上扩张很快,而经费的投入远远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房子有了,场地有了,看起来漂亮了,但内行一看就知道,空壳子一个,设备寥寥无几,技术技能岂能是从书本上看出来,黑板上写出来的?
三、学生“出口”畅的对策
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各职业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来作为学校的办学方针,切实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确保学生“出口”畅,探索出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
(一)质量保障是基础
学生就业的好坏,关键是质量,这就如同一件商品。“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职业院校要真正确保学生能很好的就业,关键是学生素质好和技能高。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1、加强对学生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加大对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首先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使学生明确目前的就业形势是什么样的。例如,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人员需要知识,更需要经历和经验,一般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特别强调会计人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社会上流传的是“会计越老越吃香”,“一个老会计手上做着十几个单位的账”,可见经验的重要性。要做好会计,必须要有基层出纳、材料核算、工资核算等的工作经验,否则,很难成为一个有经验的会计。
其次要从主观上增强对会计行业的认同,培养他们敬业乐业的精神,授课教师这方面要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与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本行业,明确从事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前途。还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会计工作产生兴趣。因为笔者根据经验所知,大部分学生都是不喜欢会计工作的,因为她死板,再加之学生感到自身数学不好,有学习的畏难情绪。
2、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拓展新型、仿真训练技能的方式、方法
(1)建设新型模拟实习、实训系统
实习实训是职业院校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培养职业应用技能,增强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方法。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与能力只靠学校课堂教学是不能完全得到的,必须要通过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习锻炼取得。职业院校必须加大对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能及时地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促进专业理论的学习。
(2)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所谓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在企业中进行实训、实习,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和企业合作,拓宽学生的职业实践渠道,增强学生对用人单位、工作环境、职业状况的了解,通过工学交替等方式提前适应岗位要求,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例如,以会计专业为例,学生在校学完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职业院校就可以与当地的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记账公司联系,安排学生下这些企业实习,以便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这种方式既可以减少实验实训室成本,还能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锻炼,并且实现和企业零对接的要求。
(3)创建真实实践平台,提供完全逼真的实习、实训场所
职业院校可以在校内创办校内工厂、校内公司、校内酒店、校内超市、校内会计师事务所等等所有与本校所设专业相关的真实的工商注册实体,交与学生经营,这种实体经营是较前述两种实训模式更为有效的培养学生技能的方式、方法。例如,以会计专业为例,笔者所在学校就成立了一家校内记账公司,完全交与学生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但学校定期考核,定期安排学生轮训。
(二)政策保障是护航
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除了依赖学生的高素质、高技能外,还必须借助于政府的政策。这正如一件合格商品一样,它的买卖成交必须依赖于买卖双方,要真正将一件合格商品卖出去,就必须保证买方有足够的购买力。职业院校要保证毕业生就业,就必须依赖于用人单位。因此笔者呼唤政府必须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政策。具体有以下两方面:
1、对于录用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或实习生的单位,我国政府可以仿照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一样,给予这些用人单位在税收政策上的优惠措施,可以根据当年录用人数和聘用时间在税收上给予减免或退还部分的政策;也可以依照当前我国企业录用残疾人员或企业下岗职工的一些优惠政策。例如,我国新办的商贸企业(从事批发,批零兼营经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除外),当年新招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30%(含30%),并与之签定3年期限的劳动合同,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缴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2、当前“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已经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赛、年年有省赛、届届参国赛”的局面。对于那些在省赛或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选手除了当前已经给予的优惠政策外,笔者建议可以安排他们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凭他们的技能水平,从事专业技术服务,应该肯定是能胜任的。如果能有这样的良好政策,笔者坚信:一方面能带动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也一定能提高全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
(三)机制保障是手段
职业院校培养的应该是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学生,但难免也会出现不合格的学生流入市场的现象。对于这样的个别或者部分学生我们也应该有一定的强制措施进行“回炉”再加工,职业院校应该建立这样一种机制。这正如商品交易市场,对于不合格商品实行退场制度。对于已经毕业或者已经就业的学生,当前职业院校应该鼓励他们在专业技能缺乏时再回校学习提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当他们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时我们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或者根据学校毕业生跟踪就业表,强制他们“回炉”再加工。
参考文献:
[1]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8,(8).
[2]冯俭.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浮出水面[J].职业技术教育,2008,(12):66-68.
[3]潘士远,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2006,(1):24).
[4]高职院校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现状诊断及对策—高职院校大学生集体责任感调查报告—成才之路,2010,(1).
[5]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文教资料,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