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有说必有思,会说必会思。
数学课堂促使学生积极地“说”,有利于把教学材料转化为抽象的思维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说”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说”的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而且是数学学科的教学任务。在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敢说,训练学生乐说、会说,培养学生好说。
一、沟通情感,使学生敢问敢说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积极大胆地说,与师生间的情感息息相关。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而紧张的师生关系则会抑制学生“说”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还喋喋不休地埋怨学生不开口回答问题,甚至大声训斥,想以此逼迫学生“说”。殊不知,这样必然造成恶性循环,学生由不会“说”再加上不敢“说”,课堂气氛必然更沉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感情投资,善于和学生沟通情感,注意创设愉快、宽松、积极、和谐的气氛。首先,教师上课要精神饱满,态度和蔼,教风民主,语言要亲切、自然、准确、生动。其次,要善于表扬。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说”,对回答好的或有进步的学生,使用“说得好极了”、“说得真棒”等语言给予鼓励和表扬,培养“说”的积极性。对回答不好或不会回答的学生,教师也要真诚地给予鼓励,在表扬与鼓励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爱,建立“说”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感趣乐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最好的方法。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就会乐意地去做、去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位教师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课学习。上课开始,教师拿着一捆36本课外读物,从容地进入课堂。同学们都好奇地睁大眼睛,各自在想:老师拿这么多书要干什么?教师指着这捆书说:“这36本课外读物,我要分给三个小组,要求第一组分得这捆书的■,第二组分得这捆书的■,第三组分得这捆书的■,请问谁分得多?”学生中有的说:“第一组分得多。”有的说:“第二组分得多。”还有的说:“三个组分得同样多。”同学们争论不休,但是都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接着教师分别叫三个组的组长上来依次把这捆书平均分成三份、六份、九份,各自拿走应得的份数,并把分的过程说一遍,通过实际操作之后,大家叫了起来:“分得一样多。”有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分得一样多呢?”教师说:“是呀!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为什么会一样大呢?是什么原因使这三个分数相等的呢?”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于是老师抓住机会进行新授,从而又快又好地揭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知情会说
课堂上除了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手势、先进的教学媒体以求得形象直观外,还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说,并想办法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说的素材,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思维加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经常训练,学生不仅有敢说的习惯,而且有能说、会说的素质。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引导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接着让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个,让他们小组合作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由于有实物操作,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汇报时,同学们方法多样,生1:“我是用量的,我先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把它们加起来,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生2:“我也是用量的,可是我把三个内角加起来是182°。”生3:“我是把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把它们重新拼回去,发现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师:“为什么测量时得不到统一答案呢?”生4:“他量得不准。”师:“对,这就是测量的误差。”接着,我把生2的三角形用剪拼的方法也得到内角和是180°。这样,给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有东西可说,学生就能达到知情会说。
四、体验成功,使学生想胜好说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小学生兴趣持久性较差,要使“说”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必须努力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经常从对具体事物的接触中获取愉快体验,慢慢地越说越好。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把劳动的欢乐、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给予儿童,在儿童的心里激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说”,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在概括什么是循环小数时,我让学生观察板书,比一比谁概括得最好。生1:“一个小数,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是循环小数。”生2:“一个小数,几个数字不断地重复出现就是循环小数。”生3:“一个小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就是循环小数。”然后让学生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接着让全班同学评一评谁说得最好,学生为了获胜,就能越来越会说,说得越来越好。当然,优秀生是教师的“宠臣”,体验成功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而学困生就不尽然。所以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调动学困生说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学困生有说的机会,如他们举手发言,优先提问;有些较简单的内容,先让他们发表意见;有些问题说错了,在其他同学说对后让他们再说一遍,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优先发展,让他们体验成功,让他们不再成为课堂里的陪客。
数学课堂促使学生积极地“说”,有利于把教学材料转化为抽象的思维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说”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说”的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而且是数学学科的教学任务。在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敢说,训练学生乐说、会说,培养学生好说。
一、沟通情感,使学生敢问敢说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积极大胆地说,与师生间的情感息息相关。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而紧张的师生关系则会抑制学生“说”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还喋喋不休地埋怨学生不开口回答问题,甚至大声训斥,想以此逼迫学生“说”。殊不知,这样必然造成恶性循环,学生由不会“说”再加上不敢“说”,课堂气氛必然更沉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感情投资,善于和学生沟通情感,注意创设愉快、宽松、积极、和谐的气氛。首先,教师上课要精神饱满,态度和蔼,教风民主,语言要亲切、自然、准确、生动。其次,要善于表扬。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说”,对回答好的或有进步的学生,使用“说得好极了”、“说得真棒”等语言给予鼓励和表扬,培养“说”的积极性。对回答不好或不会回答的学生,教师也要真诚地给予鼓励,在表扬与鼓励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爱,建立“说”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感趣乐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最好的方法。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就会乐意地去做、去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位教师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课学习。上课开始,教师拿着一捆36本课外读物,从容地进入课堂。同学们都好奇地睁大眼睛,各自在想:老师拿这么多书要干什么?教师指着这捆书说:“这36本课外读物,我要分给三个小组,要求第一组分得这捆书的■,第二组分得这捆书的■,第三组分得这捆书的■,请问谁分得多?”学生中有的说:“第一组分得多。”有的说:“第二组分得多。”还有的说:“三个组分得同样多。”同学们争论不休,但是都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接着教师分别叫三个组的组长上来依次把这捆书平均分成三份、六份、九份,各自拿走应得的份数,并把分的过程说一遍,通过实际操作之后,大家叫了起来:“分得一样多。”有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分得一样多呢?”教师说:“是呀!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为什么会一样大呢?是什么原因使这三个分数相等的呢?”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于是老师抓住机会进行新授,从而又快又好地揭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知情会说
课堂上除了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手势、先进的教学媒体以求得形象直观外,还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说,并想办法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说的素材,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思维加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经常训练,学生不仅有敢说的习惯,而且有能说、会说的素质。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引导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接着让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个,让他们小组合作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由于有实物操作,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汇报时,同学们方法多样,生1:“我是用量的,我先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把它们加起来,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生2:“我也是用量的,可是我把三个内角加起来是182°。”生3:“我是把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把它们重新拼回去,发现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师:“为什么测量时得不到统一答案呢?”生4:“他量得不准。”师:“对,这就是测量的误差。”接着,我把生2的三角形用剪拼的方法也得到内角和是180°。这样,给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有东西可说,学生就能达到知情会说。
四、体验成功,使学生想胜好说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小学生兴趣持久性较差,要使“说”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必须努力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经常从对具体事物的接触中获取愉快体验,慢慢地越说越好。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把劳动的欢乐、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给予儿童,在儿童的心里激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说”,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在概括什么是循环小数时,我让学生观察板书,比一比谁概括得最好。生1:“一个小数,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是循环小数。”生2:“一个小数,几个数字不断地重复出现就是循环小数。”生3:“一个小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就是循环小数。”然后让学生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接着让全班同学评一评谁说得最好,学生为了获胜,就能越来越会说,说得越来越好。当然,优秀生是教师的“宠臣”,体验成功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而学困生就不尽然。所以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调动学困生说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学困生有说的机会,如他们举手发言,优先提问;有些较简单的内容,先让他们发表意见;有些问题说错了,在其他同学说对后让他们再说一遍,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优先发展,让他们体验成功,让他们不再成为课堂里的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