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计算机老师,笔者提出计算机概念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其进行判断、推理、实践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过程。因此,概念及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几年计算机基础教学体会,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点浅谈对概念教学的认识:
一、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概念教学,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
1.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在引入新的知识前,要仔细研究讲授内容,安排学生复习熟悉的知识,并适当引用实例,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的前提下轻松进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可以避免生涩概念给学生带来困惑,适当展示新概念背景可以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
2.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的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在进行Office 2003的教学过程中就格外注意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办公软件这一课程主要由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模块组成,在讲第一个Word模块时,笔者就为后面的模块学习打下了基础,让学生明白这三个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思想是相类似的。
3.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学习新知识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应用,所以我们在引入新概念时一定要排除磨棱两可、含混不清的现象。
比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文档”和“文件”两个概念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时把握其区别:文档是由应用程序所创建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也是包含文件格式和所有内容的文件,它被赋予一个文件名存储在磁盘中;文件指的是一组信息的集合,它可以是文档、或者说是文档的超级。二者可以说是一种包容关系,而不是学生认为的一个概念的两种说法。
4.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充分认识所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引入实例,介绍背景,引申概念的外延。
5.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二、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掌握概念教学的目标,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概念本身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作为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概念教学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
2.加强直观教学,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矛盾。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操作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以解决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3.遵循学生学习概念的特点,组织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概念的引入要注重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概念的理解要注重正反例证的辨析,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重视概念的运用,发挥概念的作用。
三、针对不同内容应该采取的对策
对概念的要求,一般有“知是非”“明因果”“会应用”三个层次。对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学生都应有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对策:
1.对待那些枯燥、难理解的概念采取淡化的对策。“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也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必须能像书本概念那样完整表述出来。
2.对于抽象的概念应采取浅化的对策。对于学生来说,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概念可能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而这些概念往往又非常重要,准确理解这些概念又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3.对于学生由于当时认知能力难以接受的概念采取跨越的对策。当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概念的抽象存在矛盾的时候,这时的概念教学,除了“浅化”之外,另一种处理方法,就是跨越。也就是回避,暂时不给概念下定义。
4.对于那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应采取深化的对策。对一些在理解上似是而非的概念,或是能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概念,应该深化处理,必须让学生充分体验这些概念的形成过程,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述。
概念是学习知识的基石,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前提。我们应该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选择相应的、合理的方法和对策,帮助学生准确、快速掌握概念,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将会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
一、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概念教学,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
1.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在引入新的知识前,要仔细研究讲授内容,安排学生复习熟悉的知识,并适当引用实例,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的前提下轻松进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可以避免生涩概念给学生带来困惑,适当展示新概念背景可以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
2.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的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在进行Office 2003的教学过程中就格外注意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办公软件这一课程主要由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模块组成,在讲第一个Word模块时,笔者就为后面的模块学习打下了基础,让学生明白这三个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思想是相类似的。
3.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学习新知识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应用,所以我们在引入新概念时一定要排除磨棱两可、含混不清的现象。
比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文档”和“文件”两个概念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时把握其区别:文档是由应用程序所创建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也是包含文件格式和所有内容的文件,它被赋予一个文件名存储在磁盘中;文件指的是一组信息的集合,它可以是文档、或者说是文档的超级。二者可以说是一种包容关系,而不是学生认为的一个概念的两种说法。
4.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充分认识所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引入实例,介绍背景,引申概念的外延。
5.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二、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掌握概念教学的目标,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概念本身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作为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概念教学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
2.加强直观教学,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矛盾。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操作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以解决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3.遵循学生学习概念的特点,组织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概念的引入要注重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概念的理解要注重正反例证的辨析,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重视概念的运用,发挥概念的作用。
三、针对不同内容应该采取的对策
对概念的要求,一般有“知是非”“明因果”“会应用”三个层次。对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学生都应有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对策:
1.对待那些枯燥、难理解的概念采取淡化的对策。“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也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必须能像书本概念那样完整表述出来。
2.对于抽象的概念应采取浅化的对策。对于学生来说,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概念可能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而这些概念往往又非常重要,准确理解这些概念又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3.对于学生由于当时认知能力难以接受的概念采取跨越的对策。当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概念的抽象存在矛盾的时候,这时的概念教学,除了“浅化”之外,另一种处理方法,就是跨越。也就是回避,暂时不给概念下定义。
4.对于那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应采取深化的对策。对一些在理解上似是而非的概念,或是能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概念,应该深化处理,必须让学生充分体验这些概念的形成过程,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述。
概念是学习知识的基石,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前提。我们应该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选择相应的、合理的方法和对策,帮助学生准确、快速掌握概念,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将会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