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1日清晨,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首创小学的铁门拉开,在崭新的校舍和教室前,佩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孩子们济济一堂,参与来之不易的开学典礼。
小学大门的左侧,是一堵青黑色的墙。
首创小学原名上里镇共和小学,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受到重创,不幸倾斜、坍塌,无法再继续为镇上的学生提供安全的教学环境。得知这一情况后,首创置业成都公司联合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十二建筑工程公司、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成都富思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共同出资600万元援建,为学校新修教学楼,并更换崭新的课桌椅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不到一年的时间,新的学校交付。规整的教学楼竖列着古朴的木梁和竹栏,与乡镇的农家环境融为一体;宽敞平整的水泥操场上有着崭新的篮筐架;教室中的桌椅也更换一新……
伴随着《展翅高飞,为明天喝彩》的师生集体朗诵,停课一年的共和小学终于在2014-2015年度秋季正式投入使用,扩建后的新学校、良好的教学设备资源,也吸引着周边乡镇的孩子前去就读。学校特意保留了震后散落一地的瓦砾和砖土,在大门的左方垒起了一堵醒目的黑色墙体,以纪念过去的创伤;为感恩首创置业成都公司的义举,共和小学从此更名为上里镇首创小学。
新的开始不仅只在学校,在雨城区各处,告别地震疮痍、朝着新生活迈进的号角声正此起彼伏。
从灾后安置点到旅游新区
在首创小学不远处,于今年4月已基本完工的上里镇庙圷村“水景家园”安置点,又变换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模样。
作为芦山地震受灾较为严重的区县之一,雨城区共统计出农户重建10065户。据了解,所有重建项目均已开工,累计完工8465户,入住5340户。雨城区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共32个,涉及农户3738户,占地面积1100亩,估算总投资13.5亿元,上里镇庙下村“水景家园”就是其中之一。
“水景家园”新村聚居点占地面积25亩,估算总投资3095万元,安置受灾村民84户、281人,于2013年9月启动建设。震后一周年时,安置点的农房主体全部完工,45户农房分配也已完成。
时隔不到半年,只见原有的田间道路已铺设成标识明显、蜿蜒平坦的水泥路,道路两旁栽种着色彩缤纷的观赏花卉;掩映在葱茏的树木中的,是已经漆上外墙、富有生气的一排排小洋楼别墅,再也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乡村房屋原有的模样。
原来,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标准打造的这一安置点,还承接着串连“百里生态茶文化旅游经济带”上共和村、六家村的重要任务。雨城区委、区政府围绕“农旅、文旅”发展规划,不仅努力将“水景家园”打造成具有农家乐旅游接待能力的特色小区,还推进周边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设生态茶叶观光区和生态农业体验区,着力描绘一幅产业兴旺、村庄秀丽的田园山水画卷。
作为新村聚居点建设的代表,庙圷村“水景家园”正处于由自建委向物业管理转型的阶段,配套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也日趋完善,向着新型农村社区典范的方向前进。群众居家就业创业机制正在形成,竹编工艺、食用菌种植、烹饪、制茶等技能培训逐步开展,老百姓在住进新房的同时也有了过上好日子的盼头。
“红配绿”的农旅互动
上里以南的中里镇与“4·20”地震震中芦山龙门同位于龙门山脉,强震给这里带来了重创。一年多的灾后恢复重建,震后阴霾逐渐消散,一片“红绿交织”的美景正逐渐蓬勃耀眼。
中里镇龙泉村东风新村聚居点,是雨城区灾后恢复重建的又一重点项目,作为安置来自各个乡村受灾农户的新村,雨城区遵循“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傍水而建、聚散适度”的建设原则,统一进行规划设计。据了解,小区化建设的东风新村占地面积47亩,安置了受灾群众44户,并配套小区道路、管网、绿化以及公共服务等设施。经过一年的修建,这座升级版的现代田园新村已经完成入住,搬入新居的农户开启了新的生活和劳作模式。
早在1935年,红军长征曾于雨城征战3个月,中里镇便是当时建立的雅安县苏维埃政权旧址所在。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也因灾后重建的契机得以发扬。
近年来,中里镇已累计投入数十万元,将原红四方面军雅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改建为中里镇综合文化站。东风新村在规划设计之初,也充分结合中里镇的红军文化,将新村定位为“红色旅游文化一体化农庄”,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资源,引导村民利用新房打造红色农庄,进行旅游接待,开设红色特产专卖店,出售中里镇的红色特产。以农村特色、田园风光、农家情趣为特色,借势陇西河十里田园游道打造,东风新村积极发展红色农庄和休闲观光农业,全力打造乡村度假旅游示范片。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雨城区区委书记衡彤认为,灾后重建不仅要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还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培育发展壮大产业的同时,雨城区大力开展“新生活进万家”活动,让老百姓在搬进新家后,生活有新习惯,生活有新技能,生活有新气象。
按照“小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的思路,在东风新村的红色旅游基调之外,雨城区决心重新整合这里的农业资源,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东风新村周围原有种植猕猴桃的土地100余亩,在此基础上,当地决定扩大至300亩,形成猕猴桃种植园,再新建百亩茶园种植基地,丰富自身产业元素。这样,东风新村便主动融入了百里生态茶文化乡村旅游大走廊建设,产业结构得到合理地、有特色地调整,农户的持续增收也更有保障。
东风新村聚居点,是雨城区灾后重建新村建设的一道剪影。在灾后重建中,雨城区按照 “景村一体、文村一体、产村一体”模式打造了32个新村聚居点,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的做法,强有力地抓住了重建契机,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县域发展之路。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雨城区委宣传部提供)
小学大门的左侧,是一堵青黑色的墙。
首创小学原名上里镇共和小学,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受到重创,不幸倾斜、坍塌,无法再继续为镇上的学生提供安全的教学环境。得知这一情况后,首创置业成都公司联合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十二建筑工程公司、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成都富思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共同出资600万元援建,为学校新修教学楼,并更换崭新的课桌椅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不到一年的时间,新的学校交付。规整的教学楼竖列着古朴的木梁和竹栏,与乡镇的农家环境融为一体;宽敞平整的水泥操场上有着崭新的篮筐架;教室中的桌椅也更换一新……
伴随着《展翅高飞,为明天喝彩》的师生集体朗诵,停课一年的共和小学终于在2014-2015年度秋季正式投入使用,扩建后的新学校、良好的教学设备资源,也吸引着周边乡镇的孩子前去就读。学校特意保留了震后散落一地的瓦砾和砖土,在大门的左方垒起了一堵醒目的黑色墙体,以纪念过去的创伤;为感恩首创置业成都公司的义举,共和小学从此更名为上里镇首创小学。
新的开始不仅只在学校,在雨城区各处,告别地震疮痍、朝着新生活迈进的号角声正此起彼伏。
从灾后安置点到旅游新区
在首创小学不远处,于今年4月已基本完工的上里镇庙圷村“水景家园”安置点,又变换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模样。
作为芦山地震受灾较为严重的区县之一,雨城区共统计出农户重建10065户。据了解,所有重建项目均已开工,累计完工8465户,入住5340户。雨城区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共32个,涉及农户3738户,占地面积1100亩,估算总投资13.5亿元,上里镇庙下村“水景家园”就是其中之一。
“水景家园”新村聚居点占地面积25亩,估算总投资3095万元,安置受灾村民84户、281人,于2013年9月启动建设。震后一周年时,安置点的农房主体全部完工,45户农房分配也已完成。
时隔不到半年,只见原有的田间道路已铺设成标识明显、蜿蜒平坦的水泥路,道路两旁栽种着色彩缤纷的观赏花卉;掩映在葱茏的树木中的,是已经漆上外墙、富有生气的一排排小洋楼别墅,再也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乡村房屋原有的模样。
原来,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标准打造的这一安置点,还承接着串连“百里生态茶文化旅游经济带”上共和村、六家村的重要任务。雨城区委、区政府围绕“农旅、文旅”发展规划,不仅努力将“水景家园”打造成具有农家乐旅游接待能力的特色小区,还推进周边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设生态茶叶观光区和生态农业体验区,着力描绘一幅产业兴旺、村庄秀丽的田园山水画卷。
作为新村聚居点建设的代表,庙圷村“水景家园”正处于由自建委向物业管理转型的阶段,配套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也日趋完善,向着新型农村社区典范的方向前进。群众居家就业创业机制正在形成,竹编工艺、食用菌种植、烹饪、制茶等技能培训逐步开展,老百姓在住进新房的同时也有了过上好日子的盼头。
“红配绿”的农旅互动
上里以南的中里镇与“4·20”地震震中芦山龙门同位于龙门山脉,强震给这里带来了重创。一年多的灾后恢复重建,震后阴霾逐渐消散,一片“红绿交织”的美景正逐渐蓬勃耀眼。
中里镇龙泉村东风新村聚居点,是雨城区灾后恢复重建的又一重点项目,作为安置来自各个乡村受灾农户的新村,雨城区遵循“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傍水而建、聚散适度”的建设原则,统一进行规划设计。据了解,小区化建设的东风新村占地面积47亩,安置了受灾群众44户,并配套小区道路、管网、绿化以及公共服务等设施。经过一年的修建,这座升级版的现代田园新村已经完成入住,搬入新居的农户开启了新的生活和劳作模式。
早在1935年,红军长征曾于雨城征战3个月,中里镇便是当时建立的雅安县苏维埃政权旧址所在。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也因灾后重建的契机得以发扬。
近年来,中里镇已累计投入数十万元,将原红四方面军雅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改建为中里镇综合文化站。东风新村在规划设计之初,也充分结合中里镇的红军文化,将新村定位为“红色旅游文化一体化农庄”,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资源,引导村民利用新房打造红色农庄,进行旅游接待,开设红色特产专卖店,出售中里镇的红色特产。以农村特色、田园风光、农家情趣为特色,借势陇西河十里田园游道打造,东风新村积极发展红色农庄和休闲观光农业,全力打造乡村度假旅游示范片。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雨城区区委书记衡彤认为,灾后重建不仅要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还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培育发展壮大产业的同时,雨城区大力开展“新生活进万家”活动,让老百姓在搬进新家后,生活有新习惯,生活有新技能,生活有新气象。
按照“小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的思路,在东风新村的红色旅游基调之外,雨城区决心重新整合这里的农业资源,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东风新村周围原有种植猕猴桃的土地100余亩,在此基础上,当地决定扩大至300亩,形成猕猴桃种植园,再新建百亩茶园种植基地,丰富自身产业元素。这样,东风新村便主动融入了百里生态茶文化乡村旅游大走廊建设,产业结构得到合理地、有特色地调整,农户的持续增收也更有保障。
东风新村聚居点,是雨城区灾后重建新村建设的一道剪影。在灾后重建中,雨城区按照 “景村一体、文村一体、产村一体”模式打造了32个新村聚居点,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的做法,强有力地抓住了重建契机,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县域发展之路。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雨城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