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和现状分析入手,对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不高,招生难,流失率高,大学生不能就业,全国出现的用工荒进行了全面的客观的分析,认为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应从高校的教学改革着手,对高校的培养目标要进行新的定位,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更新办学理念,确定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个性,突出实用性,培养出产销对路的,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现状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a)-0125-01
中职教育是技能教育,它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生能不能掌握基本技能,关键在于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教师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教师必须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可以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关键。中职学校的教师都是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的,他们在高校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技能方面却掌握的不多,实践动手能力很有限,很难胜任中职教学的需要,如果他们走向企业还得从头学起,这是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定位造成的。因此,要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抓好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从高校的教学改革抓起。
我国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定位不明确,缺乏办学特色。人才的培养和产出主要依赖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适应经济的发展,关键就是看培养的人才是否为社会所需,为经济建设所用。通过对美国不同层次的工科教育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工科教育最缺乏的就是特色和个性。工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就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计算机的不会编程和组建网络,学焊接的不会焊接,学机械加工的不会操作数控机床,学什么的不会干什么,只要进入大学的门,学不学就能拿上毕业证出来,这是工科院校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主要因素。“人找不到工作,工作找不到人”,仍旧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总之,如果不是学生荒废学业,便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出了问题。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一个在西方讨论了几百年的问题。对当下中国而言,“大学白读了”所反映的远远超出了大学本身。几年前,一则“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传遍大江南北,引来纷纷嗟叹:北大学生不该卖猪肉,人才浪费了。其实我们也不妨反问:北大毕业生应该干什么?或者推而广之,大学毕业生应该干什么?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大学毕业生似乎从来与体力劳动不沾边,与所谓的底层工作绝缘。这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有关;更缘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大学教育的过于美化和人才培养的一锅粥。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学院都在为改成大学而忙碌着;所有的学校都在朝着北大、清华的方向迈进;所有的大学都在与市场接轨,什么专业热就开设什么专业。大学成为一个装饰,一个象征,里面装满了“精英的理想”和“虚幻的承诺”,而这样的理想与承诺全然与学校的定位无关,与社会的需求无关。当毕业生带着单纯的理想从象牙塔里回到现实生活后,自然会发现大学白读了。
在许多国家,大学的定位很明确,比如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职业学院乃至大学里的专业学院,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而我国的许多大学,表面上虽有分工,实际上教育方式和要求趋同,不少高校的本科生、专科生培养没有多大区别,导致一些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在社会上很难生存。
此外,职业教育不受重视。在我们当地,高考成绩一般的考生,他宁可上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大学,也不愿意上省重点职业学校,这样的例子很多,这既与尊重知识、轻视劳动的社会意识有关,也与当前技工的劳动报酬偏低有关。
国家需要多种人才,既要有社会精英,更需要技术工人。在发达国家,技工比例占到了大多数,形成橄榄形的结构。我国却出现了哑铃形的结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比重大增,居于中间的技工数量成为稀缺人群,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这几年全国各地出现的技工荒,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大学毕业生“回炉”读技校的现实选择,还是“大学白读了”的无奈感叹,它们释放的信号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高校扩招以来,每年都存在就业难问题。对此,高校并没有从根本上反思,而是将包袱扔给了社会,最直接的受害者当然是花了巨额上学却没有工作能力的大学生。高校扩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本没有错,错的是对普通的大学生教的却是精英化的教材,空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差距很大,学生只是做了些简单原理演示实验,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实习训练,就业指导,更没有教如何创业。这样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当老师能把学生教好吗?如此的恶性循环,使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学生学不到一技之长,走出社会只能干一些体能型的工作。中职学校出现招生难,流失率高等问题,尽管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很大,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学校的顶岗实习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上了中职和不上中职都一样,技能型的活都干不了,初中毕业可以在工厂当“机器人”,上了中专还是在工厂当“机器人”。眼下我们要解决的是中职学校需要高素质教师,许许多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就业,和许多企业需要技术工人的问题。我们的高校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为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教师,促使他们培养大量的合格的技术工人,来帮助我们的社会共同来解决这个难题,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对于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学校招生难,就业难,全国出现用技工荒的尴尬局面,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企业的积极探索以及学生及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等等,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但是,高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从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定位上改革才能彻底解决这个尴尬的局面。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主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的中职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针对中职学校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除对高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外,中职学校也要把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提高本身业务素质作为学校的大事来抓,学校要采取多种激励机制,激发青年教师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如在课时计算时让技能课的系数大于基础科的系数,在教师中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活动,重奖技能竞赛获奖的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岗位练兵活动,让他们直接参与教学设备的安装,校园网络的组建,机械加工设备的安安装、调试等,学校的有些工程可由专业课教师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培养他们的劳动观点,提高他们的技能,学校也可对外承揽些工程,由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共同完成。一句话,要给他们创造提高技能的机会和环境。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现状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a)-0125-01
中职教育是技能教育,它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生能不能掌握基本技能,关键在于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教师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教师必须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可以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关键。中职学校的教师都是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的,他们在高校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技能方面却掌握的不多,实践动手能力很有限,很难胜任中职教学的需要,如果他们走向企业还得从头学起,这是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定位造成的。因此,要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抓好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从高校的教学改革抓起。
我国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定位不明确,缺乏办学特色。人才的培养和产出主要依赖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适应经济的发展,关键就是看培养的人才是否为社会所需,为经济建设所用。通过对美国不同层次的工科教育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工科教育最缺乏的就是特色和个性。工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就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计算机的不会编程和组建网络,学焊接的不会焊接,学机械加工的不会操作数控机床,学什么的不会干什么,只要进入大学的门,学不学就能拿上毕业证出来,这是工科院校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主要因素。“人找不到工作,工作找不到人”,仍旧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总之,如果不是学生荒废学业,便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出了问题。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一个在西方讨论了几百年的问题。对当下中国而言,“大学白读了”所反映的远远超出了大学本身。几年前,一则“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传遍大江南北,引来纷纷嗟叹:北大学生不该卖猪肉,人才浪费了。其实我们也不妨反问:北大毕业生应该干什么?或者推而广之,大学毕业生应该干什么?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大学毕业生似乎从来与体力劳动不沾边,与所谓的底层工作绝缘。这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有关;更缘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大学教育的过于美化和人才培养的一锅粥。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学院都在为改成大学而忙碌着;所有的学校都在朝着北大、清华的方向迈进;所有的大学都在与市场接轨,什么专业热就开设什么专业。大学成为一个装饰,一个象征,里面装满了“精英的理想”和“虚幻的承诺”,而这样的理想与承诺全然与学校的定位无关,与社会的需求无关。当毕业生带着单纯的理想从象牙塔里回到现实生活后,自然会发现大学白读了。
在许多国家,大学的定位很明确,比如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职业学院乃至大学里的专业学院,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而我国的许多大学,表面上虽有分工,实际上教育方式和要求趋同,不少高校的本科生、专科生培养没有多大区别,导致一些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在社会上很难生存。
此外,职业教育不受重视。在我们当地,高考成绩一般的考生,他宁可上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大学,也不愿意上省重点职业学校,这样的例子很多,这既与尊重知识、轻视劳动的社会意识有关,也与当前技工的劳动报酬偏低有关。
国家需要多种人才,既要有社会精英,更需要技术工人。在发达国家,技工比例占到了大多数,形成橄榄形的结构。我国却出现了哑铃形的结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比重大增,居于中间的技工数量成为稀缺人群,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这几年全国各地出现的技工荒,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大学毕业生“回炉”读技校的现实选择,还是“大学白读了”的无奈感叹,它们释放的信号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高校扩招以来,每年都存在就业难问题。对此,高校并没有从根本上反思,而是将包袱扔给了社会,最直接的受害者当然是花了巨额上学却没有工作能力的大学生。高校扩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本没有错,错的是对普通的大学生教的却是精英化的教材,空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差距很大,学生只是做了些简单原理演示实验,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实习训练,就业指导,更没有教如何创业。这样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当老师能把学生教好吗?如此的恶性循环,使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学生学不到一技之长,走出社会只能干一些体能型的工作。中职学校出现招生难,流失率高等问题,尽管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很大,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学校的顶岗实习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上了中职和不上中职都一样,技能型的活都干不了,初中毕业可以在工厂当“机器人”,上了中专还是在工厂当“机器人”。眼下我们要解决的是中职学校需要高素质教师,许许多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就业,和许多企业需要技术工人的问题。我们的高校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为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教师,促使他们培养大量的合格的技术工人,来帮助我们的社会共同来解决这个难题,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对于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学校招生难,就业难,全国出现用技工荒的尴尬局面,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企业的积极探索以及学生及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等等,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但是,高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从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定位上改革才能彻底解决这个尴尬的局面。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主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的中职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针对中职学校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除对高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外,中职学校也要把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提高本身业务素质作为学校的大事来抓,学校要采取多种激励机制,激发青年教师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如在课时计算时让技能课的系数大于基础科的系数,在教师中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活动,重奖技能竞赛获奖的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岗位练兵活动,让他们直接参与教学设备的安装,校园网络的组建,机械加工设备的安安装、调试等,学校的有些工程可由专业课教师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培养他们的劳动观点,提高他们的技能,学校也可对外承揽些工程,由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共同完成。一句话,要给他们创造提高技能的机会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