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英国工作、生活的日子里,可以说很无意地,发现这里极难见到柳树,以至于我一度怀疑大不列颠是否存在柳树。而在我们的国度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到处可见她那飘逸婀娜的身影。
那么,你一定要问:英国到底有没有柳树呢?回答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英国不但有柳树,而且其历史恐怕还颇悠久呢!
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有几处提到柳树。以《哈姆雷特》为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哈姆雷特误杀了国王的御前大臣,而大臣的女儿奥菲利娅恰恰是哈姆雷特心爱的人。奥菲利娅由于丧父而变得疯痴,她爬上小溪旁边的一株柳树上,因为枝桠折断而落水身亡。还有,莎剧《奥赛罗》中,女主人公苔丝狄蒙娜被丈夫奥赛罗亲手害死前,唱的一首很古老的歌,名叫《杨柳歌》:“可怜的她坐在枫树下啜泣,歌唱那青青杨柳……”当然,这两个剧本其故事的背景一在丹麦,一在威尼斯,也就是说写别国的事情,但涉及到的许多自然风物大体上仍是英国的。
再有,英国十八世纪散文家、剧作家和诗人约瑟夫·艾迪生在《我的家园》一文中,非常明确提到英国有柳树,他说有一条小溪从他的家园里蜿蜒流过,“它穿过一排排紫罗兰、报春花,还有一片片柳树。”据说,英国还有这样的古老习俗:人们痛失心爱的人,往往会佩带柳叶花圈以示哀悼。
我没必要这样引经据典了。我不如说说我的亲眼目睹,这最能说明问题。那还是我去英国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很偶然地,竟发现伦敦的圣·詹姆斯皇家公园里,在小湖之畔众多的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很不起眼地耸立着两棵柳树。它们已老暮得不成样子了,其中一棵朽干中空,显然饱历世间沧桑坎坷,只有那顽强不死的柳枝仍袅袅细软,尚有一番可人的仪态。除此之外,可以说,在英国我再也没有见到过别的柳树了。尽管我的当地朋友说,在远郊僻野碰巧也还是可以见到柳树的,话虽这么讲,但是,我在英国走了许多地方,始终无缘与柳树邂逅。
而在这以后,当我知道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时,我更加确认,在英国你别想找到许多柳树了,因为在英国人看来,中国才是柳树的国度。具体说,这个文化现象是在18世纪,英国的许多瓷器上,都绘有这样一种中国式图案,那就是白底蓝色,一个中国人站在桥上,桥边有棵大柳树,柳条飘飘。据说这种图案在当时很流行,为英国人所熟知,以至于英语中出现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短语——“柳树图案”,英文就是willow pattern,这在英语大辞典中也可以查到。
这起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18世纪甚至更早些,英国已开始同东方的中国交往,要不,当时英国日常使用的瓷器上怎么会出现中国式图案呢?二是中国给英国人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那就是中国的柳树太多,甚至到处都有柳树,中国人与柳树密不可分,以至于可以说,柳树已成为中国的一种象征,中国与柳树之间几乎可以划上等号。
这种也许是简单化的认识不能说没有道理。应该说,中国人广种柳数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这大概与柳树适应性和生命力很强,极易存活成材以及用途广泛有关。当然,可能还有其它原因。我不是植物学家,我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我觉得,我们栽种柳树最起码可以追溯到《诗经》产生的年代吧!“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明证。柳树那特有的柔美形象,往往惹人遐思,以至于寄托中国人的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柔韧、和美、重情、含蓄的文化精神。
尤其是古代的文化人,常常把柳树作为崇重情谊的象征,将之与离别、怀想、愁怨、思旧这类缠绵感伤的情绪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的古代甚至是现代诗文中,以柳为题材或涉柳的作品,虽不能说浩如烟海,恐怕也难计其数,蔚为大观。正是如此,中国人钟情于柳,寓情于柳,吟柳,颂柳,艺术家还画柳,赋于柳以极其浪漫的色彩与醉人心怀的情调,这无疑从一定角度反映出柳与中国人的密切而独特的关系,这当然也体现了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朴素而雅致的美学追求。我想,这些恐怕也不能说是仅仅属于那种吟风弄月的文化人的吧。由此观之,英国人依据自己的观察,独创“柳树图案”作为中国的象征,是不奇怪的,这种文化符号可能有些失之于简单,但是,你不能不承认它有一定的概括意义,它大抵上是符合实际的。
我不能武断地说其它国家就没有柳树,在法国我也见到过柳树。一次,正当三月,我去巴黎,在塞纳河畔不仅见到柳树,而且喜出望外地领略了新柳那“嫩于金色软于丝”的瑰丽景色。东方的许多国家,比如日本,更是有柳树。但是,像幅员如斯辽阔的中国,柳树之寻常,品类之繁多,我可以大胆地说,那绝对是世界第一,无出其右的。
在伦敦,我时常与朋友去圣·詹姆斯公园,我总要把那两株老朽的柳树指给他们看,并告诉说,这树在英国是很罕见的呀。这时,他们每每不由得多看上几眼,甚至发出两声感叹。确实,与其它“洋树”相比,这两株柳树显得有些特别。就像一群洋人中出现两张东方人的面孔。是的,在异国它乡,我看到这柳树,如见故人,心中往往油然升腾起一种亲切与感动。此时,我会情思绵绵,眼前浮现出遥远的故乡那片大地上的美丽风景,熏风吹拂,那无边的翠绿色柳浪,是多么令人情醉地涌动起伏!
我爱柳树。我由衷赞美柳树。我为中国的柳树而自豪。■
那么,你一定要问:英国到底有没有柳树呢?回答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英国不但有柳树,而且其历史恐怕还颇悠久呢!
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有几处提到柳树。以《哈姆雷特》为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哈姆雷特误杀了国王的御前大臣,而大臣的女儿奥菲利娅恰恰是哈姆雷特心爱的人。奥菲利娅由于丧父而变得疯痴,她爬上小溪旁边的一株柳树上,因为枝桠折断而落水身亡。还有,莎剧《奥赛罗》中,女主人公苔丝狄蒙娜被丈夫奥赛罗亲手害死前,唱的一首很古老的歌,名叫《杨柳歌》:“可怜的她坐在枫树下啜泣,歌唱那青青杨柳……”当然,这两个剧本其故事的背景一在丹麦,一在威尼斯,也就是说写别国的事情,但涉及到的许多自然风物大体上仍是英国的。
再有,英国十八世纪散文家、剧作家和诗人约瑟夫·艾迪生在《我的家园》一文中,非常明确提到英国有柳树,他说有一条小溪从他的家园里蜿蜒流过,“它穿过一排排紫罗兰、报春花,还有一片片柳树。”据说,英国还有这样的古老习俗:人们痛失心爱的人,往往会佩带柳叶花圈以示哀悼。
我没必要这样引经据典了。我不如说说我的亲眼目睹,这最能说明问题。那还是我去英国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很偶然地,竟发现伦敦的圣·詹姆斯皇家公园里,在小湖之畔众多的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很不起眼地耸立着两棵柳树。它们已老暮得不成样子了,其中一棵朽干中空,显然饱历世间沧桑坎坷,只有那顽强不死的柳枝仍袅袅细软,尚有一番可人的仪态。除此之外,可以说,在英国我再也没有见到过别的柳树了。尽管我的当地朋友说,在远郊僻野碰巧也还是可以见到柳树的,话虽这么讲,但是,我在英国走了许多地方,始终无缘与柳树邂逅。
而在这以后,当我知道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时,我更加确认,在英国你别想找到许多柳树了,因为在英国人看来,中国才是柳树的国度。具体说,这个文化现象是在18世纪,英国的许多瓷器上,都绘有这样一种中国式图案,那就是白底蓝色,一个中国人站在桥上,桥边有棵大柳树,柳条飘飘。据说这种图案在当时很流行,为英国人所熟知,以至于英语中出现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短语——“柳树图案”,英文就是willow pattern,这在英语大辞典中也可以查到。
这起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18世纪甚至更早些,英国已开始同东方的中国交往,要不,当时英国日常使用的瓷器上怎么会出现中国式图案呢?二是中国给英国人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那就是中国的柳树太多,甚至到处都有柳树,中国人与柳树密不可分,以至于可以说,柳树已成为中国的一种象征,中国与柳树之间几乎可以划上等号。
这种也许是简单化的认识不能说没有道理。应该说,中国人广种柳数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这大概与柳树适应性和生命力很强,极易存活成材以及用途广泛有关。当然,可能还有其它原因。我不是植物学家,我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我觉得,我们栽种柳树最起码可以追溯到《诗经》产生的年代吧!“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明证。柳树那特有的柔美形象,往往惹人遐思,以至于寄托中国人的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柔韧、和美、重情、含蓄的文化精神。
尤其是古代的文化人,常常把柳树作为崇重情谊的象征,将之与离别、怀想、愁怨、思旧这类缠绵感伤的情绪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的古代甚至是现代诗文中,以柳为题材或涉柳的作品,虽不能说浩如烟海,恐怕也难计其数,蔚为大观。正是如此,中国人钟情于柳,寓情于柳,吟柳,颂柳,艺术家还画柳,赋于柳以极其浪漫的色彩与醉人心怀的情调,这无疑从一定角度反映出柳与中国人的密切而独特的关系,这当然也体现了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朴素而雅致的美学追求。我想,这些恐怕也不能说是仅仅属于那种吟风弄月的文化人的吧。由此观之,英国人依据自己的观察,独创“柳树图案”作为中国的象征,是不奇怪的,这种文化符号可能有些失之于简单,但是,你不能不承认它有一定的概括意义,它大抵上是符合实际的。
我不能武断地说其它国家就没有柳树,在法国我也见到过柳树。一次,正当三月,我去巴黎,在塞纳河畔不仅见到柳树,而且喜出望外地领略了新柳那“嫩于金色软于丝”的瑰丽景色。东方的许多国家,比如日本,更是有柳树。但是,像幅员如斯辽阔的中国,柳树之寻常,品类之繁多,我可以大胆地说,那绝对是世界第一,无出其右的。
在伦敦,我时常与朋友去圣·詹姆斯公园,我总要把那两株老朽的柳树指给他们看,并告诉说,这树在英国是很罕见的呀。这时,他们每每不由得多看上几眼,甚至发出两声感叹。确实,与其它“洋树”相比,这两株柳树显得有些特别。就像一群洋人中出现两张东方人的面孔。是的,在异国它乡,我看到这柳树,如见故人,心中往往油然升腾起一种亲切与感动。此时,我会情思绵绵,眼前浮现出遥远的故乡那片大地上的美丽风景,熏风吹拂,那无边的翠绿色柳浪,是多么令人情醉地涌动起伏!
我爱柳树。我由衷赞美柳树。我为中国的柳树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