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信息技术以它“开放”、“共享”、“交互”等特性,赋予了各学科高效、优质、崭新的教学风貌。本文从信息技术对学习者的积极效应、对教学行为的优化作用、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三方面阐述了传统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文章还对信息化技术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传统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17-01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学校教育条件有了质的提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得到保证,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以它“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性,赋予了各学科高效、优质、崭新的教学风貌。
一、对学习者的积极效应
在语文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欣赏观察、精读感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经历从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是教育信息化运用的一大益处。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例如,我在教授三年级《秋天的雨》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初步地感知秋天的美,我从秋景的录像着手,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生动的视频展示;又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生命 生命》,全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心跳律动”三个事例,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要让他们仅仅通过文字感受生命的力量,恐怕较难。于是,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地运用信息化技术,下载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的动态视频,并搜集到了“沉稳而又规律”的心跳声,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当然,媒体资源的运用最终是为了文本的“学”、“悟”而服务的,教师通过利用精选的多媒体辅助资料,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的浅层感悟,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有所悟”、“有所感”,有深入学习的兴趣,这是信息化技术应该发挥的作用。
二、对教学行为的优化作用
“计算机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协同运用,确实能促进课堂状态的和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没有观察过的或很少观察的现象在学生脑海中有具体的表象,重点、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
例如我在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结合四年级孩子的学情特点,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孩子走进文本情节,为阅读学习奠定情感和认知上的基础。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具有合作意识,但课文所涉及的一些物理学知识相对于他们来说,还较为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呈现做实验的过程,以及通过阅读填空及提供图片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凭借课前的精心预设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平台。这样就使得整个教学与信息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整合,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在教科研阶段,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数据统计工具、备课资源库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开发,能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科研效率。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沟通工具,进行教学成果的展示与分享。此类网络技术具有“大众化”、“透明化”、“简易操作性”,促使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师权威角色。以互联网为知识传播的有力平台,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桎梏,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协作的交互关系,向更加开放、自由、灵活的教学模式迈进。所以,在网络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下,教师若是没有驾驭信息技术的本领,怎么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呢?
四、传统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弊端
俗话说“欲思其利,必虑其害”,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如此。信息化教学在具备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现来谈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首先是影音、图文资源的过度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在一番“精彩”的视听盛宴过后,陷入了文本学习的“相对枯燥”之中。精美的图片,取代了学生脑海中关于美景的浮想;生动的动画,直接替代了学生们灵动的想象。例如,在三年级课文《盘古开天地》中写道:“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让三年级的孩子更加地了解“盘古”身体发生了怎样“神奇”的变化,授课教师准备了相应的“动画视频”。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但也仅仅只是停留下“视觉”的感受上,并没有进入到“思维想象”的层面,动画中的“飘动的风”、“茂盛的花草树木”等图像,限制了孩子们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不得不说是信息技术运用的一大弊端。
其次,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却少了本质的耐人寻味“语文味道”。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授课者与学习者之间通过播放影像、音频等方式进行交流及互动,无法取代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富有情趣、灵动的演绎。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其中不仅要有知识内容的灌输,更为重要的是情感交流与人格的互动。大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在情感、心理方面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削弱了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观摩、模仿、学习和评价。”语文课的灵性被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口味被破坏。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浮华尽去显本真”,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量力而行”,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有味道”的课堂,“耐人寻味”的课堂,“经得起推敲”的课堂。
最后,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教学过程以强大的技术手段为依托,它往往需要网络、多媒体设备等多方位的支持,具有巨大的“依赖性”。这就使得课堂的教学承担一定的“风险”,一旦发生多媒体设备的故障,或是网络不顺畅,将影响到课堂的正常秩序。这是信息化教学中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问题,只有妥当地处理好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将教育技术更好地“为己所用”。
(作者单位:福州市南台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
[2]梁永岗.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172.
[3]张传燧,王中华.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5).
关键词:语文传统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17-01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学校教育条件有了质的提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得到保证,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以它“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性,赋予了各学科高效、优质、崭新的教学风貌。
一、对学习者的积极效应
在语文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欣赏观察、精读感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经历从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是教育信息化运用的一大益处。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例如,我在教授三年级《秋天的雨》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初步地感知秋天的美,我从秋景的录像着手,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生动的视频展示;又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生命 生命》,全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心跳律动”三个事例,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要让他们仅仅通过文字感受生命的力量,恐怕较难。于是,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地运用信息化技术,下载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的动态视频,并搜集到了“沉稳而又规律”的心跳声,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当然,媒体资源的运用最终是为了文本的“学”、“悟”而服务的,教师通过利用精选的多媒体辅助资料,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的浅层感悟,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有所悟”、“有所感”,有深入学习的兴趣,这是信息化技术应该发挥的作用。
二、对教学行为的优化作用
“计算机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协同运用,确实能促进课堂状态的和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没有观察过的或很少观察的现象在学生脑海中有具体的表象,重点、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
例如我在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结合四年级孩子的学情特点,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孩子走进文本情节,为阅读学习奠定情感和认知上的基础。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具有合作意识,但课文所涉及的一些物理学知识相对于他们来说,还较为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呈现做实验的过程,以及通过阅读填空及提供图片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凭借课前的精心预设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平台。这样就使得整个教学与信息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整合,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在教科研阶段,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数据统计工具、备课资源库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开发,能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科研效率。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沟通工具,进行教学成果的展示与分享。此类网络技术具有“大众化”、“透明化”、“简易操作性”,促使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师权威角色。以互联网为知识传播的有力平台,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桎梏,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协作的交互关系,向更加开放、自由、灵活的教学模式迈进。所以,在网络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下,教师若是没有驾驭信息技术的本领,怎么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呢?
四、传统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弊端
俗话说“欲思其利,必虑其害”,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如此。信息化教学在具备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现来谈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首先是影音、图文资源的过度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在一番“精彩”的视听盛宴过后,陷入了文本学习的“相对枯燥”之中。精美的图片,取代了学生脑海中关于美景的浮想;生动的动画,直接替代了学生们灵动的想象。例如,在三年级课文《盘古开天地》中写道:“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让三年级的孩子更加地了解“盘古”身体发生了怎样“神奇”的变化,授课教师准备了相应的“动画视频”。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但也仅仅只是停留下“视觉”的感受上,并没有进入到“思维想象”的层面,动画中的“飘动的风”、“茂盛的花草树木”等图像,限制了孩子们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不得不说是信息技术运用的一大弊端。
其次,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却少了本质的耐人寻味“语文味道”。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授课者与学习者之间通过播放影像、音频等方式进行交流及互动,无法取代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富有情趣、灵动的演绎。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其中不仅要有知识内容的灌输,更为重要的是情感交流与人格的互动。大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在情感、心理方面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削弱了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观摩、模仿、学习和评价。”语文课的灵性被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口味被破坏。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浮华尽去显本真”,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量力而行”,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有味道”的课堂,“耐人寻味”的课堂,“经得起推敲”的课堂。
最后,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教学过程以强大的技术手段为依托,它往往需要网络、多媒体设备等多方位的支持,具有巨大的“依赖性”。这就使得课堂的教学承担一定的“风险”,一旦发生多媒体设备的故障,或是网络不顺畅,将影响到课堂的正常秩序。这是信息化教学中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问题,只有妥当地处理好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将教育技术更好地“为己所用”。
(作者单位:福州市南台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
[2]梁永岗.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172.
[3]张传燧,王中华.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