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院落排水、道路、围墙、油饰、建筑台基等方面介绍了溥仁寺修缮前期的现状勘察情况。
关键词:溥仁寺;现状;勘察
溥仁寺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外八庙中建立最早,是现存唯一康熙时期的寺庙。寺庙坐北朝南,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130米,占地面积32500平方米,溥仁寺分为主院及东西跨院,主院一共为四进院落,主院的平面布局是汉式“伽蓝七堂”。第一进院落为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第二进院落为东配殿、西配殿、慈云普荫殿,第三进院落为配殿、耳房、转角房及宝相长新殿。第四进院落建有部分僧房。东西跨院为僧人和看管人员所住的僧房。
随着清王朝的衰败,溥仁寺日渐残破。在军阀统治时期,拆毁了配殿、廊庑、僧房百余间。日本侵占热河时,拆毁了寺内的山门、钟鼓楼。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多次拨款对溥仁寺进行维修。在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了全面的大修和局部恢复,使寺庙主院落较为完整。该寺庙不对外开放,只有几名管理人员做日常管理维护工作。
2009年为做好溥仁寺保护修缮工程的设计方案,承德文物局规划设计室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一、院落排水现状勘察
溥仁寺地处山麓,东依山西临水而建,由于建庙时设计了良好的排水系统,院落高差与明排系统非常完善,所以历经250余年一直未受到山洪和洪涝的影响。但是近几十年,寺庙内外地形发生变化,建筑周围地面淤土堆积,致使院落之间排水口局部堵塞,各主要建筑的周围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雨水过后长期积水,尤其是建筑背阴面,台明下部与散水长期处于潮湿状态,积水沿石构件的毛细管道渗透至构件深部,是造成各处台基严重风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溥仁寺的中轴线上建筑处于了整个寺庙最低点,东西跨院的积水都排入主院,而山门前最为严重,所以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山门前砌筑挡水墙防止雨水倒灌,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寺庙内慈云普荫殿周围积水最为严重,最深时达0.7米,并且在背阴处,积水需要5至6天才能渗入地下,这样造成慈云普荫殿的台基一直处于阴湿状态,这些现象是造成慈云普荫殿台基大面积酥碱、碎裂的根本原因,而且这种危害一直在继续,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只有清理淤土、恢复原地形地貌,修缮溥仁寺内的排水系统,才能解决由于积水造成的危害。
二、道路现状勘察
经过勘察后发现溥仁寺的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代的不正当干预。由于历史的局限与保护理念的不同,在上世纪80年代除了部分路牙外全部道路都更换了水泥材料的方砖。这一做法不符合文物保护原则,改变了原做法、原工艺、原材料,严重影响古建筑组群的整体效果。经过近30年的自然与人为磨损,现在大部分水泥方砖碎裂、局部隆起或下沉,部分路牙缺失。
三、围墙现状勘察
解放以后,溥仁寺的大部分围墙基本都坍塌不存,上世纪70年代,主庙区的围墙得到了重新砌筑,但使用了水泥材料,砂浆粘接材料。后院围墙没有修复。溥仁寺的围墙虽然在1984年经过了整体的大修,但是由于围墙两侧严重的淤土覆盖和积水,致使墙体毛石基础严重酥碱,影响了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墙体红灰抹饰脱落,影响了墙体的整体美观。
1、东跨院围墙外侧墙头帽全部为水泥墙冒,而且碎裂严重;红灰抹饰,严重褪色;腰线、毛石下碱全部被淤土覆盖。
2、东跨院围墙内侧墙体60%被菜地及临时建筑掩埋;红灰抹饰,30%红灰脱落,60%严重褪色。
3、围墙正面外侧东面墙头帽瓦面15%脱落;红灰抹饰,10%褪色;腰线、毛石下碱,被杂草覆盖。
4、围墙正面外侧西面墙头帽,瓦面35%脱落;红灰抹饰,10%褪色;腰线、毛石下碱,被淤土覆盖。
5、西跨院围墙外侧墙头帽,全部为水泥墙冒,并严重碎裂;红灰抹饰,严重褪色,并有42.5平方米的红灰脱落空鼓;腰线、毛石下碱,腰线部分被覆盖,下碱被道路覆盖。
6、西跨院围墙内侧墙体,上身有严重的阴湿情况,有严重走闪现象;红灰抹饰,60%严重褪色;毛石下碱,被淤土覆盖。
7、主院后墙外侧墙头帽,70%瓦面缺失,30%杂草覆盖;墙体,严重走闪;红灰抹饰,红灰脱落严重;腰线、毛石下碱,被淤土覆盖。
8、主院后墙内侧墙头帽,15%瓦面缺失;墙体,东侧有10米走闪,西侧有20米走闪;红灰抹饰,10%褪色;毛石下碱,30%被覆盖。
9、主院围墙东外侧墙头帽,瓦面20%缺失;红灰抹饰,60%脱落、30%空鼓;毛石下碱,被淤土覆盖。
10、主院围墙西外侧墙头帽,15%瓦面缺失;红灰抹饰,40%严重褪色;毛石下碱,被淤土覆盖;基础,被淤土覆盖。
11、主院围墙内侧墙头帽,10%瓦面缺失;红灰抹饰,60%褪色,30%脱落,空鼓;毛石下碱,20%酥碱,30%勾缝缺失。
12、慈云普荫殿两侧腰墙红灰抹饰,5%褪色;毛石下碱,20%被淤土覆盖。
13、天王殿两侧腰墙墙头帽,5%瓦面缺失;红灰抹饰,70%褪色;毛石下碱,西侧有80%的空鼓。
14、后院围墙墙体,已被拆除,基址被覆盖在地下。
通过对围墙勘察表发现,围墙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墙头帽脱落,红灰抹饰褪色、脱落、空鼓,墙体走闪等。而造成这些问题原因均是因墙体被淤土覆盖排水不畅造成,并且病害的危害程度与围墙被淤土覆盖的高度成正比。由于淤土覆盖墙体越高,就会造成排水不畅,从而使土壤中水分进入围墙内部,水分中含有的盐造成墙体的酥碱、红灰抹饰脱落,水分还会造成墙体出现冻融现象,加剧墙体损害。通过勘察还发现,围墙外侧的淤土要远远高于内侧覆盖的淤土,这样就会造成围墙外侧的压力大于内侧所承受的压力,从而使围墙向内倾斜,出现歪闪现象。以上所形成的病害如果只通过简单的病害处理,即采用修补的方法而不解决淤土问题,只能达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如果想达到彻底解决病害唯一的方法就是对围墙两侧进行彻底清淤,直至完全露出墙体。
四、油饰现状勘察
溥仁寺的古建筑上一次色油饰工程是在1984年大修的时候,由于日晒雨淋及油饰的时间过久,部分古建筑油饰残坏严重,特别是中轴线上的一些建筑,其椽飞、檐墙、装修的油饰严重褪色、油皮翘起,严重影响了寺庙的整体景观效果。
1、山门,椽望油皮起翘脱落、油饰褪色,椽飞糟朽,后檐墙红灰抹饰褪色。
2、钟鼓楼,椽望油饰脱落,檐墙红灰抹饰严重褪色。
3、天王殿,椽望油皮起翘脱落、油饰褪色,椽飞糟朽,后檐墙红灰抹饰严重褪色。
4、东西配殿,椽望有油皮起翘脱落、油饰褪色。
5、慈云普荫殿,椽望油皮起翘脱落、油饰褪色,椽飞糟朽,装修油饰褪色,油皮翘起,山花严重褪色,山墙红灰抹饰严重褪色。
6、宝相长新殿,椽望油皮起翘脱落、油饰褪色,装修油饰褪色,油皮翘起。
7、后院东西配殿、东西耳房、东西转角房,椽望油皮起翘脱落、油饰褪色。
五、建筑台基现状勘察
由于气候、管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溥仁寺的建筑台基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严重的表面风化,大量结构性的碎裂和随意的不合理干预,严重影响了古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及历史的原真性。
1、山门,台基勾缝缺失,局部有下沉现象。
2、天王殿,台基勾缝缺失,台明石严重酥碱。
3、钟鼓楼,台基勾缝缺失。
4、东西配殿,台基勾缝缺失。
5、慈云普荫殿,台基台明石严重酥碱,丹陛风化、碎裂严重,墁地砖碎裂严重。
6、宝相长新殿,台基台明石严重酥碱,勾缝缺失,丹陛风化、碎裂严重,墁地砖碎裂严重。
在对溥仁寺现状进行完整、详细地勘察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承德文物局规划设计室完成了《承德溥仁寺保护修缮方案》,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审核批准。
关键词:溥仁寺;现状;勘察
溥仁寺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外八庙中建立最早,是现存唯一康熙时期的寺庙。寺庙坐北朝南,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130米,占地面积32500平方米,溥仁寺分为主院及东西跨院,主院一共为四进院落,主院的平面布局是汉式“伽蓝七堂”。第一进院落为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第二进院落为东配殿、西配殿、慈云普荫殿,第三进院落为配殿、耳房、转角房及宝相长新殿。第四进院落建有部分僧房。东西跨院为僧人和看管人员所住的僧房。
随着清王朝的衰败,溥仁寺日渐残破。在军阀统治时期,拆毁了配殿、廊庑、僧房百余间。日本侵占热河时,拆毁了寺内的山门、钟鼓楼。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多次拨款对溥仁寺进行维修。在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了全面的大修和局部恢复,使寺庙主院落较为完整。该寺庙不对外开放,只有几名管理人员做日常管理维护工作。
2009年为做好溥仁寺保护修缮工程的设计方案,承德文物局规划设计室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一、院落排水现状勘察
溥仁寺地处山麓,东依山西临水而建,由于建庙时设计了良好的排水系统,院落高差与明排系统非常完善,所以历经250余年一直未受到山洪和洪涝的影响。但是近几十年,寺庙内外地形发生变化,建筑周围地面淤土堆积,致使院落之间排水口局部堵塞,各主要建筑的周围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雨水过后长期积水,尤其是建筑背阴面,台明下部与散水长期处于潮湿状态,积水沿石构件的毛细管道渗透至构件深部,是造成各处台基严重风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溥仁寺的中轴线上建筑处于了整个寺庙最低点,东西跨院的积水都排入主院,而山门前最为严重,所以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山门前砌筑挡水墙防止雨水倒灌,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寺庙内慈云普荫殿周围积水最为严重,最深时达0.7米,并且在背阴处,积水需要5至6天才能渗入地下,这样造成慈云普荫殿的台基一直处于阴湿状态,这些现象是造成慈云普荫殿台基大面积酥碱、碎裂的根本原因,而且这种危害一直在继续,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只有清理淤土、恢复原地形地貌,修缮溥仁寺内的排水系统,才能解决由于积水造成的危害。
二、道路现状勘察
经过勘察后发现溥仁寺的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代的不正当干预。由于历史的局限与保护理念的不同,在上世纪80年代除了部分路牙外全部道路都更换了水泥材料的方砖。这一做法不符合文物保护原则,改变了原做法、原工艺、原材料,严重影响古建筑组群的整体效果。经过近30年的自然与人为磨损,现在大部分水泥方砖碎裂、局部隆起或下沉,部分路牙缺失。
三、围墙现状勘察
解放以后,溥仁寺的大部分围墙基本都坍塌不存,上世纪70年代,主庙区的围墙得到了重新砌筑,但使用了水泥材料,砂浆粘接材料。后院围墙没有修复。溥仁寺的围墙虽然在1984年经过了整体的大修,但是由于围墙两侧严重的淤土覆盖和积水,致使墙体毛石基础严重酥碱,影响了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墙体红灰抹饰脱落,影响了墙体的整体美观。
1、东跨院围墙外侧墙头帽全部为水泥墙冒,而且碎裂严重;红灰抹饰,严重褪色;腰线、毛石下碱全部被淤土覆盖。
2、东跨院围墙内侧墙体60%被菜地及临时建筑掩埋;红灰抹饰,30%红灰脱落,60%严重褪色。
3、围墙正面外侧东面墙头帽瓦面15%脱落;红灰抹饰,10%褪色;腰线、毛石下碱,被杂草覆盖。
4、围墙正面外侧西面墙头帽,瓦面35%脱落;红灰抹饰,10%褪色;腰线、毛石下碱,被淤土覆盖。
5、西跨院围墙外侧墙头帽,全部为水泥墙冒,并严重碎裂;红灰抹饰,严重褪色,并有42.5平方米的红灰脱落空鼓;腰线、毛石下碱,腰线部分被覆盖,下碱被道路覆盖。
6、西跨院围墙内侧墙体,上身有严重的阴湿情况,有严重走闪现象;红灰抹饰,60%严重褪色;毛石下碱,被淤土覆盖。
7、主院后墙外侧墙头帽,70%瓦面缺失,30%杂草覆盖;墙体,严重走闪;红灰抹饰,红灰脱落严重;腰线、毛石下碱,被淤土覆盖。
8、主院后墙内侧墙头帽,15%瓦面缺失;墙体,东侧有10米走闪,西侧有20米走闪;红灰抹饰,10%褪色;毛石下碱,30%被覆盖。
9、主院围墙东外侧墙头帽,瓦面20%缺失;红灰抹饰,60%脱落、30%空鼓;毛石下碱,被淤土覆盖。
10、主院围墙西外侧墙头帽,15%瓦面缺失;红灰抹饰,40%严重褪色;毛石下碱,被淤土覆盖;基础,被淤土覆盖。
11、主院围墙内侧墙头帽,10%瓦面缺失;红灰抹饰,60%褪色,30%脱落,空鼓;毛石下碱,20%酥碱,30%勾缝缺失。
12、慈云普荫殿两侧腰墙红灰抹饰,5%褪色;毛石下碱,20%被淤土覆盖。
13、天王殿两侧腰墙墙头帽,5%瓦面缺失;红灰抹饰,70%褪色;毛石下碱,西侧有80%的空鼓。
14、后院围墙墙体,已被拆除,基址被覆盖在地下。
通过对围墙勘察表发现,围墙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墙头帽脱落,红灰抹饰褪色、脱落、空鼓,墙体走闪等。而造成这些问题原因均是因墙体被淤土覆盖排水不畅造成,并且病害的危害程度与围墙被淤土覆盖的高度成正比。由于淤土覆盖墙体越高,就会造成排水不畅,从而使土壤中水分进入围墙内部,水分中含有的盐造成墙体的酥碱、红灰抹饰脱落,水分还会造成墙体出现冻融现象,加剧墙体损害。通过勘察还发现,围墙外侧的淤土要远远高于内侧覆盖的淤土,这样就会造成围墙外侧的压力大于内侧所承受的压力,从而使围墙向内倾斜,出现歪闪现象。以上所形成的病害如果只通过简单的病害处理,即采用修补的方法而不解决淤土问题,只能达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如果想达到彻底解决病害唯一的方法就是对围墙两侧进行彻底清淤,直至完全露出墙体。
四、油饰现状勘察
溥仁寺的古建筑上一次色油饰工程是在1984年大修的时候,由于日晒雨淋及油饰的时间过久,部分古建筑油饰残坏严重,特别是中轴线上的一些建筑,其椽飞、檐墙、装修的油饰严重褪色、油皮翘起,严重影响了寺庙的整体景观效果。
1、山门,椽望油皮起翘脱落、油饰褪色,椽飞糟朽,后檐墙红灰抹饰褪色。
2、钟鼓楼,椽望油饰脱落,檐墙红灰抹饰严重褪色。
3、天王殿,椽望油皮起翘脱落、油饰褪色,椽飞糟朽,后檐墙红灰抹饰严重褪色。
4、东西配殿,椽望有油皮起翘脱落、油饰褪色。
5、慈云普荫殿,椽望油皮起翘脱落、油饰褪色,椽飞糟朽,装修油饰褪色,油皮翘起,山花严重褪色,山墙红灰抹饰严重褪色。
6、宝相长新殿,椽望油皮起翘脱落、油饰褪色,装修油饰褪色,油皮翘起。
7、后院东西配殿、东西耳房、东西转角房,椽望油皮起翘脱落、油饰褪色。
五、建筑台基现状勘察
由于气候、管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溥仁寺的建筑台基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严重的表面风化,大量结构性的碎裂和随意的不合理干预,严重影响了古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及历史的原真性。
1、山门,台基勾缝缺失,局部有下沉现象。
2、天王殿,台基勾缝缺失,台明石严重酥碱。
3、钟鼓楼,台基勾缝缺失。
4、东西配殿,台基勾缝缺失。
5、慈云普荫殿,台基台明石严重酥碱,丹陛风化、碎裂严重,墁地砖碎裂严重。
6、宝相长新殿,台基台明石严重酥碱,勾缝缺失,丹陛风化、碎裂严重,墁地砖碎裂严重。
在对溥仁寺现状进行完整、详细地勘察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承德文物局规划设计室完成了《承德溥仁寺保护修缮方案》,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审核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