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内涵、特征、现状分析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增加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构建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机制及如何将智能监测手环应用于居家隔离和一线服务人员等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公共卫生;解决方案;智能监测;防疫手环
引言
随着新冠肺炎病毒的扩散与变异,给管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与策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
1、研究背景
如何以高质量、高效率、低付出的方式达到有效的防疫防控效果,已成为业内共识和普遍要求。当前形势下,虽然新冠肺炎疫苗已问世并广泛接种,但病毒的不断变种和隐蔽性仍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经济复苏,必须寻求更科学合理的办法解决对医学观察者的体温与活动位置进行及时跟踪监测,以提升工作效率和实战效果。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并取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尽管如此,受主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管控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短板和漏洞。如:以健康码作为是否来自疫区唯一评判标准(最大缺点:健康码是认手机不认人,极易造假,对出入人员进行体温测量,也容易因有心人临时吃退消约而变得不十分准备);对居家隔离人员还是采用死守硬盯的传统做法,至今尚没有一套行之有效、广泛适用的数学化管理模式,仍存在着“一刀切、过度扩大疫区范围、层层加码”等诸多非理性行为。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讨由智能手环取代传统落后的隔离方式,实时监测隔离者的活动与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十分严并有可能成为常态化情况下,依托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开展智能化设备开发尤显必要与迫切。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分析
2.1、不可预测性与隐蔽性
在现代经济社会环境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显著的不可预测性,相应的传播媒介也趋于隐蔽化,难以及时发现与5控制。以2014年非洲地区的埃博拉病毒疫情为例,尽管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便掌握了该种病毒的传播途径及结构形态,但依旧难以对其进行传播时间进行预测与控制。同样的情况,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同样具有上述显著特点,其爆发力、破坏力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及扰乱经济社会发展节奏。
2.2、诱发原因的多样性
新时期,引发公共卫生的原因多种多样,这无形之中放大了突發卫生公共事件监测与预警的难度。以2009年内蒙古赤峰市水危机和2014年兰州水危机事件为例,均是由于人民群众饮用水被污染,进而造成居民出现大面积腹泻、呕吐及头晕发热等症状,若此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则后期相应的波及范围将会更广,由病毒病菌造成的群体性伤害也将更为严重。上述两种不同的水危机事件,在诱发原因方面均具有多样性特征,需要有针对性进行监测与预警。
2.3、后果的严重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可在短时间内向更宽广的领域传播,导致病患人员数量呈指数性攀升,并会由此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会对人民群众身体造成严重影响,即便将相应的病患治愈,也难以保证不会留下相应的后遗症。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区域间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波及范围与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不仅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对经济社会的平稳性构成严峻挑战与考验。中东呼吸综合症、非典、新冠肺炎等公共卫生事件均表现出极强的传播力、危害性,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敌人。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的原则
3.1、预防为主,关口前移
努力做好宣传工作和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将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实处,安排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储备工作。对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素及时做好防备工作,并对其进行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遵守“第一时间”的原则,树立“效率优先”的理念。
3.2、信息先行,快速反应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监控力度,全面搜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危机信息,及时做好分类和筛选,正确分辨信息的真伪性,认真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计信息报告制度以及媒体的报送制度。
3.3、统筹协调,组织联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波及的地理区域比较广、造成的社会影响较大,单凭某一个地区的政府部门来应对此类事件是很难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与蔓延,因而我们需要发展社会成员的力量、实现协调联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应该做到面面俱到,不能出现任何遗漏和漏洞,我们要建立一个覆盖范围广、运转效率高效、应急处置功能一体化的预案;充分考虑到地区间的差异性、积极调动各个部门、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做到部门间资源共享,形成共同处置突发事件的网络化格局,发挥整体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3.4、科学有序,专业处置
科学与创新,是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因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工作也要建立在科学的前提下,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奠定科学基础。
3.5、预案的重要性
预案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保障之一,有没有预案以及有什么样的预案,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在整个预案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分工明确,步步为营,详尽、切实可行,一个好的预案可以保证所有参与的工作人员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并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一步步、有条不紊地执行,避免出现慌乱,对保证工作的顺利、安全、有效开展起着巨大作用。而现实中我们的应急预案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来自疫区或者是密切接触者一律是“先隔离再核酸检查,再确定是否定点隔离”,这样做法的好处是第一时间杜绝病毒的传播,不利的地方是对无感染者的不公平,浪费他的工作时间;同时,也增加了政府和个人的财务负担。如果这时候采取专业防疫智能监测手环进行自我隔离,既能节约时间、经济成本,又能达到医学观察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和防疫防控两不误的重大举措。 4、构建突发公共卫生时间监测与预警机制路径与策略
4.1、构建危机预警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为有效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成效,必须构建完善的危机管控机制,以制度化的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异常报警功能作为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固定下来,为相关响应策略与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避免应急处置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同时,要根据事件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使危机管理趋于流程化、规范化、科学化,确保涉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类信息准确可靠(如图1所示)。
4.2、强化培养和宣传危机预防意识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危机预防意识的重要价值愈发突出,对于科学宣教卫生疾病预防知识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应摒弃传统保守陈旧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预防意识,突破僵化固化危机预防行为方式与方法的阻碍与桎梏,运用新形势下的危机预防新意识、新技能、新方法,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事件中遇到的新难题。同时,应立足于危机预防处理实践要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临危不乱,采取果断处置方法,最大限度上降低其在社会不同范围内的蔓延与扩散,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危害性。要通过专题讲座等方法,面向广大社会基层人群开展全覆盖宣教,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进行广而告之。
4.3、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养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中,相关管理人员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执行管控相关监测与预警制度其综合素养的高低与最终实际工作成效密切相关。要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参加专项培训与学习,由业内专业人士为其讲解新时期监测与预警所面临的新任务以及承担的新职能,做到从整体上把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个细节与应对办法。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实际,确保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4.4、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监测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相关管理人员在监测与预警工具方面具备了更为灵活的选择空间,使得传统模式下难以完成的监测与预警任务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实践中,必须积极引进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的监测与预警体系,丰富监测与预警手段,提高监测与预警实际效能。依托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不同领域与不同行业之间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提高事件相关数据信息传递的精准性,防止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偏差与失真问题。
4.5、完善卫生应急组织体系
首先是加大危机应急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危机防范意识。政府部门作为卫生应急的直接管理者,应该从自身素质水平抓起,不断学习卫生领域和危机领域的相关知识。公民作为卫生应急的间接管理者,不仅要积极响应政府举办的卫生应急宣传活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以主人翁的意识去观察和监测生活中潜在的危机事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危险的识别能力,通过开展各类危机教育讲座和知识宣传,增强公民的防御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及一些基本的紧急自救常识,同时要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更新动态。其次是加快信息管理中心建设,畅通信息发布及信息传递的渠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应对的有效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通讯工具,如互联网和电话、微博、微信等都已获得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应对处置危机情况时,可以考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识别和诊断治疗。比如英国政府在应对处置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政府为了有效地测试疫情的确切数量,推出国家流感服务体系,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电话自测系统检测是否感染了H1N1,并获得相关的治疗指南。我国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充分利用互联技术,来防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智能手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探究
5.1、智能手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用可行性分析
目前智能手环为主的可穿戴设备在出货量增长明显,由IDG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8年第一季度》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200万台,同比增长15.9%。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可穿戴医疗设备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检测的数据缺乏标准化,没有安全保障,这可能会导致医疗可穿戴设备难以接入医疗系统、产业链过长、医生对接出现断层等问题,嚴重影响消费者体验,阻碍行业发展。
因此,需要专业的医疗级智能手环才能应用于医疗领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区别于普通消费级产品,医疗级智能手环应至少具有精准的测温功能、脱落报警、室内/室外精准定位、超低功耗设计以及防水防蒸汽等功能。该设备在便捷性、交互性、专业性等方面都需要有突出表现。
5.2、智能监测手环的技术路径与策略
5.2.1、专业级智能手环应具有如下特点
部署实施方便,无需上门安装监控设备,只要在疑似患者或需要对其居家隔离监护观察的人员手腕上戴上本产品即可,无需上门安装,避免巡视时可能受到的交错感染。方便他人了解周边疫情分布情况,可通过手机APP查询获知,电子地图清晰显示,从而引起警惕而避开,达到人人参于共同防御目的。
5.2.2、智能手环+大数据平台系统的解决方案能有效解决以下痛点:
无法实时管理:针对重点监控人群,当前状态不能做到实时监督,实施效果不能得到实时回传。仅靠宣传禁止出门,当存在违规出门的情况时,不能及时预警并反馈主管部门进行监督纠正。
无法高效管理:一是工作量大,如采取一对一监督,需要指派专门工作人员巡视,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大。二是管理面窄,针对重点隔离监控人群,无法全面了解其后续的具体流动情况,包括位置信息,行驶轨迹,重点区域布防,电话随访等。向上级反馈情况时,往往存在错报、漏报、滞后等情况。 5.3、智能手环的智能跟踪与预警系统探究
5.3.1、发展前景
目前市场对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功能要求也在不断的升级,未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很多的厂商开始从物联网切入,使可穿戴智能设备可与其他的设备联网,进行数据交互,当然这些功能需要AI交互技术、云端运算等核心技术支持。医疗(防控)可穿戴设备的目的是对监控穿戴者的生命体征和行为动向,以防止人体健康出现问题时及时釆取措施,确保其身体状况在第一时间得到发现与救治。在该技术领域实现蓝牙手环上做到无感知考勤、实时运动大数据分析、学生进出校管理、校园行为轨迹大数据分析、NFC刷卡等功能。目前可穿戴式设备绝大部分面向消费级市场,在专业领域比较少,尤其是在医疗领域。
5.3.2、目标效果
本防控解决方案,旨在通过对疫情需重点监控人群,佩戴智能穿戴终端,实现体温实时监测(体温过高告警),实时位置采集,电子围栏管理,求救管理,流动轨迹管理等功能协助监督隔离工作。监管部门使用公共服务平台及APP,可以通过位置大数据,实时了解隔离人员位置信息,及时响应SOS求救,电子围栏触发告警等。减少工作人员管控劳动强度,实施精准化管理,为主管部门对疫情管理提供准确,详细的决策依据。
5.3.3、解决方案
采用数字平台+硬件的方式,通过大数据技术将体温实时监测(预警)、定位功能和固定点人脸识别监测整合的整合,特别适合疑似病人解除14天隔离期后,持续观察跟踪。使用大数据分析,可迅速呈现确诊者的活动热力图,锁定隔离区域;保证疑似病人确诊后,快速确定其活动轨迹,快速锁定与确诊者密切接触者。在疫情通报上,可以做到实时精准的上报,避免迟报、漏报、误报等事件的发生,其总体目标线路图如图3所示,软件线路图如图4所示。
5.3.4、智能手环用于居家隔离和一线服务人员的最大益处
①使用方便,无需特别培训、安装即可轻松使用,佩戴后智能手环即自动进入云数字化管理模式,疾控中心可24小时不间断对其进行医学观察和活动场所跟踪(包括体温、心律、定位等),并且隔离者无法擅自关机或破坏,一有异常系统即自动报警;
②管理轻松,网管人员无需再上门定时测量体温和巡查,可有效避免可能受交叉感染的风险;
③节约成本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人力成本,改变传人防硬盯死守的做法;
5.3.5、组织方式
项目组下设产品组、硬件组、软件组。医疗专家负责专业医学建议;产品项目组负责产品设计及模组选型;硬件产品组负责硬件开发及嵌入式设计;软件产品组负责平台设计研发、大数据算法、通讯协议等设计。另外,和中国移动物联网中心为战略合作伙伴。中移物联网中心开辟绿色直通通道,配备物联网专业的专家多名配合产品研发及提供建设意见。为了保障项目顺利完成,根据开发进程可随时扩充和调整人员配置,以便快速完成整体解决方案设计,尽快让产品上线运行。
6、结语
这次“新冠肺炎”在我国武汉暴发,并迅速得到了控制,得益于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以民为本”的伟大体制和党中央及有关防疫专家的英明领导、科学决策。环顾世界,现在许多国家仍深陷疫灾之中,惶惶不可终日。“反思过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为了更好把握未来。虽然疫苗已研制成功并大面积接种,但变病仍不断发生,可以预见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根除,因此做好常态化和防疫物资的战略储备不可或缺,将起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处变不惊的作用。本文所论的智能防疫监测手环应用于居家隔离和一线服务人员,对提高防疫管控水平、减轻佩戴人员心里、经济负担,提高工作效率,颇有推广价值与普惠意义,还望政府有關部门正视与关注。同时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或薄弱环节,有关人员也应该从“防疫无小事”的大局出发,在遵循科学规律前提下,加以不断改进与提高。特别是在产品推广应用过程中,因涉及到居家隔离者的位置信息等隐私问题,仍需要政府配套政策支持!
备注:该防疫监测手环系2020温州市科技局共公突发事件应急列项项目。由于其不同于市场上消费类产品,专业性、精准度等要求更高,浙江联盾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技术攻关、忧化,现已研制成功并已在多家医疗机构、防疫防控部门试用、使用,获广泛好评。具体技术指标与工艺结构等由该公司《智能监测手环企业内控标准》和《检测报告》为鉴;欢迎有关使用单位或意向合作者来电垂询尽调。联盾公司将一如既往秉持“联粹铸盾,创安致和”的理念,与合作者一道将该项目做大做强,助力防疫防控事业更上一层楼,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李可群,杜少锋,李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健康教育应急服务模式探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电子版),2020(Z1):55-56.
(作者单位:浙江联盾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公共卫生;解决方案;智能监测;防疫手环
引言
随着新冠肺炎病毒的扩散与变异,给管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与策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
1、研究背景
如何以高质量、高效率、低付出的方式达到有效的防疫防控效果,已成为业内共识和普遍要求。当前形势下,虽然新冠肺炎疫苗已问世并广泛接种,但病毒的不断变种和隐蔽性仍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经济复苏,必须寻求更科学合理的办法解决对医学观察者的体温与活动位置进行及时跟踪监测,以提升工作效率和实战效果。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并取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尽管如此,受主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管控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短板和漏洞。如:以健康码作为是否来自疫区唯一评判标准(最大缺点:健康码是认手机不认人,极易造假,对出入人员进行体温测量,也容易因有心人临时吃退消约而变得不十分准备);对居家隔离人员还是采用死守硬盯的传统做法,至今尚没有一套行之有效、广泛适用的数学化管理模式,仍存在着“一刀切、过度扩大疫区范围、层层加码”等诸多非理性行为。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讨由智能手环取代传统落后的隔离方式,实时监测隔离者的活动与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十分严并有可能成为常态化情况下,依托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开展智能化设备开发尤显必要与迫切。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分析
2.1、不可预测性与隐蔽性
在现代经济社会环境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显著的不可预测性,相应的传播媒介也趋于隐蔽化,难以及时发现与5控制。以2014年非洲地区的埃博拉病毒疫情为例,尽管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便掌握了该种病毒的传播途径及结构形态,但依旧难以对其进行传播时间进行预测与控制。同样的情况,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同样具有上述显著特点,其爆发力、破坏力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及扰乱经济社会发展节奏。
2.2、诱发原因的多样性
新时期,引发公共卫生的原因多种多样,这无形之中放大了突發卫生公共事件监测与预警的难度。以2009年内蒙古赤峰市水危机和2014年兰州水危机事件为例,均是由于人民群众饮用水被污染,进而造成居民出现大面积腹泻、呕吐及头晕发热等症状,若此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则后期相应的波及范围将会更广,由病毒病菌造成的群体性伤害也将更为严重。上述两种不同的水危机事件,在诱发原因方面均具有多样性特征,需要有针对性进行监测与预警。
2.3、后果的严重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可在短时间内向更宽广的领域传播,导致病患人员数量呈指数性攀升,并会由此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会对人民群众身体造成严重影响,即便将相应的病患治愈,也难以保证不会留下相应的后遗症。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区域间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波及范围与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不仅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对经济社会的平稳性构成严峻挑战与考验。中东呼吸综合症、非典、新冠肺炎等公共卫生事件均表现出极强的传播力、危害性,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敌人。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的原则
3.1、预防为主,关口前移
努力做好宣传工作和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将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实处,安排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储备工作。对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素及时做好防备工作,并对其进行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遵守“第一时间”的原则,树立“效率优先”的理念。
3.2、信息先行,快速反应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监控力度,全面搜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危机信息,及时做好分类和筛选,正确分辨信息的真伪性,认真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计信息报告制度以及媒体的报送制度。
3.3、统筹协调,组织联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波及的地理区域比较广、造成的社会影响较大,单凭某一个地区的政府部门来应对此类事件是很难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与蔓延,因而我们需要发展社会成员的力量、实现协调联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应该做到面面俱到,不能出现任何遗漏和漏洞,我们要建立一个覆盖范围广、运转效率高效、应急处置功能一体化的预案;充分考虑到地区间的差异性、积极调动各个部门、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做到部门间资源共享,形成共同处置突发事件的网络化格局,发挥整体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3.4、科学有序,专业处置
科学与创新,是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因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工作也要建立在科学的前提下,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奠定科学基础。
3.5、预案的重要性
预案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保障之一,有没有预案以及有什么样的预案,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在整个预案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分工明确,步步为营,详尽、切实可行,一个好的预案可以保证所有参与的工作人员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并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一步步、有条不紊地执行,避免出现慌乱,对保证工作的顺利、安全、有效开展起着巨大作用。而现实中我们的应急预案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来自疫区或者是密切接触者一律是“先隔离再核酸检查,再确定是否定点隔离”,这样做法的好处是第一时间杜绝病毒的传播,不利的地方是对无感染者的不公平,浪费他的工作时间;同时,也增加了政府和个人的财务负担。如果这时候采取专业防疫智能监测手环进行自我隔离,既能节约时间、经济成本,又能达到医学观察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和防疫防控两不误的重大举措。 4、构建突发公共卫生时间监测与预警机制路径与策略
4.1、构建危机预警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为有效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成效,必须构建完善的危机管控机制,以制度化的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异常报警功能作为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固定下来,为相关响应策略与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避免应急处置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同时,要根据事件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使危机管理趋于流程化、规范化、科学化,确保涉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类信息准确可靠(如图1所示)。
4.2、强化培养和宣传危机预防意识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危机预防意识的重要价值愈发突出,对于科学宣教卫生疾病预防知识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应摒弃传统保守陈旧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预防意识,突破僵化固化危机预防行为方式与方法的阻碍与桎梏,运用新形势下的危机预防新意识、新技能、新方法,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事件中遇到的新难题。同时,应立足于危机预防处理实践要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临危不乱,采取果断处置方法,最大限度上降低其在社会不同范围内的蔓延与扩散,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危害性。要通过专题讲座等方法,面向广大社会基层人群开展全覆盖宣教,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进行广而告之。
4.3、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养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中,相关管理人员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执行管控相关监测与预警制度其综合素养的高低与最终实际工作成效密切相关。要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参加专项培训与学习,由业内专业人士为其讲解新时期监测与预警所面临的新任务以及承担的新职能,做到从整体上把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个细节与应对办法。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实际,确保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4.4、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监测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相关管理人员在监测与预警工具方面具备了更为灵活的选择空间,使得传统模式下难以完成的监测与预警任务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实践中,必须积极引进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的监测与预警体系,丰富监测与预警手段,提高监测与预警实际效能。依托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不同领域与不同行业之间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提高事件相关数据信息传递的精准性,防止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偏差与失真问题。
4.5、完善卫生应急组织体系
首先是加大危机应急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危机防范意识。政府部门作为卫生应急的直接管理者,应该从自身素质水平抓起,不断学习卫生领域和危机领域的相关知识。公民作为卫生应急的间接管理者,不仅要积极响应政府举办的卫生应急宣传活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以主人翁的意识去观察和监测生活中潜在的危机事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危险的识别能力,通过开展各类危机教育讲座和知识宣传,增强公民的防御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及一些基本的紧急自救常识,同时要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更新动态。其次是加快信息管理中心建设,畅通信息发布及信息传递的渠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应对的有效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通讯工具,如互联网和电话、微博、微信等都已获得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应对处置危机情况时,可以考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识别和诊断治疗。比如英国政府在应对处置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政府为了有效地测试疫情的确切数量,推出国家流感服务体系,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电话自测系统检测是否感染了H1N1,并获得相关的治疗指南。我国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充分利用互联技术,来防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智能手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探究
5.1、智能手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用可行性分析
目前智能手环为主的可穿戴设备在出货量增长明显,由IDG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8年第一季度》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200万台,同比增长15.9%。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可穿戴医疗设备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检测的数据缺乏标准化,没有安全保障,这可能会导致医疗可穿戴设备难以接入医疗系统、产业链过长、医生对接出现断层等问题,嚴重影响消费者体验,阻碍行业发展。
因此,需要专业的医疗级智能手环才能应用于医疗领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区别于普通消费级产品,医疗级智能手环应至少具有精准的测温功能、脱落报警、室内/室外精准定位、超低功耗设计以及防水防蒸汽等功能。该设备在便捷性、交互性、专业性等方面都需要有突出表现。
5.2、智能监测手环的技术路径与策略
5.2.1、专业级智能手环应具有如下特点
部署实施方便,无需上门安装监控设备,只要在疑似患者或需要对其居家隔离监护观察的人员手腕上戴上本产品即可,无需上门安装,避免巡视时可能受到的交错感染。方便他人了解周边疫情分布情况,可通过手机APP查询获知,电子地图清晰显示,从而引起警惕而避开,达到人人参于共同防御目的。
5.2.2、智能手环+大数据平台系统的解决方案能有效解决以下痛点:
无法实时管理:针对重点监控人群,当前状态不能做到实时监督,实施效果不能得到实时回传。仅靠宣传禁止出门,当存在违规出门的情况时,不能及时预警并反馈主管部门进行监督纠正。
无法高效管理:一是工作量大,如采取一对一监督,需要指派专门工作人员巡视,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大。二是管理面窄,针对重点隔离监控人群,无法全面了解其后续的具体流动情况,包括位置信息,行驶轨迹,重点区域布防,电话随访等。向上级反馈情况时,往往存在错报、漏报、滞后等情况。 5.3、智能手环的智能跟踪与预警系统探究
5.3.1、发展前景
目前市场对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功能要求也在不断的升级,未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很多的厂商开始从物联网切入,使可穿戴智能设备可与其他的设备联网,进行数据交互,当然这些功能需要AI交互技术、云端运算等核心技术支持。医疗(防控)可穿戴设备的目的是对监控穿戴者的生命体征和行为动向,以防止人体健康出现问题时及时釆取措施,确保其身体状况在第一时间得到发现与救治。在该技术领域实现蓝牙手环上做到无感知考勤、实时运动大数据分析、学生进出校管理、校园行为轨迹大数据分析、NFC刷卡等功能。目前可穿戴式设备绝大部分面向消费级市场,在专业领域比较少,尤其是在医疗领域。
5.3.2、目标效果
本防控解决方案,旨在通过对疫情需重点监控人群,佩戴智能穿戴终端,实现体温实时监测(体温过高告警),实时位置采集,电子围栏管理,求救管理,流动轨迹管理等功能协助监督隔离工作。监管部门使用公共服务平台及APP,可以通过位置大数据,实时了解隔离人员位置信息,及时响应SOS求救,电子围栏触发告警等。减少工作人员管控劳动强度,实施精准化管理,为主管部门对疫情管理提供准确,详细的决策依据。
5.3.3、解决方案
采用数字平台+硬件的方式,通过大数据技术将体温实时监测(预警)、定位功能和固定点人脸识别监测整合的整合,特别适合疑似病人解除14天隔离期后,持续观察跟踪。使用大数据分析,可迅速呈现确诊者的活动热力图,锁定隔离区域;保证疑似病人确诊后,快速确定其活动轨迹,快速锁定与确诊者密切接触者。在疫情通报上,可以做到实时精准的上报,避免迟报、漏报、误报等事件的发生,其总体目标线路图如图3所示,软件线路图如图4所示。
5.3.4、智能手环用于居家隔离和一线服务人员的最大益处
①使用方便,无需特别培训、安装即可轻松使用,佩戴后智能手环即自动进入云数字化管理模式,疾控中心可24小时不间断对其进行医学观察和活动场所跟踪(包括体温、心律、定位等),并且隔离者无法擅自关机或破坏,一有异常系统即自动报警;
②管理轻松,网管人员无需再上门定时测量体温和巡查,可有效避免可能受交叉感染的风险;
③节约成本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人力成本,改变传人防硬盯死守的做法;
5.3.5、组织方式
项目组下设产品组、硬件组、软件组。医疗专家负责专业医学建议;产品项目组负责产品设计及模组选型;硬件产品组负责硬件开发及嵌入式设计;软件产品组负责平台设计研发、大数据算法、通讯协议等设计。另外,和中国移动物联网中心为战略合作伙伴。中移物联网中心开辟绿色直通通道,配备物联网专业的专家多名配合产品研发及提供建设意见。为了保障项目顺利完成,根据开发进程可随时扩充和调整人员配置,以便快速完成整体解决方案设计,尽快让产品上线运行。
6、结语
这次“新冠肺炎”在我国武汉暴发,并迅速得到了控制,得益于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以民为本”的伟大体制和党中央及有关防疫专家的英明领导、科学决策。环顾世界,现在许多国家仍深陷疫灾之中,惶惶不可终日。“反思过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为了更好把握未来。虽然疫苗已研制成功并大面积接种,但变病仍不断发生,可以预见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根除,因此做好常态化和防疫物资的战略储备不可或缺,将起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处变不惊的作用。本文所论的智能防疫监测手环应用于居家隔离和一线服务人员,对提高防疫管控水平、减轻佩戴人员心里、经济负担,提高工作效率,颇有推广价值与普惠意义,还望政府有關部门正视与关注。同时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或薄弱环节,有关人员也应该从“防疫无小事”的大局出发,在遵循科学规律前提下,加以不断改进与提高。特别是在产品推广应用过程中,因涉及到居家隔离者的位置信息等隐私问题,仍需要政府配套政策支持!
备注:该防疫监测手环系2020温州市科技局共公突发事件应急列项项目。由于其不同于市场上消费类产品,专业性、精准度等要求更高,浙江联盾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技术攻关、忧化,现已研制成功并已在多家医疗机构、防疫防控部门试用、使用,获广泛好评。具体技术指标与工艺结构等由该公司《智能监测手环企业内控标准》和《检测报告》为鉴;欢迎有关使用单位或意向合作者来电垂询尽调。联盾公司将一如既往秉持“联粹铸盾,创安致和”的理念,与合作者一道将该项目做大做强,助力防疫防控事业更上一层楼,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李可群,杜少锋,李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健康教育应急服务模式探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电子版),2020(Z1):55-56.
(作者单位:浙江联盾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