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整体上蓬勃发展。然而,随着总体生源下降等因素的出现,高职院校招生难业已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出现生源危机,倒逼改革,单独和对口招生方式也应运而生。本文主要剖析高职院校招生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究突破高职招生瓶颈的办法。
关键词: 高职;招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5-0104-02
自2008年以来,我国高考总人数开始出现拐点,出现下滑趋势,高职院校面临总体生源不足、竞争日趋激烈、招生越发困难的局面。当前,高中或中专毕业生毕业后选择也更加多元化,可以选择读本科、读专科、出国留学、就业创业等等。更加以人为本的高考升学制度改革,也让高中或中专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就读本科,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同招生同竞争,更加处于劣势。
一、高职院校招生主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招生工作既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也与学校建设本身因素息息相关。
(一)社会大环境影响
1、高职院校生源总体下降。
随着中国经济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几年内发展迅速,招生人数不断扩大,甚至大有超越本科院校生源人数之势。但是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人之后急剧下降,直至2014年起开始止跌趋稳。加上越来越多国外大学、教育机构直接进入我国招生,加剧了生源争夺战,以至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争夺愈演愈烈。许多高职院校难以完成招生计划,直接影响到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社会认识不足,存在偏见。
由于目前社会以“考试论英雄”,能否考上大学、考上什么样大学这两个问题成为个人、教师、学校乃至地方声誉的沉重负担。再加上不少用人单位对学历门槛的限定,还有寄生在高考身上的“产业链”的利益追求,都让人们表面地、直观地认为“高学历才能拥有高职位”、“好文凭是优质生活的金钥匙”。此类认识造就了非理性的、不科学的社会舆论环境,误导考生和家长刻意拼“名校”上“本科”。许多家长和考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缺乏了解,缺少客观认识。有的认为高职就是高等教育中最低层次的教育,如果就读脸上无光;有的认为高职就是培养工厂的技术工人;有的认为高职是技能培训学校;有的认为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去报考高职院校,上高职是一种无奈选择,上高职不如趁早就业赚钱。
3、竞争无处不在,也不可避免。
近年来,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甚至翻倍增长,但生源总数增长极少,每个院校能分到的生源自然减少,相互竞争就更加激烈。生源争夺给高职院校招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导致各高职院校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有的甚至不惜代价以争取到更多的生源。
(二)学校建设本身因素
1.学校办学实力、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有些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成,起步较晚,办学条件未能及时跟上规模超长的需要。学校师资结构、学历层次、教学水平还没有得到及时调整更新,造成在高职教育中,有很多方面不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办学条件无法支撑内涵建设而导致质量下降。没有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办学实力相对较弱。优秀师资数量紧缺,新引进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等情况造成教学质量不明显。此外实训场所有限,实践教学无法得到保障,学生的实践动手训练机会少,技能得不到提高。
2.专业设置不合理。
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高職教育主动服务社会和经济,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目前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在设置专业时,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预测方面仍比较薄弱,对未来需求较大但目前尚未形成规模的专业设置前瞻意识不强。
3.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的就业率相对一些本科院校而言不算低,但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上并不理想,就业质量不高。有些毕业生难以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甚至有些岗位技术含量很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和学历优势难以发挥,产生价值失落感。个别高职院校一味追求高就业率而不断催促未就业的毕业生匆忙就业的现象。这些因素都从正面或侧面导致了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整体认同虽有改观,但仍然评价不高。
4.有效招生方式缺乏。
面对激烈的生源大战,各高职院校都使出浑身解数抢夺生源,但招生方式有些简单缺乏有效的推广技巧。通过建立招生网站或自媒体平台不停的发广告,忽略了定位策划和营销型网站建设,推广方式能力低下,导致院校有网站无流量,有流量无转化或转化少的尴尬境地。部分高职院校倡导全员招生,教职工都参与到招生工作中,但是教职工们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招生咨询业务培训,对考生和家长的咨询处理处于被动状态,没有一套如何引发生源兴趣、建立信任、发掘需求、展示优势、谈判成交的招生系统流程,这也会导致上门咨询的意向生源流失。
5.宣传未能跟上时代要求。
高职院校招生宣传的方式、手段影响着学生填报学校的意愿。伴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的加剧,高职院校之间招生宣传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各个高职院校宣传出现跟风、攀比现象严重,过于注重学校间的比较竞争性宣传,忽视高职教育合作宣传、共同发展的目的。甚至招生宣传工作不能结合院校自身的特点,强调自身特色的突出,而是盲目运用媒介组合,依据其他院校的宣传手段与方式来调整自身的方案与策略。
二、突破高职招生瓶颈的办法
1、整体上:政府应继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促进社会观念转变,营造良好职业教育氛围,提高高职招生比例。财政经费投入是高职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保障,高职教育比普通本科教育而言有更强的职业特性,需要足够资金投入才能完成培養人才的任务,保障经费投入就成为突破高职招生瓶颈的重要法宝。
2、政策上: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招生形势,积极更新高等教育观念,把高职招生考试从以前的在精英高等教育视域下进行选拔考试转化成在大众高等教育视域下进行资格考试;把塑造精英阶层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化成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鼓励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高职办本科专业或和本科联合办学等。作为高职院校个体,也应把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成产学结合教学模式,把单一性评价转化成教育。
3. 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会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关系上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没有教师创造力量的充分释放,也就很难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的创造带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正确的道路。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渗透,在课堂中出现了许多充满人性的课堂教学互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轻松愉快,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红霞 《小学语文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 教学周刊 2014 (23) 125-126
[2] 程晓樵 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策略 [J] 教育评论 2001 4
[3] 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 [J] 教育研究 2010 (10)
关键词: 高职;招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5-0104-02
自2008年以来,我国高考总人数开始出现拐点,出现下滑趋势,高职院校面临总体生源不足、竞争日趋激烈、招生越发困难的局面。当前,高中或中专毕业生毕业后选择也更加多元化,可以选择读本科、读专科、出国留学、就业创业等等。更加以人为本的高考升学制度改革,也让高中或中专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就读本科,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同招生同竞争,更加处于劣势。
一、高职院校招生主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招生工作既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也与学校建设本身因素息息相关。
(一)社会大环境影响
1、高职院校生源总体下降。
随着中国经济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几年内发展迅速,招生人数不断扩大,甚至大有超越本科院校生源人数之势。但是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人之后急剧下降,直至2014年起开始止跌趋稳。加上越来越多国外大学、教育机构直接进入我国招生,加剧了生源争夺战,以至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争夺愈演愈烈。许多高职院校难以完成招生计划,直接影响到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社会认识不足,存在偏见。
由于目前社会以“考试论英雄”,能否考上大学、考上什么样大学这两个问题成为个人、教师、学校乃至地方声誉的沉重负担。再加上不少用人单位对学历门槛的限定,还有寄生在高考身上的“产业链”的利益追求,都让人们表面地、直观地认为“高学历才能拥有高职位”、“好文凭是优质生活的金钥匙”。此类认识造就了非理性的、不科学的社会舆论环境,误导考生和家长刻意拼“名校”上“本科”。许多家长和考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缺乏了解,缺少客观认识。有的认为高职就是高等教育中最低层次的教育,如果就读脸上无光;有的认为高职就是培养工厂的技术工人;有的认为高职是技能培训学校;有的认为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去报考高职院校,上高职是一种无奈选择,上高职不如趁早就业赚钱。
3、竞争无处不在,也不可避免。
近年来,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甚至翻倍增长,但生源总数增长极少,每个院校能分到的生源自然减少,相互竞争就更加激烈。生源争夺给高职院校招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导致各高职院校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有的甚至不惜代价以争取到更多的生源。
(二)学校建设本身因素
1.学校办学实力、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有些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成,起步较晚,办学条件未能及时跟上规模超长的需要。学校师资结构、学历层次、教学水平还没有得到及时调整更新,造成在高职教育中,有很多方面不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办学条件无法支撑内涵建设而导致质量下降。没有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办学实力相对较弱。优秀师资数量紧缺,新引进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等情况造成教学质量不明显。此外实训场所有限,实践教学无法得到保障,学生的实践动手训练机会少,技能得不到提高。
2.专业设置不合理。
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高職教育主动服务社会和经济,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目前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在设置专业时,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预测方面仍比较薄弱,对未来需求较大但目前尚未形成规模的专业设置前瞻意识不强。
3.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的就业率相对一些本科院校而言不算低,但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上并不理想,就业质量不高。有些毕业生难以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甚至有些岗位技术含量很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和学历优势难以发挥,产生价值失落感。个别高职院校一味追求高就业率而不断催促未就业的毕业生匆忙就业的现象。这些因素都从正面或侧面导致了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整体认同虽有改观,但仍然评价不高。
4.有效招生方式缺乏。
面对激烈的生源大战,各高职院校都使出浑身解数抢夺生源,但招生方式有些简单缺乏有效的推广技巧。通过建立招生网站或自媒体平台不停的发广告,忽略了定位策划和营销型网站建设,推广方式能力低下,导致院校有网站无流量,有流量无转化或转化少的尴尬境地。部分高职院校倡导全员招生,教职工都参与到招生工作中,但是教职工们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招生咨询业务培训,对考生和家长的咨询处理处于被动状态,没有一套如何引发生源兴趣、建立信任、发掘需求、展示优势、谈判成交的招生系统流程,这也会导致上门咨询的意向生源流失。
5.宣传未能跟上时代要求。
高职院校招生宣传的方式、手段影响着学生填报学校的意愿。伴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的加剧,高职院校之间招生宣传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各个高职院校宣传出现跟风、攀比现象严重,过于注重学校间的比较竞争性宣传,忽视高职教育合作宣传、共同发展的目的。甚至招生宣传工作不能结合院校自身的特点,强调自身特色的突出,而是盲目运用媒介组合,依据其他院校的宣传手段与方式来调整自身的方案与策略。
二、突破高职招生瓶颈的办法
1、整体上:政府应继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促进社会观念转变,营造良好职业教育氛围,提高高职招生比例。财政经费投入是高职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保障,高职教育比普通本科教育而言有更强的职业特性,需要足够资金投入才能完成培養人才的任务,保障经费投入就成为突破高职招生瓶颈的重要法宝。
2、政策上: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招生形势,积极更新高等教育观念,把高职招生考试从以前的在精英高等教育视域下进行选拔考试转化成在大众高等教育视域下进行资格考试;把塑造精英阶层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化成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鼓励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高职办本科专业或和本科联合办学等。作为高职院校个体,也应把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成产学结合教学模式,把单一性评价转化成教育。
3. 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会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关系上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没有教师创造力量的充分释放,也就很难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的创造带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正确的道路。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渗透,在课堂中出现了许多充满人性的课堂教学互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轻松愉快,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红霞 《小学语文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 教学周刊 2014 (23) 125-126
[2] 程晓樵 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策略 [J] 教育评论 2001 4
[3] 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 [J] 教育研究 20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