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多年前,第一次接触网球,我就被迷住了,后来我成了业余球手、网球教师和网球裁判。现在,对于我,网球不仅仅是兴趣,更是一种使命,让其他人也能体会到这个黄绿色小球的魅力。2008年的最后一天,我领着记者’慢慢逛完全校室内、室外37片网球场后,突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早在三十年前,整个学校没有一块像样的网球场地,而今,每一片网球场都印有我训练、教学的足迹。最老的那片场地,也将近三十岁了吧。
用钓鱼线打球
1981年,我刚到北京体育学院(现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报到时,全校只有一片沙土网球场。那还是由排球场改建,工人们用碾子一步步压出来的土场地,条件虽然简陋,但在人们只熟知乒羽场、篮球场、排球场的年代里,那唯一的一小片网球场显得如此弥足珍贵,给全校师生带来了新的幻想。每天经过此处时,不少人都会驻足观望。
我也很好奇,但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接触网球、听说网球的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海军乒乓球队当过三年的运动员,然后在海军医院从事体育医疗工作。因为我懂训练和医学的缘故,有一段时间,领导安排我带领海军飞行员参加集训。那时候,飞行员是“国宝级”的人物,思想很前卫,享受的都是相对高级的待遇。他们课余把玩的项目中,就有网球。但,那里也没有真正的网球场。所幸的是,我看到了网球拍的样子。
那时候在北体大,真正懂得打网球的人不多,王家正老教授算是一个。他是北京高校推广网球运动的带头人。在他的熏陶下,我也在摸索如何打好网球。刚开始打网球时,球拍都是木头制的。弦断了,自己重新接、重新换,首先用拽子固定住,然后再用钳子来接,甚至,我还用过钓鱼线客串球弦。可以想见这样的“弦”是不结实的。现在人们打球,如果球的毛少了,球软了,就该换球了,可过去,球最外层的绿毛都没了,已经露出黑的部分了却还在用。慢慢地,加入到网球行列的老师人群逐渐增多。我们就经常利用打比赛、排座次的形式来提高大家的技术水平。大家还真玩命了,体力不支、抽筋、跟腱断裂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救护车都开到场地来了。尽管如此,大家对网球的热情依旧不减。
我的付出也在场上得到了回报。1997年,参加“棋士杯”,获得男单前四名;1998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业余网球大赛获得男单前16名。在圈子里,朱天华是我们公认网球悟性很好的业余高手。他曾开玩笑说,不能培养这么多人打网球了,要不然我们打球都不方便了。其实,他担心的是场地不够,僧多粥少。1981年,北体大网球场只有一片;—年之后,扩大到两片;两年后,四片;四年后,八片;……2007年10月,北体大网球综合馆建成,网球场数达到37片,成为全北京硬件设施数一数二的网球馆。
兼职变专家
刚开始,学校没有网球专职教练,我只是兼职,随着学习网球的学生越来越多,就变成专职老师了。如今,全校网球老师共有9名。我们都知道,网球是一项绅士的运动。但最初给学生上课时,就发现他们有不少坏习惯,随地吐痰、说话带脏字等。凡是碰到这种现象,我都会马上集合,批评、扣分。虽然看起来有些苛刻,但慢慢地,学生们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互相提醒,形成比较文明的氛围。
那时候网球方面的教材很少,为了配合教学的需求我撰写了《现代网球技术教学法》、《网球规则入门导读》、《网球裁判双语教程》、《网球竞赛规则问答》等教材。目前快完成的有《网球教学文件的制定与范例》、《中国网球青少年训练大纲》。此外,我在1998年考取了国家级网球裁判资格。其实,裁判并不是我的主要职业,我是想更多地接触到网球,对网球规则了解更加透彻,所以会经常参加国际网联组织的各种网球教学训练培训班。对于网球,国内大都是在摸索当中成长,我也在断地学习、提高自己。为此,我积攒了很多资料。在家中专门建了一个网球资料库,不但有录像带和移动硬盘记录的上千场比赛,还有各类网球杂志,基本从创刊开始,每期都有,并用Excel格式对资料进行分类,以便查找。研究生们做论文的时候,经常需要借阅资料,我的原则还是尽量不要把资料带出房间,哪怕我的孩子想看,也要求他洗了手才能翻阅。
目前,网球在北体大是热门的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大一入学的时候都必须选一个运动项目作为自己的专项。2008级400多人的新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网球。可是,全校只有9名网球专业老师_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只能招3个班,每班12人左右。毫不夸张地说,被选上的学生感觉自己像中了大奖一样。
由于学生的需求,校方也加大对网球的投入。对于专职搞网球教学来说,我们受益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工作做得有多好,而是这项运动的魅力使然,市场推动的结果。学生打球需要球自费、球拍自备,他们还是这么乐意。
有时候,我也在思考,为什么网球运动这么受欢迎,发展这么快?从高层人士来说,那是社交的需求:从白领、社会精英的角度看,它对人的要求是无止境的,人们总是要面临新的挑战,而每一次击球看似完美,但从没到达过完美;从锻炼身体的效果来看,它不仅运动到小的肌肉群,还需要大关节的协调,经过腿、髋、手臂,是一级级地不间断的过程,全身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对于网球的热爱,我欲罢不能,所以,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现在带了十多个研究生,晚上12点之前是不可能入睡的,想少上点课也不可能。这让我想起当年那部反响强烈的电影《人到中年》,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但肩负的责任又不得不去勇敢面对。
用钓鱼线打球
1981年,我刚到北京体育学院(现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报到时,全校只有一片沙土网球场。那还是由排球场改建,工人们用碾子一步步压出来的土场地,条件虽然简陋,但在人们只熟知乒羽场、篮球场、排球场的年代里,那唯一的一小片网球场显得如此弥足珍贵,给全校师生带来了新的幻想。每天经过此处时,不少人都会驻足观望。
我也很好奇,但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接触网球、听说网球的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海军乒乓球队当过三年的运动员,然后在海军医院从事体育医疗工作。因为我懂训练和医学的缘故,有一段时间,领导安排我带领海军飞行员参加集训。那时候,飞行员是“国宝级”的人物,思想很前卫,享受的都是相对高级的待遇。他们课余把玩的项目中,就有网球。但,那里也没有真正的网球场。所幸的是,我看到了网球拍的样子。
那时候在北体大,真正懂得打网球的人不多,王家正老教授算是一个。他是北京高校推广网球运动的带头人。在他的熏陶下,我也在摸索如何打好网球。刚开始打网球时,球拍都是木头制的。弦断了,自己重新接、重新换,首先用拽子固定住,然后再用钳子来接,甚至,我还用过钓鱼线客串球弦。可以想见这样的“弦”是不结实的。现在人们打球,如果球的毛少了,球软了,就该换球了,可过去,球最外层的绿毛都没了,已经露出黑的部分了却还在用。慢慢地,加入到网球行列的老师人群逐渐增多。我们就经常利用打比赛、排座次的形式来提高大家的技术水平。大家还真玩命了,体力不支、抽筋、跟腱断裂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救护车都开到场地来了。尽管如此,大家对网球的热情依旧不减。
我的付出也在场上得到了回报。1997年,参加“棋士杯”,获得男单前四名;1998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业余网球大赛获得男单前16名。在圈子里,朱天华是我们公认网球悟性很好的业余高手。他曾开玩笑说,不能培养这么多人打网球了,要不然我们打球都不方便了。其实,他担心的是场地不够,僧多粥少。1981年,北体大网球场只有一片;—年之后,扩大到两片;两年后,四片;四年后,八片;……2007年10月,北体大网球综合馆建成,网球场数达到37片,成为全北京硬件设施数一数二的网球馆。
兼职变专家
刚开始,学校没有网球专职教练,我只是兼职,随着学习网球的学生越来越多,就变成专职老师了。如今,全校网球老师共有9名。我们都知道,网球是一项绅士的运动。但最初给学生上课时,就发现他们有不少坏习惯,随地吐痰、说话带脏字等。凡是碰到这种现象,我都会马上集合,批评、扣分。虽然看起来有些苛刻,但慢慢地,学生们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互相提醒,形成比较文明的氛围。
那时候网球方面的教材很少,为了配合教学的需求我撰写了《现代网球技术教学法》、《网球规则入门导读》、《网球裁判双语教程》、《网球竞赛规则问答》等教材。目前快完成的有《网球教学文件的制定与范例》、《中国网球青少年训练大纲》。此外,我在1998年考取了国家级网球裁判资格。其实,裁判并不是我的主要职业,我是想更多地接触到网球,对网球规则了解更加透彻,所以会经常参加国际网联组织的各种网球教学训练培训班。对于网球,国内大都是在摸索当中成长,我也在断地学习、提高自己。为此,我积攒了很多资料。在家中专门建了一个网球资料库,不但有录像带和移动硬盘记录的上千场比赛,还有各类网球杂志,基本从创刊开始,每期都有,并用Excel格式对资料进行分类,以便查找。研究生们做论文的时候,经常需要借阅资料,我的原则还是尽量不要把资料带出房间,哪怕我的孩子想看,也要求他洗了手才能翻阅。
目前,网球在北体大是热门的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大一入学的时候都必须选一个运动项目作为自己的专项。2008级400多人的新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网球。可是,全校只有9名网球专业老师_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只能招3个班,每班12人左右。毫不夸张地说,被选上的学生感觉自己像中了大奖一样。
由于学生的需求,校方也加大对网球的投入。对于专职搞网球教学来说,我们受益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工作做得有多好,而是这项运动的魅力使然,市场推动的结果。学生打球需要球自费、球拍自备,他们还是这么乐意。
有时候,我也在思考,为什么网球运动这么受欢迎,发展这么快?从高层人士来说,那是社交的需求:从白领、社会精英的角度看,它对人的要求是无止境的,人们总是要面临新的挑战,而每一次击球看似完美,但从没到达过完美;从锻炼身体的效果来看,它不仅运动到小的肌肉群,还需要大关节的协调,经过腿、髋、手臂,是一级级地不间断的过程,全身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对于网球的热爱,我欲罢不能,所以,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现在带了十多个研究生,晚上12点之前是不可能入睡的,想少上点课也不可能。这让我想起当年那部反响强烈的电影《人到中年》,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但肩负的责任又不得不去勇敢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