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主要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2015年7月29日,罗德公关北京办公室以此为契机,在北京举办了以“‘一带一路’——跨国公司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研讨会。
此次主题研讨活动,是罗德公关今年年初启动的“敢知未来”(What’s Next)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旨在围绕公关传播和公共事务领域,搭建高端交流的对话平台,推动和分享行业见解。
此次活动的受邀嘉宾,有来自商务部和国内主要智库的政策专家,以及沃尔沃集团和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的高管。与此同时,阿尔斯通、康明斯、通用电气和联合技术等跨国公司的公共传播和政策研究部门的有关人士,也受邀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受邀嘉宾一致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倡议的区域性发展蓝图,其主旨是借助区域合作平台,以贸易投资为主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打造全球性的合作机制,在领导地区经济体实现互利共赢,以及建设共同市场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同时,跨国企业作为国际贸易投资中的重要力量,是推广国际化商业运营和商业理念的先锋,理应同中国企业和沿线国家一起,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跨国公司更加关注,如何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共享改革成果,实现多赢局面。
受邀嘉宾对于跨国公司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存在不可忽视的地缘政治风险,比如政局不稳、领土纠纷、宗教文化冲突等,都考验着跨国公司在内的各类经济主体的风险应对能力。所以,促进贸易投资并获得回报是一项长期工程,跨国企业在积极寻求机会参与建设的同时,更应学会评估和应对风险。
政策专家和跨国企业代表均认为,国家外交力量应该在平抑地缘政治风险方面起主要作用,从宏观政策和多边、双边范畴支持企业在沿线国家的投入。而跨国企业也应主动配合,清楚界定相关责任,把握好市场风险。
第二,跨国公司在建设“一带一路”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跨国公司在沿线国家有支点和网络,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宏观政策和销售环境,而且在支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所以,跨国公司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要超越传统的垂直化管理结构,建立横向协调机制,同时多与中国企业配合,共同开发,合作共赢。
第三,“一带一路”的实施落地必须解决资金问题。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未来10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要8.22万亿美元,需每年新增投入8200亿美元。目前,中国政府推动亚洲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中投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国行金融和金砖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国家级和区域性组织,向“一带一路”跨境基础设施提供了3500亿美元的融资,还远远解决不了融资的要求。
“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基础设施项目大多带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在投资经营上,却具有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价值转移慢和资本回收困难的特点。同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项目存在的多种政治、经济和文化风险,政府或私有部门的盈利性企业都很难独立承担。因此,要大力倡导创新的公共基础设施的项目投融资模式,如ECP、PPP、特许经营以及使用者付费等,促进政府与社会投资者分享利益,分担风险。这样不仅可以发动社会投资者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也能确保项目建设和后期管理的成功。目前PPP等方式被政府部门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但还未进行立法。国家应尽早对此类有重大影响的商业活动立法,以保障其有序运行。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解放思想,深化购买服务意识。
与会嘉宾还认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应强调包容性发展和互利共赢,重视并处理好企业与沿线国家居民的关系,让其感受到企业的贸易投资带来的切实利益。同时,跨国公司如果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与民企和国企加强沟通合作,通过共同参与标志性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与中方优势互补,将会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研讨会上,跨国公司代表还就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向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咨询意见,如何抓住新常态和“一带一路”的契机,在中国积极开展业务等问题,开展了深入讨论。
此次主题研讨活动,是罗德公关今年年初启动的“敢知未来”(What’s Next)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旨在围绕公关传播和公共事务领域,搭建高端交流的对话平台,推动和分享行业见解。
此次活动的受邀嘉宾,有来自商务部和国内主要智库的政策专家,以及沃尔沃集团和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的高管。与此同时,阿尔斯通、康明斯、通用电气和联合技术等跨国公司的公共传播和政策研究部门的有关人士,也受邀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受邀嘉宾一致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倡议的区域性发展蓝图,其主旨是借助区域合作平台,以贸易投资为主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打造全球性的合作机制,在领导地区经济体实现互利共赢,以及建设共同市场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同时,跨国企业作为国际贸易投资中的重要力量,是推广国际化商业运营和商业理念的先锋,理应同中国企业和沿线国家一起,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跨国公司更加关注,如何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共享改革成果,实现多赢局面。
受邀嘉宾对于跨国公司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存在不可忽视的地缘政治风险,比如政局不稳、领土纠纷、宗教文化冲突等,都考验着跨国公司在内的各类经济主体的风险应对能力。所以,促进贸易投资并获得回报是一项长期工程,跨国企业在积极寻求机会参与建设的同时,更应学会评估和应对风险。
政策专家和跨国企业代表均认为,国家外交力量应该在平抑地缘政治风险方面起主要作用,从宏观政策和多边、双边范畴支持企业在沿线国家的投入。而跨国企业也应主动配合,清楚界定相关责任,把握好市场风险。
第二,跨国公司在建设“一带一路”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跨国公司在沿线国家有支点和网络,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宏观政策和销售环境,而且在支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所以,跨国公司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要超越传统的垂直化管理结构,建立横向协调机制,同时多与中国企业配合,共同开发,合作共赢。
第三,“一带一路”的实施落地必须解决资金问题。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未来10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要8.22万亿美元,需每年新增投入8200亿美元。目前,中国政府推动亚洲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中投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国行金融和金砖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国家级和区域性组织,向“一带一路”跨境基础设施提供了3500亿美元的融资,还远远解决不了融资的要求。
“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基础设施项目大多带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在投资经营上,却具有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价值转移慢和资本回收困难的特点。同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项目存在的多种政治、经济和文化风险,政府或私有部门的盈利性企业都很难独立承担。因此,要大力倡导创新的公共基础设施的项目投融资模式,如ECP、PPP、特许经营以及使用者付费等,促进政府与社会投资者分享利益,分担风险。这样不仅可以发动社会投资者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也能确保项目建设和后期管理的成功。目前PPP等方式被政府部门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但还未进行立法。国家应尽早对此类有重大影响的商业活动立法,以保障其有序运行。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解放思想,深化购买服务意识。
与会嘉宾还认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应强调包容性发展和互利共赢,重视并处理好企业与沿线国家居民的关系,让其感受到企业的贸易投资带来的切实利益。同时,跨国公司如果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与民企和国企加强沟通合作,通过共同参与标志性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与中方优势互补,将会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研讨会上,跨国公司代表还就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向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咨询意见,如何抓住新常态和“一带一路”的契机,在中国积极开展业务等问题,开展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