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工子女来学校就读,民工子女已占全校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几年来,学校努力贯彻“平等育人、快乐做人”的教育理念,以“培养民工子女主体性人格”为目标,全面实施“互助双赢制”、“教育导师制”,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民工子女的素质,促进了学校发展。
一、深化“互助双赢制”,共同进步
学校在各班广泛开展了民工子女教育调研工作,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实施以“小手拉小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互助双赢制策略,引导当地学生和民工子女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1.学习同步
我们在各班选拔并培养了一批能独立开展工作的小助教,及时帮助身边的民工孩子。一是在合作中“助教”。课堂上,每位小助教留意观察民工子女听课时的表现,协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二是在辅导中“助教”。实践证明,民工子女的学习底子薄,仅靠课堂40分钟收效还不大。为此,我们在课堂外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组织开展“一帮一”活动,由小助教帮民工孩子解疑答惑,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这项措施同时也提高了小助教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
2.生活同理
许多外来学生初到学校,由于对新环境不熟悉,带来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为此,学校少先队发动本地学生与民工子女交朋友,教育学生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不歧视民工子女,主动关心、帮助他们。我们还特别组织了“感动伙伴,温暖行动”“关爱伙伴,体验艰辛”“到同学家过一天”等主题活动,让民工子女和当地孩子感受小伙伴们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增进了解,增进友谊,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努力,民工子女大多能迅速融入新生活,他们脸上不再流露初来时的迷茫和孤独,而是充满微笑和快乐。
3.习惯同养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民工子女来自五湖四海,行为习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各班充分发挥小助教的表率作用,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行为习惯自评和互评活动。如把行为规范编成“三字经”,组织学生逐条学习、评比,每周评一次,定期检查并总结。另外,我们让每位同学担任行为习惯监督员,及时指出同学的不良习惯,引导学生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有效地培育了民工子女的自制、自理能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进步很大。
4.成果同享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对每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让每个民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成果。为此,我们倡导每个班级做到“一个民工子女一个角色,人人有角色”,有意识地安排民工孩子在班级的各个岗位上开展工作,鼓励民工子女充分发挥个性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我。比如在班级管理中担任值日班长、图书管理员、板报管理员,在班队活动中担任小导演、小医生、小主持,自主管理红领巾监督岗、“雏鹰之声”广播等,在实践中引导民工子女学会为集体服务,同时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快乐。
二、细化“教育导师制”,呵护成长
学校建立并实施了民工子女教育导师制,即“大手牵小手”活动,具体从关爱每一个民工子女的成长出发,提出了“六导”工作思路,全方位开展民工子女辅导工作,落实平等育人的理念。
1.榜样上先导
一个合格的导师首先是真心关爱学生的老师,做民工子女的导师更要如此。为了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心,学校多措并举,开展了走访慰问、换位体验、定期家访等活动,让老师全面了解、体验民工子女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生活情况。2006年初,全校教师冒着漫天大雪走访了全镇300多户外来民工家庭,真切感受民工孩子的内心渴望。这一活动不仅给每位民工家庭带来了感动和温暖,而且深深触动了老师的心。
民工子女是个特殊群体,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又怕伤害自己的自尊心。鉴于此,学校教师着力加强了自身修养,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期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位学生。其次,教师善于仔细分析每位民工子女的特点,注意关心对象、场合的变化,细化关爱民工子女的方式方法,不仅做到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民工子女,而且能从生活、学习、思想、品行、心理等各方面予以关心和帮助。
2.思想上引导
为了促进民工子女不断进步,学校提出了“只要进步就是成功”的教育思路,抓住民工子女的点滴进步,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在教育过程中,各位老师高度重视辅导技巧,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如民工子女普遍胆小怯懦,教师就格外注重学生的个体心理上的特殊要求,课外多与民工子女接触,充分发掘、展示民工子女的闪光点,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通过开展“同在一片蓝天下演唱会”“民工子女才艺展示”“评比特长生”等系列活动,为民工子女搭建展示舞台,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坚强、自信、有毅力等品质。
3.学习上辅导
为了帮助民工子女树立自信,提高学业水平,老师们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学习辅导。对于新插班的学生,放低要求,耐心辅导,做好查漏补缺,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课堂上,各科教师根据民工子女的学习基础,多角度设计教学方案,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想方设法启发民工子女的求知欲望,培养民工子女的自信心。有些教师抓住民工子女存在怕羞心理、交际范围小等特点,巧妙地利用各类活动课增加他们与本地学生交往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交往的热情。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导师们则给予了更多的关心,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把成绩赶上去。
4.生活上指导
民工子女由于家庭条件普遍较差,在生活上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或困难,老师们就通过各种途径尽力帮助他们。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指导,如通过劳动课加强生活技能训练,通过音乐、美术课指导他们初步学会艺术欣赏,培养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其次,通过组织“劳动技能小比武”“今天我当家”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第三,科学组织劳动,在劳动中及时进行指导、评价,促进劳动习惯的逐步养成。如指导他们制定《一日生活作息表》,学习合理安排一天的生活,教育并督促他们认真履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若有个别学生遇到生活困难,老师们更会主动出钱出物,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5.心理上疏导
首先要做到师生平等。通过各种措施引导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理念,创设师生平等交流、共同进步的民主气氛。每位老师在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家校联系等不同层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表达了对民工子女的尊重与信任。其次,多渠道疏导心理。教师通过谈心、家访、调查等方法了解每位民工子女的个性、心理、家庭状况等,建立民工子女个人档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经常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及时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及时解开思想上的“疙瘩”。此外,还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咨询信箱和心理辅导老师的作用,引导民工子女与老师交流,说出心里话,消除负面影响,从而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6.习惯上训导
民工子女流动性强,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为此,学校加强了民工子女行为习惯的辅导训练。首先是加强集体训练。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训练内容和要求,制定具体有效的实施计划,集中开展训练。如,通过班队活动、队列广播操训练等形式,集中强化坐、立、走等行为训练。其次是注重个别训练。每位导师负责若干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训练,从日常生活、学习、劳动、社会交往等不同层面,予以针对性的辅导,因材施教,重点对象重点指导,注重积累养成。如有些孩子卫生习惯不好,结对导师就经常对其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指出问题所在,为其介绍卫生保健知识,帮助其逐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县李家巷镇中心小学
浙江长兴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李红霞
一、深化“互助双赢制”,共同进步
学校在各班广泛开展了民工子女教育调研工作,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实施以“小手拉小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互助双赢制策略,引导当地学生和民工子女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1.学习同步
我们在各班选拔并培养了一批能独立开展工作的小助教,及时帮助身边的民工孩子。一是在合作中“助教”。课堂上,每位小助教留意观察民工子女听课时的表现,协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二是在辅导中“助教”。实践证明,民工子女的学习底子薄,仅靠课堂40分钟收效还不大。为此,我们在课堂外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组织开展“一帮一”活动,由小助教帮民工孩子解疑答惑,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这项措施同时也提高了小助教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
2.生活同理
许多外来学生初到学校,由于对新环境不熟悉,带来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为此,学校少先队发动本地学生与民工子女交朋友,教育学生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不歧视民工子女,主动关心、帮助他们。我们还特别组织了“感动伙伴,温暖行动”“关爱伙伴,体验艰辛”“到同学家过一天”等主题活动,让民工子女和当地孩子感受小伙伴们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增进了解,增进友谊,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努力,民工子女大多能迅速融入新生活,他们脸上不再流露初来时的迷茫和孤独,而是充满微笑和快乐。
3.习惯同养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民工子女来自五湖四海,行为习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各班充分发挥小助教的表率作用,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行为习惯自评和互评活动。如把行为规范编成“三字经”,组织学生逐条学习、评比,每周评一次,定期检查并总结。另外,我们让每位同学担任行为习惯监督员,及时指出同学的不良习惯,引导学生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有效地培育了民工子女的自制、自理能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进步很大。
4.成果同享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对每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让每个民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成果。为此,我们倡导每个班级做到“一个民工子女一个角色,人人有角色”,有意识地安排民工孩子在班级的各个岗位上开展工作,鼓励民工子女充分发挥个性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我。比如在班级管理中担任值日班长、图书管理员、板报管理员,在班队活动中担任小导演、小医生、小主持,自主管理红领巾监督岗、“雏鹰之声”广播等,在实践中引导民工子女学会为集体服务,同时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快乐。
二、细化“教育导师制”,呵护成长
学校建立并实施了民工子女教育导师制,即“大手牵小手”活动,具体从关爱每一个民工子女的成长出发,提出了“六导”工作思路,全方位开展民工子女辅导工作,落实平等育人的理念。
1.榜样上先导
一个合格的导师首先是真心关爱学生的老师,做民工子女的导师更要如此。为了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心,学校多措并举,开展了走访慰问、换位体验、定期家访等活动,让老师全面了解、体验民工子女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生活情况。2006年初,全校教师冒着漫天大雪走访了全镇300多户外来民工家庭,真切感受民工孩子的内心渴望。这一活动不仅给每位民工家庭带来了感动和温暖,而且深深触动了老师的心。
民工子女是个特殊群体,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又怕伤害自己的自尊心。鉴于此,学校教师着力加强了自身修养,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期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位学生。其次,教师善于仔细分析每位民工子女的特点,注意关心对象、场合的变化,细化关爱民工子女的方式方法,不仅做到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民工子女,而且能从生活、学习、思想、品行、心理等各方面予以关心和帮助。
2.思想上引导
为了促进民工子女不断进步,学校提出了“只要进步就是成功”的教育思路,抓住民工子女的点滴进步,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在教育过程中,各位老师高度重视辅导技巧,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如民工子女普遍胆小怯懦,教师就格外注重学生的个体心理上的特殊要求,课外多与民工子女接触,充分发掘、展示民工子女的闪光点,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通过开展“同在一片蓝天下演唱会”“民工子女才艺展示”“评比特长生”等系列活动,为民工子女搭建展示舞台,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坚强、自信、有毅力等品质。
3.学习上辅导
为了帮助民工子女树立自信,提高学业水平,老师们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学习辅导。对于新插班的学生,放低要求,耐心辅导,做好查漏补缺,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课堂上,各科教师根据民工子女的学习基础,多角度设计教学方案,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想方设法启发民工子女的求知欲望,培养民工子女的自信心。有些教师抓住民工子女存在怕羞心理、交际范围小等特点,巧妙地利用各类活动课增加他们与本地学生交往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交往的热情。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导师们则给予了更多的关心,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把成绩赶上去。
4.生活上指导
民工子女由于家庭条件普遍较差,在生活上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或困难,老师们就通过各种途径尽力帮助他们。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指导,如通过劳动课加强生活技能训练,通过音乐、美术课指导他们初步学会艺术欣赏,培养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其次,通过组织“劳动技能小比武”“今天我当家”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第三,科学组织劳动,在劳动中及时进行指导、评价,促进劳动习惯的逐步养成。如指导他们制定《一日生活作息表》,学习合理安排一天的生活,教育并督促他们认真履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若有个别学生遇到生活困难,老师们更会主动出钱出物,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5.心理上疏导
首先要做到师生平等。通过各种措施引导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理念,创设师生平等交流、共同进步的民主气氛。每位老师在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家校联系等不同层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表达了对民工子女的尊重与信任。其次,多渠道疏导心理。教师通过谈心、家访、调查等方法了解每位民工子女的个性、心理、家庭状况等,建立民工子女个人档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经常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及时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及时解开思想上的“疙瘩”。此外,还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咨询信箱和心理辅导老师的作用,引导民工子女与老师交流,说出心里话,消除负面影响,从而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6.习惯上训导
民工子女流动性强,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为此,学校加强了民工子女行为习惯的辅导训练。首先是加强集体训练。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训练内容和要求,制定具体有效的实施计划,集中开展训练。如,通过班队活动、队列广播操训练等形式,集中强化坐、立、走等行为训练。其次是注重个别训练。每位导师负责若干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训练,从日常生活、学习、劳动、社会交往等不同层面,予以针对性的辅导,因材施教,重点对象重点指导,注重积累养成。如有些孩子卫生习惯不好,结对导师就经常对其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指出问题所在,为其介绍卫生保健知识,帮助其逐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县李家巷镇中心小学
浙江长兴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