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以上这些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造成这种结果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在里面,但不可否认,我们这些教育者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存在两种偏向:一是完全承袭以前学究式的教法,逐字逐句串讲,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不引导他们开动脑筋,探求规律;二是完全仿照现代文的教法,专门分析文章的主旨、结构和语言以至它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一篇课文教完了,学生对文中的许多句子仍然不会读或读错,不理解或理解错。
1.具备这个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千年连绵不断,千万里同文同化,这在当今世界各国中,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而这一切,从有文字记载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基本上是依靠文言文将它记录、保存、流传下来的,同时人们在使用文言文来叙事、状物、说理、抒情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把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娴熟的表达形式很好地统一起来,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脍炙人口的篇章。如果读不懂文言文,也就读不懂古代文献,所谓清理、发掘、继承、批判、吸收,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学会了文言文,我们才能不受时代的限制,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自由地吸取需要的营养。
2.具备这种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文,都是一些传诵千古的名篇,对于中学生有着直接的陶冶、感染作用。当学生了解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汉字、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学艺术上的奇葩硕果时,他们会由衷地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值得骄傲的。至于具体篇目,如《过零丁洋》等诗文所反映出来的文天祥那种矢志报国、百折不挠、誓死不降的“浩然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精神,读后定能激起一腔爱国热情,兴起一种振兴中华的宏愿。
3.具备这种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
现代汉语词语中有些语素义不容易分析,但如果我们理解了他们在文言中的词义,就容易多了。如:“钟情”指专一、集中的感情。“钟”是古代盛酒或盛粮食的器皿,把酒或粮食集中在一个器皿里,于是就引申出聚集、集中、专一的意思。此外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的筛选,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作品,这些作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多读这样的作品,对提高现代文的写作水平是有帮助的。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八年的时间,在这些日子里也逐步探索到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1.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让学生带着明确目的预习课文,了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课文,或者讲个相关或类似的文言故事,这样就给学生自读文言文创设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给予提示后,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要求。如要识字解意,要多读课文,要初译课文,并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要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给学生提示和明确要求后,就要安排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第一梯度:诵读课文,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第二梯度:疏通文章文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第三梯度:试找出文章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最后准备把课文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训练了他们多种阅读的能力。
2.发挥主体、打实基础
大纲要求学生“学习一些文言实词的用法,常用实词要求能辨析”。并要求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虚词,为学习高中文言文打基础。这比原来的要求提高了许多。若仅凭引导学生自学来达到大纲要求是不行的,需要教师点拨。我们可以请学生把自学中梳理出来的问题一一提出,然后请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掌握进行启发、点拨的方法就好像掌握了开启学生“心灵窗扉”的钥匙,拨响了师生共鸣的琴弦,收到了将已有的知识合理迁移的效果。改讲读为点拨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交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在学的主体地位上,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强化。
3.立足课堂,向外延伸
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同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再次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和掌握的效果,是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喜欢程度而定的。故事性强的,学起来兴趣浓一些,反之,则弱一些。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课堂教学方法、形式的改革,在设计教学形式时,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能迁移所学的知识,阅读课外的文言文语段。
在形式上,可采用演出式、绘画式、讲述式等。比如,学《山市》就可欣赏有关海市蜃楼的影片,学《天净沙秋思》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情景,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多变的课堂形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听、读、唱、表演、绘画的能力。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于漪老师也常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这种“粘力”就是牢牢吸引学生的魅力。在学生被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粘住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相似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扩大阅读量,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知识。
学好文言文,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事,但是我想只要老师从现在起重视文言文教学并改变传统的教法,学生从现在起在老师地指导下认真、努力地做好文言文的积累工作,不久后其文言文阅读能力必定会得到提高。
收稿日期:2011-08-12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存在两种偏向:一是完全承袭以前学究式的教法,逐字逐句串讲,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不引导他们开动脑筋,探求规律;二是完全仿照现代文的教法,专门分析文章的主旨、结构和语言以至它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一篇课文教完了,学生对文中的许多句子仍然不会读或读错,不理解或理解错。
1.具备这个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千年连绵不断,千万里同文同化,这在当今世界各国中,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而这一切,从有文字记载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基本上是依靠文言文将它记录、保存、流传下来的,同时人们在使用文言文来叙事、状物、说理、抒情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把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娴熟的表达形式很好地统一起来,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脍炙人口的篇章。如果读不懂文言文,也就读不懂古代文献,所谓清理、发掘、继承、批判、吸收,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学会了文言文,我们才能不受时代的限制,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自由地吸取需要的营养。
2.具备这种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文,都是一些传诵千古的名篇,对于中学生有着直接的陶冶、感染作用。当学生了解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汉字、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学艺术上的奇葩硕果时,他们会由衷地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值得骄傲的。至于具体篇目,如《过零丁洋》等诗文所反映出来的文天祥那种矢志报国、百折不挠、誓死不降的“浩然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精神,读后定能激起一腔爱国热情,兴起一种振兴中华的宏愿。
3.具备这种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
现代汉语词语中有些语素义不容易分析,但如果我们理解了他们在文言中的词义,就容易多了。如:“钟情”指专一、集中的感情。“钟”是古代盛酒或盛粮食的器皿,把酒或粮食集中在一个器皿里,于是就引申出聚集、集中、专一的意思。此外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的筛选,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作品,这些作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多读这样的作品,对提高现代文的写作水平是有帮助的。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八年的时间,在这些日子里也逐步探索到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1.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让学生带着明确目的预习课文,了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课文,或者讲个相关或类似的文言故事,这样就给学生自读文言文创设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给予提示后,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要求。如要识字解意,要多读课文,要初译课文,并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要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给学生提示和明确要求后,就要安排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第一梯度:诵读课文,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第二梯度:疏通文章文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第三梯度:试找出文章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最后准备把课文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训练了他们多种阅读的能力。
2.发挥主体、打实基础
大纲要求学生“学习一些文言实词的用法,常用实词要求能辨析”。并要求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虚词,为学习高中文言文打基础。这比原来的要求提高了许多。若仅凭引导学生自学来达到大纲要求是不行的,需要教师点拨。我们可以请学生把自学中梳理出来的问题一一提出,然后请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掌握进行启发、点拨的方法就好像掌握了开启学生“心灵窗扉”的钥匙,拨响了师生共鸣的琴弦,收到了将已有的知识合理迁移的效果。改讲读为点拨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交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在学的主体地位上,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强化。
3.立足课堂,向外延伸
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同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再次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和掌握的效果,是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喜欢程度而定的。故事性强的,学起来兴趣浓一些,反之,则弱一些。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课堂教学方法、形式的改革,在设计教学形式时,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能迁移所学的知识,阅读课外的文言文语段。
在形式上,可采用演出式、绘画式、讲述式等。比如,学《山市》就可欣赏有关海市蜃楼的影片,学《天净沙秋思》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情景,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多变的课堂形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听、读、唱、表演、绘画的能力。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于漪老师也常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这种“粘力”就是牢牢吸引学生的魅力。在学生被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粘住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相似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扩大阅读量,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知识。
学好文言文,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事,但是我想只要老师从现在起重视文言文教学并改变传统的教法,学生从现在起在老师地指导下认真、努力地做好文言文的积累工作,不久后其文言文阅读能力必定会得到提高。
收稿日期:201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