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摩梭人的民居建筑依山傍水,大都建在半山坡与高原平坝的结合部。泸沽湖滨则建在湖畔的山脚下。摩梭房屋星罗棋布,家屋与家屋之间、宅子与宅子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一道道低矮的围墙相隔,鸡犬之声相闻,互相往来十分方便,形成了高原盆地独特迷人的风景线。
摩梭民居每户占地面积在1亩以上,建筑面积在600平方米左右。一般为一至二层井干式结构,俗称“木楞房”。
摩梭民居的院落分为内院、外院。内院由母屋(“依咪”)、经堂(“嘎拉依”)、花楼(“华骨”)、骑门楼(“搓俄”)四个部分组成四合院。外院有围墙组成,主要是为了种植花草树木和饲养家禽。
摩梭民居建筑形式除母屋一层外,其它均为二层。屋顶为两面坡,用俗称的“黄板”(即长一米左右、厚3-4寸的木板)盖屋顶。黄板上压石头以防大风卷走。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古朴典雅,造型别致。
摩梭民居外观使用的建筑木料一般半径为8-10寸,木料两端砍成俗称的“马口”(即衔口)相吻合对接,不加立柱,山墙木料上用榫头架中梁柱,或木构架上方檩,自下而上搭接。屋内铺设木板。整个建筑不用铁钉钉,全部用榫头衔接。建筑风格原始、细腻,精致。
母屋是摩梭家屋集体成员的活动中心,是祭祀、议事、炊事、接待客人的地方。摩梭母屋的结构复杂,母屋后设夹壁层,储藏粮食和堆放杂物之用。
母屋左侧上室(“嘎潘”)房间为家屋老年妇女的起居室,兼保管粮食或其他食品之用。右侧下室(“木潘”)房间用来做大灶间,用于酿酒、磨面、舂米等,并放置磨、碓等生产工具。
母屋门前设走廊间,放置水槽,水槽有石槽、木槽等几种。
母屋内,有上火塘和下火塘。上火塘主要设置一个火塘和一个祭祀场所——“斯托”(母屋的心脏),“斯托”下面的火塘两边装有木板,可做家屋男性成员休息或客人落座的地方。“斯托”上面放置有摩梭先民的图腾及供品。下火塘设置有一个火塘,火塘上方有锅庄石和供放祭祀物品的平台,火塘左侧房壁上有壁橱,放置茶具、酒具以及其他食用品。
锅庄所靠的壁上,有一幅用泥塑成或用木雕雕成的浮雕、或用颜料绘画成的图像,其上有日、月、星、火焰、九个或七个海螺、金元宝、银元宝、宝猫等,摩梭人称“咋吧啦”,就是火塘神。
火塘边的右侧房壁,称“祖母床”,供家屋年长且具有威信的老人休息睡觉。火塘两边,有两根大柱子,分左柱右柱,左柱为男柱,右柱为女柱,又称“金柱”和“银柱”。摩梭人在寻找砍伐这两根柱子的时候,必须取自同一棵树,顶部的那一段为左柱,根部那一段为右柱。在举行“成年礼”时,男孩子在左柱旁举行,女孩子在右柱旁举行。
经堂,楼上为家屋敬供佛像、家屋喇嘛的住屋和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经堂内最能体现摩梭人富丽堂皇的装修和木工手艺的美妙绝伦。
花楼,主要供成年女子居住。是摩梭成年女人接待“阿夏”的房间。房间一般都不大,但是房间设计和布局温馨,浪漫。
骑门楼是摩梭门庭的主要组成部分。摩梭家屋的大门,朝东方或朝北方,以朝东为多。摩梭家屋的门庭一般设计大方富贵,充分体现家屋的富足与和谐。
摩梭家屋的院坝一般都比较大,可以做“甲搓”(摩梭的舞蹈)的场地。
摩梭家屋修房建屋、乔迁新房,都要请“达巴”(摩梭人原始宗教的宗教祭祀人员)或摩梭喇嘛进行占卜算卦、念颂经文,除秽迎福,并请比邻的摩梭家屋的成员跳“甲搓”(吉祥的舞蹈)。
摩梭民居体现了几大特点:
一是适应以女性为中心的母性家屋的各项活动;
二是适应成年“阿夏”走婚;
三是就地取材,冬暖夏凉,结构牢固,抗震;
四是人畜分院,体现摩梭人的生活环境整洁、干净。
摩梭家屋的建筑形制与其所信仰的宗教、情爱生活方式和家屋组织相适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建筑史有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