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hod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零食
  
  上世纪七十年代,乡下孩子吃的零食就是炒蚕豆、豌豆以及红薯干等,都是父母为了解孩子的馋,用一部分杂粮制作的,大人小孩总是把这些零食放在衣服口袋里,随时摸出几粒扔进嘴里。对于爆米花,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才可以放开吃,之前由于粮食不够,只有过年时才爆一点。而商店(每个大队只有一个,那时叫供应点)里的零食最多也只有四样,就是麻果、发饼、洋糖果及糖块,再没有其他的零食了。而这些零食也只是亲戚之间相互往来时,作为礼品相赠的,平时是不会买来自己吃的。
  当然,乡下的孩子除了吃这些自家制作的零食外,还会到大自然去寻觅吃的,一群孩子漫山遍野地到处跑,那种乐趣是今天城里孩子无法享受到的。不管生活多么艰苦,那都是大人们操心的事,孩子们总是在一起无忧无虑地嬉笑玩耍。玩饿了就找吃的,玩累了、困了就随便倒在草垛或柴堆边睡一会儿,以至于有时候到了吃饭时间,总是听到大人们扯着嗓子到处找孩子。
  说起自然界的野果,还真不少。春天有“四月籽”,红红的、一串一串的,摘一把放在嘴里,酸甜酸甜的,而且吃完后满嘴都是红的,孩子们总是一边吃一边用果实把自己的小手染红,然后比谁的手好看。还有映山红,漫山遍野的映山红随时都可以摘一把吃,吃够了,玩够了,就用映山红编一个花环戴在头上,一路高喊着回家。而父母总是在这个季节,用映山红当头饰,扎在小姑娘的辫子上,特别美。夏天,吃的东西更多了。山上有野木瓜,田间地头有刺泡(像草莓但比草莓小很多)、草藕、箶芹、刺芽,池塘里有菱角、藕带等。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有野山栗、柿子、棒芒果、山楂等。冬天相对少,就只有松针糖了(挂在松树的叶子上,白白的,一堆一堆的,吃起来很甜,像蜂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果实,在孩子们的眼里是最干净的,从来没有说要清洗一下再吃,总是随手采摘随手就放到嘴里,那种满足总是让孩子们快乐无比。可如今走进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零食、糖果,总是转悠几圈,不知道买什么好,总觉得没有好吃的东西。
  
  看电影
  
  上初中时,学生都住校,那时小学是五年制(满7岁才能上学),孩子们13岁进入初中就开始独立生活了。每周上六天课,只能回家一次,周六下午放学回家。周日下午返校,要带上一个星期的生活必需品,如米、菜、柴等。在校期间,除上课有老师管,其余的业余时间全靠自己管理自己了。
  那时农村的孩子学习都很刻苦,也很自觉,但正处于贪玩的年龄也难免留下很多闹剧,现在想起来仿佛是一种乐趣。印象最深的就是下晚自习后去看电影(9点钟下晚自习)。因为文化生活的贫乏,电影对于那个时候的学生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只要听说临近的地方要放电影,下晚自习后都会偷偷跑去看(其实只能看一半,甚至只能看三分之一)。可出于安全考虑,学校是不允许学生晚间出去看电影的,而且10点钟一到,学生宿舍的大门是要上锁的。为此,学生们想尽了办法。因为那时的窗户都是木制的,形状和现在差不多,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较小,窗户用的是插销,窗户外面是玻璃,里面有一层木质栏框。于是,同学们找来钢锯条,把宿舍窗户上部分木压条锯断两根,锯断的不拿走,放在原位看不出破绽,每次看完电影后再从窗户里翻进宿舍。过了一段时间,这个秘密被老师发现了。一天夜里,老师听说附近放电影,于是校长带着老师们守在通往校舍的各个要道上准备来个“一网打尽”。因为学校四周没有围墙,四通八达,前面的同学喊了一声“有老师”,后面的同学就开始四处奔逃,很多同学都跑向学校旁边的一片茶树林里。不一会儿,我们发现老师手电筒的亮光在茶林里到处闪烁,于是我们其中几个又跑向学校旁边的一个村庄里,引起村庄的狗一阵乱叫,吓得大家只好躲进牛栏,与牛共处。因为是夏天,牛栏气味难闻,加上牛比较招惹苍蝇、蚊子,大家也只得忍受,蹬在牛栏里不敢出气,就这样熬了一晚上。当然,第二天免不了受罚。幸好那时的牛栏都不上锁,不像现在,牛栏上锁还总是被盗。后来,学校申请到一笔资金,把学生宿舍的所有窗户压条都换成钢筋的,同学们就很少出去看电影了。只有极少数学生会找理由请假,说是回家拿生活用品,实则是去看电影,后来这招也不灵了。只要当晚附近有电影,老师就会说,用品互相借一下,明天晚上回去。现在想想,那时的电影对学生们来说诱惑真大。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间,我的孩子也上初中了,今天的他们不用为看电影而想招了,多年后,等到他(她)们说起初中生活时,不知道他(她)们会想起些啥。
其他文献
爷的太阳(外两篇)  这是个饱经风霜的季节;  冬与春,枯败与萌动,以自然的规律不可阻挡地交替着。  太阳真暖啊。爷说。两年前,爷从省城荣归故里,爷说这把年纪做不得顾问了,碍年轻人的手脚。不过,爷依然保留着在那座肃穆大楼里军人特有的目光,坚毅,犀利。  故里人说,你爷十九岁以后,走过的路便是一部人物史志。  漫漫阴寒封闭的日子后,一回难忘的太阳熠熠的日子。爷拄着滑溜溜的拐杖,和村子里的老头一个模样
期刊
无论在哪里,网络聊天也好,和不相识的人搭话也罢,我都不避讳我的工人身份,道理很简单,我是依靠自己的“本事”端饭碗,没依赖任何人。劳动,这是个多么普通而又神圣的字眼。  近段时期以来,劳动,体面劳动,有尊严地劳动等对劳动的新提法和新时期的新定位不断见诸于报端,闪现至眼帘。时隔多年,劳动及劳动者群体,还有底层劳动者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再次引起高层领导的关注。  劳动创造了世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儿时
期刊
我与老总    李总,有一个“不值得定律”您听说过吗?即,一个人做的事如果是他认为不值得做的,他就不会好好去做,做了也是敷衍了事。怎么办呢?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让人们各自挑选一样自己爱干的事情干,选择他所爱,爱他所选择。我把书朝他递过去:您是不是也好好看看这本书,推荐给董事长也看看。如果我们的公司真能按书里所说的去做,一盘棋就活了,生气、活力很快就会呈现。  李总,下面我想给您谈谈我对我们部门的想法
期刊
今天的巴马村一瞬间就轰动了全世界,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在这里小住几天,感受巴马村的民俗民风,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欣赏天上人间一样的美景;当然游客们来这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这些,而是想更多地了解百岁老人们的养生秘诀。  巴马村是一个很小的山寨,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几乎是原生态的生活,人们在这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破坏的原生态环境里安居乐业,过着悠闲自在的幸福日子
期刊
总以为只有到了清明,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才是春天来了。而此刻才过惊蛰,春雷渐动,蛰虫初醒,榆钱还是芽苞,眼前的一切似乎也是灰突突的样子,我还以为春天的信使,还在很远的路上,甚至隔着连绵的大山,以淅沥的细雨的姿态,正蹀躞着呢!  直到午后我站在窗前,不经意间,被楼下一树繁花定格住目光,心也随之有瞬间的震撼。枝头上如婴儿般娇嫩的粉白色的花朵,何时已芃芃葳蕤?没有绿叶,只有一树的繁花。我知道,这并不算高
期刊
能给学生留下美好印象的老师,必定是人格、学识高人一等的,影响了学生一生的贵人。我想,这个老师,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出现。  最近,翻看自己高中时的摘抄本,又看到了教我们语文的秦明莲老师给我的评语——“你是一个有灵气的女孩”,当时大大鼓舞了我这个快要参加高考的学子,心里有小小的感动、小小的雀跃,原来自己确实是被老师认可的。那时的我,随着高考的临近,有些恐慌,太需要别人的肯定了。  不管在她眼中我是否
期刊
“姐姐,我走了,我要去寻找外面的世界,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当我看到这个纸条的时候,这个美丽能干的小姑娘己经走了,去寻找外面的世界。每当经过十堰的大街小巷时,我总是格外留意年轻姑娘的面孔,在寻找那个熟悉而倔强的俏丽姑娘小丽。  孩子尚小,母亲身体欠佳,我只好请了小阿姨帮助照看年幼的儿子。第一个保姆年小体弱,家境贫寒,她经人介绍来到家里不说话不做事,总是木木地在家里看电视。让她洗菜,她拿开水连烫带洗再
期刊
春是顽皮的小妖儿    风一阵雨一阵的  山野日渐走动  春风搂着杨柳细腰儿  以低垂的情调眉飞色舞  春草挥舞着利剑  如千军万马声势浩大  春花忽闪着明媚的大眼睛  招蜂引蝶纷纷起舞  我铺展一张白纸  将春天一网打尽     一棵树一棵树生成的森林    恍惚如尘埃  弥漫了整个上午  烦恼的事深入人心  我刻苦地等待命运的折磨  逆风而行的  是无法不坚实的脚步  面对满脸青春的孩子  口
期刊
认识他的时候,正是凌宵花开的季节。凌宵花开在校园,长长的水泥廊墙上它们的青春笑颜只张扬给天空看,垂下来的拇指粗的荆条,系着精致的花穗,形成一排流水般整齐的动荡屋檐。她时常坐在水泥的长凳上,把身子蜷成一个黑陶,黑眸子里装着一股暮色。她觉得这里的凌宵花都是为他开放的。  他是来串门儿的。他所在的大学是全国重点,校园沿着中轴线,左边一个院落,右边一个院落,左边梧桐园里的梧桐老得落籽,右边桂树园里的桂树足
期刊
一    一夜风雪满江城,东湖梅坞水墨浓。  湖光山色入画影,琼枝横斜点绛红。     二    腊月磨山尽染白,红梅浴雪湖畔开。  千亩梅苑天下秀,万株梅花香雪海。     三    寻梅踏雪香径幽,雪树琼枝鸟啾啾。  红蕾点点花半开,腊梅绽放满枝头。     四    生来不与百花同,冰天雪地伴竹松。  敢为迎春先天下,银装素裹中国红。     五    磨山积雪掩麓台,觅香寻春水泊来。  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