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能力。而要做到着这一点,就必须培养学生历史的科学思维能力,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通过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来完成的。
一、基础知识的掌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应采用顺时思维、顺向思维,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形象的把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直观、感性的东西更有利于大脑的记忆,所以应尽量采用直观教具,给学生以最直观的视觉刺激。如讲述南京的解放时,可播放一段视频来生动的再现毛泽东一声令下,百万雄狮过大江,顷刻间摧毁蒋介石自认为坚固的长江防线,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国民党政权跨台了。其次,要用精炼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讲述历史,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基础。再次,将活的感情注入死的知识之中,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比如讲述南京大屠杀,只有用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感情才能讲出当年日本法西斯极端凶残的本质,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三十万同胞被疯狂屠杀的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画面。
二、历史概念的形成
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离不开对历史概念的掌握。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精炼简洁的板书,把分散的历史知识归结在一个逻辑体系中,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体系里领会历史事件,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板书:原因、起至时间、主要战役、结果、影响、性质;五四爱国运动可板书:背景、原因、时间、地点、先锋、主力、结果、性质。在历史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也可由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这样即能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又可以加强学生对某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三、清理历史发展线索,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由于历史规律通常隐藏在历史现象的背后,但它往往通过一些重复的非常相似的历史现象表现出来,抓住这些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往往就会发现隐藏其中的规律和内含的本质。比如通过了解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的重大发明,以及使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结论。又如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可以推断,凡成功的改革,不但可以发展生产力,还可以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尽量发散,使之融会古今、贯通中西。日积月累就会形成科学思维的能力。
四、总结思维渐进规律、促进学生思维深化
随着学生大量识记历史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比较、联系、分析与综合等方面更高层次的思维。
1纵横比较。比较可分为历时性比较和共时性比较。历时性比较即把历史现象作时间系列上比较纵向情况,如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作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作比较。共时性比较即对历史现象作空间系列上同一阶段比较横向情况。如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或把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和俄国十月革命进行比较。
2纵横联系。纵向联系是指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就可联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四次侵华事变构成一个整体去掌握。横向联系一般是指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相似的问题进行联系,如中外历史上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革的四次重要变革,中国的商鞅变法和日本的大化改新使两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使两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在教学中适时的进行这样的纵横联系学生的思路自然就拓宽了。
3分析与综合。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只有对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整体,才能深入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总之,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逐渐培养起来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我深信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一定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一、基础知识的掌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应采用顺时思维、顺向思维,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形象的把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直观、感性的东西更有利于大脑的记忆,所以应尽量采用直观教具,给学生以最直观的视觉刺激。如讲述南京的解放时,可播放一段视频来生动的再现毛泽东一声令下,百万雄狮过大江,顷刻间摧毁蒋介石自认为坚固的长江防线,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国民党政权跨台了。其次,要用精炼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讲述历史,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基础。再次,将活的感情注入死的知识之中,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比如讲述南京大屠杀,只有用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感情才能讲出当年日本法西斯极端凶残的本质,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三十万同胞被疯狂屠杀的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画面。
二、历史概念的形成
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离不开对历史概念的掌握。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精炼简洁的板书,把分散的历史知识归结在一个逻辑体系中,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体系里领会历史事件,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板书:原因、起至时间、主要战役、结果、影响、性质;五四爱国运动可板书:背景、原因、时间、地点、先锋、主力、结果、性质。在历史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也可由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这样即能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又可以加强学生对某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三、清理历史发展线索,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由于历史规律通常隐藏在历史现象的背后,但它往往通过一些重复的非常相似的历史现象表现出来,抓住这些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往往就会发现隐藏其中的规律和内含的本质。比如通过了解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的重大发明,以及使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结论。又如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可以推断,凡成功的改革,不但可以发展生产力,还可以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尽量发散,使之融会古今、贯通中西。日积月累就会形成科学思维的能力。
四、总结思维渐进规律、促进学生思维深化
随着学生大量识记历史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比较、联系、分析与综合等方面更高层次的思维。
1纵横比较。比较可分为历时性比较和共时性比较。历时性比较即把历史现象作时间系列上比较纵向情况,如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作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作比较。共时性比较即对历史现象作空间系列上同一阶段比较横向情况。如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或把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和俄国十月革命进行比较。
2纵横联系。纵向联系是指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就可联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四次侵华事变构成一个整体去掌握。横向联系一般是指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相似的问题进行联系,如中外历史上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革的四次重要变革,中国的商鞅变法和日本的大化改新使两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使两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在教学中适时的进行这样的纵横联系学生的思路自然就拓宽了。
3分析与综合。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只有对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整体,才能深入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总之,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逐渐培养起来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我深信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一定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会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