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57”高效课堂模式的基本理念是,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提高。现以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为例,谈谈践行“357”高效课堂模式的做法和思考。
一、目标引领,有效尝试
目标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357”课堂教学模式倡导教师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教的目标,更要考虑学的目标,以此杜绝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讲代学的“满堂灌”现象。
初读感知环节,教师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三个目标: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在此基础上读好难读的句子。③通读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概括的方法。在目标的引领下,学生明白了学什么、怎么学,从而让自主尝试的目的性、针对性更强;教师知道了导什么、如何导,从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文本中有几个比较难读的长句子,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为了引导学生把这个长句读好,在检查认读词语的环节,教师适时出示了“凋零、含苞、绽放”三个词,让学生在认读、理解“凋零”的基础上,读准与其意思相反的“绽放”,然后用“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花朵的,在文中还是描写花朵吗?”引出这个句子,进行朗读指导。有了认读词语做铺垫,学生再读句子就容易多了。同时,他们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更好地表现出生命的美丽与脆弱。
二、合作探究,有效生成
通过自学,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形成共识,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1.借助学习小组,引导合作探究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组内交流,不仅能让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学成果,而且给他们提供了和同伴共同探究的机会。
自学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把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的同学听,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文中的重点语句,发表各自的观点。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然而,要想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血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初读后,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受——找到适合的骨髓十分困难,但对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出这种困难的,大部分学生认识比较模糊。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学生逐渐明白了可以抓重点词语进行体会。于是,他们有的抓住“谈何容易”感悟到找到适合的骨髓极其困难,有的抓住“十万个”理解到骨髓排查过程犹如大海捞针般艰难。
2.借助科学评价,推进合作探究
巧妙、有效的评价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应多角度、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让他们发现优点,看到不足,明确方向。
教学中,一名学生在朗读上文提到的描写小钱病情的句子时,读得语调高亢、满怀激情。教师提醒他:“你读得很流畅,很有感情,但此时此地,用这种方式表达感情是否恰当?”学生心领神会,改换成低沉的、满含忧伤的语调朗读句子。刚读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用掌声表达了对该同学的肯定,这也是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往往更具激励作用。
三、互动展示,有效提升
自学、群学中形成的不同观点,为展示奠定了基础。这个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碰撞思维,达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同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展示中引导碰撞
文本中有争议的地方、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等,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让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文中的这句话出现在描写小钱病情之后,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产生了分歧。部分学生提出:病情如此严重,怎么会是幸运的呢?教师借助这一矛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经过几轮辩论,学生终于达成了共识:小钱这么年轻就得了白血病,是不幸的;但他最终找到了匹配的骨髓,又是极其幸运的。
2.展示中习得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年段的教学重点。为了引导学生习得归纳的方法,整体感知环节,教师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要么整段读课文,要么语言十分啰嗦。教师依据学生的发言,整理出如下板书: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 陆 台 湾
小 钱 捐骨髓 青 年
白血病 地震中
接着,引导学生对照板书,从两个角度复述课文内容:一是“大陆的小钱得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的青年在地震中捐献骨髓,从而在海峡两岸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另一种角度是“台湾的青年在地震中为大陆患白血病的小钱捐骨髓,从而在海峡两岸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经过多次复述后,学生较准确地归纳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地点和事件进行概括。
3.展示中引导提升
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课文第2段介绍了小钱的病情,然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从文字表面很难真正体会到小钱对生的渴望。为了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世界,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就是躺在病床上的小钱,此时,你会想什么?”“命运啊,你为什么对我这样残酷?”“不,我不想死,我一定要活下去!”通过交流,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合适的骨髓对于小钱的重要,真正体会到了小钱对生命的渴望。
教学中,教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全面提升素养,素质教育的梦想离我们就不再遥远。
“老师,这里积的整数部分不应该是四个二!”一个声音打断了大家的声音。原来是曹心雨,她是大家公认的优生,平时埋头学习,不爱张扬,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低调”。今天她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实在难得。“为什么呢?说说看。”我正苦于找不到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机会,连忙充满期待地问。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听出了问题所在,她把这道题的规律与上一题混淆了。我没有纠正她的错误,而是把球抛给了其他学生。不出所料,另一个学生指出了她理解的错误,并且很清晰地把解题思路和规律讲解了一遍。我问曹心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她点点头。我趁机表扬了她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做法。
高效课堂带来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变革,让学生有了兴趣,有了自信,让老师有了激情,有了目标。
(谷城县冷集镇双桥中心小学 张 楠)
以往的课堂在我眼里就是三句话:同学无精打采,老师滔滔不绝,粉笔沙沙作响。现在,课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铃铃铃!”上课铃唱着枯燥无味的歌,同学们无精打采地走进教室,只见黑板上写着1-12几个数字。“难道今天破天荒要搞什么活动?”“估计是吧!”在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声中,老师走进了教室,貌似看出了我们的疑惑。“黑板上的1-12是小组编号。从今天起,每三排为一个小组。老师提出问题后,小组间可以自由讨论。优秀的组员和小组,会得到小红旗等奖励。”接下来,我们把课桌进行了组合,正式建立了学习小组。
小组的建立,让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在小组内开心地交流、快乐地讨论,许多平时内向的同学也举起了手。
(谷城县实验小学五(1)班 马潇洋)
责任编辑 姜楚华
一、目标引领,有效尝试
目标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357”课堂教学模式倡导教师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教的目标,更要考虑学的目标,以此杜绝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讲代学的“满堂灌”现象。
初读感知环节,教师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三个目标: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在此基础上读好难读的句子。③通读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概括的方法。在目标的引领下,学生明白了学什么、怎么学,从而让自主尝试的目的性、针对性更强;教师知道了导什么、如何导,从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文本中有几个比较难读的长句子,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为了引导学生把这个长句读好,在检查认读词语的环节,教师适时出示了“凋零、含苞、绽放”三个词,让学生在认读、理解“凋零”的基础上,读准与其意思相反的“绽放”,然后用“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花朵的,在文中还是描写花朵吗?”引出这个句子,进行朗读指导。有了认读词语做铺垫,学生再读句子就容易多了。同时,他们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更好地表现出生命的美丽与脆弱。
二、合作探究,有效生成
通过自学,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形成共识,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1.借助学习小组,引导合作探究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组内交流,不仅能让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学成果,而且给他们提供了和同伴共同探究的机会。
自学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把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的同学听,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文中的重点语句,发表各自的观点。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然而,要想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血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初读后,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受——找到适合的骨髓十分困难,但对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出这种困难的,大部分学生认识比较模糊。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学生逐渐明白了可以抓重点词语进行体会。于是,他们有的抓住“谈何容易”感悟到找到适合的骨髓极其困难,有的抓住“十万个”理解到骨髓排查过程犹如大海捞针般艰难。
2.借助科学评价,推进合作探究
巧妙、有效的评价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应多角度、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让他们发现优点,看到不足,明确方向。
教学中,一名学生在朗读上文提到的描写小钱病情的句子时,读得语调高亢、满怀激情。教师提醒他:“你读得很流畅,很有感情,但此时此地,用这种方式表达感情是否恰当?”学生心领神会,改换成低沉的、满含忧伤的语调朗读句子。刚读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用掌声表达了对该同学的肯定,这也是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往往更具激励作用。
三、互动展示,有效提升
自学、群学中形成的不同观点,为展示奠定了基础。这个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碰撞思维,达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同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展示中引导碰撞
文本中有争议的地方、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等,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让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文中的这句话出现在描写小钱病情之后,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产生了分歧。部分学生提出:病情如此严重,怎么会是幸运的呢?教师借助这一矛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经过几轮辩论,学生终于达成了共识:小钱这么年轻就得了白血病,是不幸的;但他最终找到了匹配的骨髓,又是极其幸运的。
2.展示中习得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年段的教学重点。为了引导学生习得归纳的方法,整体感知环节,教师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要么整段读课文,要么语言十分啰嗦。教师依据学生的发言,整理出如下板书: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 陆 台 湾
小 钱 捐骨髓 青 年
白血病 地震中
接着,引导学生对照板书,从两个角度复述课文内容:一是“大陆的小钱得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的青年在地震中捐献骨髓,从而在海峡两岸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另一种角度是“台湾的青年在地震中为大陆患白血病的小钱捐骨髓,从而在海峡两岸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经过多次复述后,学生较准确地归纳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地点和事件进行概括。
3.展示中引导提升
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课文第2段介绍了小钱的病情,然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从文字表面很难真正体会到小钱对生的渴望。为了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世界,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就是躺在病床上的小钱,此时,你会想什么?”“命运啊,你为什么对我这样残酷?”“不,我不想死,我一定要活下去!”通过交流,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合适的骨髓对于小钱的重要,真正体会到了小钱对生命的渴望。
教学中,教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全面提升素养,素质教育的梦想离我们就不再遥远。
“老师,这里积的整数部分不应该是四个二!”一个声音打断了大家的声音。原来是曹心雨,她是大家公认的优生,平时埋头学习,不爱张扬,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低调”。今天她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实在难得。“为什么呢?说说看。”我正苦于找不到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机会,连忙充满期待地问。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听出了问题所在,她把这道题的规律与上一题混淆了。我没有纠正她的错误,而是把球抛给了其他学生。不出所料,另一个学生指出了她理解的错误,并且很清晰地把解题思路和规律讲解了一遍。我问曹心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她点点头。我趁机表扬了她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做法。
高效课堂带来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变革,让学生有了兴趣,有了自信,让老师有了激情,有了目标。
(谷城县冷集镇双桥中心小学 张 楠)
以往的课堂在我眼里就是三句话:同学无精打采,老师滔滔不绝,粉笔沙沙作响。现在,课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铃铃铃!”上课铃唱着枯燥无味的歌,同学们无精打采地走进教室,只见黑板上写着1-12几个数字。“难道今天破天荒要搞什么活动?”“估计是吧!”在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声中,老师走进了教室,貌似看出了我们的疑惑。“黑板上的1-12是小组编号。从今天起,每三排为一个小组。老师提出问题后,小组间可以自由讨论。优秀的组员和小组,会得到小红旗等奖励。”接下来,我们把课桌进行了组合,正式建立了学习小组。
小组的建立,让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在小组内开心地交流、快乐地讨论,许多平时内向的同学也举起了手。
(谷城县实验小学五(1)班 马潇洋)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