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道著名的餐厅的面试题目:如果你的餐盘掉下来,你又无力挽救,那你该怎么办?
最佳答案就是:用尽全力,把餐盘抛向离你最近的没有妇女和孩子的方向。
这道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已经失去,那就让自己的损失少一点。
如果这道题变成这样,你会怎么回答?
如果一份工作、专业或者爱情,已经确定不是你想要的,你该怎么办?
最佳答案就是:用尽全力,用最快的方式放弃。
显然和我们的经验不符,我们身边满是不愿意放弃的人。我们不愿意放弃明知道不适合的工作,因为“我们毕竟做了这么久”;我们不愿意放弃专业,因为害怕“四年白读了”;我们也不愿意放弃一份完全绝望的爱情,因为“我们在一起太久了”。
我们为什么这样热衷于根据过去的投入,而不是未来价值来做决定?经济学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解释这种现象,叫做沉没成本效应。
想象你今天晚上经过电影院,你决定进去花50元随便看一场电影。刚坐下来15分钟,你就发现这部电影无聊透顶,周围的人不是打呼噜就是在二人世界,你确定继续看下去对你毫无价值。现在请你做一个决定:
你是会继续看完,还是会马上离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已经确定电影毫无价值,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马上离开。因为当你进入电影院的瞬间,50元已经损失了(沉没成本)。至于你坐下来15分钟以后,如果你选择离开,还可以节省一个半小时;如果你继续坐下来,你会继续浪费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这个叫做追加成本。
沉没成本其实就是已经损失的成本,为了这个损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头破血流。
已经投入并且损失的价值,会造成我们对未来投入的判断。这就是沉没成本模式。由于害怕损失,所以继续投入,到最后面损失更大。这是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沉没成本模式。
越是自尊心强,或者越是由于“自卑而自大”的人,他们的沉没成本模式越严重,因为他们总希望证明自己是对的,没有走弯路。
买衣服只因为逛了很久的街。
结婚只因为谈了太久的恋爱。
学钢琴只是因为买了钢琴。
继续工作只是因为干了很久。
遇到过一个学生,她说自己很早就接触了职业规划,也看了很多很多相关的书,关注新精英也很久了,但就是没有行动,一直到现在遇到瓶颈才来。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一直害怕太浪费时间,另外也觉得有点贵。我与她都是害怕损失时间和金钱的人。但是由于缺少规划,她已经花了2万多读了与未来毫无关系的培训书,而且浪费了3年时间。这算不算是更大的损失?还有人花了家里100多万出去读书,回来却还是一头雾水,这又算不算是更大的损失?
哀叹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无比怀念上一个恋人是不是沉没成本?面子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抱怨过去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
现在的工业社会深谙这种损失的小心理,所以他们发明出超市这样的购买方式。原本你需要从货架上面拿下来,然后付钱,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损失。但是今天在超市里,你只需要从货架拿下来,然后丢到车里,在结账台,你拿出一张信用卡刷一下——你几乎感觉不到什么损失。一直到月底的时候,你才发现,超支了!银行还继续诱导说,不要紧,你可以以后再还……次贷危机就产生于害怕损失的心理。
损失从来不会让你安全,只会让害怕损失的你更加损失。
我们都知道:Don’t cry over spilled milk,别为了打翻的牛奶哭泣。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为了打翻的牛奶哭泣的人?
人对损失的感受比获得的感受强烈4倍。在同样的刺激下,人们总对失去有过高的关注。
所以我们总是害怕损失,而忘记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如果勇于承受这些损失,我们便有机会把我们的生命投向无限资源的未来,找到更好的途径来弥补这些损失。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他的诗中写道: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you also miss the stars.
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
有效的做法,就是在失去太阳的时候,主动地去拥抱星星,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
最佳答案就是:用尽全力,把餐盘抛向离你最近的没有妇女和孩子的方向。
这道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已经失去,那就让自己的损失少一点。
如果这道题变成这样,你会怎么回答?
如果一份工作、专业或者爱情,已经确定不是你想要的,你该怎么办?
最佳答案就是:用尽全力,用最快的方式放弃。
显然和我们的经验不符,我们身边满是不愿意放弃的人。我们不愿意放弃明知道不适合的工作,因为“我们毕竟做了这么久”;我们不愿意放弃专业,因为害怕“四年白读了”;我们也不愿意放弃一份完全绝望的爱情,因为“我们在一起太久了”。
我们为什么这样热衷于根据过去的投入,而不是未来价值来做决定?经济学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解释这种现象,叫做沉没成本效应。
想象你今天晚上经过电影院,你决定进去花50元随便看一场电影。刚坐下来15分钟,你就发现这部电影无聊透顶,周围的人不是打呼噜就是在二人世界,你确定继续看下去对你毫无价值。现在请你做一个决定:
你是会继续看完,还是会马上离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已经确定电影毫无价值,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马上离开。因为当你进入电影院的瞬间,50元已经损失了(沉没成本)。至于你坐下来15分钟以后,如果你选择离开,还可以节省一个半小时;如果你继续坐下来,你会继续浪费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这个叫做追加成本。
沉没成本其实就是已经损失的成本,为了这个损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头破血流。
已经投入并且损失的价值,会造成我们对未来投入的判断。这就是沉没成本模式。由于害怕损失,所以继续投入,到最后面损失更大。这是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沉没成本模式。
越是自尊心强,或者越是由于“自卑而自大”的人,他们的沉没成本模式越严重,因为他们总希望证明自己是对的,没有走弯路。
买衣服只因为逛了很久的街。
结婚只因为谈了太久的恋爱。
学钢琴只是因为买了钢琴。
继续工作只是因为干了很久。
遇到过一个学生,她说自己很早就接触了职业规划,也看了很多很多相关的书,关注新精英也很久了,但就是没有行动,一直到现在遇到瓶颈才来。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一直害怕太浪费时间,另外也觉得有点贵。我与她都是害怕损失时间和金钱的人。但是由于缺少规划,她已经花了2万多读了与未来毫无关系的培训书,而且浪费了3年时间。这算不算是更大的损失?还有人花了家里100多万出去读书,回来却还是一头雾水,这又算不算是更大的损失?
哀叹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无比怀念上一个恋人是不是沉没成本?面子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抱怨过去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
现在的工业社会深谙这种损失的小心理,所以他们发明出超市这样的购买方式。原本你需要从货架上面拿下来,然后付钱,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损失。但是今天在超市里,你只需要从货架拿下来,然后丢到车里,在结账台,你拿出一张信用卡刷一下——你几乎感觉不到什么损失。一直到月底的时候,你才发现,超支了!银行还继续诱导说,不要紧,你可以以后再还……次贷危机就产生于害怕损失的心理。
损失从来不会让你安全,只会让害怕损失的你更加损失。
我们都知道:Don’t cry over spilled milk,别为了打翻的牛奶哭泣。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为了打翻的牛奶哭泣的人?
人对损失的感受比获得的感受强烈4倍。在同样的刺激下,人们总对失去有过高的关注。
所以我们总是害怕损失,而忘记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如果勇于承受这些损失,我们便有机会把我们的生命投向无限资源的未来,找到更好的途径来弥补这些损失。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他的诗中写道: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you also miss the stars.
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
有效的做法,就是在失去太阳的时候,主动地去拥抱星星,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