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7-000-01
摘 要 经济发展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丰富,健美操所具有的强身健体,缓解压力,娱乐身心等功效开始为人熟知。中学健美操运动的展开有利于实现对国家相关部门下发的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号召,活跃学校氛围,展现学生青春气息;提高学生体质。本文通过对大同市城区初中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的研究,充分发掘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合理意见,促进大同市学校健美操运动发展。
关键词 初中 健美操 现状
一、前言
随着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新式体育运动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健美操完美的将音乐和健身结合,不仅强身健体,还具有观赏性。在响应国家对于发展群众体育的号召下,健美操运动蓬勃发展;在学校体育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中学健美操运动的开展也经历了初期的阻碍,开始步入逐步上升的阶段;大同市健美操环境较好,市区有多家健身房开设健美操课程,在各学校,健美操教学开展也受到相关领导重视。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大同市城区初中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各学校健美操教师向学生发放300份问卷,获得有效结果288份。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中学健美操开展,健美操教学氛围等有关的期刊,论文,获得现阶段我国中学健美操开展中遇到的问题,为随后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设计问卷,主要针对大同市城区初中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喜好程度、参与动机等方面设计了大同市城区初中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
3.访谈法
通过电话访谈、拜访面谈各学校的专业教师,以及城区一些中学的体育老师,大致了解了当前中学健美操教学开展情况。
4.数理统计法
充分利用EXCEL对已回收的问卷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汇总分类,制做表格,以便于数据的对比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开设健美操课程的影响
1.学生对健美操课的兴趣
学生对健美操教学开展表现出浓厚的興趣,其中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61%,可能是由于这部分学生对健美操新颖的健身方式以及动感的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感兴趣的人占到总人数的15%,可能是由于这部分人群为健美操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多变的教学方法所吸引;一般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24%,可能是由于这部分人群自身体质差,协调性不好或者本身不爱运动导致的。
2.学生了解健美操运动的途径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学生了解健美操的途径不仅仅只有体育课上,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互联网、电视、健身俱乐部接触健美操,甚至了解关于健美操的更多知识。通过调查,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是通过上课了解健美操的,所占比例为42.6%,然后是通过网络方式了解健美操,占22%,再次是通过电视节目了解所占比例为12%,还通过健身俱乐部了解占12.3%,通过阅读健美操书刊了解占7.6%,观看健美操相关影碟占3.5%。
(二)教师对健美操课程开展的影响
大同市6所学校选择了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可能是由于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在全国中学健美操教材种使用较多;有1所选用了健美操编排,可能是由于这所学校学生健美操基础技能基本掌握,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健美操编排教学;有一所学校选择了健美操基础,可能是由于这所学校健美操教学发展较晚,学生接受能力较差,需要制定相对简单的学习目标。
(三)学校环境氛围对健美操教学开展的影响
拥有健美操专用场地的学校有7所,可能是健美操场地属于体育基础设施,校方比较重视健美操基础设施发展;有4所学校拥有健美操教室,可能是由于健美操教学对气温,光线有很大要求;8所学校都有健美操垫,可能是健美操垫属于健美操必需品;而其他物品的选用则根据健美操课程,内容的不同而不一。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学生对健美操教学表现出很大兴趣,学习健美操的目的不尽相同,其中,女生对于健美操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要比男生好,学生了解健美操的途径比较多,更好的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教师对健美操教学的开展较为支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专业健美操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基础为主,教材选用也符合当前我国众多学校的选择;学校对健美操的投入比较可观,校领导对健美操教学较为重视。
(二)建议
1.设立健美操兴趣小组,接受在健美操方面有天赋并且热爱健美操运动的学生,组织参加表演。
2.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素质,制定相应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创新性。
3.对健美操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自身技能,通过外出考察等方式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增进本校健美操运动科学合理性。
4.加大对健美操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健美操学习环境,提高健美操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春燕.达县中学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
[2] 朱瑛.山东省中学竞技健美操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
摘 要 经济发展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丰富,健美操所具有的强身健体,缓解压力,娱乐身心等功效开始为人熟知。中学健美操运动的展开有利于实现对国家相关部门下发的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号召,活跃学校氛围,展现学生青春气息;提高学生体质。本文通过对大同市城区初中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的研究,充分发掘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合理意见,促进大同市学校健美操运动发展。
关键词 初中 健美操 现状
一、前言
随着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新式体育运动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健美操完美的将音乐和健身结合,不仅强身健体,还具有观赏性。在响应国家对于发展群众体育的号召下,健美操运动蓬勃发展;在学校体育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中学健美操运动的开展也经历了初期的阻碍,开始步入逐步上升的阶段;大同市健美操环境较好,市区有多家健身房开设健美操课程,在各学校,健美操教学开展也受到相关领导重视。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大同市城区初中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各学校健美操教师向学生发放300份问卷,获得有效结果288份。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中学健美操开展,健美操教学氛围等有关的期刊,论文,获得现阶段我国中学健美操开展中遇到的问题,为随后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设计问卷,主要针对大同市城区初中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喜好程度、参与动机等方面设计了大同市城区初中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
3.访谈法
通过电话访谈、拜访面谈各学校的专业教师,以及城区一些中学的体育老师,大致了解了当前中学健美操教学开展情况。
4.数理统计法
充分利用EXCEL对已回收的问卷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汇总分类,制做表格,以便于数据的对比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开设健美操课程的影响
1.学生对健美操课的兴趣
学生对健美操教学开展表现出浓厚的興趣,其中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61%,可能是由于这部分学生对健美操新颖的健身方式以及动感的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感兴趣的人占到总人数的15%,可能是由于这部分人群为健美操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多变的教学方法所吸引;一般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24%,可能是由于这部分人群自身体质差,协调性不好或者本身不爱运动导致的。
2.学生了解健美操运动的途径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学生了解健美操的途径不仅仅只有体育课上,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互联网、电视、健身俱乐部接触健美操,甚至了解关于健美操的更多知识。通过调查,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是通过上课了解健美操的,所占比例为42.6%,然后是通过网络方式了解健美操,占22%,再次是通过电视节目了解所占比例为12%,还通过健身俱乐部了解占12.3%,通过阅读健美操书刊了解占7.6%,观看健美操相关影碟占3.5%。
(二)教师对健美操课程开展的影响
大同市6所学校选择了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可能是由于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在全国中学健美操教材种使用较多;有1所选用了健美操编排,可能是由于这所学校学生健美操基础技能基本掌握,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健美操编排教学;有一所学校选择了健美操基础,可能是由于这所学校健美操教学发展较晚,学生接受能力较差,需要制定相对简单的学习目标。
(三)学校环境氛围对健美操教学开展的影响
拥有健美操专用场地的学校有7所,可能是健美操场地属于体育基础设施,校方比较重视健美操基础设施发展;有4所学校拥有健美操教室,可能是由于健美操教学对气温,光线有很大要求;8所学校都有健美操垫,可能是健美操垫属于健美操必需品;而其他物品的选用则根据健美操课程,内容的不同而不一。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学生对健美操教学表现出很大兴趣,学习健美操的目的不尽相同,其中,女生对于健美操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要比男生好,学生了解健美操的途径比较多,更好的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教师对健美操教学的开展较为支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专业健美操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基础为主,教材选用也符合当前我国众多学校的选择;学校对健美操的投入比较可观,校领导对健美操教学较为重视。
(二)建议
1.设立健美操兴趣小组,接受在健美操方面有天赋并且热爱健美操运动的学生,组织参加表演。
2.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素质,制定相应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创新性。
3.对健美操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自身技能,通过外出考察等方式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增进本校健美操运动科学合理性。
4.加大对健美操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健美操学习环境,提高健美操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春燕.达县中学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
[2] 朱瑛.山东省中学竞技健美操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