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偶联受体48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来源 :医学综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蛋白偶联受体(GPCR)48属于GPCR家族,参与机体内多种生理反应的调节。随着对GPCR48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不仅在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且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GPCR48在多种肿瘤组织中为促癌受体,抑制肿瘤细胞中的GPCR48表达可延缓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是一种潜在的肿瘤治疗分子靶点。然而,GPCR48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明确。因此,深入研究GPCR48的表达及调控相关机制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前畜禽粪污面源污染成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隆阳区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种养结合、以种定养、以养促种、农牧循环、就近消纳、综合利用”的原则,根据当地畜牧产业发展现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考虑种植业的消纳能力和终端产品利用渠道,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提高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和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清除面源污染、提高土地肥力,推动隆阳畜牧业科学、绿色、健康发展。
当归为多年生草本,株高0.6~1 m。根肉质,圆锥形,栽培后4~5个分枝。茎直立,浅紫色(少数为淡棕色)。2~3回羽状复叶,叶柄基部成鞘状抱茎。顶生复伞形花序,小花白色。果实为椭圆形双悬果,成熟后两瓣开裂。花期6-7月,果期8-9月。当归为高山植物,适应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具有喜肥、怕涝、怕高温的特性,低海拔地区栽培,不易越夏,气温过高易死亡。师宗县栽植应选择海拔2000 m以上区域,种子在10~25℃发芽良好,10~15 d出苗。
产间发热会增加产妇器械辅助阴道分娩及剖宫产率,对新生儿造成短暂的不良影响,因此备受临床关注。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分为感染性因素与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包括产妇自身炎症、慢性疾病或胎膜早破、多次的阴道检查等,可以引起产妇发热但没有感染的临床依据的称为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高体质指数及催产素等。其中硬膜外相关的产间发热机制尚不明确。探索产间发热的相关因素,针对病因及时干预或调整镇痛方案,有助于临床推广分娩镇痛,改善母婴结局,保障母婴安全。
Gumiganghwal-tang is a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widely used for its anti-inflammatory,analgesic,and antipyretic effects.However,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ts active ingredients based on an in vivo pharmacokinetic(PK)study have yet been investigated.We
“十三五”期间,玉溪市渔业发展按照“主体功能突出、布局结构优化、统筹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现代渔业功能拓展区、生态修复区、“菜篮子”保障区和高原特色渔业区建设,加快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渔业功能的拓展。通过对玉溪市“十三五”期间渔业产业发展情况的分析,找出渔业产业发展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来渔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实现渔业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从品种选择、播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烟草栽培后期烟田套种豌豆、鲜食玉米、鲜食大豆、萝卜、大白菜等晚秋作物技术要点,对指导当地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梁河县从2008年开始调查外来入侵生物时,发现县域内有薇甘菊为害。梁河县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最适宜薇甘菊的生殖生长及扩散为害。除海拔高于1400 m以上区域还没发现薇甘菊外,低海拔的林地、农田、沟渠、荒山等都发现薇甘菊的严重为害。通过10余年来对薇甘菊实地调查、监测、防控,基本掌握全县薇甘菊的分布区域。海拔1400 m以下低热区域有曩宋、九保、河西、遮岛、芒东、勐养6个乡镇,薇甘菊多发生在大盈江、勐养江、萝卜坝河等江河流域河堤边,小厂乡的勐竜坝子有零星发现。目前,采取“一普杀、二
国外田间调查是采用“W”型的取样方法,从进入田块后5 m的地方开始调查,每样点取10~20株玉米,查看是否有草地贪夜蛾的为害状,记录被害株率,调查完第一个取样点,转入下个点进行调查。共调查5个点。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一种育龄期女性高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而地诺孕素作为新型合成孕激素,与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高,具有生物高效性,且对代谢影响小。近年来,地诺孕素在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EMT的治疗,其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可以长期使用,成为EMT长期药物管理的新选择。它于2019年于我国获批上市,由于引进时间较晚,国内相关临床研究较少,但因其疗效明确及耐受性好,未来其可能在我国的EMT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作为一种微循环再生技术,将力学刺激转变成生物信号,通过增加搬移区域的骨形态发生蛋白、骨髓源干细胞并重建巨噬细胞极化平衡,促使骨、血管、神经和肌肉等组织再生。骨缺损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近年来,由于糖尿病足而导致的下肢残疾日益增多,传统治疗方法无法获得良好的疗效,目前多数学者将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作为治疗糖尿病足的主要手段,但其具体机制及远期效果尚不明确。